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VIP文

|
发布: 6:13pm 21/11/2021

焦点

分离焦虑症

身心灵

VIP独享

副刊专题

焦点

分离焦虑症

身心灵

VIP独享

副刊专题

离开穴居回归正常 人纷飞,焦虑紧相随

,就是字面意义上所看到的,因为分开、离别所产生的焦虑症,而这种焦虑症不只是出现在人类,动物也会有分离焦虑症。

我们或许不知道,原来我们比想像中更早感受到什么是分离焦虑症。心理治疗师指出,婴儿7个月之后就有分离焦虑症,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认人”,熟悉的人不在视线范围就会闹情绪,这就是分离焦虑症的表现。

ADVERTISEMENT

这种心理反应,也可以在动物身上看到。养宠物的人应该经常看到这种戏码上演,当要出门时宠物都会以依依不舍的眼睛望着自己,反应更激烈的甚至在主人离家后就会主演“破坏王”,以行动来宣泄自己的焦虑情绪。

随着疫情缓和,上班的回归职场,上学的重返校园,过去一年多的朝夕相对,如今要重新调整生活方式,分离焦虑症也伴随而至,无论是小孩或宠物。这种情绪需要去处理吗?还是让时间去解决?

报道:张露华
摄影:陈世伟

临床心理治疗师李雯怡表示,不只是小孩,即使是成人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心理上的安全感都会动摇,所以家长必须理解与接受孩子这种不安的心理,也预料到孩子会哭闹,因为对四五岁的孩子而言,他们的脑海里是没有时间与空间的概念,他们的大脑是未发育成熟的器官,看到就有,看不到就等于没有,家长要意识到孩子的这种想法,接受并做好准备。

她解释,婴儿7个月大之后就会有分离焦虑症,会感到紧张、害怕,这是正常的心理状况,所以当他们第一次离开熟悉的人,去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他们就会感到不安。

她认为,要重返职场的家长,无论是让孩子重返校园,或者把孩子交托给保姆照顾,都必须先给孩子做心理建设,避免他们产生分离焦虑症。

孩子们离开熟悉的人和环境,就会动摇他们的安全感,所以无论是重返校园或交托保姆照顾,父母都必须事先给孩子做好心理建设。

“如开学,有的孩子抗拒去上学,我们必须先了解他不愿意去学校的原因,是否因为离开安全环境而不想去,还是其他原因。”

因此,她建议家长在开学之前先给孩子打“预防针”,开学前一两周就开始调整孩子生活习惯,如早睡早起,不断向他灌输要去新环境的概念、新环境会有什么东西,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届时就不会这么害怕。

“开始时他们会有哭诉行为,所以要先给他们建立安全感,若可以的话开学第一天就陪伴他们;若半天就要离开,也必须跟孩子说好之后会来接他放学,让孩子不至于因为看不到父母而焦虑。初入学的孩子不妨让他们带一样觉得有安全感的东西上学,如玩具或手帕之类,提高他们的安全感,让他们更容易适应新环境。

李雯怡建议父母让刚上学的孩子带上一样有安全感的东西上学,如玩具或手帕,减少他们的不安感。

“即使是送去保姆家也一样,必须给他们先熟悉保姆家情况,开始时可能一周一天,之后再慢慢增加天数。当孩子不再抗拒之后才交托给保姆,不过在首几个星期家长还是要观察,这是一个适应过程。”

李雯怡提醒家长,要以安抚方式对待孩子,尽量减少恐吓方式,如“你再哭就……”也要减少用欺骗的方式,如“你乖的话我就带你去……”对孩子许下的承诺就要遵守,否则会动摇他们的安全感,对新环境更加不信任。

