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焦点

|
发布: 7:00am 20/10/2022

冠病

焦点

COVID-19

花踪

学运

花踪16

报告文学

花踪报告文学奨

台湾戏

【花踪16】报告文学奨决审会议记录/报告文学是,既有思想的力量,也能成为日常生活指引

会议记录:本刊记者梁慧颖

日期:2022年7月31日
时间:上午10时
地点:线上ZOOM会议
决审评委:胡平(以下简称“”)、蔡诗萍(以下简称“”)、陈晓蕾(以下简称“”)
会议记录:本刊记者梁慧颖

本届组共有18篇作品参赛,经初审评委林友顺、郑丁贤、陈文贵选出11篇晋入决审,后有一篇要求退赛。3位决审先说明对本届作品的整体印象及遴选标准。

ADVERTISEMENT

【整体印象及遴选标准】

:我一篇文章会看3遍,我原来对马来西亚不太了解,对马来西亚的文学也不大了解,看了这些文章以后,我对马来西亚的文学和社会生活有了一点了解。第一,有些文章让我很有新鲜感,有些由衷赞美,例如谈疫情下的中央医院,我一看这篇就觉得跟我们中国的情况很相似,也很感动。第二个印象是,有的文章对报告文学的理解有些问题。我不知道海外的情况怎样,现在大陆的报告文学主要都是赞美,是“赞美文学”,这是不对的。我认为,大陆报告文学的精粹是在上世纪的80年代,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大概有10年,是中国报告文学的黄金时期。那个时期的报告文学有自己的品质与立场,我是按照这个观点来看马来西亚的报告文学是不是合适,是不是对的。

这11篇稿子的水平差距较大,好的非常好,但有些中不溜秋的不像是报告文学,因为它只有报告没有文学,有的也像新闻,只是向某方面写一个报告反映情况。我是按照我的想法,认为最好文字应该是5分,水平比较次的是3分,有3+及3-。

:我也同意胡老师说的,11篇文章的水平差异蛮大,有些是在写散文或是写自传,大家对报告文学的定义有点模糊,好像只要是写真实的东西就是报告文学?这是我第一个好奇,为什么这11篇文章会放在一起。它们对我来说都有一个问题:视点很单一,就算访问了很多人,拿了很多资料,视点和看法还是很单一,要嘛就是太被受访者影响。我则会去找作者本身,他到底是怎么去消化这个事情、怎么去写的,他到底要告诉读者什么。

:我觉得我们蛮有共识的。我大致上同意胡平老师和晓蕾老师的观点,报告文学,或台湾叫“报导文学”有基本的定义,它应该要有报导的本质,这是新闻的部分。它也必须要有文学的特色,否则就是一般新闻报道。如果我们对这点有共识,那么有几篇作品可以很快被踢掉。

讲到报导,就会碰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写作者透过怎样的报导入境,去理解一个问题。这里面就出现几篇文章,它很明显是历史议题,所以一定要爬梳资料或国际关系,之后要对比大马的现状或处境。但这些对比有没报导的角度,或它只是采用书面资料来爬梳?这也是我们判断它算不算报告文学的基础。否则它就只是刚刚二位老师说的,它可能只是篇作文。它像是在收集资料后,再写的一篇研究论文或散文。

我期望的报告文学必须有很明确的问题意识。它希望透过资料爬梳,或是国外讯息的比对,让我们看到大马现在对这个问题可能有的回应或处境,也让我们知道事件的脉络。

:大陆这几十年来对报告文学的看法可能不适用于大马,也不适用于台湾。首先,我认为报告文学不是礼赞,不是拍马屁,不管是政策、企业家或是权贵,报告文学都不是拍马屁。第二,报告文学应该是有思想品质的文体,它比诗或小说更需要思想品质。报告文学具有锋芒性。这个锋芒性,或许是当下,或许是能引起人们对历史的反思。第三,报告文学必须具有文学性。这种文学性,除了不能虚构,其他写小说、散文,或是写心灵絮语的表现手法,都能在报告文学里表现。例如长情的渲染,戏谑的烘托,对人物心理的开掘,都可以用在报告文学上。语言的熟练也非常重要。

