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VIP文

|
发布: 10:05am 14/12/2022

周刊专题

匠人

副刊专题

独家报道

周刊专题

匠人

副刊专题

独家报道

匠人精神01|环保木匠ARKITSAN●化废木为工艺品,赋予新生命

,旧称手艺工人,形容技艺高超的手艺人,不断追求更高的技术或艺术境界。所谓的匠人精神,就是一个人对某种技艺或艺术达到很高的水平,但仍不断往更高的层次而努力。

但在工业化与讲求速度的这个年代,慢工出细活的匠人还可以生存吗?他们花一天、一周甚至一个月才做出一件成品,有人会愿意花大钱购买吗?他们的坚持是否值得?而让他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又是什么?

ADVERTISEMENT

报道:本刊 张露华

摄影:本报 辛柄耀

薛应杰因为上了一堂制作木汤匙课程,改变了他的半个人生。

一支汤匙120令吉,疯了才会买吧?还是这支汤匙是传说中的金汤匙?

都不是,这是用回收木做成的木汤匙,它的贵在于匠人用了一天的时间才做成的,赋予回收木新生命,用120令吉购买匠人的一天与一支独一无二的实用工艺品,不值吗?

薛应杰,大家都叫他Kit,他的工作室叫ARKITSAN,意思就是“阿Kit手作”。

他说:“120令吉买一支木汤匙很贵吗?但你回头想想,我用了一天时间把它做出来,你还会觉得120令吉很贵吗?当然,如果你以工厂大批生产的汤匙来比较,这支汤匙肯定是贵,但工艺品是无价的!”

薛应杰虽然是木匠,但他说:“我做木但没有砍树,所以我的注册商标上的木字少了一撇,寓意为不砍树,我是一个环保木匠!”

他是半途出家的木匠,没有正式拜师,也没有专业文凭,全凭自己对木工的喜爱及遗传自父亲的巧手,成就了今天的木工事业。

他自嘲自己是47岁才老来创业,全因太太一句话:“你知道你在做木的时候,眼睛会发亮吗?”他才觉察自己这么喜欢木,太太也鼓励他创业要趁早(虽然也不早了),所以才毅然决定开设自己的工作室,用回收的旧木、树枝与树桐制成用具与家具,赋予它们新生命。

阿Kit回忆,中学时有一门生活技能课,他已对木工非常感兴趣,也许是遗传父亲的天赋,所以对手艺活一学就懂。

“我爸爸是修理脚车的,从小就在店里帮忙,熟悉各种工具,上技能课时,只要是木工课就特别高兴。”

虽然薛应杰的作品看起来像摆设品,但他纠正他不做摆设品,因为利用回收木的原意,就是要让它拥有实用与摆设并存的附加价值。
薛应杰:能够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是很幸福的事。

改变生命的一堂课,从此爱上木工艺

薛应杰的木匠之路是崎岖拐弯才到达的。他做过很多不同类型的工作,包括念过技职学校的电工课程、新加坡制衣厂、与家人开杂饭档、销售员、装修工人,直至最后当了农夫,才找到他的“真爱”──木匠。

他坦言,当年若不是爸爸健康出问题,他也不会从新加坡回流。回到土生土长的故乡,虽然前途茫然,但他觉得自己做对了决定,否则也不会有今日的ARKITSAN。

他表示,在帮哥哥做酒店装修工作室,开始接触木工,掌握了一些基本功。4年后因为太太在一家有机商店工作的关系,与太太的老板混熟了,问他有没有兴趣打理有机果园,于是当起了农夫。

这一次他遇上了改变生命的良师,因为公司每年都会安排员工上有关有机及环保的课程,其中一堂课就是美国华德福教育的汤匙雕刻班,启发了Kit的职涯规划。

“因为管理果园要定期修剪枝桠,经常要为处理枝桠而烦恼。可在那一堂汤匙雕刻班,当老师拿出他的汤匙时,给我很大的震撼,因为他的汤匙是用树枝做成的,原来那些被我处理掉的树枝竟然有这么多用途,可以做成这么美的汤匙,还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勾子,我从未想过树枝也可以这么美!”

他很感激在有机果园工作的那段日子,让他明白环保为何重要。之后遇到那位雕刻老师,更让他知道原来树枝也可以重生,拥有很大潜能,自此他闲来就用修剪后的树枝或捡回来的旧木做各种用具,享受匠人的乐趣。

薛应杰认为,回收木与树枝都有自己的价值,只要用心打造可以赋予它们新生命。
虽然都是用树枝做成的衣架,但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

走出舒适圈创业,成为村民口中的“怪人”

在打理果园那两年里,太太也感受到他寓兴趣于工作的快乐,所以一直鼓励他成立工作室,往匠人方向发展。

那时他已经47岁了,想到要养老婆孩子,一直没有勇气踏出一步,直至太太那一句:“你知道吗?你做木的时候眼睛会发亮,再不做难道要等到退休才做吗?”令他鼓起勇气,决心要走出舒适圈去探索。

