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專題

|

週刊專題

發佈: 7:00am 22/04/2024

文化

藝術

ASWARA

酬神戲

戲曲

大馬戲曲

馬來西亞國家藝術文化資產大學

黃愛明

DTECI

【戲曲香火/01】大馬戲曲末路求存,兩大錦囊:解救困境,尋找出路

報道:本刊 林德成 攝影:本報 譚湘璇 部分照片:本報資料中心

今非昔比,老戲迷流失、演員斷層、鄉音式微、演出機會匱乏,整個產業深陷難以突破的窘境。但是,本地依然有一批守護者堅守戲臺,延續戲曲的香火,而他們的求存之道是不斷探索,改變傳播方式。

【戲曲香火/01】大馬戲曲末路求存,兩大錦囊:解救困境,尋找出路
本地戲曲劇團面臨很多危機,其中一個是演員斷層,缺乏年輕人加入劇團,只能依靠老將支撐。

戲曲是中國傳統戲劇的獨特統稱,表演融合了音樂、舞蹈、美學、武術各種元素。需知戲臺上本無一物,當戲曲演員站到中央,施展渾厚圓潤的腔調,一個眼神、一個姿勢,便能呈現出層次遞進的情感和角色性格。

ADVERTISEMENT

只不過,面對科技浪潮,傳統戲曲毫無招架之力。在一些人眼中,戲曲更與劃上等號,節奏緩慢,劇情古舊,很難引起共鳴。

如今老戲迷迅速流失,戲班劇團亦面對多重挑戰,像是演員斷層、鄉音式微、演出機會匱乏,整個產業深陷難以突破的窘境。

儘管如此,本地依然有一批戲曲守護者堅守戲臺,延續戲曲藝術的香火,而他們的求存之道是不斷探索,改變傳播方式。

如何挽救頹勢的大馬戲曲?

大馬戲曲今非昔比,早年觀眾會自帶凳子在棚前等候。現在臺下無人,臺上演出還真的做給神明看。許多戲曲前輩苦嘆根本沒有年輕演員接手,僅能依靠老將支撐,頂著疲態身軀,盡心盡力演好每一齣戲。

眼見戲曲走向衰落,)碩博研究所主任黃愛明博士於心不忍,想盡辦法挽救大馬戲曲頹勢。

在2022年國家遺產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研討會上,她發表了一份戲曲傳承計劃,提出名為“ Action Framework”(下文簡稱DTECI行動框架),期限為20年。

“我當時是收到一種‘calling’(心靈召喚)去做這件事。”黃愛明認為,或許與自身生活經驗有關。年幼時,在蘆骨老家附近有兩間廟,分別為大聖爺廟和鳳山寺。每逢神誕慶典,前者會邀請粵戲班公演,後者則邀請福建戲班。父母親很自然地帶著她一起看戲,雖對劇情不瞭解,卻無阻她看戲的樂趣。

長大後,她報讀馬來西亞藝術學院(MIA)戲劇系。接著,為了汲取不同養分,於1994年遠赴日本留學12年。“我覺得這些(戲曲)東西一直有在潛意識裡面聯繫著,雖然我那時做現代劇,但會有意識地想到過去的傳統戲曲。”

【戲曲香火/01】大馬戲曲末路求存,兩大錦囊:解救困境,尋找出路
黃愛明稱,一個劇團的演出水平是由很多因素所造成。如果沒有深入探討就一口斷定對方的資歷和造詣就不公平。如果撇下成見,可能會看到對方演戲的認真和堅持,他們其實在守護著這個傳統的戲曲技藝。
大馬戲曲演出品控不佳

1990年代在日本留學期間,黃愛明從老師身上學會培養藝術眼光,學習鑑賞當地民俗藝能演出。間中,她想起了家鄉戲曲,便趁空檔回國,重新認識和觀賞本地戲曲表演。

本以為會有驚豔收穫,殊不知卻迎來失落,打破了她的想像。整場演出不嚴謹,演員手上甚至戴著手錶,兩位演員對戲時,並沒有真正交流,只是流於形式。

“我覺得有點敷衍,這樣的水平,我是不想看啊!”說完,她嘆了一口氣,“這也不能怪他們,我那個年代已經沒有人要看戲曲了。”

