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地看,占卜与心理咨商都有稳定人心、安抚焦虑的力量。但在心理治疗师眼中,两者虽然有时可以相辅相成,但本质上却有着显著差异。
ADVERTISEMENT
新山博爱辅导中心的注册辅导员余秋玲认为,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占卜倾向外控(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心理治疗重视内控(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余秋玲说,人在生活中遇上突如其来的重大打击时,会需要外力协助,以便迅速从错愕及创伤里站起来,回归日常生活轨道。不过,心理辅导的目的在于,建立个案承受痛苦、接受未知的内在力量,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疗程。
余秋玲分享,本身曾辅导一名失去孩子的母亲。这名母亲多年前带着两岁的女儿出门玩,但女儿却在转眼间就离奇失踪了。她彻底被这场无法解释的意外打垮,因为思念孩子而不吃不喝、无法如常工作,人际关系也一一崩塌,生活近乎瘫痪了两年。除了不断求神问卜,她试过服用精神科药物,却无济于事。她到庙里问米,女儿的灵魂没有现身,因此可能还活着——这让她更无法释怀,想要继续寻找、继续问卜。最后,她在家人的引介下接受心理辅导。
借助伪科学,为失去女儿的妈妈建立内在力量
在辅导过程中,余秋玲发现这名母亲最担心的,是女儿失去妈妈后究竟遇上了什么事、是否孤单地思念妈妈、是否生活艰苦。
因此,在协助个案时,余秋玲用了一些“非科学的神秘力量”,安抚错乱的情绪:她让这名母亲想像女儿身边有一只黑猫守护神,孩子的处境没有那么糟糕。
“我让她有个假想,一种类似希望或解释。那当然不是真的,我们连孩子在哪都不知道。但很神奇的是,她一下子就心安了许多。”
“半年到一年之间,她在治疗过程中慢慢地建立起内在力量,去接受最坏的结果——女儿可能已不在人世。开始这么想后,她渐渐站起来,有能力走向人生的下个阶段。”
“最后几次回诊时,她的状况越来越稳定,开始恢复到正常的生活。”
余秋玲强调,辅导师不常以伪科学处理个案,但一些人的创伤太过沉重,只能先借助外力,比如给予希望、解释或想像,让个案的情绪稳定后,才有能力启动理智。
不同于占卜问事常以回应眼前的问题为目标;余秋玲说,辅导师会在疗程中确认个案已建立起承受痛苦、接受未知的内在力量后才会结案。“若他之后再遇上其他打击,也不太需要再寻求另一轮辅导,因为他已建立出内在能力,承受变化的幅度扩大了。”
余秋玲说,辅导过程中,也会抛出各种问题,引导个案往自身、内在找答案。比如,若个案因暗恋对象不理不睬而痛苦,则心理师会问:“你喜欢对方哪些特质?其他人身上是否也有?若有,为何你偏偏喜欢这个人?你如何与对方建立关系?”
“那么如果这段关系失败,他至少会在未来的关系中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能用什么样的方法维持关系。”
心理学的源头是神话故事,求神问卜是人类掌控生命的本能
人的精神世界非常复杂,有科学能处理的,也有科学无法解释之处。余秋玲认为,只要人的理智仍良好运作,就无需过度排斥以占卜、宗教或民间信仰寻求慰藉,毕竟这只是在善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她补充,“心理学的老祖宗就是神话。从前科学不发达时,人们想要了解世事发生的原因,探讨人的心理活动,就会诉诸神话和星象,从而提出一番解释。”
“科学逐渐进步后,我们从神话进入了哲学(的时代)。哲学家如苏格拉底和佛陀,会针对人的遭遇和反应给出哲学的看法或宗教的解释。”
“当科学再往前发展时,心理科学出现了。我们把这些东西放入实验室观察。”
可见,求神问卜几乎是种本能,就像人类基因的某个部分,必然会想预测未来、规避风险,掌控生命。
惟余秋玲建议,若一个人全然将生活中的挑战完全归咎于星座、磁场等外力,则不鼓励继续碰这些东西。“这样的人会把占卜、宗教等力量当成精神鸦片,陷入‘情绪一来就去处理情绪’的循环,但理智脑始终没有建立起来。”
“这样很容易吸引趁人之危的剥削者,在他迷茫时随意给出一些解释、收取高价费用。”
算命师批命“活不过35岁”,如何帮助个案走出“死亡预言”?
