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6日,捷運布城線(MRT Putrajaya Line)全面開通,由北桂沙白沙羅(Kwasa Damansara)站往南至布城中環(Putrajaya Sentral)站,全線車程約1小時半。從一端搭至另一端,風景由市郊轉變成住宅區,進入都市中心又穿越住宅區去到郊外。把自己當成觀察員看一路風景,有些車站有人群一窩蜂上車、下車,有些站點冷清得很。
一趟捷運之旅,頭腦冒出許多疑問:冷清繁忙都好,當初工程設計師為什麼要在這些據點設站?為什麼某個地方成為轉乘站?為什麼有些站設在那麼深的地底?為什麼大部分軌道都建在高架上?為什麼這裡是捷運(MRT),那裡是輕快鐵(LRT)?
ADVERTISEMENT
把一連串疑問拋給拉曼大學李光前理工學院教授賴韋伶,在專業人士眼中這些全都是同一個問題,只要搞清楚城市鐵道交通網絡的設計考量,就能明白……
報道:本刊 白慧琪
攝影:本報 陳啟基
新捷運開通,看到有些站點地處偏遠,乏人問津,不禁好奇為何要在這裡設站?拉曼大學李光前理工學院教授賴韋伶舉例說明,輕快鐵格拉那再也線的阿都拉胡坤(Abdullah Hukum)站,一開通時也沒有太多乘客上下車。當2019年銜接至吉隆坡生態城(KL Eco City)的行人天橋建成後,方便周邊商業大樓辦公的通勤人士搭乘,輕快鐵站熱絡起來。原來,有些站點設站時,已經預見未來周邊發展,或有臨近商場增設行人天橋銜接,自然相互引流,帶動人潮。
賴韋伶說,一條捷運或輕快鐵路線(Alignment)與站點(Station)在設計之初,是根據種種因素交錯考量,不斷調整才最後定案。工程設計師一開始進行可行性研究(Feasible Study),考量因素包括需求、成本、工程和銜接。他們除了瞭解都市發展現況(人口多寡、交通現況),也要參考國家、州級或地方級別的都市發展計劃,瞭解未來的城鎮規劃,以找出最適合的路線規劃與設站地點。

城市鐵道設計的考量可分為4大要點:
1. 需求(Demand)
捷運或輕快鐵的服務對象是乘客,且靠搭客量(ridership)的收益來維持系統營運。意即,搭客量不高,收益減少,就可能影響到捷運或輕快鐵站甚至是系統的整體維護。因此,設計捷運路線和站點時,必須考量一個區域範圍內的人口,人口多表示需求量大,乘搭幾率較高。
搭乘捷運或輕快鐵的多數為上下班的通勤人士,搭乘高峰期集中在上午及傍晚時段。他們的起點與終點往往是住家與就業場所,因此,住宅區的人口(population)和商業區或工業區等聘僱活動(Employment)聚集的地方,通常是捷運路線和設站時首要考量的地點。

2. 成本(Cost)
成本包括建設、工程費用,以及預計路線或站點可能涉及土地徵用(Land acquisition)的徵地補償。
捷運或輕快鐵的目的是舒緩交通,方便民眾出行,因此一定會經過人口稠密區,而這些地區通常已經成熟發展,寸土如金。建設軌道或站點,有時可能會犧牲原有的建築物,引起面臨拆遷的民眾反彈。最著名的例子便是2011年的吉隆坡蘇丹街徵地風波。
3. 工程(Engineering)
工程指的是建造考量和方法等,這與成本考量也息息相關。工程師在設計路線時還需考量地底原有的電路、水管、糞喉等管線線路。我國常見高架(elevated)軌道,是因為建造地下(underground)隧道的費用很高。賴韋伶解釋,如果一個站點的路面沒有空間建設高架軌道,而那裡又是關鍵地點,工程師就必須改為地下軌道。


地下軌道的成本較高在於工程技術難度大大提升,工程師必須做足事前研究,包括地質、土壤、地下水等狀況。地下探鑽有特定專家,且需要具備更多技術和器械,例如隧道掘進機(Tunnel Boring Machine,TBM)。
《國家地理雜誌》曾製作我國建設捷運加影線的地下工程紀錄片,解析在吉隆坡大都會建設地下隧道的挑戰。吉隆坡地質大不同,西部的士曼丹(Semantan)至武吉免登(Bukit Bintang)屬於肯尼山(Kenny Hill)地質分佈平均,而東部武吉免登至馬魯裡(Maluri)屬於石灰岩,有堅硬的石頭和被水溶解的地下洞,就像充滿不規則洞孔的瑞士芝士。

