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还有一个月就是世界末日,你还会汲汲营营上班、加班,为了偿还各式贷款而一筹莫展吗?我想那时,大多数人都想学老电影《遗愿清单》的两个老人家那样,临死前环游世界、赛车、跳伞、攀登珠穆朗玛峰,潇洒走一回无悔的人生。
ADVERTISEMENT
中学作文常常要求考生站在建制派角度,批判享乐主义(Hedonism)阻碍国家进步。上世纪60年代嬉皮士文化从美国开始兴起,一众“花之子”在“爱与和平”的旗号下,一方面反对战争与核武,另一方面鼓吹吸毒、纵情、不作为。嬉皮士运动是享乐主义走向极端的例证,而时间来到21世纪,青年们虽然不再痴迷“花之力量”,但安安分分上班毕竟只是为了一顿温饱而参与的社会活动。
村上春树写过:“人类行动的大多数,都是在自己今后会活下去的前提下出发的,如果拿掉那前提,几乎什么都没剩下。”因此,假设明天就是末日,谁还想卑微地打起领带去打工?然而,好的作品总是能逆风挑战一般人想法,Netflix动画《凯洛的末日日常》(Carol & the End of the World)便是其一例子。在Carpe Diem口号占据大街小巷的末日时期,主角凯洛却感到落寞空虚,银行将其债务一笔勾销,使她顿感人生失去重心。
所有人都以自我为中心的末日,勤勉工作是否也能被视作另一种英雄主义?
《凯洛》浓缩本世纪众生相,每个观众都能看见自己的缩影。其中有名字和长相一致,没有特色,勤勤恳恳的“特里一族”;孤独至死的清洁工;哪怕车祸后头破血流,也必须把咖啡送到办公室的无名小卒……而主角凯洛,则是以工作为生命寄托,没有个人追求的平凡人。她双眼忧郁低垂,成天唉声叹气,常给人感觉她处在随时崩溃爆发的边缘。凯洛这一类人,无疑是那种最“不酷”,至死都找不到个人价值的庸人。然而,所谓梦想,所谓个人价值,真的是每个人都能寻获的生命之锚吗?
《凯洛》的末日设定,让整部剧集都发散着荒诞幽默的魅力。开普勒小行星逐日接近地球,诡异的暗影渐渐变大,绿色天空下,生活着一群无序的人类。大家处在将死未死的轻盈状态——无政府,无法治,金融体系崩塌,只剩士兵勉强维持基本秩序。因为没有明天,人们不再精打细算,不再赚钱养家,哪怕赤身裸体(动画毫无遮掩地画出阳具和乳房)上街也不会被人阻拦。
上班才能感觉活着
通过这部剧,我们再度思考个人、家庭和工作之间的三角关系。凯洛某日碰见并跟踪某位穿着整齐的女人,走过破败的大街,进入某栋荒废大楼,意外发现灯火通明的办公室。齐齐整整,高度重复的座位,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上班族都惧怕的牢笼。然而,那里有和凯洛同样喜欢工作的人,在吸引力法则下步入了相同的空间。他们一开始欢乐地重拾生活重心,日子久了以后,却也变成为了工作而工作的机器,搞不清公司的营运方式和目标,反正“有工作,有薪水,有成果”就好。这岂非普通上班族的真实写照?
松动整个体制的,也是那个以工作为轴心的凯洛。观众借着丰富的内心独白,反思那些被视为必然的规律。她以真名称呼所有同事,让大家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齿轮。私人生活重叠工作日常,他们交换着秘密,在茶水间聊起八卦,甚至产生了同悲同喜的情感连结。以人事部调察员的话来说,便是“名字引致亲密感受,亲密感受加固依恋关系”的乱局。剧集让我们发现,讨人厌的聚会、闲聊,原来也可以是一种对公司体制的反叛。
末日临近,人毕竟还是渴望有所连结的生物,就像某个角色追求凯洛时喊的那一句——“我不想孤独死去!”流浪,无论是物理还是心理的,都无法引导我们走向至乐的大道。剧集始终维持“爱可以超越一切”的论述,就像看过许多生死的安宁照护员维尔写过的:“说到底,人生最重要的,就是爱与关系。”
迷途漫漫,终有一归。为自己还是为别人,献身家庭抑或工作,开普勒小行星的阴影早已笼罩你我头上,希望我们只给出自己最满意的答案。
更多文章: 金睿瑜/《那一年的除夕夜》年轻型失智症患者的幻想世界 羊老贼/《洛基》结果主义重要,还是自由意志重要? 谢仕康/《嫁给不同世界的你》婚姻的真谛到底是什么? 王晋恒/《呼唤奇迹的光》乱世广播的温热微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