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肚子火站在大大的宣传荧幕前,举起手机录下他们气势磅礴的宣传片——这是英国首个获得碳中和(carbon neutral)认证的活动场地。我要拍下来,让大家看清纸上的碳中和在现实生活中的碳中和长什么样!
来伦敦参加活动,我饿了一整天。为什么饿?因为午餐时间主办方只提供包装好的三文治、装在Tetrapak的矿泉水、口袋装巧克力和一包薯片。和朋友偷溜到会场外想喝杯咖啡,店家只用一次性纸杯……
ADVERTISEMENT
这个会展中心也是伦敦最大的活动场所之一,我从一头走到另一头,沿路是各种食肆小摊还有吃饭的人,以及桌上满满的垃圾。当然咯,回收箱塞满了食物包装。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我一肚子火站在大大的宣传荧幕前,举起手机录下他们气势磅礴的宣传片——这是英国首个获得碳中和(carbon neutral)认证的活动场地。我要拍下来,让大家看清纸上的碳中和在现实生活中的碳中和长什么样!
首先,碳中和是通过碳补偿(carbon offset)抵消碳排放的成果。简单来说,就是这边把碳排到大气中,另一边再从大气把碳捕捉封存起来。例如某公司排碳后又在泰国种了些树,一正一负达到中和的目的。
净零碳排(net zero)和碳中和概念相似,但最大差别是净零碳排必须以减少排放优先,实在无法避免的排放才用补偿的方式弥补。从会场疯狂使用一次性餐具和食物包装的情况来判断,他们距离净零碳排还有十万八千里。
碳中和就像个数学题,等号的右边是零就行了,怎么做到零不是重点。但问题是我们总要知道一开始的碳排是多少、减少了多少、补偿了多少,才能得出个零吧?没有,会展中心的网站除了2021年过期的碳中和证书和实习生都写得出来的短文,他们并没有公开碳排放审计报告。也就是说,公众无从得知这家公司的整个产业链究竟排放了多少碳、他们如何核算、涵盖的范围,更无从知道他们主动减少了多少碳排,又有多少是通过发展中国家(有争议的项目)来补偿自己的碳排。
不诚实减碳,只会加剧地球升温
最近我追踪的一名环境记者发表了一则贴文,内容是关于新加坡一级方程式大赛主办方宣扬今年如何举办绿色赛事:鼓励民众使用公共交通前往会场、使用电子门票和LED灯。听起来不错吧?这就是宣传要达到的效果。当地一个环保团体揭露,该大赛所“倡导”的绿色措施仅针对运营部分的碳排,而这部分的碳排仅占大赛总碳排的7%。另外,大赛也没有公开活动的碳排报告。换句话说,做一点点事,讲话大大声。
这则贴文引起一些人不满,认为主办方已经有努力了不要那么苛刻、新加坡比很多国家都绿,一些还质问难道不要办赛事吗?
这些人的观点都没有错,但重点错了。
不管是新加坡还是伦敦的例子,重点只有一个: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必须保持数据透明和真诚沟通,大声嚷嚷却经不起考验的营销手段只会换来“漂绿”的恶名。未来10年,大小企业在政策和市场压力下必须向净零碳排转型,我们猛烈指摘并非要打垮企业,而是要确保他们做的跟说的一样好。毕竟,宣传短片做得再完美地球都不会买单,不诚实减碳,地球就只能继续升温,到最后遭殃的,还是你我他。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