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新教育

发布: 11:30am 24/07/2024

新教育

MIT

物理

槟城钟灵独中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物理奥赛国家队

新教育

MIT

物理

槟城钟灵独中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物理奥赛国家队

【锺灵毕业生绽放光芒 01】槟城锺灵独中毕业生王智政/见识物理的巨大力量,获美国MIT录取 盼开拓视野

报道:本报 陈云清 摄影:受访者提供

锺灵毕业生绽放光芒,两名分别来自槟城锺灵独中和北海锺灵国民型中学的毕业生──王智政和黄哲炎,不约而同获得世界闻名学府)录取,将在今年9月开启美国学习之旅。

ADVERTISEMENT

报道:本报 陈云清
摄影:受访者提供

槟城锺灵独中2022年国际班毕业生王智政(19岁),计划在麻省理工学院主修及电脑科学系,他更远大的目标是希望把所掌握的专长与知识,奉献予大马。

他接受星洲日报访问时说,大马有许多高素质的天文物理学家,但国内却少有相关的项目计划让这些专才发挥所长、发光发热。他举例,在2017年参与拍摄黑洞照片的研究团队中有大马人,然而他们并非来自大马的高等学府,而是参与此项目的台湾研究团队成员。

也因此,他在心里默默植下这份期许,未来在MIT上课的日子里,不会一味地埋头苦读,而是探索或研究各种发展机遇,希望未来,大马也能在一众学者或专才的群策群力下,开展各种高科技或天文物理的项目计划。

王智政求学时期,无论在学术或校外活动都表现优异。他在2022年国际中学教育普通证书(IGCSE)的考试中考获9A的优异成绩。他第一次是用IGCSE的成绩申请MIT,不过未获录取,但他没有放弃,翌年再以A Level的4A佳绩申请,加上在其他方面的优秀表现,終获录取。

王智政在物理奥赛国家队训练期间,全神贯注投入训练及备赛。

虽然将在MIT度过的4年深造生涯规划还在摸索中,但他已有明确想法,即深造的第一年尽量把毕业必修的科目都率先报读及完成,然后才有更多时间自由选修其他额外的科目。

他也计划在MIT求学期间,申请担任教授的研究助理,一方面可学习到新知识,一方面也能赚外快以减轻求学时期的各种经费开销。

还有另外一项他认为不能错过的,就是交换生计划或实习计划,冀盼自己有机会到不同国家拓展视野。

即将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的王智政(左一),开始规划丰富且全新的学习旅程,并准备把所掌握的专长与知识,奉献予大马。
报考MIT受学长启发

王智政是继刘焱炜(该校2020年毕业生)之后,第二个考入MIT的锺灵独中校友。

他说,刘焱炜获得MIT录取,给了他很大的启发,看起来似乎很遥远的事(获MIT录取),但学长办到了,只要他尝试,想必也有机会,而果真他也如愿了。

“其实,求学过程,身边每个人都带给我一定的影响,包括了学长、妈妈和老师等,特别是学长,无论是当年参加电子创意学会、比赛或是活动等,都有学长带领着。

“中一那年,我第一次接触物理,看到学长为大马教育文凭考试或统考而准备或讨论时,我都听得一头雾水,但学长不吝于赐教,甚至主动借我课本翻阅。”

接近中学毕业时,他才开始参加物理及天文赛,那时候,虽然学长已毕业或在大学深造,但都予以他很多的协助与指导。

代表学会出赛认识新奇科技

热爱物理与天文的王智政,在国际赛事中收获丰硕,包括在2019年马来西亚天文奥赛选拔中荣获一等奖、2022年国际物理奥赛中获得铜奖、国际天文奥赛中获得荣誉奖;并于2023年再参加国际物理奥赛与天文奥赛时,个别荣获银奖和金奖,是大马历年来第2个有此项成绩的人。

实则在中学求学时,他很少接触物理或天文的赛事,因为在大马,这类的国内赛事并不多,反观在美国、英国或新加坡,有很多这种从最简单常识到奥林匹克级别的科学赛。

所幸,他参加学校的电子创意学会,通过学会学习到创客精神,也接触了很多新颖科技,如三维打印、激光切割等,也有机会代表学会出征赛事,认识到新奇科技,发现原来外面的世界这么大。