然而,即使想看戲曲也不容易,必須等到有酬神戲才有機會看到演出。當YouTube普及後,許多人就不會專程等待酬神活動看戲了,因為網絡可以看到很多高水平素質的戲曲演出。

【戲曲香火/01】大馬戲曲末路求存,兩大錦囊:解救困境,尋找出路

【戲曲香火/01】大馬戲曲末路求存,兩大錦囊:解救困境,尋找出路
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粵劇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香港是粵劇藝術重鎮,從90年代末開始一直推廣粵劇文化,培養新一代粵劇演員。(圖:香港八和會館官網)
錦囊一︱申遺,推動戲曲發展

究竟要如何振興大馬戲曲?黃愛明手上有兩大錦囊:申遺和“DTECI行動框架”。

她認為,將傳統戲曲申遺之後,便能奠定這些戲曲的地位,可以喚醒大家重新關注這個華族文化。以粵劇為例,它在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香港是粵劇的藝術重鎮,在1999和2001年,當地的香港演藝學院已經先後開辦關於戲曲的全日制文憑及深造文憑課程。繼而在2013年正式成立戲曲學院,創辦全球首個戲曲藝術學士(榮譽)學位課程。

為了推廣這項活態藝術遺產,當地一些中小學把粵劇教學納入音樂正課,甚至有各種粵劇表演和粵曲班的課外活動。

她坦言一直在物色團隊,希望能召集各個劇種的年輕領袖,一起推動大馬戲曲發展。

【戲曲香火/01】大馬戲曲末路求存,兩大錦囊:解救困境,尋找出路
國內唯一傳承五代人的潮州鐵枝木偶戲,曾獲得喬治市文化遺產瑰寶獎。
錦囊二︱DTECI行動框架──守護戲曲,走出新方向

說到“DTECI行動框架”,分別指向5個行動方案——紀錄(Document)、傳播(Transmit)、展覽(Exhibit)、創造(Create)和改進(Improve)

黃愛明認為,若要談論傳承的概念,需要參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框架,用非物質化文化的框架來守護傳統戲曲。她提及的5個行動方案分別為:

第一、紀藝:通過攝影、紀錄片、文字研究去記載本土戲曲的歷史、藝術發展與現況。

第二、傳藝,即播種:首先,為老戲迷科普戲曲知識,深入瞭解戲曲概念。其次,鼓勵長輩與孫子分享戲曲故事,從小認識戲曲。同時,以訓練現代劇場科班出身的演員,成為戲曲接班人的快速通道。最後是走進校園和社區,把戲曲普及化。

第三、展藝:藉助展覽讓民眾瞭解戲曲歷史、服飾美學、道具展示等等。

第四、創/賞藝:將戲曲帶到日常公共空間演出,比如劇場、美術館,讓戲曲在不同場域展現。

最後一個“藝”則是藝人福利,她希望通過上述4個“藝”,為戲曲演員帶來工作機會。目前而言,酬神戲還是本地戲曲演員的主要業務,偶爾會有海外演出。

以酬神戲為例,演員的繁忙期是農曆六月至十月之間,其餘月份必須依靠副業賺取收入。她認為,在這些非繁忙月份,演員可以提供戲曲教學,又或者創新演出劇本。

當然,市面上還是會有不公之事。例如主辦單位願意支付經費給藝人和網紅,可是聘請戲曲演員時,卻要求折扣優惠。

【戲曲香火/01】大馬戲曲末路求存,兩大錦囊:解救困境,尋找出路
黃愛明說,如果在成長過程中,一直有給小孩子接觸戲曲,或許一天他們會“開竅”,想要接納這個藝術,深入瞭解這項傳統。
政府撥款輔助,可申請補助金

“華人有一個迷思,認為政府不會撥款給華裔(的活動)。但是,我們有沒有去了解政府的計劃?”她無奈地說,當旅遊、藝術及文化部舉辦關於國家文化政策的探討會時,華裔藝術文化團隊鮮少會出席。

