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过PJPAC多次,以往都是全程坐着观赏,但那一晚却站着看演出,搞得双腿不适,差点需要别人搀扶。
那是5月底的事。演出前两周,朋友问我有没有兴趣出席,碍于工作行程排得满满的,也有可能面临意想不到的临时变动,以致我没办法马上答应对方。直至当天演出的前一天才下定决心购票,怎知“隔壁邻居”Tom Phan收到活动邀请函,并表示可携带另一个人参加,但Tom本人有事傍身,最终只有我一人出席。来都来了,我便掏钱买了Bayangan第三张创作专辑《Dari Pinggiran》。
ADVERTISEMENT
时隔一年之久,我依旧难忘Bayangan在“城市巨响音乐祭”的现场演出。两位电吉他手、一位贝斯手、一位鼓手,使编曲更为饱满与扎实,能量强壮,感染力十足。当晚,一入场映入眼帘的,不只是台上的乐器,还包括席地而坐的观众,除了三大名族,也有几名老外混入其中。我自己很少这种体验,印象较为深刻的是出席Coldplay演唱会,左看右看前看后看,什么人都有,相当热闹。再来就是,去了The Impatient Sister的专场,在空间稍微狭小的Live Fact挤满了人,我流了汗,大家双眼发光,听歌手唱,听歌手说,随着节奏摇晃,很是享受。于我而言,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连接”,不分你我,彼此间的共同语言是音乐。

共有3组音乐人联合演出,分别是率先上台的Francoe、接着是Upstart Incorporated,以及最后压轴的Bayangan。Francoe和Upstart Incorporated是当然才认识的乐团。Francoe是二人乐队,以电音为主,团员身兼多职,不只是弹吉他,还得负责打鼓,唱歌等,乐手习惯将布盖着小鼓,乍听骨架嶙峋的编曲,竟有一种“由内到外”的压迫感。Upstart Incorporated的音乐有爵士基调,乐团所使用的乐器有铜管、电吉他和鼓,却不会互相抢戏,演出神采飞扬,游刃有余,观众很有节度地在地板上踩踏脚步、欢呼、鼓掌,空气里溢满了珍惜。唱罢Bayangan上了台,呈现持续成熟,光芒万丈。我很开心,大抵活到这个岁数,似乎可以明白创作人奋笔写下的这些歌当中的感受。
雪隆区一直都有不少的演出活动,如果有时间,不妨亲临现场体验,也可同时接触更多本地作品。这个月计划到Live Fact看演出,若时间允许,会将观后感分享给读者。
更多文章: 林佚/如果须要付费唱生日歌 Tom Phan/在音乐起飞之前 林佚/让数学变有趣的方法 林佚/当我们把歌串在一起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我想像大约45年前的美国观众,是用什么神态看着MTV(Music Television Video)正式开播。
映入眼帘的是世界第一艘太空船“哥伦比亚号”发射的倒计时和阿波罗十一号登月的片段影像,之后由创办人之一John Lack说的“Ladies and gentlemen, rock and roll”作为开场白,接着是Jonathan Elias与John Petersen制作的摇滚音乐响起,而登上月球的美国国旗成了不断变换图案的MTV旗帜,旁边则是宇航员Neil Armstrong。
关于MV的起源,纪录纷纭。有人认为,音乐录影带的雏形源自20世纪初,当年出版商发行的《The Little Lost Child》于歌剧院演出时,同时以幻灯机播放一连串附彩色手绘图片,描述歌曲故事且附上歌词,借此来推销单曲乐谱。Tony Bennett于1956年为了配合他的歌〈Stranger in Paradise〉而拍摄的影片,于英美电视节目播放,彼时流行乐坛尚未有music video一词,却有人认为这是第一支音乐录像。有人认为,Queen于1975年为旷世经典〈Bohemian Rhapsody〉所制作的宣传影片,才是第一支真正的MV;第一个将音乐影片称之为music video的人是美国摇滚歌手Jiles Perry Richardson,当时他接受英国杂志专访时,宣传自己的歌〈Chantilly Lace〉脱口而出的词,自此流行乐坛开始使用这一词来称呼音乐录影带。
拿早期的电影片段选粹,或零星制作的短片比较,20世纪初的影像功能属于广告宣传,直到六七十年代,打歌宣传片或为电视节目而制作的音乐影片,开始有了展现艺人形象、传达歌曲理念等功能。比如,1964年英国合唱团The Moody Blues推出他们在棚内演唱〈Go Now〉单曲的MV,影片内容包括乐团表演、个人特写、5人一字排开唱歌的头肩部画面等,这些画面交错与叠合的呈现,算是早期MV常见的技术。1965年The Beatles拍摄了〈We Can Work It Out〉MV,一开始只有团员在棚内对嘴演出的片段,后来影片加入了电影拍摄的技法,比如慢动作、回放、灯光效果、特殊运镜,甚至在后制阶段运用色彩滤镜等。后来The Rolling Stones乐团的〈We Love You〉MV走出棚外,MV不只是录下乐团在录音室的忙碌景象,也穿插搞笑的法庭审判场景,展现出MV场景以外的素材。