好的报告文学必须有思想的力量,它必须据实,看完以后很难忘记,甚至可以当成日常生活的指引。这些决审作品有的像调查报告,有一篇写家暴的像作业,或是像一个派出所写案情的小结,这些都大大拉低了报告文学的档次。

【第一轮投票】

:我认为最差的可以直接先拿掉,也有几篇。最好的、有可能获奖的,可以提出来。中不溜秋的可以讨论一下,便完了,不要搞得太复杂。

:我建议,我们3个人每人先挑2篇,最多3篇,这样比较有效率。如果都很相近,我们就只讨论这几篇。差距很大,或有遗珠,我们再来讨论。

:我建议可以选3篇吧,让主委会可以按情况考虑。我认为可以获一等奖的是〈白袍战士〉,二等奖如果可以推荐两篇的话,我选〈身分之祸?〉和〈芙蓉花开时〉。

:我选2篇而已,因为其他都差不多。

:我觉得没关系,晓蕾老师可选2到3篇。

:那我会选比较完整的〈白袍战士〉和〈烈火青春〉。如果这两篇要我选一篇,我选〈烈火青春〉。〈白袍战士〉的文笔对我来说有些over,他描述的死亡等等已与事实不符,已经去到他的幻想世界里了。〈烈火青春〉的文笔是比较有利的,但视角比较单一。给我选的话,我的第一会给〈烈火青春〉,第二才是〈白袍战士〉。

:我也挑了3篇,但还没有分名次,分别是〈身分之祸?〉、〈白袍战士〉和〈烈火青春〉。

【第一轮投票结果】

【作品讨论】

●〈芙蓉花开时〉

:其他几篇的视野都比较大,涉及社会生活和历史各个方面,〈芙蓉花开时〉较专注写人、写母亲、写舅舅,特别是很多细节和情节的推动,还有环境及气氛的渲染上,这篇是比较好的,在那么多大题材中我感觉到暖心、感人、有生命力。但这篇你说是报告文学也不准确,它比较像散文。如果满分是5分,我给这篇4分。

:其实胡平老师已讲出我没有选这一篇的理由。因为这篇比较像散文,家族书写的散文。相较于我们前面挑的那几篇作品很明显是在报告一个事件,然后去爬梳事件的过程,〈芙蓉花开时〉太像散文了。这篇不符合我对报告文学的标准。

●〈身分之祸?1941年“”剧员在马来亚被捕事件〉

:我没有选这篇是因为,它完全是历史的整理。虽然作者是有想法和观点的,可是他没有好好写出来,比较像是整理历史,文学手法比较差。而且作者最后像是用point form一点一点地写,我觉得很浪费,这有点像学生笔记。所以虽然这篇的资料很扎实,但对我来说这篇在文学方面是不合格的。10分满分的话,它是6分。

:我特别喜欢〈身分之祸?〉。倒不是因为它在说台湾戏,而是因为我觉得它的深度很够。台湾当时是日本的殖民地,台湾人到大马发展台湾戏就充满了吊诡。他是台湾人,演的是台湾戏,可是身分是日本人,这已经很矛盾了,到大马后,本来大马人对这群台湾人有着爱屋及乌的感受,都是华人嘛,没想到1941年日本入侵大马,英国人开始把日本人当敌人,“台湾人”的身分矛盾又出来了。这篇文章抓到了报告文学的本质──如果一件事情是很清楚的、可以看到是非答案的话,其实报告文学的发展空间是很小的。

这就是为什么虽然我觉得〈白袍战士〉也不错,可是相较来说,他的叙述还有他肯定的事情太单一了,你不会觉得他讨论的问题里有太多矛盾跟复杂的东西。可是报告文学,不管是胡平老师说的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或者台湾在上个世纪70到80年代之间陈映真先生发展的《人间》杂志,他们其实都捉到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有很多事件不是主流的议题,也不是很多人关心的议题,可它却是社会对于人道、人权的议题,你重不重视,就要从少数人处境来看。历史事件也一样,如果答案是很清楚的,爱国或不爱国,那这个答案也没有太多空间去发展报告文学。可是像台湾戏这个主题就很有意思,它告诉你1941年的矛盾与复杂,国家的认同和族群的认同,是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殖民统治年代里出现的,所以变成台湾的处境跟大马当时的处境,再到现在写这篇文章的大马朋友他的心境。刚好在不太容易去爬梳它的对错是非的时候,这篇文章展现了非常有爬梳能力的视野,所以我对它评价蛮高的,它在报告和文学两者之间捉得不错。

