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美国纽约市教育部宣布,因为担心ChatGPT对学生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禁止师生在公立学校的网络和设备上使用ChatGPT网站。发言人说:“虽然这个工具能提供简单和快速的答案,但它无法培养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久后,美国洛杉矶、巴尔的摩等地方的部分学区也发布类似禁令,禁止公立学校的学生使用ChatGPT。而在亚洲,世界顶尖的香港大学于2月中宣布禁止学生在课堂、作业和评估中使用ChatGPT和任何AI工具,若违反将视为抄袭。
ADVERTISEMENT
面对来势汹汹的ChatGPT,马来西亚的学校又如何应对?到底应该防堵它还是拥抱它呢?
报道:本刊 梁慧颖
最近大家都说ChatGPT很厉害,到底有多厉害呢?我们先来实测一下。
以下实测取材自2019年SPM华文科的作文题目,ChatGPT得到的指令是:请写一篇应用文,字数不少于400字,题目是〈一句话的力量〉。
结果不用一分钟,ChatGPT产出以下这篇文章:
有时候,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它可以激励我们向前走,也可以让我们停下来。这就是一句话的力量。
我们都曾经遇到过那些让我们感到挫折、失望或沮丧的时刻。在这些时刻,一句简单的鼓励、一句宽慰的话语、一句肯定的赞美,都能够带给我们无限的力量和勇气,让我们继续前进。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会给予我们这样的一句话。可能是我们的父母、老师、朋友,也可能是一个陌生人。他们的一句话,让我们相信自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曾经在一个很低潮的时期,遇到了一位长辈。他只是简单地问了我一句:“你对自己有信心吗?”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但它却震撼了我。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我开始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最终走出了低谷。
另一次,我在学校比赛中失利,心情十分沮丧。当时我的老师走到我面前,安慰我说:“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只要你不放弃,你一定能够成功。”这句话简单而深刻,它让我明白了失败是成功的垫脚石,只要不放弃,就会有机会成功。
所以,让我们不忘记一句话的力量。在我们的生命旅程中,不仅要懂得接受鼓励,更要学会给予别人一句激励的话语。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我们的一句话,点亮他人的生命,让他们勇往直前。
ChatGPT的小作文,你给几分?
“B+”,这是雪州班登英达国中华文科主任李淑君老师对于这篇作文的评价,她认为这篇作文切题,中心思想明确,结构完整且文句通顺,只是内容和情感还有待加强。整体来看,她觉得这篇作文算很不错,“考虑到考试的作答时间有限,所以给予B+成绩,但如果这是一个平时作业有更多时间琢磨的话,我的评分是B。”
问她看得出这是AI自动生成的作文吗?她坦言看不出,因为文章自然通畅,没有生拼硬凑的痕迹,确实很难分辨这到底是学生写的文章,还是AI生成的文章。
“是还蛮吃惊的。”她说,她吃惊不是因为这篇作文的水准,而是生产这篇作文的ChatGPT,因为她大概了解过这个聊天机器人的特性,知道只要使用者给予ChatGPT更多且更清晰的指令,它就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写出更符合要求的文章,这种进化能力与效率才是让她比较吃惊的。
亲自见识过ChatGPT的写作能力后,她坦言无法不担心这个工具会被滥用,因为有些学生本来就不怎么喜欢写作文,只怕他们去找AI代笔。但目前还可以稍微放心的是,ChatGPT这个话题未在她的学生群体间引起热烈关注,也许要等新学年开学后再静观其变。

既然防堵不来,不如学习应对
以ChatGPT轰动全球的讨论热度,很多学生已领略过这个聊天机器人的强大之处。马六甲培风中学校长黄雪莱透露,自从ChatGPT推出以后,的确有些学生向校方反映,说他们希望用ChatGPT搜寻资料或是用ChatGPT做翻译,而校方其实没有办法阻止学生使用,“就好像今天很多学生会用维基百科,很多学生会用谷歌,老师不应该是扮演阻止学生或引导学生去使用什么工具的角色,不过我们需要让学生知道,你今天使用这个便利的时候,你有没有能力去驾驭这个工具。”
