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VIP文

|
发布: 5:23pm 30/12/2021

拜师学艺

师徒

周刊专题

VIP独享

副刊专题

师父有礼

拜师学艺

师徒

周刊专题

VIP独享

副刊专题

师父有礼

厨神陈志新 | 徒弟黄莉荔 拜师之道,学艺之路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句台词,相信在古装影视剧,尤其是武侠剧中出现的频率不亚于TVB剧经典台词——“你饿不饿,我煮碗面给你吃?”。

制的历史源远流长,对于传统文化的艺术传承功不可没,但却是直到晚清才形成发展。

ADVERTISEMENT

当我们追溯其历史时,会发现“徒弟”们多数是因为年幼家贫,为了三餐温饱,年纪小小就被父母送去学艺以习得一技之长。

师父传授技艺、提供食宿,年幼的徒弟学艺同时,充当童工免费为其打工,可以说是另类的雇佣关系,放在今时今日则是涉嫌雇用童工的违法行为。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绝大多数的人们不再需要为三餐食宿而去当童工,加上教育普及,许多技术传授模式已经转变成烹饪学院、技术学校、戏曲班等系统化教学机制,传统的“师徒制”基本不复存在。

那么师生与师徒关系最大的差异在哪儿呢?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连接仅限传授知识的时段,学生缴付学费老师上课,双方关系将随着学期结束或毕业宣告终止。

师徒却是“终身制”,徒弟得到的不仅仅是技艺,还包括师父的社交人脉资源,甚至肩负该师门的精神文化传承,除非被逐出师门,否则彼此的关系是紧密相连,荣辱与共。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而消失的只是“制度”,这种不是血亲却胜似血亲的关系仍旧以别样的形式保存了下来,除去了血汗的剥削,平添了几许温情。

报道:叶洢颖
摄影:受访者提供

陈志新于88年进入厨师行业,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能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实属不易,食宿全包的厨师自然是理想的岗位。

当年不过17岁,因缘巧合下成为香格里拉酒店后厨的小学徒,尽管年纪小小辍学,但是由于出身基督徒家庭,母亲极为忌讳粗口文化,所以当时的工作环境和师傅们“豪放”的遣词用句,让他花了一段时间才适应。

“刚开始半年真的很难受,每天被问候妈妈。所以每当我朋友问我那里要不要请人时,我会说:“请啊,但要‘带’老母返工咯。”

“其实在那个年代,无论是本地还是香港师傅,这是他们的口头禅,没有这几个字没法说话,以至于如果哪天他们不讲粗话,我反而会觉得奇怪,担心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

后来,他渐渐发现这种“豪放”的问候是关注和提点的一种表现方式。

“如果他‘针对’你,表示他对你有兴趣。连睬都不睬你,那你就麻烦了。当时厨房里真的有几个人是师傅看都不看的,结果一事无成。”

拜师只为有一个师门

那么,那些曾经有意无意指点过陈志新的前辈们,哪位才是他的师父呢?

“像我这般有正式的授徒大典和师徒班的,在马来西亚很少。普遍上到酒店厨房见到头手就叫声大哥而已,不是在一间餐厅做就能学完全部菜肴,要不停地‘跳槽’。”

他解释说,中国北方极为重视拜师、授徒制度。拜师时需要缴付一笔高额“学费”,过年过节少不了金额不菲的红包、送礼。

他本人并不认同这种方式,因为当学徒的人们,一般囊中羞涩、家境清贫,如此无疑增加他们经济负担。

“早期中国北方的师徒,徒弟每个月的工资,有部分是要上交给师父,这真的很糟糕。”

“但我的师父分文不取,即使是拜师宴,我们几乎都是AA制。”

陈志新(左)与欧锦和从赛场对手成了师徒。

陈志新的师父是中国大名鼎鼎的南厨宗师——欧锦和,两人更曾经是赛场上的对手,2014年欧锦和一通电话,询问他有无意愿出席授徒大典,他干脆利落答应,从此对手成为了师徒。

可是,当时的陈志新已经享负盛名,是人们口中的陈大师,自立门派仍绰绰有余,为什么还需要拜师呢?

