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影音

|

試聽間

發佈: 7:45am 12/06/2023

林夕

最佳作詞人

第34屆金曲獎

香港詞人

周耀輝

林夕

最佳作詞人

第34屆金曲獎

香港詞人

周耀輝

林佚/觸動你我的好歌──金曲獎“最佳作詞人”入圍名單觀後感

作者:林佚

林佚/觸動你我的好歌金曲獎──“最佳作詞人”入圍名單觀後感

臺灣“第34屆金曲獎”入圍名單終於揭曉!

ADVERTISEMENT

,分別以林家謙〈某種老朋友〉(澤日生曲)和陳奕迅〈人啊人〉(林家謙曲)兩首粵語歌獲得提名“”,與葛大為〈不在一起就不會分開〉(洪佩瑜唱)、鄭宜農〈人類如何學會語言〉、盧羿安〈揹上悲傷北上〉(脆樂團唱)、MC HotDog熱狗〈NFT〉一起角逐該獎項。這是金曲獎自1990年創辦以來,首次有粵語歌以單曲名義獲得提名。

翻查資料,陳奕迅曾憑《C’mon In》奪下“年度專輯獎”,隔年以《L.O.V.E》再次入圍同個獎項,不禁讓人疑問:粵語專輯也有資格角逐金曲獎嗎?據當年評審團主席陳珊妮的說法:“Eason報的是年度專輯。他不能報華語專輯。我解釋一下,粵語專輯可以報年度專輯、年度歌曲,和其他個人獎項。年度專輯可打破語言格局。金曲獎的規則是入圍最佳華語、最佳臺語、最佳客語和原住民專輯者,會自動入圍年度專輯。其他語言比如粵語專輯,要和這些專輯放在一起評比投票,也需具備一定實力。”再參考臺灣文化部公佈的“金曲獎報名須知”,當中列明多個獎項接受外語(非華語)作品報名。參賽作品為外語專輯者,得報名流行音樂演唱類之年度歌曲、年度專輯、最佳作曲、最佳作詞、最佳編曲、最佳專輯製作、最佳單曲製作、最佳樂團、最佳演唱組合、最佳新人獎項。

林佚/觸動你我的好歌金曲獎──“最佳作詞人”入圍名單觀後感
陳奕迅〈人啊人〉(林家謙曲)粵語歌獲得提名“最佳作詞人”獎。

作詞人獎接受“外語”

且看歷屆入圍與得獎名單,從第3屆至第7屆,歌詞語言一度分設為“最佳國語歌曲作詞人”和“最佳方言歌曲作詞人”獎項。自第8屆起,兩者合拼並歸於“流行音樂類”獎項。然而,過往的得獎作品均以中文作品居多,以第16屆金曲獎為例,6位入圍者有兩首中文詞,兩首閩南語詞和兩首客家語詞,最終鍾永豐以〈臨暗〉得獎,也是首位以非中文/臺語歌曲作品獲獎的作詞人,相隔兩年,他再次以客家語詞〈種樹〉榮獲殊榮。以中文和閩南語視角來看,目前只有鍾永豐維持這個紀錄。在第31屆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項共出現3種語言,分別是中文、閩南和排灣族語(原住民語),這或許是金曲獎正淡化中文作品的主宰權,但前提作品要足夠優秀,才可以入圍。然而,為何隔了那麼多年,粵語詞才有機會入圍呢?我自己的個人解讀是,普遍報名的歌曲作詞載體主要以中文為主,其次是閩南語,而粵語詞的數量微乎其微,甚至沒有。再者,活躍於臺灣填詞界的香港詞人寥寥可數,期盼更多香港詞人報名金曲獎更是不太可能了。

林佚/觸動你我的好歌金曲獎──“最佳作詞人”入圍名單觀後感
香港詞人周耀輝

詞中字句間的襌機

統計至今,林夕共入圍10次,於1999年和2010年,分別以〈〉和〈開門見山〉摘下榮譽。周耀輝曾兩度入圍,但均失之交臂,再憑〈人啊人〉入圍金曲獎,不知這一次能否斬獲殊榮。葛大為先前以〈說到愛〉、〈連名帶姓〉、〈查有此人〉入圍,並以〈無人知曉〉拿下這份大獎,今年再度入圍,呼聲頗高。另外,鄭宜農、盧羿安和MC HotDog熱狗則是首次入圍。雖然,首次入圍就得獎的幾率不無可能,但我個人認為林夕榮膺最佳作詞人的幾率最大,民間評價也一致看好。除了創作能力,作品深植人心,也把“友情”這個寫到爛的題材發揮到另一個層次,放大格局,他不談友情的可貴,也不寫如何緬懷朋友,而是說身處時代洪流,兩個人僅僅是一葉掙扎浮沉的輕舟。選擇決定命運,唯有各自修行,活出自身的美麗,不強求,也不追究。一句“世上沒人能阻擋細水愛長流”,13個字,有畫面、有意境、有巧思、有情感,恰恰彰顯人的情感可以如此深刻,卻不提“深刻”兩字。

實話說,得不得獎,已經不重要,單單是粵語歌詞入圍金曲獎,已經很值得高興。如今,撰寫粵語與中文詞的香港詞人,除了林夕和周耀輝,還包括黃偉文和李焯雄,二位曾數次入圍金曲,盼二位來日也可以粵語歌入圍,也期待林敏聰、林若寧、小克等人的參與,讓更多人認識粵語詞的精妙之處。