他曾参与一个项目,就是设计可作通信用途的头盔,里面设置无线网络,并把信号传送至电脑信息等设备。在为项目测试时,他发现无线通信无法通过水传输,意即如果有一道墙是水,那无线网络将无法穿透。他尝试上网搜寻了解为何有此现象,奈何当时年仅14岁的他,对于网络上的资料解释感觉太深奥了,始终没看懂。

直至近年为奥赛准备而复习历年考题时,他再次碰到以上无线网络现象的题目,一切如回到原点,不同的是,这次他终于搞懂以前不明白的原理。用比较浅白的说法来解释,便是水可以吸收电磁波,而无线通信也是电磁波,在水中已被吸收,因此难以实现通过水传输无线通信。

中学时期参加学校的电子创意学会,让王智政获益良多,他也将本身所学奉献及回馈,包括指导学生们简单的编程原理。
学物理就如读故事书

王智政对于物理有着浓厚兴趣,他说,学物理就如在读一本故事书,从故事的开始到结局,都会派上用场。

他说,物理有很多不同的题目,开始会学到“力学”(牛顿的三大定律),之后也会学到“量子力学”以及相对论,都是连在一起的议题讨论。

谈得兴起,他分享之前准备奥赛时,参考历年题目而对极光现象有了更多了解。

“向来,我们从照片上看到的极光现象是绿色和蓝色而已,我在拆解这道往年奥赛的题目时,发现原来也有红色的极光!”

“我不相信,还进一步搜索确认,结果,原来还真的是有红色极光。”

他耐心解释说,这是需要特别的条件,即空气密度够低,所看到的极光将会是红色极光,这其中又涉及了光学、量子力学等。

前辈是追求物理路上的动力

在追求物理方面的动力,前辈在物理科的表现,时时刻刻鼓励王智政,期待自己未来在这领域有所发明或发现,并贡献在社会发展上。

他在去年参加于日本举行的物理奥赛时,有幸见到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日本学者,他们分别是2014年的得主天野浩(Hiroshi Amano)以及2015年的得主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

他说,天野浩与团队因“发明蓝色发光二极管,使得高亮度的省电白色光源成为可能”而获奖。“红色与绿色发光二极管早被发明,但是,就是一直做不到蓝色发光二极管,以致当时的发光二极管(LED)被认为无法取代那时期的液晶显示器(LCD)。”(备注:红、绿、蓝光学3原色同时相加为白色)
就因为有了他们的发现,才有我们今日用LED作为显像器件的电视机、手机、电子屏幕等。

另一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就是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他与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Arthur B.McDonald)因发现了“中微子振荡,证明了中微子具有质量”而获奖。

在日本举行的“2023年国际物理奥赛”中,王智政(右一)有幸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天野浩(右二起)及梶田隆章手中接过奖牌,欣喜不已。

任何学识都能推动社会进步,对于物理科甚有心得的王智政,也见识到物理的巨大力量,带给社会许多的新发明。他说,如果把现今的物理知识拿给古代的人看,他们会以为那是魔术。

“试想像,如果跟几百年前的人说,有个四方形的东西就放在口袋里,然后通过一些电波就能跟别人对话,他们一定认为是在开玩笑。”但是,就因为物理,所以它不再是玩笑,而是成了事实,人们的沟通从此不受距离所限制。

王智政(左三)去年代表马来西亚到波兰参加2023年度国际天文奥赛,夺得金牌,颁奖礼后与队友扬起大马国旗合影。
有些知识课本不会找到

王智政目前是马来西亚国际科学奥林匹克竞赛校友协会(简称AMISO)的成员,此组织的宗旨是让更多人懂得有不同的奥赛项目,如科学、数学、生物、物理、化学、语言学、哲学、电脑学等。

王智政说,此组织希望学生借着参加相关项目的奥赛,得以挖掘及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毕竟,许多额外知识无法在课本中寻获。“例如天文学,在课本里能读到的资讯有限,一些中学生甚至只对星座有兴趣,但天文学知识浩瀚无穷,要学就真正地去深入研究,而参加奥赛是其中的管道。”