分离焦虑症不但会发生在人类身上,动物也会有分离焦虑症。
孩子要适应新环境,大人也要适应新常态

专业于儿童心理评估辅导与治疗的李雯怡表示,孩子一般不会抗拒到学校,只是需要预先给他们心理准备,他们的害怕与焦虑情绪就不会出现或减少。

她直言,在过去接近两年的行动管制,有很多父母因为长时间与孩子相处,加上居家办公,面对很多压力与挑战,但也有很多父母表示非常珍惜这段时间,可以好好经营亲子关系。

新常态之下,父母对于要把孩子交给保姆照顾或重返校园,除了分离焦虑症,还有疫情下的标准作业方式,如戴口罩、勤洗手等等,令父母更加焦虑。同样的,孩子在克服了不安全感之后,就很快融入新生活,但毕竟错失了一年多的学习或成长时机,体力活动不够,对心智成长或许有少许影响,所以父母需要观察孩子的发育进度。

孩子要适应新环境,大人要适应新常态,父母如何确定孩子是否闹情绪,还是真的有分离焦虑症?

她说:“家长可以从观察孩子入手。孩子的情绪出现问题时,会通过行为来表现,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所以会通过闹脾气、肚子痛、不舒服等行为来逃避一些事情,或者经常咬手指、搓手、难以入眠、尿床、发噩梦等,有的孩子则相反,变得很安静,不爱吃东西,睡不好。”

当孩子出现以上症状时,要视乎轻重程度来处理。如果是自然合理的频率,则不需要担心,一段时间后就会消失。但如果一天好几次都有这样的行为,影响孩子的生活,甚至是一周3天以各种原因不去学校,情绪行为增加,家长就必须正视孩子的焦虑行为。

“无论是哪一种症状,家长都要观察大概2至3个星期,找出他们害怕的原因。一般来说,分离焦虑症是短暂的,会在转换新环境的首3个月会出现。”

心理治疗师李雯怡
“穴居症候群”害怕回归社会

李雯怡也直言,随着大家陆续恢复上班、上学,的确也接到很多个案,大部分都是五六岁的孩子拒绝上学,父母觉得要趁早处理就带孩子来见她。

从治疗个案中,她发现大部分不愿上学的孩子,都是因为过去一年多在家的日子很舒适、自在、熟悉,如今重返学校觉得学习有压力而抗拒上学,家长一定要提前给孩子做心理准备,即使是重返学校也是一种新环境,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必须让孩子重新认识这个地方。

其实,不只是孩子有焦虑症,父母也会有,除了分离焦虑症,也担心重返职场、学校的疫情风险,好些来寻求治疗的家长都是因为非常担心上幼稚园的孩子。

重返职场的上班族除了要担心职场染疫风险之外,相信不少人也有了一个新状态,那就是“穴居症候群”(Cave Syndrome)。

“穴居症候群”不是正式的心理诊断,是在美国COVID-19防疫发展过程发现的现象,出现在疫情控制中心宣布解封或降级,人们可以开始从事之前被管制的活动后,有些人并没有因此感受到放松或自由,反而对于要回到社会陷入焦虑或害怕,美国医学博士Arthur Bregman就称之为“穴居症候群”。

另一位美国精神病学教授Alan Teo也提到,当我们经历一段长时间的疫情隔离生活,就会开始发展出习惯戴口罩、保持身体距离以及低接触社交互动的“疫情应对模式”。而解封的宣布会让人们挣扎于是否要调整这套“疫情应对模式”,从已经习惯的模式再调整到解封后的生活,对不擅适应改变的人群来说是一件辛苦的事,这也解释到为何解封后反而出现更多陷入焦虑的“穴居综症候群”。

行动管制解封,但疫情未解除致使人们更焦虑

美国心理学会在去年10月发表一份“2020年美国压力:一场全国性的心理健康危机”调查报告,就疫情对长期身心健康的影响发出警告,美国人面临着第二次大流行,即使在病毒的物理威胁得到解决之后,这种大流行仍将持续。

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无法以健康的方式应对大流行压力,身体健康可能正在下降,包括体重增加或减少,需要喝更多的酒来应对压力或者睡眠不足。父母、必需行业工人、年轻人和有色人种尤其如此。报告也指出许多成年人难以管理压力源,包括悲伤和创伤,并可能导致重大且长期的个人和社会后果,包括慢性病和其他。

