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华文师资有缺吗?有!并且很严重!

专题报道:王丽琴、练珊恩
ADVERTISEMENT
中小学华文师资有缺吗?有!并且很严重!
未来需要培训师资吗?不只需要,而且是刻不容缓!
教育部长法丽娜近日发表“师资足够,未来5年不需要培训华文和淡米尔文师资”的谈话,引发华教界不满而群起反驳,并认为教长不了解真实情况,有关谈话混淆视听,若成为政策,对华教非常不利。

华社和华教组织担心,这将引发华文科出现师资断层的忧虑。
各个华教组织纷纷发挥维护母语教育的力量,抨击教长不了解华文科师资情况,更集体向教育部施压,力抗任何不利于华教发展的政策。
中小学华文师资的足够与否,对于华文教育是否能够永续经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报抽丝剥茧,针对此课题深入探讨,并采集过去多年来的资料,以数据和事实来检视教育部对华文科教师的培训政策,同时也剖析为何此问题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悬而不决。
中小学华文科教师究竟缺少到什么程度?原因何在?
谢立意:师资计算失误是导因
教总主席谢立意接受本报专访时坦承,师资短缺多年来悬而未决,关键问题在于教育部的师资计算出现严重失误。
一直以来,教育部把师范“华小组”的教师一律标签列为“华文科”教师,实际上华小组的教师大部分并不是教华文科,而是负责执教其他科目,这也造成了“华文科教师过剩”的假象。
重新标签无法治本
他说,根据教总收集的师资数据显示,虽然重新标签(retagging)有助于纠正数据,惟华文师资统计的问题相当复杂,而且行之有年,因此还是会存在一些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
“师资统计显示过剩500多名华文教师的数据,无法如实反映华小的实际情况。如果教育部没有妥善处理师资问题,必然会恶性循环,无法培训足够的师资来填补空缺。”
此外,曾经担任教育部副部长的拿督斯里魏家祥更以“过来人”的身分,苦口婆心地奉劝教育部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若没有制定长远的师资规划,恐怕华教将面临存亡危机。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中学华文班未来或缺教师
中学缺少华文科教师的现象也令人担心。一名前华文科督学透露,全国有接近一半的政府中学华文教师将在10年内退休,倘若教育部持续沿用目前的师资统计方程式和培训模式,不排除会有大量中学的华文班陷入“没有教师”的窘境。
没有华文教师,会导致报考大马教育文凭(SPM)华文科的人数大幅减少,连带冲击华小和中学华文师资。
因为要成为华小或中学的华文教师,申请者需具备至少SPM华文科特优或优等的成绩。
彭德生:近千中学华文教师10年内退休
吉隆坡教育局华文科前督学彭德生接受本报专访时说,根据2022年的非官方调查数据,全国约2200名中学华文科教师当中,51至60岁的教师占了接近48%,这表示,近1000名中学华文教师将在10年内退休,还不包括每年提早退休的100名教师。
“目前有4万8000人报考SPM华文科,考获A及B+的只有22%,即约1万多人。在这当中,只有千多人申请华小师训,当报考人数减少到只有2、3万时,进入华小师训的人数可能只有三位数。”
他强调,若教育部不正视政府中学在10年内将有上千名教师退休的情况,师资培训和招聘的机制自然也不会有应对方案。


培训华文师资风波演进表
新闻小辞典
●何谓“重新标签”(Retagging)?
根据教育部沿用至今的师资数据统计方式,举凡在师范学院华文组受训毕业的教师,即使在学校教导其他科目,依旧会被标签为“华文教师”。
然而,华文教师除了执教华文科之外,也兼教科学、数学、道德及美术等科目,导致教育部的师资数据与实际情况出现落差。
教育部推动教师重新标签的工作后,系统显示华小华文科师资的“过剩”人数,从6月30日的2376名减至9月29日的540名。
相关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加影22日讯)董总主席拿督陈友信指出,董总在联合教总推动独中教育发展之际,同时关注国民型华文中学所面对的问题,共同探讨相关教学环节面对的问题,并寻求务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他举例,在过去数月展开多项具体行动,包括去年12月4日,董总与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进行交流;2月14日,董总、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及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校长理事会联合拜会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3月17日,董总与加影育华国民型华文中学二校建委会交流,了解其建校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他今日主持第33届董总中委会第3次会议后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加影育华华中二校的建校计划因政策限制、收生条规等问题而迟迟未获批准,董总对此深表关注,将积极向教育部反映问题,争取早日突破瓶颈,确保学校顺利建成,为莘莘学子提供优质的华文教育环境。
陈友信指出,华文教育的发展,从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仰赖华社各界的共同努力,董总所提倡的华教共同体,涵盖多个长期支持和推动华文教育的组织,包括全国性华教机构(董总、教总、独大)、各级教育组织(全国校长职工会、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国中华文教师联谊会)、学术单位(师训学院中文组、各大学中文研究系、各大学华文学会)等。
他说,这些组织多年来透过不同的方式,为华文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贡献力量,面对当前的挑战,各方应连成一线,巩固互信,发扬华教共治的精神,进而为华教的发展开拓新局,确保华教之路稳健前行。
董总两面角色相辅相成
陈友信强调,董总的角色是一体两面,即教育建设和社会运动并行,董总不只是一所教育机构,更是在社会公平、文化多元等议题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所谓一体两面,既是教育建设的推动者,也是社会运动的一分子。
“董总的两面角色相辅相成,教育专业的建设、深耕与改革是持续不断的核心工作,但因华文教育涉及社会公平、多元文化等议题,因此不可避免地成为社会运动的一部分。”
教育建设方面,陈友信说,董总的核心使命是维护、发展和推动华文教育,包括维护华文教育权益:争取华小、独中、国民型华文中学、以及国民中学华文科的地位,进而推动母语教育的发展。
对教育政策提专业意见
他表示,董总通过各种管道,关注并影响教育政策的制定,特别是对涉及华文教育的政策,如《教育法令》修改、课程标准等,提出专业的建设性意见,从而维护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体系,确保华小、独中和华文科在国民型中学的地位不受侵蚀。
此外,陈友信指出,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需求,华文独中教育事业也需要与时俱进、持续发展,因此,董总大力推动独中教育改革,包括制定《华文独中统一课程纲要》、编写与出版教材、教师专业化培训及提升教学质量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