本地学校对于ChatGPT基本上都是保持观望的态度,未有学校像香港大学那样明文禁止学生使用ChatGPT,因为相信大家心里有数:ChatGPT和其他AI工具已防堵不来,不如学习如何应对。

不同于港大全面禁止学生使用ChatGPT,拉曼大学并不阻止学生和讲师使用这个工具。拉曼大学校长尤芳达教授说,校方允许讲师摸索和使用ChatGPT,以便了解它的长处与弱点,如果需要的话,用它辅助教学也无妨,比如可以请ChatGPT分析一件事,然后评估自己的分析跟ChatGPT的分析有什么不一样。
AI工具的善恶取决于如何使用
每当一个新工具出现,难免有人担心新工具会被滥用。尤芳达认为,科技是中立的,端看我们如何使用。如果我们使用科技辅助学习,那是“善用”;但如果用在坏心思上,那就是“滥用”。
他以求职信和恐吓信做例子,如果用ChatGPT写恐吓信,那当然是滥用了,但如果职场新人不懂得怎样写求职信,他可以请ChatGPT撰写一封求职信作为参考,然后加以修改和加入一些关于自己的内容,这时候ChatGPT就是一个辅助工具。
无论如何,他不认同照单全收,“对那些完全套用(ChatGPT答案)的人,他可能短时间觉得很方便,但长时间来看,他因为没有训练自己的脑袋,所以他还是没有掌握这种能力。”
说回上述求职信的例子,他说,不管ChatGPT的求职信写得多好,如果应征者只是囫囵吞枣,那么当他去面试的时候,可能只需要被问几道问题就会很快露出马脚,所以说到底,“他还是要去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逻辑能力和分析能力,这些真正的学习还是要去学习的。”
虽然ChatGPT很强大,但目前来说还不是无所不能,他认为ChatGPT和其他AI工具难以取代人性和“心力”,所谓心力就是好比我们对抗逆境的毅力,还有像诚信、正义感、厚德载物这些胸襟,都是AI教不来的品格。
他预测,机器人技术会继续进化,接下来还会有其他更强大的机器人和AI工具面世,人类如果要不被科技打败,首先一定要永远保持学习,因为只有持续不断学习,以后当有比ChatGPT更强大的工具出现,我们都能从容以对。

教师可能被ChatGPT取代吗?
假如ChatGPT真的成为学习辅助工具,老师这个职业会被取代吗?
中国知名法学教授罗翔曾经回应过这个话题,他说:“我个人觉得这可能有点杞人忧天,因为人工智能无法进行价值判断,它无法真正回答电车难题,也无法告诉你前女友和现女友一起掉到河里该救谁。”“它更无法让你摆脱孤独,你越沉溺于与人工智能的交流,也许你就越失去真实的交流能力,会变得越来越社恐与孤独。”
他认为,“作为老师,也许最重要的不仅仅是知识传输,而是在陪伴中进行价值、意义和智慧的传递,以微小的力量延续人类的文明。”
尽管老师不太可能被取代,可是当科技越来越聪明,老师本身也需要自我提升,比如像黄雪莱校长所说,老师能不能分辨学生的作业是否完全照抄网络文章?以及分辨学生从各种管道得到的资讯是否确实与客观?
她介绍,培风中学有一个小组叫数位教学组,每当资讯科技有重大进展或新课题的时候,这个小组的老师会跟同僚做宣导。“比如当大家开始谈什么是大数据、什么是工业4.0、什么是区块链的时候,小组老师就会先跟其他老师讲解这项新兴的趋势或科技到底是什么一回事,因为如果老师本身不了解的话,他就比较没有办法去引导学生接触这些新的资讯。”
另外,培风中学很多年前开办资讯素养课,因为校方明白科技变革阻挡不来,但教育可以做的事情是先把学生的资讯素养培养起来。黄雪莱相信,当学生有能力分辨资讯的虚实,“不管今天给他的是没有经过查核的网络资讯,或是ChatGPT给他的资料,他都有办法从这些Data(数据)里面去过滤找到他要的Information(资讯),我想这个概念是很重要的。”
学校须先走一步
就在Open AI开发的ChatGPT暴红之际,陆续传出其他科技巨擘也将推出功能强大的聊天机器人,包括有传言指马斯克正在秘密筹组一支研发团队,想要开发ChatGPT的替代品。
目前,我们还不知道这些AI工具会进化到什么程度,但可以预见的是,学校如果要用防火墙屏蔽这些AI工具基本上是没用的,学生有太多其他手段可以使用这些工具,而学校应该做的是比学生提早一步认识这些技术,才能带领学生渡过一波又一波的科技浪潮。
更多文章: 维护海底世界的生态平衡 法语飘扬在大马国度 陈敏娉——不怕慢,只怕站的留学梦 不只唱新年歌,“不误正业”玩转阿卡贝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1.这回轮到我“被教育”了!