王智政14岁时第一次参加奥赛,就是天文学奥赛,那时候还晋级至最后一个阶段的选拔,参加生活营,并把亲手制作的望远镜带回家。

那望远镜只是用非常简单便宜的材料制作,便可瞭望到行星、月亮,让他体会到天文世界里的神奇奥妙及伟大。

同样是锺灵毕业生的黄哲炎又是如何考获美国MIT呢?点击下面链接了解吧~
【锺灵毕业生绽放光芒 02】北海锺灵毕业生黄哲炎/从参与奥数赛到考获美国MIT ,每一步皆由热爱筑成
更多【:
化学师在学术与业界的科研创新
大马溜冰小王子方则诚 滑出一片天
想修读中文相关科系该往何处去?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10:08am 26/03/2025
将艺术搬进社区, Lai Lai Art 工作室创办人陈厚玏 艺术不需要拿着酒杯欣赏

法国学者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在《想象的美术馆》(Le Musée Imaginaire)中提出了“无墙的美术馆”概念。不禁令人思考,当艺术融入日常,是否能与生活产生新的化学反应?

本地艺术家陈厚玏选择在安邦住宅区里创办 Lai Lai Art 工作室,时不时邀请艺术家前来设展。此次更打造名为《大地与河流的精神(Spirit of Land and River)》的壁画,试图打破大众对艺术的刻板印象。

“很多人想起艺术觉得很遥远、很高级,但其实生活里充满艺术。”

报道:本刊 陈星彤
摄影:本报 苏思旗

离开高速公路,驶入雪兰莪安邦的公园社区。先是经过菜市场、运动广场、小学……由本地艺术家陈厚玏(Alice Chang)经营的 Lai Lai Art工作室,就在这充满生活气息的住宅里。

今年58岁,来自彭亨的她自小在而连突(Jerantut)的稻田间度过童年,“我跟我婆婆长大,稻田里很多鸟,所以我最喜欢画鸟。”从有记忆以来,她对美术有极大的兴趣,但因家境不允许,沙子是大自然给予她的最佳画笔。

中学毕业后,她离开家乡到城市找工作,但都不是与艺术相关。陈厚玏到过日本旅行社打工,也曾创业卖包。直到2009年,陈厚玏才决心投入艺术领域,“上一代说画画赚不到钱很难生活,所以到我结婚了才开始画。”

她先从油画开始,再到马赛克雕塑创作。谈到她最为众人所知的雕塑品,就是鬼仔巷的“小姐”雕像。她采用几百件的瓷器改造,赋予被遗弃的碗碟全新的生命。

问起为何开始马赛克雕塑创作,她说,为了疗愈内心。

鬼仔巷的马赛克雕塑,是陈厚玏的作品。(图:取自Lai Lai Art脸书)
玻璃碎片变艺术装置

接连两年,陈厚玏在2018年到意大利的布雷西亚(Brescia)和米兰(Milan)举办个展。但后期因工作过于繁重,身心俱疲。某一次,她知道一位苏格兰朋友热衷马赛克艺术,向对方了解后,上网自学。

马赛克是一种镶嵌及装饰艺术,超过3000年历史。最初盛行于美索不达米亚一带和古希腊,较后基督教徒以艺术为表达信仰的方式,在教堂墙壁上以小石块或有色玻璃拼成画面。这种盛行于欧洲的艺术,彩色玻璃和珐琅是普遍使用的镶嵌材料。

在一次巴塞罗那的旅行中,她看见当地运用玻璃碎片装饰庭院和制作家具,联想到日常厨房里不小心打碎的碗碟。

“扔掉这些漂亮的花纹碎片很可惜,我想是否可以透过水泥把玻璃碎片镶嵌在雕塑上。”透过旧材料升级改造,陈厚玏为艺术创造新生命。

这是陈厚玏在意大利旅行,收集到的彩色碎片。
工作室的架子上,摆满一箱箱的陶瓷碎片,陈厚玏认为每一个都独一无二。
每个碗碟碎片,都有独特的花纹,拼凑起来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这一系列由青花瓷碎片雕塑的艺术品,将在5月开放给大众观赏。

