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会员文

|
发布: 6:00am 30/05/2022

焦点

马路归属

多模式街道

副刊专题

焦点

马路归属

多模式街道

副刊专题

马路归属02:从“谁的马路”到“大家的马路” 马来西亚还要走多远?

理想中城市道路规划的核心价值是充满人文关怀,而非功利主义。安邦再也前市议员丁杰隆提醒,城市发展背后还有很多弱势群体。我国的道路设计一向以汽车为导向,但还有很多群体买不起汽车,依赖公共交通、摩托车、脚车等。微型交通工具禁止上路前,还有很多送餐员以电动滑板车(e-scooter)在都市里送餐,赖以为生。

可见,其实每个人都是道路使用者,只是道路设计讲求的是同质(Homogeneous),在这一前提下,马路究竟能如何变成“大家的马路”?

ADVERTISEMENT

报道:本刊 白慧琪
摄影:本报 何正圣、陈启基

脚车与汽车分道,摩托车没有专用道,但在交通灯前有专有暂停区。

与安邦再也前市议员丁杰隆考察拉惹劳勿路(Jalan Raja Laut)脚车专用道时,站在与轻快铁市政局站(Bandaraya)连结的行人天桥前往下看。上午10时许,车流高峰期刚过,他说比起从前的吉隆坡,车流算少了。

他展示一张对比图,上图行人、脚车、摩托车、汽车、巴士全都在街道上;下图同样的街道宽度,划分出巴士专用道、脚车专用道,人行道还添加公共座椅,做到人与各种车辆分流,间中还有绿荫,是“”(multimodal street)。他再指着拉惹劳勿路说,吉隆坡市区的很多政府行政机构、企业公司已经外移,市中心街道的车辆慢慢减少,其实可以不需要那么多车道,慢慢改善。

以汽车为导向的道路设计。(图取自Global Designing Cities Initiative)
多模式街道的范围较平均分配给不同的道路使用者,当空间重新分配,能容纳更多非交通的活动,例如安置座位休息区、巴士站和街道绿荫。(图取自Global Designing Cities Initiative)

丁杰隆出生于吉隆坡,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毕业后回国从事建筑业。城市如人会走过青壮、病痛、年老阶段,他形容,超过百年历史的吉隆坡到了要看病的阶段,必须经历都市更新。谈起家乡吉隆坡的发展史,过去以工业出口为导向又是国家行政中心,车辆、迷你巴士川行。“那个时代背景就是这样,我们不能怪为什么现在的道路以汽车为导向。”

很多人把我国拥车率太高归咎于前首相马哈迪保护国产车的政策。对此,丁杰隆的论文研究发现,独立前马来亚就已是东南亚的汽车中心,在国产车出现以前,欧美的外国汽车就在本地组装。

丁杰隆:所有政策应该经过实验,与所有利益相关者对话协商,再制订指南,待稳定之后拟定法律,进入国会寻求通过立法。

随着都市发展,1990年代吉隆坡太过拥挤,当时又要为了1998年共运会开始兴建轻快铁、单轨火车。进入2000年代,火车铁道双轨、电气化,城市往郊区发展,反而是郊外的主要干道更为塞车。

慢慢地,城市内也出现以企业主导的小型市镇,例如双威伟乐城(Sunway Velocity)、绿盛世武吉免登城市中心(BBCC)等。好处是,这些小型市镇有自己的医院、住宅、商业活动,机能完整,住在里面的人不用出门,都市的车辆减少,但是由企业规划主导。

6月份,捷运第二路线(MRT 2)将通车,未来还有第三路线。“再多10年,城市的车道可以缩减。”丁杰隆强调,每个市民都可以使用的“多模式街道”,是全球不可逆转的趋势。城市规划以20年、30年的发展来看,应该朝这方向前进,甚至可以在街道增加更多的公共空间,或者接驳巴士来衔接捷运的最后一里路。

