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声明,这不是一篇针砭时弊的新闻稿,也不是博人眼球的抽水文,纯粹有感而发,随心而写。正如周若鹏所言,塔利班在阿富汗掌权时期,以不符合伊斯兰教义为由,全面禁止音乐,不仅不准学乐器,连听音乐都会遭罚,士兵没收乐器,音乐学院被迫关闭,电台只可以播放宗教音乐,若被发现在公共场合弹奏音乐,就会就地处决。
ADVERTISEMENT
此事关乎宗教,受信仰蒙蔽之故,伊斯兰宗教司提出了带有煽动力的言辞,甚至将海报打上马赛克,实在令人难为情。针对对方的控诉,旁人的话未必一定有理由,这世界有太多无事生非,无理取闹的人了。无风不起浪,见到有人用这般批判态度看待事情,未必是件坏事,可以为自己发掘一种新的观物角度,了解对方原来是这样看事,分明是大好教材。
阻碍多元文化的发展
留言有弹有赞,大多数的评语是以“保守”、“极端”、“剥夺非穆斯林权力”为主,姑且不从伊斯兰的宗教意识切入细究讨论,毕竟我对它知一不知十,纸上谈兵,不如就此略过。客观来说,各宗教的一些教义并不符合现代的价值观、世界观。社会冷眼横批的同时,也别忘了反思自己信仰的宗教也存在一些令人费解的禁忌,对此,我们应该求大同存小异,允许彼此持有反对意见,并相互理解与包容,更重要的是,应当确保宗教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相适应,探求宗教伦理与社会的一致,以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另外,虽然宗教司的观念保守,不表示所有穆斯林都是如此,不必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因此,禁办演唱会并非只是剥夺非穆斯林的权利,更是阻碍大马容纳与拓宽多元文化的绊脚石。
看演唱会真的无益吗?局促在人群中,不光是以最直接的行动支持艺人,歌手在音符中展现个人魅力,现场环境的空间感,现场音响所产生的音量,绝对无法和耳机相提并论,碰上熟悉的旋律,有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听觉可以本能地作出反应,即使没有眼神交会,没有肢体上的互动,也足以让身心灵获得巨大的满足。除了促进经济发展、音乐的普及,甚至可成为歌手或乐手职业生涯的转捩点,如Jimi Hendrix于1967年的Monterey音乐节,歌唱到一半,他居然用牙齿弹独奏,把吉他背到背后弹,再骑到胯下弹,还点了一把火把吉他给烧了,自此,他从一个无名的乐手,变成摇滚历史上最伟大的电吉他手;Pete Townshend在舞台上砸烂吉他,被列为“改变摇滚历史的50个时刻”,这种行为艺术也成为The Clash的《London Calling》专辑封面设计,也影响后来崛起的吉他手。
下一个时代的音乐平台
流行音乐的生命,一半活在唱片里,一半活在舞台上。无论是1969年的Woodstock音乐节、1985年的Live Aid演唱会、1994年魔岩三杰的红磡摇滚演唱会、1998年的黄火演唱会等等,规模大或小,都带来极大的文化效应,创造历史。不只如此,越来越多音乐人把现场演出当成另一个伸张的舞台,如改编前人的作品,如伍佰;或者把一首只有三四分钟的歌曲,即兴独奏,改变编曲,往往可以演出至六七分钟,或更长的时间,如Cream、John Mayer等,让听众除了看热闹,还可以听出一些门道,发觉流行曲子可以上升到艺术的高度。留下来的实况录音录影专辑,都足以成为文化的资产。不久前,3P和低清宣布办演唱会,意见褒贬不一,撇开雅俗不谈,依我所见,他们在定义一个时代,一个网红或YouTuber的时代,与其嗤之以鼻,不如观察他们日后的作为。
世界是一个舞台,而舞台也是一个艺人的世界,舞台上的一切,原本都是稍纵即逝的,却被现场观众或唱片记录下来,把一瞬间转化为永远。如果只是从宗教的角度或个人有限的角度去审判,恐怕会失去许多东西,歌的生命也无法延伸下去了。
更多文章: 林佚/中秋节:诗与歌中的月亮意像 林佚/从爱国歌曲看人民的国家情感 Tom Phan/不做被流量绑架的音乐 ian/洛Lokk《E-project002》本地独立音乐专辑观察日记vol.1 Chris/浪漫的歌曲创作 Chris/歌曲创作的工厂流水线 林佚/本地创作与诗词情意结 林佚/如果我有一百万 林佚/生是巴生人,死是巴生魂 Tom Phan/五条路上的屋顶演唱会 林佚/本地词人竞争力 ian/面包与理想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