更多文章:

林佚/人生有多少個10年
Tom Phan/在臺灣聽大馬獨立音樂
林佚/《盛開》我的名字叫李心潔 
林佚/NIGHT TAPE:來自天台的音樂會 
Tom Phan/在大馬聽臺灣獨立音樂 
林佚/歌曲中的無字天書 
林佚/〈Hasrat〉此生最大心願,是回到愛人身邊 

打開全文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发布: 7:00pm 14/01/2025
【且听风吟】粤语书写与朗诵的可能/林健文

新纪元杯的交流环节里,谈的是方言诗,我找了刘育龙、吕育陶和周若涛来朗诵他们自己写的方言诗。很喜欢若涛写的〈屈完屈原未?〉。这个诗题用中文来念的话一点都不特出,甚至没有意思,但一用粤语来念,整个神韵就出来了。“屈”粤语的意思是冤枉,恰好和屈氏形成一个关联,港人喜欢用谐音梗来说笑话,所谓烂gag就是指这一类的冷笑话。屈原被拿来开玩笑,没半点不敬,和知名药房“屈臣氏”一样,译音也经常被调侃或组成笑话的一部分。多年前马华诗人陈大为写了一首〈屈程式〉,很幽默地借了屈原和屈臣氏的名字,念诗名时总是会心一笑。

粤语有九音六调,很容易找到相似音调的谐音字,相对起中文的四音调,对于平舌音和翘舌音的执著,谐音听起来很不和谐,词汇上也缺少想像力,不如粤语的译音字多,要知道香港当年集中了东西方的商人,混杂的语言丰富了粤语的多元性,容纳了东方象形字与西方拼音字的精粹,多年来文化和历史的冲击,已经把粤语的译音打造成一种最容易让人明白的方言字。“黎明不要来”,从中文看来很正常,但用粤语念起来,不知不觉会化身成为华仔学友的歌迷,拒绝着黎天王。一般港式茶餐厅,“西多士”、“鸳鸯”、“什果宾治”等食物的词汇充满想像力,足球术语中的“插水”、“炒芥兰”、“通坑渠”、“湿手巾”等,都是借用某件事物的动作作为比喻,非常生动。

很多方言只有口语,没有完整的书写系统,粤语是其中一种拥有接近完整书写体系的方言,香港在1905年就出版了第一份粤语报刊,在往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粤语随着广东人南迁,是东南亚华侨的重要语言。80年代随着香港连续剧和娱乐圈的流行,粤语似乎成为中文以外最多人讲的语言。

粤语音调很像一段旋律

马来西亚和香港都曾经是英国殖民地,在政治及洋文化上有极大的共通点。英国人爱喝茶而非咖啡,所以马来西亚有了teh tarik而香港有了丝袜奶茶,我们都会把公车或计程车称为巴士和的士,这些词汇让我们在阅读香港或粤语书写的文章时没有隔阂。香港的报刊专栏作家,很多都是以粤语书写文章,当年走红的许冠杰歌曲几乎清一色以粤语填词,可是却比中文还要好,主要是粤语本身的音调很像一段旋律,层次感特别丰富,不需要刻意去强调平舌翘舌,所以很容易让人朗朗上口。

从80到90年代,香港流行歌曲席卷东南亚和两岸三地,许冠杰的歌幽默调侃且代表中下层老百姓的心声,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的歌声让许多少男少女为之心醉,四大天王奠定了香港乐坛的巅峰,BEYOND陨落得太早,但黄家驹精神似乎一直都在,除了旋律,我想歌词是港乐很重要的一部分。从林振强到林夕到黄伟文,香港的歌词和中文歌曲的词有一定的落差,港词很少填写直接的情爱,反之很随意地从生活角度去书写身边的事物,侧写的方式很像诗句描述或意象的方法。胡思乱想知己知彼冷战奠定了王菲的靡靡之音,陀飞轮垃圾浮夸等歌曲成就了陈奕迅,尤其是Eason,他唱的歌几乎很少歌手翻唱,主要是因为粤语歌词填得很好,意象很浓缩,不是一般不懂粤语或只懂粤语发音而不明其义的歌手能够驾驭的。

粤语能够登上朗诵舞台,或许只是缺少一个契机。这几年来,小说家的文本开始被注意并被拍成连续剧或电影,诗歌是歌曲的词,目前除了中文乐坛,就只有粤语有香港乐坛这个舞台,虽然已经不比当初辉煌,但它依然是汉语世界里一个重要的部分。朗诵的前景乐观,它是新诗发表的其中一个舞台,让新诗除了文本以外,还有一个直接面对观众或读者的机会。语言是交流的媒介,我们不必限定自己永远只用一种规范的语言,不同的语言拥有不同的发展及历史轨迹,假如运用得当,它必然可以让各种表演活动盛行,就像当年港乐一样。我们需要更多的方言诗,我们需要更多懂得方言的表演者,我们需要更多方言活动或舞台。

好不好明年来一个粤语新诗朗诵比赛?

ADVERTISEMENT

點擊 可閱讀下一則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