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VIP文

|
发布: 10:58pm 20/09/2023

莫家浩

马蚁学人

VIP独享

趣味人生

莫家浩

马蚁学人

VIP独享

趣味人生

莫家浩|港门溯源

去年在马六甲田野踏查时,当地文史学人赖碧清告诉我,在马六甲爱极乐(Ayer Keroh)一带,有个一年一度的“中元庙”普渡习俗,与当地“四大港门”有关,听得我心动神驰,于是今年排除万难,于农历七月的尾声赶赴现场,试图一窥其真容。

v
中元庙四大港门普渡的石制先人炉。(莫家浩摄于2023年)

中元庙位于今天爱极乐六条石(Batu 6)路侧下方,与其说“庙”,其形态更像是座无门无墙的小亭子,在唯一的祭台上摆放着唯一的石香炉,根据所刻铭文可知,此炉为“中元庙先人炉”,年份为民国癸亥(即1923年),下款有“信仕合立”字样。换句话说,今时今日的中元庙,已至少存在百年。另据一块立于1946年的金属板的记载,该年有一信士王泉源,奉荐了一段胶园地以作秋祭用途。当地人告诉我,该段胶园便是中元庙所在之处,而王泉源乃马六甲市区峇峇,二战时曾避难于爱极乐,承蒙村民恩惠,故战后有此善举云云。

ADVERTISEMENT

前来参赞普渡的乐龄长辈说,中元庙每年只做一件事,即农历七月廿三的中元普渡,由当地“四大港门”华裔居民组织操办。关于这四大港门所指何处,不同人的说法或都略有出入,但一般咸指中元庙周边的爱极乐、武吉波浪(Bukit Beruang)、武吉峇鲁(Bukit Baru)和双溪布达(Sungai Putat)四处地方。从当天午后开始,各路信众便会陆续携带自家准备的供品前来拜祭,也正因如此,这里并不像现今普渡法会上常见的统筹统办、一致划一的一桶一桶福份,而是一箱箱、一篮篮、一盘盘五花八门、充满个性的信众私房货。此外,陈列于先人炉前的五牲,除了烧鸡烧鸭,尚有鱼、虾、蟹、蛤、乌贼,这些海鲜都是生的,螃蟹还会爬,其他则一开始便撒上盐巴,目的据说是为了保鲜。等晚间普渡仪式完成后,这些牲品都会当场下锅烹煮,结合使醮场转做深夜食堂。听老一辈说,旧时还有生猪生羊,待晚间仪式结束后,要将猪羊置入作井的水泥圈中,上面铺干冰以保存到隔天供午宴烹煮,因此夜里还要安排人手,在中元庙守夜顾肉哩。

回到“港门”一词,本地知名学者白伟权以其对19世纪霹雳锡矿产业发展研究为基础,根据英殖民地官员文献对“港门主”的描述,提出了“港门系统”的概念,认为港门一词源于早期南来的客家人用语,原意为江河水道的入口,后来引申指代通过河流实现商品与人口流动的矿区,所谓港门主,既是从马来土酋处获得矿区专利权的华人头家。专研本土地名的学人雷子健则更加直截了当地认为,港门即是早期本地粤客方言群对于矿地的俗称,如霹雳太平的甘文丁(Kamunting)俗称“新港门”,便是一例。

事实上,在如今的砂拉越仍能找到许多“港门”,如在新尧湾(Siniawan)有八大港门,石角(Batu Kawa)则有十二港门的说法。据台湾学者罗烈师的看法,砂拉越的港门即村落之意,因地处临河之故而被称作港门。然而,若欲将港门与矿区矿地相捆绑,新尧湾或许尚能成立,但石角的开发史却是农业色彩浓厚,似乎与采矿关系薄弱。即便回到马六甲,中元庙普渡的四大港门,当地早期产业发展史也以菜园和树胶为主,似乎也与矿业无直接联系。然若退一步言之,这些地处内陆的港门,都普遍与客家方言群有较强的关联。马六甲的四大港门居民原以陆丰人为主,时至今日主持中元庙普渡仪式的也仍是陆丰道士。无论在砂拉越还是马六甲,19世纪中叶的客家移民也确实大都与采矿业相关。

因此在我看来,早期的港门或许真的是对矿区或矿地的俗称,但随着人口流动及产业变迁,便出现了地名泛用化现象,港门一词被使用在新的产业聚落之上,成为与矿无关的村落社区代名词。这就恰如我向四大港门的长辈询问港门为何物,他们先是不解我的不解,进而解释港门就是港门,最后看我一脸呆萌,只好回答说港门就像新村一样。想来我们彼此都知道港门不是新村,却又试图透过年复一年的普渡仪式,反复确认着早已模糊不清的港门及其意义所在。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