说了一个美好的憧憬,得回归现实。“会有一个过渡期,市民必须去习惯。”丁杰隆也说,政府机构基层其实有很多优秀的规划师也有这种想法,只是还没到决策地位。而就我国的政治现状,这些发展改革往往受到决策的政治人物和企业影响。

少了防护栏,就有很多车辆停在脚车专用道上。
人车虽然分道,但还是常有摩托车、脚车骑上人行道。

完善公共交通设施才是我们的未来

博特拉大学道路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刘德华也说,“公共交通设施是我们的未来,不管建再多的城市大道,并不是长远计划。”他举例,好多年前新巴生河流域大道(NKVE)被投诉太过拥塞,新增一条车道后,很快又吸引更多车辆来使用。

“当一个城市要转型去公共交通为主,要故意让驾驶者感到不舒服,才会转变。”例如,吉隆坡的停车空间减少,且停车费更贵,就会让人不想开车去。只是,现有公交设施不够完善,转乘时间太长,并不方便民众通勤。人们也有刻板印象,公共交通工具是给移工使用。

他曾在英国伦敦求学,那座古老的城市是如何转变的?首先,地铁历史悠久,公共巴士系统也良好,重点是当地市民在经历转变阵痛时愿意配合。伦敦和邻国新加坡都设有“拥塞费”(congestion pricing),即进入特定市区范围得付费。

刘德华认为,转型之前政府得开启讨论、搜集意见,所成立的小组不能只有交通部成员,需涵盖各个层面人士一起看问题。此次出台的禁令关乎微型交通工具,但他认为摩托车也很重要,尤其经济不景气,摩托车的使用量必会增加。

刘德华强调,现有道路规划要有很好政治意愿去改,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阻碍,一定要经历阵痛。

道路设计随著科技发展转变,法律制定也得跟上

谈回此次微型交通工具禁令引发议论,丁杰隆指出,未来还会有其他新的事物,例如自动驾驶汽车等新科技都不在现有法令规范中,造成很多模糊地带,所以应该好好规范。

“所有政策应该经过实验,与所有利益相关者对话协商,再制订指南,待稳定之后拟定法律,进入国会寻求通过立法。”若干年前电子召车服务抢滩,与传统德士闹得不可开交,也是经过层层讨论。他提醒,这些规范都不应该忽略与实验由下至上的讨论。

就以微型交通工具而言,其实很适合作为通勤族第一和最后一里路的接驳工具。在乡镇,它是许多乐龄人士上巴刹、大学生上学的短程交通工具,大大减缓交通阻塞。未来趋向低碳城市发展,电动交通工具背后也有一串高技术含量的产业链,绝对值得深入研究。

丁杰隆认为,道路设计不会一成不变,可以随着科技发展转变,而法律也要跟上脚步去适应。那么从实验做起,微型交通工具是否可以成现在吉隆坡市中心一小部分,例如吉隆坡城中城(KLCC)一带,再慢慢扩大范围。就好像当初茨厂街、卡斯都里走道(Kasturi Walk)也是慢慢从车道改为人行街道。

工作日,脚车专用道少有脚车,反而看见摩托车骑行在上。

城市道路规划转型,道阻且长?

马路要如何变成“大家的马路”?刘德华强调,不是每一条马路都享有同一程度的共享,高速公路就不能和微型交通工具共享,除了危险,微型交通工具也不会行驶那么长的距离。

“(规划时)要先鉴定使用者是谁,和他们的需要。”他举例,吉隆坡市中心的工作人士,午休可能只要到距离500公尺的地方吃饭,短距离不用开车,使用微型交通工具也行,“但要有很好的设计。”

如今,我们架设再多的城市高速公路都不是长远计划,未来的交通趋势是节能减碳。城市道路规划要转型,公共交通设施很重要,虽然成本高昂,却是值得的。“要有很好政治意愿去改,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阻碍,一定要经历那些阵痛。”刘德华说,“是要痛一次的。”

【上篇】马路归属01:谁的马路?道路设计、法规条例“潜规则”竟给你这个答案!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