地下隧道的建設工法,簡而言之是同時開挖前進、排出渣土、填充洞孔和搭建預鑄的隧道管片。使用隧道掘進機(Tunnel Boring Machine,TBM)開挖地底時,地底壓力失衡會引發坍方,因此必須注射膨潤土泥漿(Bentonite Slurry)填充地底洞孔。隧道掘進機不斷鑽探前進,後方即用預鑄環片拼湊成圓形隧道,不斷銜接延伸。
捷運加影線的地下隧道長達9.5公里,費時近兩年才挖通。當時我國採用的是全球首個可變密度式隧道掘進機(Variable Density TBM)。
4. 銜接(Connectivity)
設計新的城市鐵道路線時,也需考量與現有路線銜接,一定會與現有路線交錯,方便乘客轉乘,縮短行程。例如,原本從輕快鐵格拉那再也線孟沙站到安邦線馬魯裡站,需往北3站到佔美清真寺站轉乘安邦線,再乘坐6站才能抵達,共計9站。而後來的捷運加影線貫穿兩條輕快鐵線,乘客只需乘坐一站到吉隆坡中環站轉乘捷運,6站就能抵達馬魯裡,總共7站。
除了成本評估,還要進行交通影響評估
賴韋伶解釋,工程顧問公司受委設計捷運或輕快鐵路線後,先進行可行性研究,一般會多設想幾條路線和站點。根據這些建議路線,再依照上述需求、成本、工程、銜接還有環境評估等,綜合整理後讓政府衡量和定奪。建議路線各有利弊,例如A路線需要徵用比較多地段,而B路線涉及較多地下工程,就需綜合考量成本及需求等因素。

此外,還要進行交通影響評估(Traffic Impact Assessment,TIA)和環境影響評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賴韋伶說,捷運或輕快鐵解決的是主要幹道的交通問題,但可能給站點周遭環境造成些許問題。例如,某個住宅區因為設有捷運站,有很多車輛前來接送(pick up/drop off),會增加社區車流量。抑或,捷運路線臨近住家,會造成噪音汙染,或列車經過造成共震,也會影響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
巴生河流域現有城市鐵道網絡路線
我國的城市鐵道網絡系統發展至今已經近30年,1995年通勤電動火車啟用,1996年輕快鐵通車,1998年輪到單軌列車,2017年底首條捷運路線全面通車。這些在不同年代建設的城市鐵道路線,不知不覺織成一片交通網。
●通勤電動火車(KTM Komuter,1995年)
◎芙蓉線(Seremban Line):黑風洞──普羅士邦/淡邊
◎巴生港線(Port Klang Line):丹絨馬林──巴生港
●輕快鐵(LRT,Light Rapid Transit)
◎安邦線*(Ampang Line):冼都東區──安邦
◎大城堡線*(Sri Petaling Line):冼都東區──布特拉高原
(*安邦線與大城堡線原為實達線〔STAR LRT〕,1996年)
◎格拉那再也線(Kelana Jaya Line):鵝麥──布特拉高原(1998年)
◎沙亞南線(LRT Shah Alam Line):萬達鎮──巴生佐漢斯迪亞(興建中,預計2025年首季全面通車)
●吉隆坡單軌列車線(KL Monorail Line):吉隆坡中環──蒂蒂旺沙(2003年)
●國際機場直通快鐵(ERL,2002)
◎機場快線(KLIA Ekspres):吉隆坡中環直通吉隆坡國際機場
◎機場支線(KLIA Transit):途經南湖車站、布城、沙叻丁宜

●捷運(MRT,Mass Rapid Transit)
◎加影線(MRT Kajang Line):桂沙白沙羅──加影(2017年)
◎捷運布城線(MRT Putrajaya Line):北桂沙白沙羅──布城中環(2023年)
◎中環線(MRT Circle Line):路線和站點規劃中
延伸閱讀: 【城市鐵道路線規劃/02】提供優惠、善用科技 提高公共交通使用率 相關稿件: 【無人機飛安/01】體積雖小衝擊力大 無人機一飛限沖天 【大馬特假/01】馬來西亞特假多 背後有“神操作” 【大型工程基建安全/01】大型基建工程原來是這樣的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曼谷29日综合电)缅甸周五发生7.7级强震,导致曼谷地铁全面停驶和交通瘫痪,有游客向媒体透露,曼谷德士趁机哄抬车资,短短一段路的车资竟然暴涨10倍,令受困民众叫苦连天!
强震发生后,曼谷BTS(地铁)全线停驶,车站人员撤离,大批民众滞留在地铁站、公司大楼门口的摩托车接送点,无法回家。大众运输停摆下,德士司机纷纷开出高价,短短一段路原本只需45泰铢(5.85令吉),如今暴涨到450泰铢(58.50令吉),即使愿意支付如此高价,许多司机依然选择不接客。
此外,曼谷大卖场、百货公司相继关闭,员工与顾客滞留在室外等候,街道上人潮拥挤,许多观光客无处可去,只能坐在百货门口等候交通恢复。
目前,曼谷市中心几乎陷入瘫痪,由于地铁、公共巴士在内的大众运输全面中断,导致整座城市动弹不得,当局仍未公布何时恢复运输服务。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