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專欄

|

文化空間

|

昔約今城

發佈: 7:00am 12/09/2022

昔約今城

鄭錦華

煉奶罐電話

煉奶罐燈籠

昔約今城

鄭錦華

煉奶罐電話

煉奶罐燈籠

鄭錦華/百變煉奶罐

作者:鄭錦華
鄭錦華/百變煉奶罐
在煉奶罐身錘打出多個大小不同的洞孔,就可以製作出不同花紋圖案的煉奶罐燈籠。

提起煉奶,3位一起南下都門的團隊夥伴,在途中一間住家式的咖啡店用早餐時打開話匣子。

家鄉玻璃市的廷治說起小時候喜歡煉奶搽麵包灑“美祿”粉,絕配好吃。我笑說他童年生活過得還不錯,還有“美祿”伴煉奶擦麵包,不像我家生活,只把煉奶當牛油或花生醬,而且還得在麵包上擦得薄薄的那種。

ADVERTISEMENT

常聽人說,現在的幼童越來越聰明,有專家說是營養均衡的奶粉幫助嬰兒大腦發達的關係。小時候,因為家境清寒,沒機會喝到比煉奶價錢來得昂貴的奶粉,家中8個兄弟姐妹,都是喝煉奶沖泡的奶水長大。

長大後,懷念的不單是煉奶味道和臨上小學一年級前還要用奶瓶汲吸牛奶才能入睡的日子,更是懷念喝完及清洗過後的煉奶罐所創作出來的玩意。

幾年前,檳城某咖啡店業主發揮復古風,模仿五六十年代古早生活,把清洗過的煉奶罐再循環裝飲料外賣給顧客外帶,瞬間在網絡上爆紅,也引起議論。最終在衛生部官員告誡可能為顧客帶來風險後,停止使用。

回想小時候,母親把煉奶的空罐逐個清洗後保留下來,每到農曆七月中元節,左鄰右舍的長輩多會向母親索取一兩個煉奶罐,圈上紅紙、填滿泥沙當香爐插香燃燭祭拜“好兄弟”用。

風箏季節,青少年滿是期盼高空上的風箏進行競技,互相割線比拼,才有機會奪取斷線的風箏,佔為己有。

敢在上空向其他風箏挑釁,一般都是箏線上經過“加工”處理的風箏。一個煉奶罐,裝上牛皮膠及長燈管打成的玻璃粉末,在慢火上燒煮至沸騰後投進箏線,經過風乾,玻璃粉箏線即可隨時上陣殺敵。

鄭錦華/百變煉奶罐
只要一條長線,兩個煉奶罐,就能搖身變成撥打“短途電話”的傳聲筒。
“煲電話粥”

舊年代的甘榜線纜短缺,也因為月費關係,極少住家安裝電話,父親與街市雜貨店老闆熟絡,每當親友任何急事,會撥打雜貨店電話由老闆轉告,要不就預先通知日期及時間,父親依時到雜貨店等候對方來電通話。

家裡沒安裝電話,並不影響小孩,因為只要一條長線,兩個煉奶罐,就能在孩子世界搖身變成撥打“短途電話”的傳聲筒。

一條長線,系在中間打洞的兩個煉奶罐,拉開距離,一人把煉奶罐的空口處靠近嘴巴說話,一人則貼近耳朵聽,煉奶罐電話就在聲波震動的原理下,讓孩子一來一往享受大人“煲電話粥”的樂趣。

剛過的中秋節前夕,一班孩子在住家外圍提著多種燈籠“遊街”,不少兔子、龍、魚、鳥獸各式各樣的傳統紙燈籠,以及小叮噹、恐龍等造型的現代化膠皮燈籠當中,一盞,特別耀眼。

童年的甘榜,孩子都期待中秋節到來。大人也樂意發揮創意,用錘子鐵釘在煉奶罐身,打造出由多個大小洞孔組成太陽、花朵、星星等不同花紋圖案的煉奶罐燈籠。

在夜晚,煉奶罐燈籠裡頭的燭光,透過洞孔照射在地面或牆壁,隨著風吹而搖晃的燭光,投射出若隱若現及多種不同花式的光影,特別吸引眾人目光,散發出與眾不同的魅力。

隨時被丟棄的煉奶罐,可以在創意下發揮百變精彩的一面,生命無價的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說不能?

打開全文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发布: 7:00pm 30/03/2023
【归处】昔约槟城/王婷婷(槟城)

继“永远的乔治市土地公”陈耀威先生约两年前病逝后,文化界再失去一位资深工作者——郑锦华先生。大二那年,配合文学双周的活动,学长姐诚邀郑先生还有其传统游戏推广团队前来参展,因此有机会与郑先生简单交流一番。

不过,对于郑先生的了解,更多时候是通过《快乐星期天》内的“昔约今城”。通过这些文章,不但可以进一步了解民俗文化,还可以对老槟城、老福建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对于一位90后槟城福建人而言,这些文字内容尝试勾勒起我想像老槟城的点点滴滴。就像〈来一杯㗝呸乌厚厚〉一文中,便出现许多老牌咖啡店的名称,在老咖啡店可以看到的熟悉场景。如今,乔治市里咖啡馆、文青商店林立,虽说为这座城市注入新活力,但老咖啡店就像非物质文化,会在刹那间不经意地消失,而文字提前为它们保留一些记忆。

又或是像〈烧心香过新年〉时,提到槟城老辈人的特有习俗,到7间或是9间庙宇拜神祈福,这也是家父年轻时会做的事情。原以为只是家里的一些习俗,从没想过竟也出现在先生的文字内,真感叹自己还是对家乡认知不足。还有〈你用哪些水果拜拜〉的“招、来、甘、吉、好”的吉祥寓意,这也是童年时期隔壁家的咖啡店老板娘告诉我们的。当时的不以为意,原来也是槟城的民风习俗。若是祭拜仪式逐渐从简,这些文化习俗是否就此悄悄消失?

生日会吃的“富贵面”

〈流传在生活的生日面〉则让我们知道槟城美食列表中的独有身影。尤其是大学时期到其他城市念书后,能吃到生日面对我而言就像是拥抱童年的回忆。黄面、染成红色的鸡蛋丝、三层肉丝、小虾几只、香菜、高汤,还有生日面的灵魂——峇拉煎参巴,把参巴和高汤搅合,简直是不可替代的美食。

而生日面的脉络,则可追溯到传统峇峇娘惹家庭里生日时会吃的面,间接反映出槟城的多元历史。不知为何,生日面除了被称为“生日面”,还被称作“淋面”还有“富贵面”。而如今回到熟悉的槟城,要吃到好吃的生日面,似乎比寻找好吃的炒粿条还难……记忆中总会回到小时候夜晚时分在佛学院对面的草场,和家人吃着“富贵面”的场景。就在车辆川流不息的街边吃着“富贵面”,煞是有趣!

处在新科技的年代,一些日常习俗似乎显得微不足道。所幸,这些文字、还有郑先生一直以来的笔耕,为我们留下老槟城的回忆,成了槟城独有的历史记忆——谢谢郑锦华先生!

ADVERTISEMENT

點擊 可閱讀下一則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