甲洞MY Psychology心理咨询师区慧贤就曾遇过一个相当极端的案例:一名三十来岁的个案,在18岁那年算命时被告知,他活不过35岁。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名个案可说是每天都在倒数生命,随着预言的时间逼近,他越来越焦虑,生活作息严重受影响,最终在三十出头时患上焦虑症。
“我们能做的是在陪伴中了解他焦虑的原因,按照他的生活方式及各种因素,向他分析‘预言’是否会成真。”
区慧贤说,心理学讲究理据,她在执业时也坚守两个底线,即不应打着科学的旗号,去做超出心理学范畴所能解释的事,以及不能在咨询过程中伤害个案。“我不知道算命师到底用什么依据去推断这个人活不过35岁,但我们不会拿这些东西开玩笑。”
“我还记得他35岁生日那天,是症状最为严重的,因为那是所谓的最后一天。”
“我们就跟他说,这可能真的是你前半生的最后一天。那天过后,你就要开启新的人生。我们也更多地去引导他规划36岁的生活。”
所幸接受咨询后,个案的焦虑获得缓解,目前跨过“命定岁数”已有数年。
区慧贤指出,无论是心理师或占卜师都有不够专业的执业者,科学也有可能误判。因此,她鼓励人们在寻求协助时听取第二甚至第三方的意见,再决定是否要相信。
如若已出现严重影响生活作息的症状,则强烈建议寻求咨询师协助。
宗教、咨询相辅相成,乩童传教士上门寻求意见
占卜、宗教与咨询之间,有时确实相辅相成。例如,曾有乩童忽然无法被神明附身,而在庙方的建议下找区慧贤检测情绪状态,以便理清神明无法上身的原因。亦有基督教传教士因为曾“被附身”,在驱魔完成后主动来到门诊,让她检测心理状态,以确认自己是否还适合传教。
“他们希望寻求与宗教无关的第三方专业人士意见。我们不会去挑战宗教信仰,只会帮他们理清他们想要确认的部分。”
“因为我们没有依据去挑战任何信仰,除非我有很肯定的理据去谈,否则不能乱说。咨询师也是人,我们也会拜拜。如果个案觉得拜拜对他们有帮助,当然是可以去啊。”
牌卡占卜日益流行后,网络上部分塔罗师会把自己定位成“塔罗心理咨询师”,一些塔罗课程甚至打出“心理师也在学的牌卡占卜”等噱头。
询及这种现象,区慧贤认为,一切还是要回归到前来求助的个案,是否十分相信玄学。“咨询师不该打破个案的信念,而是陪伴他们在这个信念里探讨他的困扰是什么。”
占卜演变成科学,前路还很漫长
她也分享道,心理师其实也会使用一些经过专业认可的牌卡协助个案,比如她服务的中心就有购入台湾咨询师研发的“人生设计卡”,处理职涯问题,协助个案探索自我价值和能力。
根据观察,心理咨询师使用牌卡的方式,皆是将牌面摊开,由个案自行选择,咨询师再从过程中探问个案为何如此选择,或请个案描述眼前所见的牌,与观看后的感受。
另一方面,占卜牌卡大多是先将牌面盖上,问卜者需盲选一定数量的牌,再由占卜师开牌、解读牌意。换言之,占卜牌卡多了一份偶然,因此占卜的结果被认为与吸引力法则及潜意识有关。
区慧贤坦承,本身相信吸引力法则,但也强调迄今仍没有足够的科学根据去证实或否定它。她提醒,虽然心理学界经常讨论潜意识,但要怎么衡量潜意识仍是个大难题。毕竟科学讲求依据,若潜意识永远都不浮出水面,就无法妄下定论。
从前,心理学起源于神话故事,经过数百年的演变才成为今天的心理科学,能够研究人类的思考和行为模式。那么,占卜是否也可能在漫长的未来演变成一种科学?
“的确我们会看到,有些人在研究占卜师或命理师的算命方式,探讨这些方式是否真的有效或有害,只是这研究还处于非常初期而粗糙的阶段。”但区慧贤开放看待这个可能,“我不排除(占卜演变成科学的)这可能,但它也需要经历很长很长的时间,不断被推算、认证,前路还很漫长。”
相关报道: 【指点迷津/01】占卜算命,叩问人生大小事 【指点迷津/02】占卜师招宝玉●一场疫情,踏上塔罗占卜的学习旅程 【指点迷津/03】媒体工作者郭朝河●研究人类图,找到自己的人生设定 延伸阅读: 【心理辅导/01】有烦心事,该向谁诉说? 【心理辅导/02】打破负面标签,咨询辅导不可怕 【心理辅导/03】陈峰《大城心事》:我们谈心事,不是辅导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