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选择到传统媒体当记者?”预料之外的提问,我一时间答不上来。离开新媒体到报馆工作,在旁人眼里或许疑惑,我颇有感触。
ADVERTISEMENT
过去两年,遨游网络写新闻,无论下标或者设计都是一手包。我了解到在流量为王的网络洪流中要冒出头,实属不易;而不受后台数据迷惑、坚持做内容,更加不易;同时,新闻人可以好好地将故事传递,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幸福。
借此机会,我采访了4组自媒体人,想要了解他们如何在现实和理想中取得平衡。无独有偶,4组人马无不强调文字的重要,有了实在的内容,才进一步探讨对读者友善的表现形式。想想也是,若非有这样的想法也不会“自立门户”,选择一条他人看似简单但消耗许多心力的路。
另外,今时今日,在网络世界中出现海量的资讯,无论是你感兴趣还是没感觉的,都摊在社交媒体首页任君选择。我很常为无法追踪最新的资讯焦虑,却深知牺牲睡眠也无法全然将全球发生的事看完。
“告诉自己不那么懂也没关系”,采访传播学者黄国富得到这样的回复。当下恍然大悟,对啊,什么都看过也不意味着什么都懂,因为资讯从来就不是知识。稍微减缓上份工作残留的资讯焦虑“后遗症”,同时感悟“什么都懂”是另类的枷锁。看了天下的新闻事件,不一定看出背后值得反思的地方,倒不如静下心来搞懂事件脉络更为重要。
到报馆工作也是给自己机会,看看正统的新闻制作。亲自采访、撰稿、校对,一层层关卡确保给读者看的文章,不会接收到错误的资讯。一群人脑力激荡,为了写出值得读者看的内容,并不是一味追求流量。
这里也要澄清,追求流量没错,从中可以判断是否戳中读者喜好,毕竟有人看的新闻才有意义。只不过,吸引读者点开链接的“手段”,如何不煽动种族情绪、不为求快抄袭新闻,这就胥视经营者心中的一把尺。也难为了许多抱有新闻梦的新鲜人,入职场后热情全灭,其实往往不是薪资问题,而是不忍心看见新闻被如此摧残。
或者这个选择就在读者的手上,改变媒体生态不易,若公家机构管制也会引起公权力介入的担忧。本地大学学院教授陈利威就提到,网民在网络上看到任何性别、种族歧视等资讯,可以善用投诉管道,让这些内容被审核。看到不对的内容,不好的资讯可以排除在外,他坦言这是网民的责任,亦是大马民众欠缺的。
作为新闻工作者最幸福的地方,就是在采访的过程中,仿佛得到免费的“商谈”机会。在交流中,心中的疑惑得到解答,偶尔伤痛得以被抚平。倘若有人再问起,为何选择回到传统媒体,我会告诉他/她:只要在做有报道价值的内容,身在何处都一样。
更多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