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会员文

|
发布: 7:49pm 30/06/2023

建筑

草稿筑迹

辜秋莹

翁汶峰

趣味人生

建筑

草稿筑迹

辜秋莹

翁汶峰

趣味人生

草稿筑迹|​马六甲东街纳,文化大熔炉

走进马六甲市中心的东街纳社区,你会发现,这里就是浑然天成的文化大熔炉。这是一种奇妙的社区体验,既不是华人新村,也不是马来村落,又难以归类为峇峇娘惹、遮迪、葡萄牙后裔或任何土生族群的专属聚落。这里居住了以上所有的族群,却不为任何一支族群所独有。这样的社区与其历史发展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文/图:(草稿特约编辑,马六甲培风中学公民与社会科教师)

ADVERTISEMENT

v1
马六甲高脚屋结合会客厅结构的老房子。原来象征社会身分地位的会客厅,发展至后来成为许多马来房子的必要空间,主要是因为现代家具成为许多家庭的生活必需品,需要更多空间安置。

在马六甲王朝时期,东街纳被称为乌贝(Upeh)。这里住着马来族(Melayu)、爪哇族(Jawa)以及亚齐族(Acheh)等族群,是个自然形成的聚落,并以捕鱼为生的经济群体。葡萄牙殖民者踏足这片土地时,为了维护自身安全与权益,在城镇边缘即荷兰街与乌贝地区的边界筑起木栅(palisade),然后以葡萄牙语“Tranquerah”(围墙之意)称之。这个名字后来再被不同的族群以各自母语音译,就有了“东街纳”与“Tengkera”这两个众人更耳熟能详的名字。

基于复杂的文化历史发展背景,东街纳社区因此聚集了各式各样有趣的。这些建筑大多难以用统一的风格定义,经常在同一栋建筑上,可以找到好几种不同文化特色的建筑风格。

v2
门前红灯笼高挂,显示出现居此处者的文化背景。
v8
由于甘榜小路窄小,从前常有小孩在路上戏耍跑闹(现则常有老人闲适散步),其中一间高脚屋的大门石柱嵌入“Beware of children”的警示。

依海而建:甘榜东街纳班台的全民高脚屋

和马六甲老街社区里的长辈聊天,长辈最常激动地描述荷兰街或东街纳大街店屋后的海域。当时许多店屋后都有高脚的设计,是为了防止涨潮时海水淹入屋而建。东街纳大街的店屋距离海岸线稍微有点距离,所以屋后较少高脚设计,但店屋后方的甘榜却仍然保留不少高脚屋形式的老房子。

最初走入东街纳社区的甘榜东街纳班台(Kampung Tengkera Pantai),看见这些高脚屋时,很容易误以为这是个马来甘榜。经过多次回访观察,才发现村子里的高脚建筑也住着非马来人群体。正如其名,甘榜东街纳班台曾经是海滩,为了应付涨潮避免海水涌入房子,高脚屋正好是符合当地生活所需的建筑形式。那么要如何判断究竟是哪个族群住的房子呢?通常按房子门面与文化、信仰相关的物件,就可以略猜一二。比如华人房子会祭拜天神、葡萄牙后裔会在门楣上方摆放天主像等。

v3
略带弧度的扶手、华丽的石阶梯,象征的是马六甲的富饶与经济繁荣,同时也象征马六甲人对新技术的包容与接纳程度。
v7
甘榜中其中一家保存完好的高脚屋建筑,玻璃窗户、上木下砖,属于英殖民时代的产物。

古今中外:高脚屋演变过程的文化包容力

东街纳班台甘榜的高脚屋,是以经典的马六甲高脚屋(Rumah Melaka)为基础,并且依据马来高脚屋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和流行趋势,而依序发生变化的建筑群。

马六甲高脚屋的特色在于屋顶造型,高高突起的长屋顶,侧面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被称为“Bumbung Panjang”。房子正面与侧边各有一个石梯阶(tangga batu),前者供男宾使用,后者接待女宾。石阶梯有的简陋、有的嵌入华丽瓷砖,亦为马六甲高脚屋之特色。在房屋结构方面,主要分主屋(rumah ibu)与厨房(rumah dapur)两大空间布局,并且在主屋和厨房之间,隔出了类似天井的空间,称为“Selang”。

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最基础的马六甲高脚屋,也能找到在马六甲高脚屋的基础上,增加了被称为“Anjung”的会客厅,一种混搭风格的马六甲高脚屋。后来殖民者带来外来文化,马来高脚屋的整体发展也受到影响。甘榜东街纳班台的高脚屋,也开始融入一些非原生文化的元素,比如欧洲圆柱风格、中国与印度文化风格的木雕或图腾意象等。

小小一座甘榜,让我们饱览马来高脚屋的发展和演变,体会其中强大的文化包容力,令人叹为观止。

v4
传统马来高脚屋的山形屋顶,侧面会装饰名为“Tebar layar”的通风结构,帆船造型象征马来民族四海为家的民族特性。
v5

和而不同:融入血液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这些高脚屋不只会因为居住的人不同,进而发展出不同的建筑风格;也会因为时代变迁、地理特性、社会发展,甚至工匠背景的不同,而展现出多元且丰富的建筑手法与文化内涵。更有趣的是,通过东街纳社区里的高脚屋,我们有幸见证多元价值如何毫无缝隙地融入社区DNA之中,让多元成为生活常态,而不是需要费尽心思追求的理想。

八九十年代,东街纳开展填海工程,从此海岸线和居民口中与海有关的故事,一起消失不见。现在的甘榜东街纳班台不再需要高脚屋,遗留下来的高脚屋,部分因无人居住或缺乏修缮而变得残破不堪。仍然保留完好的,每一家都令我们感到欣慰和感恩。

越靠近我们的地方,往往离我们越遥远。东街纳紧挨最热闹的马六甲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但在马六甲生活或出差旅游的人们,都会错过如此精彩多元、和而不同的东街纳社区。

v6
以蛋清、动物贝壳及石灰等混合物涂抹墙面的手法(lime plaster),广泛用于马六甲荷兰殖民时期的建筑。甘榜东街纳班台中也有部分高脚屋的老墙使用相关技术,间接透露建筑年代背景。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