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读家

|
发布: 4:35pm 09/04/2024

木心

锺雪芬

刘欢

陈丹青

从前慢

孙璞

茅盾

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木心

作者:锺雪芬

“我是一个人身上存在了3个人,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作家,还有一个是画家,后来画家和作家合谋把这个音乐家杀了。”,一位有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他外表儒雅,风度翩翩,矢志不渝地将一生奉献给文学和艺术。

今天,来谈谈这位“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传奇人物吧。

ADVERTISEMENT

2015年春晚,把木心的诗歌〈〉,唱进了千家万户,不只勾起了很多人对于过往的回味,也让人不禁好奇:木心是谁?

在海外华人圈,他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人物;在中国大陆,因为诗歌〈从前慢〉,开始被众人所熟知。他一辈子不合时宜,不屈从于威权,不妥协于功利。凭着一身才华和倔强,将人生活成一段传奇。

他,就是木心。

◢优渥出身,万事皆足只欠烦恼

1927年2月14日,原名的木心出生在浙江乌镇一家书香门第,父母亲有着很深的文化修养。在他们熏陶下,木心自小就喜欢读书看画。除了习读诗词歌赋,也读外国小说,对中国水墨画和西洋油画也十分欣赏。

当时木心与是邻居,茅盾家有一整套外国文学,木心便常去借阅。偶尔借到了旧书便会顺手修补残缺书页。“我如饥似渴,像得了文学胃炎症。”木心为书而生,为书而活。别家孩子长的是饭量,而木心长的则是书量。

少年木心,像是西洋小说里的贵族少年——“万事皆足,只欠烦恼。”

“我从小娇生惯养锦衣玉食,长到十多岁尚无上街买东西的经验。”木心自述。家境优渥,人生无虑,其成长岁月就在书籍陪伴下平平淡淡的度过了。

◢凡是伟大的,都是叛逆的

木心一生中共3次身陷囹圄。

第一次是1957年。30岁的木心,因“策划偷渡”罪名而被逮捕。事实上,木心是被诬陷的。同学偷渡未遂,就拉上了不合群的木心垫背。在监狱里,木心迎来一个噩耗:忧心如焚的母亲已经过世。

木心感觉天都要塌了:“为什么不等到出去以后才告诉我呢?”

无论警察如何严刑拷打,却始终查无实据。半年后,只好把木心给释放。

第二次是1966年,木心39岁。当时正值文革,一官员在会议上公然嘲笑德国诗人海涅,在场的人屈于权威只好保持沉默,唯有木心愤而起身,回骂道:“你也配对海涅乱叫?!”

而结果,就是长达18个月的监禁。

木心被关在阴暗潮湿的防空洞里,终日与老鼠、苍蝇为伴。喝的是污水,吃的是馊馒头霉咸菜,还被折断了3根手指。

那时的木心从没有想过一死了之。在他看来,以死殉道易,以不死殉道难。

这18个月里,音乐与文学赋予他力量。他在纸上画出黑白琴键,深夜弹奏无声的莫扎特,与昏暗的油灯共舞。“白天我是个囚犯,夜晚我是个王子。”他还每天偷偷写作,66万字,没有含血喷天,涕泪控诉,字迹工整,密密麻麻,笔笔皆是对美学的思考,对哲学的感悟。

第三次被抓时,木心已经50岁了,一关又是2年。所有人都觉得,木心再出来时,一定是狼狈无比、落魄不堪。

“吃了再多苦头,也要笑着活出人的样子。”木心说。

出狱那天,木心面带微笑,腰板无比挺直,他干净极了,也优雅极了。梁文道曾看到木心五十多岁时的照片,并为此感到十分惊讶。因照片上的人优雅至极,脸上没有一丝抱怨和苦难:“这哪里像是一个坐过牢的人,好奇怪,好奇怪的一个人。”

◢3次流浪,最终回归故乡

木心曾评价自己:“从中国出发,向世界流亡,千山万水,天涯海角,一直流亡到祖国,故乡。”

他这一生,充满了颠沛流离。

第一次流浪,木心20岁。那是1947年,抗战胜利之后,他走上街头参与反内战学生运动。

结果被开除学籍,还遭到国民党通缉,只得避走台湾,直到新中国成立才重回大陆。

第二次流浪,木心55岁。那是1982年,几经牢狱之后,对祖国已毫无眷恋,选择远走美国,一去便是24年。

在1994年,木心悄然回了一次乌镇,却因故土已无半分昔日模样,失望伤感至极的他,在〈乌镇〉一文中写道:在习惯的概念中,“故乡”,就是“最熟识的地方”,而目前我只知地名,对的,方言,没变,此外,一无是处……永别了,我不会再来。