倘若真的要獲得資助,需要改變心態,常與政府單位聯合和合作。可是很多民間團體不願主動了解和溝通,最後誤以為政府沒有輔助。

她稱,旅遊、藝術和文化部有提供文化領域配對補助金(Geran Sepadan Sektor Kebudayaan),最高申請款額是50萬令吉。任何民間團體機構都可以申請。另外,政府亦有支持一些小型項目,比如拍攝文化傳統的紀錄片,視頻製作團隊可以申請資金補助。

她補充,一些團體很依賴華裔議員爭取權益。然而,這只是其中一個管道,團體管理層是可以直接和政府單位溝通。

【戲曲香火/01】大馬戲曲末路求存,兩大錦囊:解救困境,尋找出路
ASWARA的座右銘是“Melangkah ke Hadapan Bersama Tradisi”,他們有在關注瑪蓉舞劇(Mak Yong)、皮影戲和吉打傳統馬來劇場Mek Mulung。
如何提升表演藝術,吸引全民看戲?

突然,黃愛明向我拋問,本土戲曲能不能上升到全馬民眾都看得懂的表演藝術?藝術是一種語言,表演形式也是一種語言。

國外戲曲已經進入劇場演出,許多受英文教育的觀眾或外國人,即使聽不懂戲曲演員在唱什麼,但因為表演身段、武打動作、唱腔表情而深深愛上戲曲藝術。

為了迎合觀眾需求,許多戲曲演出也會結合舞臺藝術形式,將戲曲演出變得很唯美,通過燈光、音樂、佈景、3D動畫效果,營造出沉浸式的氛圍。

倘若戲曲脫離街戲階段,走入劇場、美術館、藝術中心,或許會開拓新的觀眾群,大家亦會逐步學習鑑賞和了解戲曲內容的意涵。

如今,她看到好些年輕人持續守護這些文化瑰寶,像是破浪布袋戲的林雲濠、潮州鐵枝木偶師吳慧玲、馬來西亞八和會館的林鑄良等等。她盼望未來可以有更多有意願和熱忱想推廣傳統戲曲的新生代,一起結合資源,落實DTECI的行動方案。

“大馬戲曲現在屬於低潮,不是沒有希望。”

相關報道:
【戲曲香火/02】肩負傳承與推廣使命,大馬粵劇迎來年輕新聲
【戲曲香火/03】獅城戲曲華麗轉身,進駐劇場煥發新生命
【戲曲香火/04】海南鄉音網紅麥英,讓戲曲在虛擬世界流傳

延伸閱讀:
傳統戲曲【一】戲說大戲:傳承戲曲,讓戲演下去
傳統戲曲【二】變與不變:傳統戲曲,轉型重生

打開全文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发布: 7:00pm 27/03/2025
画家的阿杂/迈克(金宝)

学校假期跟舒颖姐回她的家乡峇株巴辖,回程时顺道绕到麻坡拜访久未见面的画家翁文豪大哥。在普罗大众的眼中,豪哥是那个擅长透过彩绘和艺术角度,独特地将一石一花呈现在其画作里,坚持了将近40年,永不厌倦的艺术家;而这位艺术家其实还有另外一面,他很会做阿杂(Acar)。

那个炎热的下午,我们打包了一些糕点,在画家的画廊聊天,三个人围坐一起,谈笑风生。喝过下午茶,我自动自发收拾,把用过的杯子放回他的厨房。厨房里,目睹那切得长短大小均匀的红萝卜和小黄瓜,犹如一揽子的艺术品摆放在煮食的地方,心里不禁发出声声的惊叹。

我没有艺术天赋,美学对我而言始终是很疑惑的学问。接触画家,让我领悟艺术就是对生命的一种执念和坚持。画家的阿杂,看似一门简单的厨艺,但精湛之处就在选食材和刀工。从什么品种的小黄瓜用来做阿杂最合适,到那些红萝卜和小黄瓜等究竟要切多长多厚才能传达最佳的口感,他都一一细微研究,失败了不放弃,检讨改善,继续研发改进,因此他现在做出来的阿杂才与众不同,也受到身边许多朋友的喜爱。