:我也同意蔡老师说的,他的看法也写得越来越深,我只是对他写作的方法、整个历史的整理,觉得很可惜。如果他可以把自己的看法跟事件重新扣好,那整篇文章会非常尖锐。

:〈身分之祸〉这篇作品,实际上在80年代、90年代,中国优秀的报告文学大概都是这类作品的组织,也就是说它并没有关注时下的,而是反过头去把历史上讲不清楚的,但是里面有非常复杂内涵的东西、值得我们反思的事件,重新打捞出来加以反思。这个作品像蔡先生讲的,使得报告文学的边界扩大。

这作品应该获奖的理由是,第一,因为我们一般特别是对大陆人,对抗战情况这段历史事实比较关注的只是大陆这一块,对东南亚包括台湾不太了解,我读了这篇稿子,就知道了当时抗战在整个中华文化圈里的反应。第二,这个事情不仅是让人感到台湾人个人遭遇的幸和不幸,而是背景非常广阔,地域也很丰富,可以看到包括侨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在抗战时的同仇敌忾。它看起来味道很特别,因为写到英国殖民当局开集中营管理侨胞演剧人员文明的程度,这是我从前没有看到的,使我有比较广阔的联想,就是为什么英国的殖民地得到很好的开发,而其他国家的殖民地,例如西班牙和葡萄牙,特别是西班牙殖民地会失败,从而对英国这个国家可以同样有所认识。所以我觉得它背景开阔,虽然字数不太多,1万字,但信息量和可以思考的地方比较丰富。它的陈述非常清晰,其他文章有的像流水账,写到哪里算哪里。这篇的文笔也不是胡里花哨,而是很朴素的,明白如话。

●〈烈火青春〉

:这一篇我也很喜欢,因为它的确让我们看到了大马新一代走过的历史,走过一个烈火青春。可是它稍微逊色的是,文章的统合度不够。比如它把几个人拆开来,每个人都说了一个像专档一样的讨论,个别来看很详细,可是串成的故事缺少了统合的脉络,使得它报告有之,文学不足,这是比较可惜的。

〈身分之祸〉比较有统合能力,在事件和身分之间穿插交错,发展出自己对这事情的看法。〈烈火青春〉就比较像是我把A讲得很清楚、B讲得很清楚、C讲得很清楚,最后就这样结束了,像一个档案报告,不太像是报告文学。但它的事件很有意思,因为我在上一届花踪评报告文学时,也有一两篇讨论到当年他们在大马走过的历史、华侨的历史,都很感人,但是那些都是分隔的,都不是现在的历史,现在大马的历史他们可能会去正面叙述。这种报告文学留了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可惜我觉得它的统合力至少比〈身分之祸〉差,所以我把它列入3篇里,但是我替它担心。但它的题材还是很大的,很有意思。

:我同意蔡老师说的。〈烈火青春〉的野心很大,它有几个被访者,它有尝试去编辑出来,但功力(不足),变成有很多很多的年份,然后我一直在看要不要把所有timeline整理出来,才比较跟得上。它的野心比较大,不一开始就从时间去说,而尝试从不同的时间介入,然后什么时候从一个小人物看到一个大的时代,再回到一个人的故事,可是它有点眼高手低。

我会喜欢这篇,是因为它给我一种现场感。它的文笔可以让我知道那件事情的气氛,那个人跟父母或朋友谈事情时,我比较看到一个人在那个处境里、那个位子上是怎样的。尤其我是一个香港人,完全不了解大马时,这篇是我比较肯去看第二页的。因为有的时候历史太久远,你看第一页就会觉得不关我的事,第二第三页就很勉强要继续看下去。可是这篇会让我去想,那个年轻人之后会发生什么事?它把整个大历史放在第三章,可是到最后我觉得很失望,最后它完全lost了。它一直有很大的野心想去编辑整件事,可是最后一章突然加入政党,然后,就这样完了吗?蛮突兀的。