“我拜师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什么,而是我希望自己有一个师门,再来是有一大群师兄弟,像拥有一个大家庭一样。”

欧锦和(居中)邀约陈志新(最后排右起第六)出席授徒大典,陈志新二话不说拜入门下,又收获一个大家庭。
师父是“盲公竹”

陈志新有许多闪耀得令人炫目的头衔,比如:世界级厨神;法国御厨美食协会颁发的法国御厨称号,诸如此类。

但在徒弟黄莉荔的眼中,除了上述振聋发聩的名头,他还是个操心又对徒弟们关怀备至的师父。

像是每次比赛,他会以其丰富的评委经验来协助徒弟完善作品,更曾试过比赛前夕指导他们摆盘至半夜两三点。

“毕竟我当了11年的评委,知道评委重视什么,哪些造型比较容易博得他们的欢心。”陈志新解释说。

师徒二人结缘于2018年。当时黄莉荔才成为“疯厨”的一员,彼时陈志新是荣誉顾问,那年她首次参加厨艺比赛,便获得他的指点。

“我7月刚加入疯厨时,其实没有正式见过师父。决定参加上海的厨艺比赛后,因为对比赛一无所知,就请教了师父,师父通过电话远程指导,我们的联系渐渐变多了。”

“在加入疯厨前,其实我已经是一名西餐的厨师,但是在路边摆摊,从零开始学。自从遇到师父,我的发展和进步真的很大。”

在她记忆深处,最难忘的是2019年黄莉荔参加亚洲名厨精英荟,她凭一道甜品——天鹅绶带苹果香夺冠。

参赛前她多番钻研,将作品一一发给陈志新过目,每当陈志新回复:“这有什么特别之处?”,她就明白他的潜台词是作品没有技术难度,于是再重新构思。

经过陈志新一次次的引导和建议,推翻重做往返多次,最后黄莉荔终于等到他的一句:

“你加油啦!”

“我每次都是引导,因为我不想限制他们的发挥。”陈志新补充。

黄莉荔(右)出征参赛的作品反复发给陈志新(左)过目,一次次在他的引导下推翻再构思,最终夺冠。

比如,原本的天鹅没有翅膀,他只会委婉地提到“这只天鹅有点营养不良”,而非直接告诉她应该多增添两层酥,全靠她闻弦歌而知雅意。

黄莉荔笑着形容陈志新是“行走的字典”,不但有问必答,即便不问也会率先解释。

“师父对食材的认识不仅是食材的本身,还包括其历史、背景、自然生态等等,他讲了很多,虽然有的我听不懂,哈哈哈。”

曾被陈志新委婉提到“营养不良”的天鹅,黄莉荔闻弦歌而知雅意,马上调整造型,一举赢得比赛。

黄莉荔的坦诚,让屏幕另一个小方格里的陈志新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师父也经常教我们学做菜之前,要先学会做人,这样菜品才会好。”

学生未必是徒弟

陈志新的新煌师门共有12名徒弟,有三名是女性,黄莉荔是其中之一。问及为何兴起正式收徒的念头,原来是事出有因。

“那时候我人在国外,有人以我的名义筹款或办活动,而我是最后一个知道。他们每个人开口闭口都叫我师父,就觉得如果正式当我的徒弟,一旦发生什么事情,他们都能替我代言,为我证明。”

陈志新与他的12名徒弟。

就如同同居伴侣与签字注册为合法伴侣,倘若另一半陷入病危或紧急状况入院,只有后者具备资格,方能签名同意办理手续一样,为的是那份名正言顺。

于是,徒弟们纷纷着手准备拜师宴事宜,罗列出陈志新曾经教导过的学生名单,经过层层筛选、联系后,挑选吉日举办授徒典礼。

当天,给师父斟茶、拜师宴上的烧猪、刻有每名徒弟姓名的纪念物件等充满仪式感的环节,将一群没有血缘的人拧成一股绳,成了他们在这世上另类的家人。

陈志新举办授徒大典,正式与12名徒弟结谊。

从师生变成师徒,从同学变成师兄妹,感觉如何?我问黄莉荔。

“这种感觉是真的很不错,”她答道。

“我们其实很少联络,但你有什么事,会第一时间打电话给你。就算原本不认识,不常见面,可是像认识了很久,像一家人。”

她说,这种情感远远超过一般的同学或朋友,不是手足却胜似手足,别无分号。

“我也莫名其妙多了12个孩子,哈哈哈哈!”陈志新大笑。

他的学生人数逾千,但最终获他认同师徒关系的仅有12人。询及收徒的标准,他毫不迟疑地答:品行和心态。

“修心、修身、修艺,这三点是我经常挂在嘴边的。先修好你的心,然后身体要健康,才来修炼技艺。”

“如果学徒做事以德为先,不自私,顾全大局,我们都愿意教。如果是太自私,以自己利益为出发点,好高骛远,很容易自满的,这样的人就算了。”

俗语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句话放在陈志新的厨艺生涯亦如是,后来他不仅有了“来处”,也有了“归途”。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