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專題

|

週刊專題

發佈: 7:00am 08/07/2024

文化

原住民

豐收節

伊班

民都魯

達雅族

習俗

長屋

獵人頭

米酒

長老

戰士

米靈

【豐收節/01】走入長屋,感受節慶的神聖與醉醺──達雅族豐收節

報道:本刊 李淑儀 攝影:本報 黃安健

祭祀時,他們“嗚~哈”,召喚祖靈。

歌舞時,他們“嗚~哈”,宣洩高漲的興奮之情。

ADVERTISEMENT

在砂拉越,的年度重要節慶,因此也稱作達雅節,是為了感恩收成豐碩,祈求來年繼續豐收的節日。

受旅遊部之邀,在豐收節走訪三家。那天午後悶熱有雨,長屋裡盡是喧鬧歡騰,迎面而來的男女熱情友好,無一抗拒把手上的酒食、民族的故事交給初識的你。

【豐收節/01】走入長屋,感受節慶的神聖與醉醺──達雅族豐收節
依傍在Sebatu Suai河流的長屋Rumah Branyai anak Siang,由石灰牆與瓷磚地板砌成。

從民都魯市區驅車前往長屋所在地,抵達時已是兩小時後的事。

率先到訪的長屋,是依傍在Sebatu Suai河流的Rumah Branyai anak Siang。生活在長屋裡的,有38戶人家。38戶已不算多,未及探訪的其他長屋,上百戶自成部落的不是沒有。

長屋外的走道上,紅鞭炮紙屑多處散落,是前一晚狂歡後的餘燼,也是非伊班融入伊班節慶的跡象。一位居民手抓待宰的肥碩雞隻路過,吸引目光。

達雅豐收節,叫做Hari Gawai Dayak。Gawai是伊班語,儀式或節日的意思。達雅族則是砂拉越多族的統稱,囊括伊班(Iban)、比達友(Bidayuh)、馬蘭諾(Melanau)和本南族(Penan)等等。聚落在民都魯的原住民,多為伊班人,亦稱作海達雅族(Sea Dayak),多居於河流上游。

農作本是聽天由命之事,各村莊原無統一慶祝豐收節的時日,直至1964年,砂拉越英殖民政府才正式將6月1日與2日設為官方達雅豐收節。

每年6月1日午夜一到,長屋便開始熱鬧。問了好幾人,怎麼熱鬧?明明有鞭炮,有舞蹈,也有祭祀禱告,但他們開口只提喝酒,喝很多(tuak或Ai Pengayu),這是最開心的事。米酒喝下去,象徵富足安康,於是每個人整夜不眠地喝到天亮。天亮後,遠方的訪客將陸續來到。

【豐收節/01】走入長屋,感受節慶的神聖與醉醺──達雅族豐收節

【豐收節/01】走入長屋,感受節慶的神聖與醉醺──達雅族豐收節

張牙舞爪,敲鼓召靈,迎接訪客

訪客抵步,得先飲盡伊班原住民熱情遞上的米酒,方能入屋。屋裡所見是石灰牆與瓷磚地板,與想像有別。

人群先是簇擁在長屋一端,再浩浩蕩蕩步行到長屋另一端。隊伍前方,一位頭戴羽毛帽的青年膝蓋微曲,張牙舞爪,以模仿舊時獵人戰鬥的舞姿緩慢行進。在他身後,一群頭戴紅巾的伊班男人齊整地拍打著皮鼓(gendang)。

這是伊班人的迎賓禮。

其中一名鼓手Sapovon說,皮鼓不是何時都能演奏。“這是伊班的傳統文化,多數是為了儀式才會玩皮鼓。”因為敲打皮鼓所發出的聲響,有著神聖的意涵,“我們在召喚祖先的靈(roh nenek moyang),召喚我們的戰神(god warrior),它們聽到了,它們會過來。”

伊班人的祖先擁抱泛靈信仰,相信萬物有靈,這不妨礙他們的後裔大多信奉基督教。長屋裡,幾乎每家房門都掛有十字架,與宗教一併虔誠。但現代化的社會進程,終究會淘汰掉些什麼。

今天他們敲奏的皮鼓音樂,Sapovon說,不過是兩週前才學上手,“我們看YouTube學的。”有的長屋甚至沒有皮鼓樂隊,改以移動式音箱推在隊伍前方,播著他們的民族音樂。

【豐收節/01】走入長屋,感受節慶的神聖與醉醺──達雅族豐收節
青年以模仿舊時獵人戰鬥的姿態,跳著迎賓舞。
【豐收節/01】走入長屋,感受節慶的神聖與醉醺──達雅族豐收節
皮鼓不能隨意演奏,敲響的聲音是為了召喚祖靈到來。

