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生将死。庄子以这4个字提出的生死问题──一旦开始生,就同时向死转化 是一切宗教都要解救的时间恐惧,一切空间文化对诗意理解的差异,都源自对生命在时态的设定差异。”(董豫赣,《玖章造园》)
董豫赣是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的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园林的研究和创作。除了不定时在建筑期刊发表与园林相关的文章,他还设计建造了一系列私家园林。2016年,董豫赣出版了延宕多年的园林专著《玖章造园》一书。
ADVERTISEMENT
文章开头的这段文字摘自《玖章造园》中的第五章〈栖居伍论〉。根据董豫赣在序言〈为什么研究中国园林〉中对各章节写作的介绍,“最艰难的是‘栖居伍论’,它居于九章中央,而最后落笔,就有太多余事欲说,它所耗费的时间,几乎超过了我写过的几本书的平均时耗,最近两个月,已易十余稿,有时觉得,我应继续前四章具体到实践的写法,有时又觉得,它得担当承前启后的居中重任,我还希望,它能对我最关心的‘空间诗意’有所交代,但总是顾此失彼……”这里提到的空间诗意是什么呢?第一段文字中提到的“一切空间文化对诗意理解的差异,都源自对生命在时态的设定差异”指的又是什么呢?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3种空间诗意
空间诗意与德国现象学派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提出的栖居诗意相关。根据董豫赣的解读,“只有相关生命的时间考量,才能为栖居注入可被评估的空间诗意。”他又进一步说:“现象学的根本任务,的确与神学类似,都试图为有朽之人如何面对不朽之神提供要领,也明白这是被尼采宣称上帝已死所迫。”由此可知,诗意与对生命的考量是息息相关的。而对生命流逝这永恒不变的现象不同的理解,又构成了“一切空间文化对诗意理解的差异”,进而形成不同的空间诗意。换句话说,空间诗意反映的是对安身立命的理解。
为了说明空间与生死(时间)的关系,董豫赣罗列了3种不同的空间诗意。“佛教将生老病死的身体流变,视为时间先后的痛苦因果,遂将现世正发生的一切生命活动,视为虚幻而否定,并将生死解脱的希望,置于诸因未生的过去时态,它为日本庭园注入了物哀寂灭的磬境诗意(图01);基督教以原罪否定有朽的身体流变,并以天国救赎许诺的灵魂不朽,将生死解脱,置于死后无身体的将来时态,并为西方教堂建构了灵魂永恒的恒境诗意(图02);与这两类将生死解脱置于生前死后两种时态不同,庄子将化解生死恐惧的时间地点,就置于方生方死的流变间,忘化生死的时空边界,以为身体谋求空间逍遥的化境诗意。”
董豫赣进一步说明庄子“以忘化生死来取代感伤生死的智慧,引发了中国后世文人,以日常生活的居游惬意,忘怀身体生死大化的特殊时刻,这类山水栖居诗意,聚合了中国1500百年来的主要艺术的合力──魏晋的山水诗、宋元的山水画、明清的山水园,并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构造出举世无双的栖居诗意,直到五四运动之后,才戛然而止”。看似无关宏旨的诗画园林,却是参透生死回到日常的具体表现。这是一种事死如事生的传统,一种通过山水将宗教化为美学,再回归到生活的精神文化。其中,明清遗留下来的山水园林,正是体现“为身体谋求空间逍遥的化境诗意”的生动例子(图03)。
居景错综、曲折尽致、得体合宜、装折不尽
在《玖章造园》中,董豫赣详细记录了造园的各种具体做法和其中的奥妙。他爬疏了古代诗词书画中对山水田园的描写,对古人寄情于山水的情怀做了细致整理。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或意愿居住在山林中。于是,城市住宅的庭院成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得以接近自然的空间。经过多年的经营,其中一些庭院形成了模拟山川湖泊的微缩景观,也就是中国园林。
书中的前四章分别是石山壹品、理水两相、林木叁姿和装折肆态,这些都是中国园林主要构成的要素。石头经由人工堆叠形成的峰岩、洞房、石台、山岛、水岸、涧壑、瀑布和池塘,远近高低各不同,气势深远品之不尽,如诗如画,可居可游。林木配置和建筑装折仔细经营,亭台楼阁、厅堂廊桥与山水林木形成步移景异,曲折尽致的居景错综。起居与景观的对仗关系构成了不尽的生活趣味,正是在这居景错综的不尽中,隐藏着那忘化生死的诗意。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