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号的故事始于中国广东,19世纪在槟城落户至今,发展成海味与杂货店的老字号。
这一间横跨世纪的老店被誉为槟城数代人的集体回忆,坊间的说法是:“买海味腊味一定要去广德。”
ADVERTISEMENT

报道/摄影:刘振仪
广德号的故事始于中国广东,19世纪在槟城落户至今,发展成海味与杂货店的老字号。
这一间横跨世纪的老店被誉为槟城数代人的集体回忆,坊间的说法是:“买海味腊味一定要去广德。”
老字号屹立逾百年,一路走来不容易。从创办人胡福英算起,至今已经历胡家6代人的传承与经营,共同守着老招牌。
胡家的6代人
这一天,星洲日报《大北马》社区报记者来到乔治市新街(Campbell Street)的广德号,会见第4代传人胡树球。
记者抵达的时候,胡老先生马上递上一张纸,写着胡家4代传人的名字,清楚交代这些传承者的顺序。

根据胡树球的讲述,胡氏家族来自中国广东,在中国已有经营广德号杂货生意。胡树球的曾祖父胡福英为了避开战乱,于1836年从香港乘搭“大眼鸡”(一种唐式帆船)下南洋来到乔治市。
在乔治市落脚后,胡福英选择经营家族的老本行,首先在新街门牌82号开设广德号,售卖海味和杂货。在槟城广德号来说,祖父胡福英就是创办人。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槟城27日讯)槟州社会发展及非伊斯兰事务委员会主席林秀琴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教育则是传承的桥樑。州政府将持续支持融合教育、宗教文化与社区精神的民间倡议,推动文化活动成为全民参与的社会运动,让文化在生活中生根茁壮。
林秀琴昨日下午主持“槟城庙会──文化插秧计划3.0”颁奖典礼暨《文化护照》推介礼时说,这项计划从最初的萌芽构想,发展至今已成功覆盖全槟99所小学。

她说,今年槟城庙会志工再次走入校园,亲手分发近3000本特制记事本,鼓励家长陪伴孩子参观庙会后,透过绘画、文字或手工作品,记录他们眼中的文化风貌。令人感动的是,庙会结束后,志工们逐一回访校园,最终成功回收多达2600本学生作品,展现出孩子们对文化的真诚投入。
216得奖作品 发林阳光中心展出
林秀琴指出,文化传承不能仅靠一时热情,而是需要有系统、有耐心、有温度地长期耕耘。“文化插秧计划”正是以时间灌溉、以爱心守护的文化新传模式,希望让文化在新一代心中稳健扎根。
当天举行的“文化插秧计划3.0”颁奖典礼上,主办单位“传承者”公布了216份得奖作品,其中76份作品获得特优奖,另有140份作品荣获优秀奖。得奖作品即日起至本周日,在发林阳光中心大厅展出,欢迎民众前往欣赏,感受年轻世代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创意。
锺健美:推《文化护照》记录文化旅程
“传承者”秘书兼“2025槟城庙会”总策划锺健美宣布,继“文化插秧计划”后,团队将推广全新项目《文化护照》。
她解释,这本“护照”并非用于出国旅行,而是一份记录个人文化旅程的象征。

锺健美说,只要参与“传承者”举办的文化活动,或成为志愿者行动小队的一员,即可免费领取《文化护照》。每参加一场活动,便可在护照上盖章,每一枚印章,都是个人与文化相遇的见证,也是持续点亮文化故事的印记。
《文化护照》推介仪式由林秀琴及槟州各姓氏宗祠联委会主席何瑞春联合主持。出席者包括“传承者”主席郭素岑、亚依淡州议员黄顺祥、阳光中心管理公司Crimson Omega公司首席执行员黄秀萍、槟州各姓氏宗祠联委会总务林春煌、理事黄孙尧、伍冠福、孙德来、吴天龙及王连成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