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VIP文

|
发布: 7:23pm 29/06/2022

中医

张草

VIP独享

中医

张草

VIP独享

张草 | 中医如何失去外科?

全民考试制度在北宋建立,太医局考试就设有方脉科、针科、疡科三类,但随后考试分科不断减并缩小范围,到了清代,外科只剩下处理外伤的“伤科”了。

李建民《华佗隐藏的手术:外科的中国医学史》台北,东大2011

ADVERTISEMENT

过去认为只有内科、没有外科,直到清代末年为止,所谓外科往往被视为江湖郎中。事实上中医外科的沦落可在历史上看到脉络,李建民博士便找到以南宋为分水岭,发生外科医学“内科化”的过程。

李建民身为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医学史数十年,专注于古代医学相关的脉学、解剖、方术,就让他发现中医外科的怪现象。

1940年代起,中医界有人尝试按照“手术”来区分内外科,而“外科”一词首见于南宋《外科新书》《外科精要》等书,包含治疗痈疽、疮疔、发背、瘰疬等病。但其实传说中战国扁鹊、东汉华佗更擅长手术,战国时代《周礼》中提到的“疡医”也比南宋的“外科”医疗范围更广,战国疡医处理的四类疾病:肿疡、溃疡、金疡、折疡,还比较符合现代意义的外科,换言之,这是一种倒退。


全民考试制度在北宋建立,太医局考试就设有方脉科、针科、疡科三类,但随后考试分科不断减并缩小范围,到了清代,外科只剩下处理外伤的“伤科”了。

其实,打从北宋外科就开始强调脉诊和内服药,亦即“内科化”的开始。在此之前,外科对腐肉进行切除和清洗、促进新肉成长,然而同时代法医著作《洗冤录》的解剖学常识并没促进外科手术进步,反而南宋《外科精要》更为强调脉诊,甚至以脉象分类痈疽,不重视外用药而重视内服药,还十分推荐一种奇怪的灸法“骑竹马灸法”。

唐朝中叶,伊斯兰医药传入,尤其是蒙古医学注重骨伤科,但由于中医骨伤科地位不高,因此“蒙古大夫”变成带有贬义。唐代第一部骨伤科专著《理伤续断方》出现后,中间再也没出现第二部专著,要到晚清才有大量骨伤科著作,这种不连续现象的原因在于宋代“儒医”介入伤科领域。

在宋代读书才有前途的氛围下,动手动脚的骨伤科医生一般上不是读书人,被视为层次较低。由于伤科医生识字率不高,通常师徒相传,也鲜少有文字流传,因此儒生开始介入医学之后,不断强调脉理和汤药,到了明代的“伤科”经典《正体内药》,即使外伤深至皮肉、骨头折断,也不急著动手术,主张喝汤药就好了。

明代《外科正宗》重新定义外科为人体表面的疾病,因此有中国九十岁老中医感叹:现代中医外科有的只会治疗青春痘。直到清朝引进西医,中医才回头寻找古代的外科之道,也在19世纪引入“发炎”的观念,并开始寻求两种医学系统的融合和互补。然而,华佗两千年前造就的传奇,似乎至今还无法复返呢。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