67岁的木心带着失望和伤感再次远走美国,这是他第三次流浪。

直到2006年,79岁的木心在乌镇书记陈向宏的力邀之下,才终于踏上了回家之路。他终究还是想回家的,离得越久,就越想。

只是这一次,他再也不走了。

◢不能辜负艺术对我的教养

文字的修养,艺术的教养,在木心的字里行间清晰可见。在他的作品,可以读到一种灵魂:独立,自由,清透。

他的文学作品有独特的语言风格,是一种洗练清新、不失格调的美。仔细研读后,却又发现其语言自带古朴怡然之气,兼具英式幽默,散发着知识分子的儒雅和智性。

问过他:怎么成为艺术家?木心回答:连生活都要成为艺术。

“我爱兵法,完全没有用武之地。人生,我家破人亡,断子绝孙。爱情上,柳暗花明,却无一村。说来说去,全靠艺术活下来。关在地下室里,我还是有强烈的创作欲望,我不甘心。只要有了笔,有了纸,有了墨,就有了我的艺术。”

他用坚毅而透彻的心,把日子过成了艺术,以诗篇与画卷保存绵绵岁月。观其一生,从乌镇到上海,从上海到纽约,从纽约回故乡。84年,孑然一身,惟艺术与文学相伴。

他说:“我不能辜负艺术对我的教养。”

是艺术救赎了木心。

木心的文字精雕细琢,且非常重视文体,其作品常常予人一种超越时空的感觉。无论是诗、小说或文学,大都似真似幻,并不固定在具体的时空之中,暗含着一种木心独悟的“成长的哲学”。木心的文学成就和文学见解见仁见智,但每个人都可以从文字中读出他的孤峭,并为之唏嘘不已。

今天,就来看看木心最具代表性的3部作品。

 ❶《云雀叫了一整天》

“人有两套传统,一套精神,一套肉体。我的祖先在绍兴,我能讲一口绍兴话。我的精神传统在古希腊,在意大利,在达文西。所以我说我是绍兴希腊人。”

《云雀叫了一整天》分为上、下两辑,上辑为短诗,木心的精神化身为前人、西人,他记下在时空中漫游的屐痕与心绪:伏尔加河、西西里岛、伊斯坦堡、日本、德国、古希腊、北京……;写异域人情,有酒有肉;写彼时中国地貌,有海淀有江南;写岁月叹青春,有红有绿;写各国美馔:加拿大魁北克的餐厅、慕尼黑市政府广场的餐馆。文笔时而非常白话时而古文旧词,用词雕琢基调多是感叹,但那气息、那色彩、那画面,就是那么地跃然纸上。

下辑全为短句,木心既能汪洋恣肆又能细巧精致,多为偶感而作的语句,异彩纷呈。这些句子又似俳句又似格言,诚如木心所言:俳句结集,大有火树银花之感。

《哥伦比亚的倒影》

“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哥伦比亚的倒影》为散文集,每篇文体都不尽相同。首篇〈九月初九〉,以《诗经》为肇始,写中国人文传统里人与自然的对应关系,视角独特;〈带根的流浪人〉虽然写昆德拉,多少却有自况的意味;同名篇章〈哥伦比亚的倒影〉全篇万余字,没有分段,没有句号,哲思与诗思满溢其中。

下辑六篇一组的〈上海赋〉,写上海的历史、市井、三教九流、亭子间、弄堂,一言以蔽之,旧时上海形形色色,透过木心的笔,活灵活现,每一段皆妙不可言。木心用这样的方式专写上海的历史地理人情风貌,并关心它的去从,应该是前无古人的。〈上海在哪里〉、〈乌镇〉,则是木心离开故乡十多年之久,重返旧地,人事已非,感触颇多。

 ❸《文学回忆录》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80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时期,因一次饭局,偶然促成他开讲“世界文学史”,一场长达5年的“文学的远征”——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最后一课,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在座者有画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

听课学生陈丹青说,“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菜单开出来,大家选。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世界,东方西方通讲,知识灵感并作。其中听的听,讲的讲,“金句”纷披,兀自燃烧。

“讲完后,一部文学史,重要的是我的观点。”木心说。

后来,陈丹青将这5年的听课笔记,共85讲,逾40万字,结集成《文学回忆录》。

相关文章:

锺雪芬 /人的灵魂是打开的布袋:司马中原
锺雪芬 /说好中国故事的农民作家:莫言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