望着那些切好的红萝卜和小黄瓜,我可以想像画家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黄昏时刻,阳光从天边洒落,洒在他身上,仿佛给他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辉。岁月是无情的,画家使劲用着那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熟练地挥着刚磨锋利的刀,按部就班把那小黄瓜、胡萝卜和洋葱等等切成自己的理想尺寸,忘了时间的存在,就像他平时拿起画笔,废寝忘食地画着,也不懂时间悄悄流逝,拼命打造一个有情的世界。

画家的每一刀都是那么的精准,仿佛在切割的不只是蔬菜,还有岁月的点滴。那些新鲜的蔬菜在他的刀下逐渐变得整齐无比,整齐得就像他的一生,简朴而有序。他用他的画作,用他的阿杂,告诉了我们:“简单,也是一种精彩!”

不用煮不用炒的酸辣开胃菜

我好奇地问画家:“怎会选择做阿杂,而不是其他的美食呢?麻坡美食那么多。”画家告诉我,他是一次出席马来婚宴,吃到美味的阿杂,爱上了,便四处打听做法和配方,然后自己研究如何把这特别的腌菜做好。在马来西亚,阿杂通常与马来餐和娘惹餐一起食用。它常作为开胃菜或配菜。它的存在增加了餐桌上的风味和口感。工作环境,我也经常会吃到马来风味的阿杂,那是最精简的做法,把小黄瓜、洋葱、黄梨和辣椒腌制,不用煮不用炒,接近西方国家的沙拉,但它酸辣开胃,吃了油腻的食物,再吃这道开胃菜,感觉非常搭配。

缘分未到,我至今还没品尝过画家的阿杂,但从他在脸书挂上的图片,大概可推断他做的阿杂其实是依据马来传统与娘惹饮食文化的混合,用姜黄、辣椒、花生、虾酱、糖、醋等调料腌制的阿杂。阿杂和画家的画作一样,成为了他生命的艺术品,用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观念和世界观的一种形式。

阿杂的起源可追溯至久远的贸易时代。那个古时候,前来做生意的商人从印度、阿拉伯、中国和欧洲等地带来了各种香料和食材,这也给我国的饮食文化带来许多影响。腌制食品是当时保存食物的一种常见方式,阿杂的制作方法也许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这道美食所反映的正是这里多元文化的融合。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饮食习惯也就有不同的阿杂做法。

简单地说,阿杂不仅仅是美食,它还蕴含了文化和历史。腌制,是从前冰厨还没有那么普及时,保存食物的方式,传承了数代人的智慧和辛劳。有一次到马六甲旅行,我吃到了传统娘惹风味的阿杂,总会想起阿杂背后的传承故事。

画家强调说,他的阿杂源自于马来风味,但经过时间的磨炼和他努力的成果,阿杂已成为画家独特的阿杂。阿杂,酝酿了画家的日常故事,累积着属于他岁月的记忆。

我试着想像,有一天画家耐心地把他制作阿杂的心得和配方无私地传给后人,就像他的画功一样,传承给年轻的画家,我可以预期厨房里的欢笑声:“不是这样子切的,要切成这样……”无论画作或阿杂,在画家的手中,自然变成了一种神奇的魔法,赋予了属于各自的独特灵魂,吸引身旁的知音者。

以画家现在的情况,其实都无所谓了,无论是画画或做阿杂,自己开心最重要,当然如果你也懂得欣赏,最好不过,乃是一种额外的奖励。

出席马来朋友的婚宴,炙热的阳光下,餐桌上一大盘的阿杂,香味弥漫四周。每当闻到那股熟悉的酸辣香气,那一瞬间,时光仿佛倒流,带我回到了父亲带我来参加马来婚宴的记忆中。当那混合了酸、甜、辣的香气渐渐弥漫开来,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凑上前去,满心欢喜期待一口舌尖上的幸福味道。当我津津有味地品尝着阿杂,那酸辣的难忘味道,仿佛拉近了我和父亲的距离,感受亲情的温暖。

阿杂,承载的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岁月的记忆,是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情感纽带。在那酸辣的滋味中,我品味到的又何尝只是食物的美味呢?阿杂,混杂了我思念父亲的味道。

ADVERTISEMENT

點擊 可閱讀下一則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