米靈儀式,驅邪祈福,庇佑平安

長廊(ruai;房門外共用的大廳)中心的地面上,早已放好米靈(Miring)儀式所需的祭品,有米酒、糯米、爆米花、雞蛋、糕餅、檳榔、佬葉、石灰水、菸草等等,皆是伊班人日常不可或缺的食糧。在屋長帶領下,圍坐地上,依次將不同的祭品各抓一把放到自己跟前的盤子上,再淋上米酒。

米靈儀式,在豐收節期間會進行好幾次,是迎賓的禮節,也是驅邪祈福的莊重祭祀。

站在一旁的長老Edward Nullia解釋,這些祭品是為了獻祭即將召喚的神靈,“神靈會幫助我們,保護我們,避免遇到不好的事情,平平安安。”祭品越是多元,象徵越是富足。“這是我們歡迎客人的儀式。待會我將主持祈禱。”

【豐收節/01】走入長屋,感受節慶的神聖與醉醺──達雅族豐收節
米靈儀式,為了歡迎旅遊部長張慶信的到來。
【豐收節/01】走入長屋,感受節慶的神聖與醉醺──達雅族豐收節
長老Edward Nullia一手抓著公雞,一邊唸唸有詞說著禱文。

一晃眼,Nullia胸前已抱有一頭公雞,公雞雙爪已被捆綁,不見動彈。他喝下一大杯濁黃色米酒,高喊3聲“嗚~哈!”遂念起長長的伊班禱文。

看見訪客臉上的疑惑,屋長Branyai間中解釋,“就像穆斯林常說‘奉真主之名’,伊班人說‘嗚哈’,意思是一樣的,把神靈叫過來。”剩餘的爆米花,也被他一把把撒在空中。“米靈是一個讓我們對現有的富裕和健康表達感恩,同時祈求未來生活和健康獲得庇佑的儀式。”

禱文結束後,公雞被帶到屋外宰殺放血。數根沾染雞血的雞毛,放在疊滿祭品的盤子上,作驅邪之用。

4碟祭品,分別安置在廚房爐灶後方、米缸上、房門旁,以及掛在長屋門邊的竹簍裡,祈求用火安全、出入平安。“保存3天后,我們就會把祭品丟掉。”Nullia說。

【豐收節/01】走入長屋,感受節慶的神聖與醉醺──達雅族豐收節
伊班人將米靈祭品放在廚房爐灶後方,祈求火神眷顧,用火安全。
【豐收節/01】走入長屋,感受節慶的神聖與醉醺──達雅族豐收節
其中一碟米靈祭品放置在長屋門旁掛有的竹簍裡,保佑住戶出入平安。

自釀米酒,甜酸也好,都是上天的恩賜

祭祀完畢,大家在長廊裡席地而坐,進食飲酒,嗚哈嗚哈的呼號在舉杯之間綿延迴盪。

長屋裡喝不完的米酒,一名婦女Simbut anak Jemad說,那是他們在豐收節兩週前開始釀製的。

“一開始,我們會蒸糯米,冷卻後,在桶裡加入酒餅,等一個星期,有一點點水會跑出來,這時加糖,再等一個星期,就可以試試味道。”為了迎接豐收節,她準備了一桶滿滿的米酒。“我收了3公斤的糖,1公斤的酒餅,水有3大壺。”聽起來好多工的樣子?Simbut用力點頭,“很多!要濾3次。”

Simbut說,好喝的米酒味道應是香甜的,還摻雜一絲苦味;若覺過於酸澀,那意味著失敗了,他們乾脆把酒倒掉。

【豐收節/01】走入長屋,感受節慶的神聖與醉醺──達雅族豐收節
訪客入屋前,得先飲盡伊班原住民熱情遞上的米酒。
【豐收節/01】走入長屋,感受節慶的神聖與醉醺──達雅族豐收節
伊班原住民與訪客隨興在長廊圍坐,開心喝米酒。

放眼望去,婦女手中的米酒顏色深淺不一,喝下去各有滋味。在伊班人看來,這無關釀酒人的功夫好壞,通通是上天的恩賜。

“那是上天創造的,我們只是下手去做而已,最後味道是酸是甜,喝下去才知道。甜也好,酸也好,都是上天賜予的。”

話雖如此,多問幾人,其實也會發現,大家在釀造過程中所使用的糖和水,比例多寡不盡相同。而酒也是時間的產物,發酵時間越久,入口自然更順滑。

一位名叫Walter Carlos的青年,端出兩瓶家中長輩釀的米酒,給我們看看其中的差別。

釀製不足6個月的米酒,呈濁黃色,另一支放置超過兩三年的米酒,酒液顏色轉為深暗。“越年輕的酒,越容易讓人醉。”