“我离开了有机公司,因为孩子在华德福学校念书,我就在附近找一间房子做工作室,方便接送孩子,最后在雪州煤炭山新村租了一间村屋做工作室。我觉得这里很舒心、熟悉,就好像回到家乡一样。”

刚开始他不敢跟人介绍自己是木匠,毕竟只是做一些巧手加工的东西,配不上“匠”。

后来在这个小村落里,薛应杰不但开辟了自己的工作室,更遇到一位老师傅,愿意倾囊传授功夫,让他在木匠行业里越加精进。

工作室设立初期,薛应杰变成了村民口中的“怪人”,因为看到村民修剪大树,他就要求村民将枝桠给他,或者在垃圾堆里看到旧木就会捡回家,大家很好奇他拾这些别人眼中的垃圾有何用途。

久而久之村民都习惯了,要修剪树枝、砍树或拆除旧屋时都会通知他,让他去拾宝。一些朋友也知道他要收集回收木,所以修剪或砍掉枝桠后,都会通知他去捡宝。

不过,他说不是所有树的树枝都适合做木器。他收集的树枝以果树为主,如番石榴、龙眼树、芒果树,载回工作室后就晾在户外让它们自然风干,需要用到时就锯一块。

“其实本地也有二手木商,他们承包旧屋拆除工作,把有价值的旧木回收再转卖,所以我去二手木商选购时,也会问那块木的由来,制作的时候会特别有感觉,而不只是一块原材料。”

薛应杰穿的工作室T-shirt,印着他特意设计的少了一撇的木字标志。
薛应杰觉得,每一块木都有它的故事, 在处理回收木时可以发掘出它们的故事。

回到学校,传承手艺

除了做木工,薛应杰也应邀到3所学校教导生活技能课的木工课程,其中一所就是儿子就读的华德福学校,从四年级到八年级的学生都要学习。他教导学生用回收木做汤匙、木碗、木凳。

他表示,到学校教课是机缘巧合下凑成的。但开始教课后,却发现自己所识有限,于是就报读网课,想学更多木工的理论与实践课,希望能够把自己所学的教给学生。

同时,他也希望更多人跟自己一样懂得珍惜资源,便开办儿童木工课程,教导小朋友用回收木做汤匙。

他表示,他唯一上过的课程是木汤匙课程,其他的都是自学及老师傅教导,所以他也不藏私,希望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教给别人,因为工艺需要传承,摒弃过去“教会徒弟没师傅”的心态,因为每个人的手艺都不一样,做出来的东西都是独特的,作品体现出创作者的个性与想法。

“我的工作室欢迎任何人来学习,只要你想学就可以随时过来!”

薛应杰认为,教学与自己做出来的成品,有不一样的满足感,但只要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都很幸福。

薛应杰化朽木为神奇,把修剪后的树枝做成各种用具。
”这是什么东西?“薛应杰:”这是我用枝桠做的勾勾!“

每一块木都有自己的价值与故事

他表示,刚开始工作室做的都是一些小东西和实用家具,不做摆设用品,因为利用回收木的原意,就是要让它拥有附加价值,实用与摆设并存。

他认为,每一块回收木都有自己的价值,在处理这些旧木时会看到它留下的痕迹,如它原本的位置是梁子、墙木还是柱子,木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告诉你它的故事,所以处理回收木经常会有惊喜,永远不知道它里面到底藏着什么,处理后才发现它的美与故事,然后再赋予它新生命。

“我从一张白纸开始,今天的技巧都是从问与学中得到。其实,爸爸年轻时也做过伐木工人,所以对树木有认识,经常听他说这是什么木,怎样好,但当时有听没有懂,现在想起来才觉得那都是无字书。”

这些都是薛应杰用回收木及树木枝桠做成的东西,给予它们新生命。

“做自己喜欢的事,是很幸福的!”

薛应杰最初利用树枝做勾子、汤匙等小件的东西,渐渐的顾客看到了他的巧手,向他订制一些特制的家具,打开了他的工匠之路。

而真正让他觉得自己称得上“木匠”的机缘,是应一位导演朋友要求,搭建一间树屋作拍广告用途,这也是他至今做过最大件的作品。

他最近也接了修复百年老屋门窗的工作。这间位于雪州龙邦的老屋本是荒废的店屋,薛应杰的前东家,也就是有机公司老板觉得非常可惜,就四处打听屋主,最终把它买下及修复,而他则负责修复门窗的工作。

他坦言,开始时真的不太会做,就跟老师傅讨教,慢慢学习掌握当中的技巧,开拓更多的可能。有时看到一些造型独特的木制用品,自己细细研究后再做出来。

对他来说,做木并不难,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遇到任何难题都会想办法跨越,最重要是可以做自己开心的事。

“我认为有想做的事情就勇敢去做,当然要有规划,至少不要饿肚子。我们的生活其实并不需要这么多东西,为了自己的兴趣,有些东西可以取舍。凡事开始之后就会有办法,好像我也是奋斗了5年才站稳脚步,但能够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是很幸福的!”

薛应杰不吝啬于传授手艺,到学校授课及办木工课程,希望把手艺传承下去。
薛应杰因为太太秋蓉的一句话,改变了他的人生跑道。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