可是它起码有几点很吸引我。它把一个大事情从小人物说起,让我尝试去看大事情,它让我投入现场,让我有基本的兴趣看下去。

:大家都知道,在大陆是不可能有这样的人物的。所以我看这篇稿子,一方面我觉得很新鲜,另一方面有些隔膜。这个隔膜是因为我对大马的学生运动不了解,所以看起来不是那么(流)畅。总体上,这个题目期待的是什么?锲而不舍,继往开来这样的人物,应该有很多精彩的人生片段,有很多让后人觉得感动的事情、言说或心理活动,我对这个题材很感兴趣,可是看了以后,觉得它流于一般的叙述。既然是政治人物,他的思想轨迹、行为逻辑、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关系,跟大马这些年以来社会现实的矛盾、困难、焦点之间的联系,我觉得不清楚。起码对我这个外人来说,我是这种感觉。它少了人物刻画,很像只在介绍这段时间有哪些历史人物,看了以后不满足,没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

●〈白袍战士——呼与吸边缘的战役〉

:第一,它很符合报告文学的特质,这么重要的事件影响全世界,包括大马在内的疫情,做了报告文学工作者的介入,这个主题非常正确。第二,他也的确写得不错,不同的角度、时间的对比等等。可是我总觉得这篇文章太取巧。所谓取巧是说,他知道这样的文章在这个时候是有正当性的,可是也因为他知道这篇文章有正当性,所以我们评审在评判时就会陷入一个矛盾:我们总觉得这个时候有这样一篇文章理所当然,所以会给它比较高的评价。可是有没有可能相对的,我们低估了其他不去取巧的题材,它的尝试跟勇敢?就是说,这篇文章很知道这个时候,有这篇报告文学是很正当的,而且写得好的话它一定会得奖,也很吸睛。但是我们会不会因为这样而忘记了其他不那么主流、不那么正当的题材,相对来说就会被挤掉了。

第二,他虽然写得很好,可是这些资料、材料都是可以从媒体上得到的。不管是医疗人员的辛苦、医疗资源的不够,跟病患家属的期望之间的矛盾,都是可以从媒体上查到各种资料的,他只要把这些资料搜集起来,设计出每个角度都面面俱到的话,它就会很讨好。但我总觉得它少了些东西,那就是,作为报告文学,当事人写的时候有没很清楚的,因为这个事件而使得他对这个时代里的某个价值有很明确的看法?〈身分之祸〉和〈烈火青春〉都有很明确地感受到他们的前辈在那个年代里遭遇到的不公,但那个不公你又很难说当时的处理就一定不对,因为那个身分认同、〈烈火青春〉角色的投入都有当时的矛盾。这两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时代的无奈、个人选择的无奈,与大时代的前进。我相信两位老师也是这种感觉,就是说我们内心会有唏嘘,可是〈白袍战士〉看完,你就觉得它把整个事件讲完了,你没有什么特别唏嘘之感,这就是我说的它少了什么东西。

:我其实不是因为它的题材去选它,而是因为它比较完整。可是我有点受不了他的文笔,蛮over的。我欣赏他尝试访问不同的人,如果跟其他文章比较,他起码不是只靠一两个人去看整个事情,他尝试让不同的人在里面。可是也像蔡老师说的,其实这类文章这两年我们看很多,他到底想说什么,他最后对生命,或者对要不要戴口罩的那种反思,我也不想太负面去陈述,但是这种观点其实是蛮多的。

老实说,如果现在可以改变票数,我就把我的一票给〈身分之祸〉好了。虽然我也有点受不了〈身分之祸〉的写法,可是我同意它最后那段,那是我想看的。

:看完〈白袍战士〉以后我很感动。不是无奈也不是唏嘘,是感动。这感动不是因为某个人物、某个医生或某个病人,而是对大马这个民族的感动。这个空前的疫情来了以后,这稿子虽然不长,却从宏观上、从微观上把大马全民一致的民族性,这种万众一心(展示出来),我为这个感动。因为我会想到很多民族的国家,在经历疫情时是怎么一个情况。