“老师,罚你写3篇文章。”
平时学生犯错,我总是让他们写文章长知识。这次轮到我“犯事”,他们岂会轻易放过?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明明是星期三,我却把时间表记成了星期四。按照“错误的记忆”,4A原本没有华文课,我却安排了一场辩论比赛。而本该有课的4E直接成了“弃婴”。
等我辩论结束后神清气爽地走到4E教室门口,他们起哄说:“老师,你的课已经过了。”我当场石化,脑袋里一连串问号:“我的课不是第三、第四节吗?”回过神来,才明白是自己记错了时间表。
我试探性地问他们:“那刚才两节课,你们都干嘛了?”
他们同声同气:“站着朗读了3篇文章。”
嗯,真乖。
“老师,我去办公室找你3次,都找不到。你的闺蜜还打电话给你,你都没接。”
就是那么恰巧,我当天没带手机出门。因为担心辩论赛激烈声会吵到SPM考生,所以我们在会议室进行,他们当然找不到我。
接着,判决书下达——“老师,罚你写3篇文章。”
全班热闹起来,像似支持同学的建议。哦,这回轮到我感受“被教育”的力量了。我对他们回眸一笑,僵硬得像断了电,然后瞬间消失在课室门口。课室里传出笑声。我心里嘀咕:行,我写,反正我天天都在写!写完再让你们写读后感,看你们后悔不后悔。于是,有了这篇文章。既然是华文课引发的,就当抒发我对华文的深厚情怀吧!
2.华文让我踏上写作之路


当年,我在他们的这个年龄,便对华文情有独钟。在那个没有手机、少有诱惑的年代,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阅读中。青涩的青春年华里,我怀抱着金庸和古龙的小说:《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绝代双骄》、《楚留香传奇》……每天清晨4点就设闹钟起床,点起油灯细细品读。后来,在二姨家第一次接触到《马来西亚日报》。由于家里没有订报纸,我便经常跑去二姨家读报。那时,我特别喜欢追读报章上刊载的严沁小说——《鬼屋》。
偶然间,我又发现了报纸上的“莘园”版投稿天地。那里的每一篇文章都让我流连忘返。渐渐地,一颗写作的种子在我心中悄然萌芽,开始激发我提笔写作的渴望。从此,我对华文的热爱更加深厚,为写作迈出了初始的一步。于是,我用笔名“雅雅”开始了写作之路,用笔尖把文字爬成一格一格的小世界,投稿给《马来西亚日报》的“莘园”版。幸运的是,不少作品被录用刊登。这让我备受鼓舞,加上稿费的激励,写作变得格外勤奋。起初,我的文章大多是虚构的小故事,后来,我尝试写小说。或许是因为对小说的热爱让我拥有许多天马行空的遐想,非常幸运,那时创作的小说《错过》被连载刊登,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这些作品的剪报,我已经小心保存了30年,至今仍然完好无损。如今回头读那些稚嫩的文字,总会忍不住莞尔一笑。
3.用华文书写青春与梦想
中六那两年,学校未开设华文班,这让我感到十分失落。但我和另外4位同学决定自修华文。回忆起那段日子,手中常常捧着厚厚的《三国志》。那是文言文版的,阅读起来十分艰难,也不容易理解。为了更好地明白三国的故事,我通过父亲的朋友借来一套《三国演义》的戏剧,反复观看。此外,每周二晚上,我都会准时收听电台广播的三国故事,再通过写作投稿的方式,加深对三国人物的理解。除了《三国志》,巴金的《寒夜》和《文选》中的经典篇章也深深吸引了我,它们的文字让我回味无穷。这些自学华文的经历,不仅磨炼了我的意志,也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最终,凭借中六成绩,我被师范学院录取。少女情怀总是诗。在师范学院时,我以“杨过”、“小龙女”为笔名创作了许多关于亲情与爱情的小说,收录于《凿石集》。这些文字承载了我的青春记忆,记录了我与华文文字相伴的美好时光。因为热爱华文,我选择成为一名华文老师。回首这段历程,虽充满挑战,却让我更加珍视学习华文的初心与收获。
