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专栏写了一篇《端午炒茶》的文章,介绍边佳兰四湾宝安宫在端午节炒午时茶的习俗,里头也略提到了同在四湾的凤山宫,亦有在端午节制作午时水的惯例。今年端午,我受邀回到四湾,介绍当地庙宇的端午风俗,也让我有机会实地了解凤山宫午时水的制作过程。
比起午时茶需事先备置18味中药材、茶叶、生姜丝和海盐,还要依序放入大镬中,在端午烈日下翻炒,午时水就相对简单许多。凤山宫主事者会事先准备好两个水桶,在端午早上盛满清水,在桶身贴上凤山宫天后的神符,桶内加入新摘的艾草束,复将满满两桶水置于庙埕前,接受端午的阳光曝晒直至正午时分,再由凤山宫炉主在神前掷筊求得胜杯后,桶中会再加入白米酒,并将天后神符烧化入水中,午时水便大功告成,信众可以自携容器,自由索取。
ADVERTISEMENT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据老一辈所言,宝安宫的午时茶与凤山宫的午时水仪式,至少都有五六十年历史,习俗的细节也多少与从前有所改变。例如旧时的午时炒茶时,会将宝安宫供奉的主要神明都请出来,轮流“检验”炒茶仪式,惟如今已简化成仅由宝安宫主神4位王府担纲即可。此外,从前炒茶所用的药材也没有那么多味,乃经神明历年指示,才逐渐增至今天的18味,具体用量也会根据吉凶,年年有所微调;早年凤山宫的午时水用的是井水,惟后来井水难觅才改用自来水。从前的仪式也无需炉主掷筊,加入水中的酒也不一定是白米酒等等。
行走在田野中的观察者,其实不难发现核心所谓一尘不变的传统,从来都在不断改变。其中既有因应不断变化的时势而变,也会有经年亦不易改变的部分,两者皆是构成研究者梳理历史脉络的要素。讨论边佳兰四湾的午时茶与午时水中不变的传统时,首先可以追溯到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端午正午时分这个“恶月恶日恶时”的忌惮,从这点出发,无论午时茶或午时水,都是可以供老百姓避邪除疫、逢凶化吉的媒介。而提供此项服务的宝安宫及凤山宫,无独有偶,其实也都在当地肩负了民间疗法的传统功能。如宝安宫四位王府,早在日据时期便有灵媒治病的案例;而凤山宫天后妈祖,在替幼儿收惊安神方面也颇有显名。要知道边佳兰地处偏远,直到1970年代才开通来往哥打丁宜的公路,公共医疗资源相当匮乏,此前有条件的人家妊娠看病都要乘船去新加坡,换作没有条件的人家,情况则更无奈。此情此景,神明信仰便是不可轻易蔑视的安定力量。
此外,午时茶与午时水也可能蕴含了昔日四湾华人社区的内部边界。今天的四湾华人仍会将当地划分为东边与西边(亦称“港内”)两区,且不讳言地忆述老一辈的时代,东西两边华人的不睦与冲突。当然,四湾东西两边的边界隔阂,早就随着战后世代的小学同窗情谊及彼此广泛通婚而消解成为茶余饭后的笑谈,唯有在两边各自的庙宇信仰传统中可以感受到历史的遗绪,从这点出发,双方有各自应对“端午危机”的午时茶及午时水,便可视为一例。尤其有趣的是,许多东边人至今都不知道西边有午时水,不少西边人也至今都不知道东边有午时茶。若非有媒体报道披露,这种历史边界造成的地方知识陌生感,或许还会在东西两边延续更久吧!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