第二,它是把报告和文学结合得最好的。这篇稿子剪裁得当,微观、宏观各方面,开头和结尾相互的照应,特别是细节的描绘,氛围的烘托,虽然写的是中央医院,但它表现出一种大局意识,一种大气意识。而且它让读者代入感很强烈,其他稿子看了就觉得跟我不相关,它却让我身历其境。它的文字虽然不那么花哨,但有些句子确实是写得比较漂亮、生动。我印象很深的是讲到一个老奶奶姓刘的,“她是在播放走马灯中倒数人生,还是在飞雨落花中和老伴相寻梦里路?”包括最后,“晨光熹微,天空的祥云一字排开”,这篇看得出来作者是用心的,有没用心写稿是看得出来的。我是从文学的特征上来肯定这篇稿子。

【第二轮投票】

评审晋入第二轮投票,先淘汰只有一票的〈芙蓉花开时〉。蔡建议第一名打3分,以此类推。

陈问是否可让首奖从缺,理由是虽然每篇作品都不错,可是缺点都很明显。3位评审讨论后,还是决定维持颁发一个首奖和一个评审奖。

【最后讨论】

:我真的有点不想给〈白袍战士〉得奖,因为这两年这样的题材看了很多,所以我会想鼓励年轻,我觉得〈烈火青春〉可能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人写的。

:我们也不太可能加名额对吧?或者说我们评审觉得〈烈火青春〉很可惜,那将来发表时给个比较高的稿酬,就评审推荐发表,这样晓蕾老师就不会觉得为难,也算是对作者的肯定。

我还是觉得〈白袍战士〉太符合现在的时代氛围了,所以变成很容易讨好。但是最后结果来看,我还是相信群众的智慧,我们3位不同地方来的,〈身分之祸〉和〈白袍战士〉似乎也有一个共识里头的巧妙搭配。

:我还是倾向〈白袍战士〉应列为一等奖。如果是中国大陆主办的奖,我毫无疑问会把它拿掉,因为这个稿子出现在大马这个有自由言论的国度,所以他写的就很难让我想到里面有没想要锦上添花,我觉得作者是用很真诚的态度来写这篇稿子的。第二,这是11篇稿子里把报告和文学结合得最好的稿子。第三,既然是马来西亚媒体主办的评奖,我觉得首先应该写马来西亚的题材。

另外,〈身分之祸?〉是写历史,有新的内容和新的意义,启发我们不能忘记过去,报告文学就是该有这样的回望眼光,写得也还可以,所以我列为二等奖。

:我的看法有点不一样,我不觉得报告文学必须回应当下的事情。〈白袍战士〉的作者太用力写,他的艺术手法给我有点虚假的感觉。这篇完成度很高,但有些部分其实是蛮可以预料的,我觉得有点可惜。

:胡老师的意见我懂,但晓蕾老师的意见和我比较接近。〈白袍战士〉太取巧太讨好,它的写作策略是很成功的。相较之下,〈身分之祸?〉和〈烈火青春〉不会那么讨巧,作者勇敢去探讨一个不讨好、不那么当下的题材,这是报告文学很重要的批判精神,它去批判一个不那么主流的题材。〈白袍战士〉不是写得不好,但它在策略上就已经很讨好了。既然在策略上讨好,我们就该给它更高的标准去认为它哪里写得不够。

但如果要选,〈身分之祸?〉我还是会给第一,第二我就给〈白袍战士〉吧。因为〈烈火青春〉相较来说,它的格局还有文笔及论述的形式,还是比〈白袍战士〉差。

【第三轮投选】

评审同意,〈身分之祸?〉因分数最高被列为首奖,3位评审再针对评审奖专门投票。

最终结果,首奖为〈身分之祸?1941年“台湾戏”剧员在马来亚被捕事件〉,评审奖为〈白袍战士——呼与吸边缘的战役〉。

相关稿件:

2022年第16届 花踪文学奖|决审入围名单

2022年第16届花踪文学奖|得奖名单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