【豐收節/01】走入長屋,感受節慶的神聖與醉醺──達雅族豐收節
米酒釀放的時間越長,酒液越是深暗。
圍繞生命之樹,英雄起舞,敘說往事

醉人的,還有不再張揚的神秘禁忌。

另一間長屋Rumah Luking anak Jebut,保留高腳樁和木地板的傳統韻味,居民過節的興致也更顯濃厚,氣球、綵帶、鮮花與燈飾點綴在各個角落。屋子中央的柱子上,還綁有大片大片的樹葉,那是他們的“生命之樹”(pohon ranyai),是豐收的象徵。

樹葉上掛滿孩子的手寫卡片,以及神秘的紅包封,取代常見的零食與飲料。一名婦女說,這是他們今年的新嘗試,把食物都藏起來,讓人們抽取藏有號碼的紅包封后,才獲得對應的獎品。

酒足飽飯後,人群漸漸往生命之樹靠攏,開始餘興節目。

【豐收節/01】走入長屋,感受節慶的神聖與醉醺──達雅族豐收節
佈置在長廊中心的生命之樹,是豐收的象徵。
【豐收節/01】走入長屋,感受節慶的神聖與醉醺──達雅族豐收節
男子圍繞著生命之樹跳起英雄舞,再用巴冷刀把樹葉砍下。

一名頭戴羽毛帽、腰掛巴冷刀的男子從皮夾掏出鈔票,投入綁在“樹幹”上的竹簍,並在樂器的演奏和人們的歡呼中,緩緩跳起了伊班民族的英雄舞(ngajat)。那是一種模仿犀鳥的舞蹈,男子雙手如翼擺動,時而伴隨嗚呼叫聲,繞著生命之樹盤旋張望,彷彿獵食般伺機而動,拔刀出鞘,舔舐刀背,再把樹葉一片片凌厲砍下。

男子說,“以前伊班人會獵人頭,就是這麼做的。”

不符時代的民族習俗,如今已內化成娛樂形式的一部分。

獵人頭文化是舊時伊班爭取威望、展現力量的方式。來到19世紀中期,獵人頭習俗才在詹姆士·布洛克(James Brooke)率領的白人拉者政府下禁令後大幅減少。

有些習俗雖隨時間凋零,重要的是,備受敬仰的戰士展現的精神和勇氣,關於迎難而上,關於堅持不放棄,至今依然滲透在伊班人的生活裡,代代不息。

離去時,長屋裡的伊班男女從未倦怠,依然在歡快的歌曲裡跳著他們的舞,徑自旋轉、搖擺。嗚~哈!

出現在豐收節餐桌上的食物:

【豐收節/01】走入長屋,感受節慶的神聖與醉醺──達雅族豐收節
雞蛋卷(Kuih Sepit)
【豐收節/01】走入長屋,感受節慶的神聖與醉醺──達雅族豐收節
螞蟻窩餅(kuih jala / sarang semut)
【豐收節/01】走入長屋,感受節慶的神聖與醉醺──達雅族豐收節
蜂窩餅(penganan chuan)
【豐收節/01】走入長屋,感受節慶的神聖與醉醺──達雅族豐收節
蒸糯米糕(hinompuka)
【豐收節/01】走入長屋,感受節慶的神聖與醉醺──達雅族豐收節
竹筒雞(manok pansuh)
【豐收節/01】走入長屋,感受節慶的神聖與醉醺──達雅族豐收節
帽子糕(penganan)
【豐收節/01】走入長屋,感受節慶的神聖與醉醺──達雅族豐收節
千層糕(kek lapis)
【豐收節/01】走入長屋,感受節慶的神聖與醉醺──達雅族豐收節
竹筒飯(lemang)

相關報道:
【豐收節/02】長屋裡的眾生相:戰鬥到底的伊班精神
【豐收節/03】吉隆坡婆羅洲土著節,散場後留下什麼?

延伸閱讀:
【長屋藝術、一】長屋裡的詩意,唱誦加央人的過去與未來
【長屋藝術、二】雨林藝術的美麗與哀愁
【長屋藝術、三】重撿被遺忘的文化,看見烏魯人的美麗──高央山嘉年華

打開全文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发布: 7:00pm 27/03/2025
画家的阿杂/迈克(金宝)

学校假期跟舒颖姐回她的家乡峇株巴辖,回程时顺道绕到麻坡拜访久未见面的画家翁文豪大哥。在普罗大众的眼中,豪哥是那个擅长透过彩绘和艺术角度,独特地将一石一花呈现在其画作里,坚持了将近40年,永不厌倦的艺术家;而这位艺术家其实还有另外一面,他很会做阿杂(Acar)。

那个炎热的下午,我们打包了一些糕点,在画家的画廊聊天,三个人围坐一起,谈笑风生。喝过下午茶,我自动自发收拾,把用过的杯子放回他的厨房。厨房里,目睹那切得长短大小均匀的红萝卜和小黄瓜,犹如一揽子的艺术品摆放在煮食的地方,心里不禁发出声声的惊叹。

