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日本政府宣布决定将福岛123万吨核废水排放到太平洋,排放计划在2年后实施,周期长达30年。
消息一出,引起一片哗然,邻国如中国、韩国更激烈反对,美国虽然赞成,可是依旧禁止入口福岛周边地区的农作物和海鲜产品,如此言行不一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ADVERTISEMENT
除却各国政治博弈因素,单单从平民百姓和专家的角度出发,日本这一举动会对我们以及大自然造成什么影响呢?
报道:本刊 叶洢颖
图:本报资料中心、受访者提供
在进入正题之前,由于时隔已久,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大地震,受灾地区集中在北海道、东北、关东等东部地区,伴随而来的大海啸袭击离震中最近的宫城县、岩手县、福岛县等沿海地区,除了造成1万8430人罹难、失踪,更引发了继切尔诺贝利之后最严重的核事故。
当时,福岛第一核电站的1到3号机正在运行,4到6号机处于停机,进行定期安全检查状态,地震后1至3号的反应堆自动停止,虽然电源故障,失去了来自外部的供电,仍成功启动了应急的柴油发电机。
但是另一场灾难在地震发生后的50分钟开始,大海啸袭击核电站,淹没了设在地底下的柴油发电机,冲走或损坏了电气、水泵、紧急电池、燃料罐等设备,核电站陷入全厂停电的状况。
核电站之所以会选在海边建设,是因为需要源源不断的海水带走核燃料的热量,但是水泵无法运行,无法冷却堆芯,结果1至3号机堆芯融毁,释放大量的氢气,故造成1、3、4号机发生氢气爆炸。
而由于氢气爆炸、安全壳破损、管道蒸汽泄漏、排气泄压操作、冷却水泄露等等一连串事故,以致于大量放射性物质被释放到大自然中。
事发后的两年即2013年,东京电力公司承认福岛放射性污水泄漏到太平洋,甚至因为蓄水罐变形,令多达300吨的高辐射浓度污水从污水储存槽外泄。
随后,日本政府采取多个措施善后,包括先后除役、报废6个反应堆;投入470亿日元阻止污水外泄,亦建设冻土墙和除污装置。
根据资料显示,东芝于2012年10月开发了从污染水中除去氚(T或3H)以外62个核素的“多核素除去装置”(Advanced Liquid Processing System,简称ALPS),截至2020年11月,共有27%的经净化废水达到排放标准。
据悉,目前福岛每一天会产生140吨核废水,东京电力公司准备了逾千个蓄水罐以储存这些核废水,但经过10年来的日积月累,储存量已经告急。
因此,在经过权衡之后,东京电力公司选择了最省时省力省钱的处理方案,即排放到海水里。然而,无法从水中分离的氚成了人们的忧虑。
根据环保组织的预测,这些核废水一旦排放到海里,其中的放射性物质将在57天内扩散至太平洋大半的区域,10年后将蔓延到全球海域。
难道除了排放到海洋里,就真的別无它法了吗?实际情况真的会如我们想像的糟糕吗?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日本资讯不透明
2011年福岛核事故之后,国际原子能机构(简称IAEA)于2013年组建专门的研究团队,来自马大医学物理学家黄群雄教授便是其中一名成员。
他接受《活力副刊》电访时指出,IAEA曾到当地考察和研究,认为日本若按照计划以及国际标准处理这些核废水,实际上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由于2011年在处理福岛核事故时,在面向媒体和公众的态度很保守,欠缺透明度,让他们陷入“信任赤字”(Trust Deficit)的窘境。
“日本首相或东电一直表示没有问题,却从未透露正确的资料是什么?你在网上不容易找到相关的报告,他们应该要通过媒体向全世界说明是怎么回事。”
他坦承,目前无法预料这些经过净化的核废水排入太平洋之后,会对大自然的食物链造成什么影响。
“排放少量的(核废水)没有问题,但这次排放量这么大,最好是安排国际组织官员监控。我们建议他们做示范,将目前净化好的核废水排放到海里,然后再让专家用仪器检测氚、铯-137(Cs-137)、锶-90(SR-90)的辐射水平是多少。”
因为氚、铯-137以及锶-90半衰期分别约为12.43年、30.17年和29年,虽然半衰期不算长,可是后二者会影响到附近的生态循环。
“现在无法确定的是,这些核废水里是否包含这两种放射性物质,日方称经过净化后核废水只含有氚,可是一些科学家认为应该有(铯-137和锶-90),目前还在等日本政府正式发表报告。”
简言之,如今日本政府也只是仅仅宣布在2年后排放核废水,具体措施、核废水净化到什么程度、是否含有半衰期长达5700年的碳-14等等细节一概未知。
辐射,无所不在
不知道你是否在网上看到过一些声称是福岛周边地区发现的外貌畸变的番茄或章鱼照片?这真的是福岛核事故的“后遗症”吗?
当黄群雄提及他多次造访福岛,也曾与受影响的渔村渔民交流时,于是我忍不住提出这个疑问,是否真的在当地看到过这种场景?
“呵呵呵,”他听完笑道,“这些是假新闻。其实你去买菜的时候可以留意一下,一些植物会长得不一样,像玉米会有两根连在一起的,这是很普遍的。”
他解释,与动物不同,植物突变(plant mutation)属于极为常见的现象。
“有一些照片是福岛核事故之前就拍摄的,只是将两者放在一起。”
他理解人们对于“辐射”的恐惧,只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我们和“辐射”的距离并不遥远。
“比如阳光、大理石,比如你早上喝的牛奶,牛奶产自乳牛,乳牛吃的草都含有微量的放射性元素,它(放射性元素)是大自然的产物。
“当然也有人造的,比如核反应堆。我们要做的就是善用和控制好‘它’,否则福岛核事故便会重演。”
浓度和剂量才是关键
黄群雄提到,“放射性物质水源”(radioactive water)、“污染性水源”(Contaminated water)、有毒水源(Poisoned Water)等此类的词汇可能会造成民众恐慌或焦虑。
“对于这些技术性词汇而言,浓度(concentration)是很重要的。比如你去波德申海边,你取一些海水(化验),会发现那不是单纯的海水,会含有一些化学物质、一些颗粒。因此WHO才有规定饮用水得达到什么标准。
“我们呼吸的空气里也有许多灰尘、物质一样。所以正确的词汇应该是(化学物质的)‘浓度’。”
这让我想起在网上看到某些关于毒性的文章时曾提到过“撇除剂量说毒性是耍流氓”的说法。
例如“水中毒”,乍看之下会让人感到惊慌,产生“喝水都会中毒?”的错觉。然而,点开文章细看会发现,原来是短时间内摄取大量的水或在大量出汗后补充大量水分才会造成水中毒,诸如此类关于“过量”的例子多不胜数。
另外,他也认为IAEA等科学组织在发表报告时,用词理应更直白,以让公众清晰地接受到信息,避免造成误解。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