李雯怡表示,“穴居症候群”并不是新鲜事,应该是说每一次严重疫情过后都会出现的症状,最近一次应该是1918年流感大流行。

1918年流感大流行也称为“西班牙流感”,发生在1918年1月至1920年12月间,暴发异常致命流感,造成当时世界人口约四分之一的5亿人受感染,全球有2000万至5000万人死亡,是人类历史上致死人数最多的流行病之一,仅次于黑死病。

李雯怡解释,当时还没有“穴居症候群”这个名词,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创伤后遗症,而受影响的群众包括成人与少年。

她表示,大流行解封后,人们必须重新与人接触而产生隐忧,尤其是当前疫情未完全解除,心情更是焦虑。美国心理学会的调查报告更指出,49%的美国人都出现“穴居症候群”症状。

引发“穴居症候群”的3个原因

她分析,引发“穴居症候群”的原因有3方面,分别是:

●习惯──当我们已经习惯居家办公,人事关系减少后,如今又必须重新适应新环境,生理自然反应就会产生恐惧或抗拒。

●风险评估──虽然疫情已经缓和,但还没有完全受控制,还是必须遵守防疫指南,会担忧如何守住防疫线。

●社交习惯──疫情之前,我们的社交生活非常活跃,但一年多下来的居家生活,改变了我们的社交习惯,如今我们要恢复社交,难免会感到担忧,尤其是那些社交本来就不活跃的人,穴居症候群症状会更加明显。

李雯怡表示,穴居症候群的症状,包括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莫名的害怕,外出本是开心的事情却开心不起来,外出后心里非常不安,觉得生活没有回到疫情之前的自在感。

“这是因为疫情动摇了我们的安全感,但从另一方面来想也未必不好,我们懂得严守防疫措施,确保安全,只是我们要懂得分辨这种焦虑症状轻重之分别。”

李雯怡表示,穴居症候群的症状,包括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莫名的害怕,外出本是开心的事情却开心不起来,外出后心里非常不安,觉得生活没有回到疫情之前的自在感。
处理焦虑症2大原则:局部与小步适应

她透露,处理焦虑症有两大原则,就是局部与小步适应,先了解自己为何会兴起焦虑的情绪,如果是担心回到职场的染疫风险,可否与老板讨论一周回来工作3天,之后再慢慢适应及增加天数至恢复正常。

“当朋友或同事邀请外出聚餐,内心未准备好,就勇敢地拒绝,等到自己有了足够信心后才赴约。这些小步适应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融入新常态,最重要是给自己一些时间与空间,让自己在没有压力情况下逐步适应。”

她表示,一些人并未察觉自己已经出现“穴居症候群”症状,只是身体的直接反应令自己察觉不正常,聊开之后才知道问题所在。

不过,她重申,焦虑是很合理且自然的生理反应,是我们对风险过度分析所产生的焦虑,因为我们都比较注重将来未发生的事情,尽管这些想像未必成真,却似非常真实,这都是提早担忧,预测负面未来所致。

为了避免产生焦虑感,她建议大家先了解自己的情绪状况,在可维持安全感的范围内逐步扩充,先从低风险活动开始,小步适应到局部走出来,最重要是不要影响自己的生活。

“很多人会担心自己若拒绝社交,别人会用异样眼光看待,而漠视自己的感受。其实只要慢慢突破就可以,不要勉强,如果不安感越来越严重,就要重新调整或寻求治疗。”

李雯怡表示,其实,每一次发生大事故或疫情后,人们一定会产生焦虑情绪,只是过去资讯不发达,焦虑情绪只出现在发生过大流行的地区或受影响的人。如今网络发达,接收太多资讯会令人越来越怕,所以要懂得选择资讯,减少影响心理情绪的资讯。

“同样的,也因为资讯发达,接触到更多知识性的资讯,焦虑感会较少,所以视乎我们是如何去分析这些资讯。”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