我没有艺术天赋,美学对我而言始终是很疑惑的学问。接触画家,让我领悟艺术就是对生命的一种执念和坚持。画家的阿杂,看似一门简单的厨艺,但精湛之处就在选食材和刀工。从什么品种的小黄瓜用来做阿杂最合适,到那些红萝卜和小黄瓜等究竟要切多长多厚才能传达最佳的口感,他都一一细微研究,失败了不放弃,检讨改善,继续研发改进,因此他现在做出来的阿杂才与众不同,也受到身边许多朋友的喜爱。

望着那些切好的红萝卜和小黄瓜,我可以想像画家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黄昏时刻,阳光从天边洒落,洒在他身上,仿佛给他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辉。岁月是无情的,画家使劲用着那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熟练地挥着刚磨锋利的刀,按部就班把那小黄瓜、胡萝卜和洋葱等等切成自己的理想尺寸,忘了时间的存在,就像他平时拿起画笔,废寝忘食地画着,也不懂时间悄悄流逝,拼命打造一个有情的世界。

画家的每一刀都是那么的精准,仿佛在切割的不只是蔬菜,还有岁月的点滴。那些新鲜的蔬菜在他的刀下逐渐变得整齐无比,整齐得就像他的一生,简朴而有序。他用他的画作,用他的阿杂,告诉了我们:“简单,也是一种精彩!”

不用煮不用炒的酸辣开胃菜

我好奇地问画家:“怎会选择做阿杂,而不是其他的美食呢?麻坡美食那么多。”画家告诉我,他是一次出席马来婚宴,吃到美味的阿杂,爱上了,便四处打听做法和配方,然后自己研究如何把这特别的腌菜做好。在马来西亚,阿杂通常与马来餐和娘惹餐一起食用。它常作为开胃菜或配菜。它的存在增加了餐桌上的风味和口感。工作环境,我也经常会吃到马来风味的阿杂,那是最精简的做法,把小黄瓜、洋葱、黄梨和辣椒腌制,不用煮不用炒,接近西方国家的沙拉,但它酸辣开胃,吃了油腻的食物,再吃这道开胃菜,感觉非常搭配。

缘分未到,我至今还没品尝过画家的阿杂,但从他在脸书挂上的图片,大概可推断他做的阿杂其实是依据马来传统与娘惹饮食文化的混合,用姜黄、辣椒、花生、虾酱、糖、醋等调料腌制的阿杂。阿杂和画家的画作一样,成为了他生命的艺术品,用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观念和世界观的一种形式。

阿杂的起源可追溯至久远的贸易时代。那个古时候,前来做生意的商人从印度、阿拉伯、中国和欧洲等地带来了各种香料和食材,这也给我国的饮食文化带来许多影响。腌制食品是当时保存食物的一种常见方式,阿杂的制作方法也许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这道美食所反映的正是这里多元文化的融合。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饮食习惯也就有不同的阿杂做法。

简单地说,阿杂不仅仅是美食,它还蕴含了文化和历史。腌制,是从前冰厨还没有那么普及时,保存食物的方式,传承了数代人的智慧和辛劳。有一次到马六甲旅行,我吃到了传统娘惹风味的阿杂,总会想起阿杂背后的传承故事。

画家强调说,他的阿杂源自于马来风味,但经过时间的磨炼和他努力的成果,阿杂已成为画家独特的阿杂。阿杂,酝酿了画家的日常故事,累积着属于他岁月的记忆。

我试着想像,有一天画家耐心地把他制作阿杂的心得和配方无私地传给后人,就像他的画功一样,传承给年轻的画家,我可以预期厨房里的欢笑声:“不是这样子切的,要切成这样……”无论画作或阿杂,在画家的手中,自然变成了一种神奇的魔法,赋予了属于各自的独特灵魂,吸引身旁的知音者。

以画家现在的情况,其实都无所谓了,无论是画画或做阿杂,自己开心最重要,当然如果你也懂得欣赏,最好不过,乃是一种额外的奖励。

出席马来朋友的婚宴,炙热的阳光下,餐桌上一大盘的阿杂,香味弥漫四周。每当闻到那股熟悉的酸辣香气,那一瞬间,时光仿佛倒流,带我回到了父亲带我来参加马来婚宴的记忆中。当那混合了酸、甜、辣的香气渐渐弥漫开来,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凑上前去,满心欢喜期待一口舌尖上的幸福味道。当我津津有味地品尝着阿杂,那酸辣的难忘味道,仿佛拉近了我和父亲的距离,感受亲情的温暖。

阿杂,承载的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岁月的记忆,是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情感纽带。在那酸辣的滋味中,我品味到的又何尝只是食物的美味呢?阿杂,混杂了我思念父亲的味道。

ADVERTISEMENT

點擊 可閱讀下一則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