问我为何爱华文?都是因为阅读小说和写作这两件事。
巴金说:“我之所以写作,不是因为才华,而是我有感情。”我想,我也一样,生活中拥有不一样的感情,触动书写的灵魂。
对我而言,热爱写作或许源于对丰富生命足迹的感悟,抑或是因在平凡生活中捕捉到了那些不平凡的瞬间。青年时期,我逐渐学会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学会捕捉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身边隐藏的美好与自己独特的生活故事。在这一阶段,以笔名“寒心”写作投稿,内容从小说转向散文,因为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将心中所想化作文字倾泻,用文字交流情感,记录点滴心绪。后来,我参加了傅承得老师的讲座。记得傅老提到,写作要为自己的文字负责,因此他始终以真名投稿。从那次讲座之后,我也放下了笔名,开始用自己的真实姓名投稿。这段期间写作逐渐融入了我的日常生活。我开始勇敢地表达自己。这时我发现,写作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理解自我、关怀世界的心灵实践。通过写作,我得以深入探索内心,同时与外界建立更深的联结,让生活的点滴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写着写着,我拥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散文集——《记忆·卷起千层浪》,字里行间记录着自己的真实故事。
4.推广华文写作 传承文字之美


能继续用华文写作,是我最大的快乐。
我深感庆幸,自己遇到了许多愿意执笔写作的学生。这些年来,因为对写作的热爱,我在校内积极推广写作的风气,与学生们一同踏上这条文字之旅。从最初的不情愿、不知如何下笔,到如今他们愿意写、能够写,这一点一滴的小蜕变,思维的逐步成长,总是让我由衷地欣慰与欢喜。
每年都有多项海外华裔青少年的写作比赛。我常对学生们说:“写吧,得不得奖并不重要。”因为只有通过参赛,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写作水平;只有不断练笔,才能逐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我相信,每一篇文章都会成为他们思想的碰撞与心灵的交流。



尽管有些比赛未必受到教育部的正式认可,但我坚信,学生们正是通过参赛,在实践中不断磨炼写作技巧。他们不仅丰富了写作题材,拓宽了视野,还增长了见识,提升了对生活的观察力。那些愿意写的学生,总能让我看到他们在不断进步;而那些抗拒写作的学生,却始终停滞不前,即使勉强拿起笔,也难以下笔。这就是差距所在。写作的路,需要勇敢迈出第一步,而真正的关键在于坚持。这一切,归根结底取决于他们心之所向。
在校园推广写作并不太容易,繁琐的审核工作常让我感到疲惫。然而,每次有学生递交作品,我总会全力以赴,或许是因为珍惜他们的努力。每当看到他们在比赛中获得,脸上洋溢着喜悦,我内心也充满难以言喻的满足。这份满足感激励着我不断前行,在推广华文教育的路上倾注更多心力。
因为华文,我们相遇,这是一场心灵的共鸣,更是一份传承的使命。因为热爱华文,我们携手踏上写作的旅程,用文字记录心声,用故事点亮生活,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独特篇章。写到这里,我才发现,这篇文章早已超越了被学生“惩罚”的初衷,而是自己对华文的深厚情怀在学生的激发下重新涌现。愿每一个文字,成为连接彼此的桥梁;每一次书写,化为创造未来的起点。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