70年代后,影像设备日趋成熟,唱片公司意识到MV在歌曲宣传上能造成的影响力,开始思考如何利用新媒介来行销歌手,便决定砸钱去制作,而过去不少只专注于执导电影、电视剧或纪录片的影像创作者加入行列(比如David Fincher、Spike Jonze等人),思考如何在短时间内突出歌手形象,同时又能与歌曲本身的节奏以及歌词的内容达到完美结合,于是拍摄MV的手法变得多端,特效愈来愈多,内容形式也从一开始单纯的唱、跳、演变成有动画、剧情、宣扬立场等等。这个改变固然是一种冲击,象征音乐结合影像的革命终于到来,也意味着音乐销售模式会随之产生质变。MTV的出现,无疑是推波助澜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听音乐”走向“看音乐”
七八十年代,网络不发达,美国听众只能透过广播电台来接收新歌资讯,电台DJ全权决定什么歌曲值得推荐给歌迷,而通常被推广的作品往往有比较高的几率走红,亦能带动唱片营销。自从MTV开台之后,反而是在电视台被介绍的歌曲,或唱片全数大卖。MTV开始播放的第一支音乐录影带当时只有新泽西州可以收看,是The Buggles乐团现场演出的〈Video Killed the Radio Star〉,而这首歌的MV正式发布后,观众可看见一个小女孩把耳朵靠在收音机上,在唱第一段副歌时,收音机被炸毁,而小女孩被传送到一个带有未来感的世界,一个由电视主宰的地方,意味着人们从“听音乐”走向“看音乐”的时代,让偶像身体成为一种流行符号,有研究指出:“其与现实中偶像本身的指涉具备了脱离的可能性……偶像的眼神、肢体都成为可被操弄的影像符号,而操弄此符号的行销策略则成为偶像身体意义多元与否的关键”。


反观中文流行乐坛,早期都误用“MTV”来称呼音乐影片,甚至租用光碟片的小包厢观看场所也被称之为MTV,其实就是深受MTV电台的影响。大约千禧年之后,才逐渐把音乐影片改成MV。1990年,第一届金曲奖颁奖典礼设立了“最佳单曲歌唱录影带影片奖”,来到第8届至第10届一度取消该奖项,原因不详,到了第11届又恢复并改名为“最佳音乐录影带奖”,2021年第32届起又更名为“最佳MV奖”。实在很难明确说出第一支中文MV是哪首歌,目前可找到台湾歌坛第一支MV是刘文正的〈飞鹰〉。然而,跟西方国家相较之下,中文音乐录影带一开始都提供给KTV、卡拉ok市场,多数都像“伴唱带”一样有大量的“对嘴演唱”的画面,不过与西方MV的相似之处在于很多MV已经是可以独立音乐之外的另一项艺术作品,利用不断进化的摄制技术,把MV提升到另一个境地,催生出许多了不起的导演,比如比尔贾、陈奕仁(仙草影像)、黄中平、殷振豪等。许多年后,MTV逐渐没落,YouTube自2005年崛起后,MV有了一个更为自由观看、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平台,让许多数据都不能忽略YouTube观看次数,将其视为“流行”的计算指标之一。

谈了MV历史,下一篇将为读者整理出不同时代一度震惊四座的MV代表作与风格。
更多文章: 林佚/3P的开斋节歌tiba berseri-seri Kinkiyen/“联合出击17”:乐团回归再聚首,我们还在 林佚/带着感恩的心庆祝开斋节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