走入Lai Lai Art画廊,除了有马赛克雕塑品,墙上挂着一幅幅油画。其中,不难发现她的创作中,充满了大象。喜欢大象的原因,她说跟孩子的出生有关。

“我第一个儿子出世的时候,我唱了很多大象歌,在我脑袋里头有很多大象。”此外,她发现大象照顾幼儿的方式跟人类相似,怀胎24个月、细心呵护,给予无条件的爱。当时作为新手妈妈的她,为此感到共鸣。带着这样的情感,她把大象注入创作中。

在陈厚玏的创作中处处可见大象的身影。
废弃物重生 身体力行投入环境保育

“这是我在本地餐厅拿到的碗碟碎片。有的碗碟从中国运来发现碎了,老一辈不舍得丢,但轮到第二代经营,就会清理掉。他们知道我在做永续艺术(sustainable art),就会把碎片给我。”
踏入工作室,架子上一箱箱都是陈厚玏收集来的碎片。打开一个约80公分高的黑色塑料桶,满满的白色碗碟碎片。

“这些碎片来到我这里就是这个样子,我还在想怎样运用它们。”有的碎片,是她旅游期间收集的,“这个来自意大利,商家切出形状后,陶瓷成了碎片没用了,我会去拿。”

问及其中是否有最特别的,她摇摇头:“没有最特别的,因为每个都是独一无二的。”

除了制作马赛克雕塑,这里也是她创作油画的空间。一手拿起油画用的调色盘,实则是家私工厂不要的木板。陈厚玏在日常和工作中,身体力行,投入环境保育。

陈厚玏使用回收的木板和纸张做调色盘。
陈厚玏正在示范切割陶瓷碎片。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一点,把这个讯息传下去,就会更多人来参与(环保),毕竟我们制造太多垃圾。”

2003年,登嘉楼附近海域发现船只“万历号”,船上有大量明代万历时期制瓷风格的瓷器,陈厚玏收集了船里破碎的青花瓷,成为创作材料。
她保留长在青花瓷上的珊瑚,别具一格。
由于浸泡在海底时间过长,一些花纹早已模糊。

在创作中注入马来西亚元素

除了环境保育,在陈厚玏大多数的作品中带有丰富的马来西亚色彩,像是名为《3 Graces of Malaysia》的装置艺术品。

2021年,为迎接我国64周年国庆,她从意大利雕塑家安东尼奥·卡诺瓦(Antonio Canova)的经典雕塑《三美神》(The Three Graces)取得灵感。制作3个怀孕妇女的雕像,命名为Siti、Ah Lian 和 Shanti,代表马来西亚不同族群的女性。

《3 Graces of Malaysia》(图:取自Lai Lai Art脸书)

每一个雕塑都穿上了以玻璃拼贴制成的传统服饰,细致而独特。

“世界上多厉害、多有名的人,都是从妈妈的肚子出来的,是不是?”陈厚玏认为,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她们是无名英雄,默默地支撑着家庭与社会。

另外,她也时常加入濒临绝种的马来亚虎(Malayan Tiger)在创作里头,一如这一次的社区的壁画。

在马赛克艺术中,陈厚玏加入濒危的马来亚虎形象,提高大众的保育意识。
马来亚虎壁画拉近社区与艺术的距离

陈厚玏邀请英国艺术家爱丽丝·斯坦索普(Alice Stainthorpe),共同创作的壁画,名为《大地与河流的精神(Spirit of Land and River)》。

壁画分为两个部分,上方有一条鱼,底下有8只马来亚虎。
“民间有舞龙舞狮,我们这个是‘舞鱼’,而且画出了剪纸的感觉,这是华人很值得传承的艺术文化。”若仔细观察,8只老虎的花纹都不一样,“除了让人们关注野生动物,花纹的不同代表什么种族都可以一起。”而壁画使用鲜明颜色,象征我国各大民族汇集而成的多元文化。

左边为英国艺术家爱丽丝·斯坦索普,右为陈厚玏,两人在画展上认识。
经过的社区居民,时不时会被壁画吸引。在社区散播美,也是陈厚玏的最终目的。(图:受访者提供)

斯坦索普在成为全职艺术家前,曾在我国担任英文老师,“我最开始来到这里教书与旅行,周末会到处画壁画、探索城市。”她的作品散落在鬼仔巷和中央艺术坊两处,但这里的壁画面积最大。

从远处看,8只老虎富有动感,仿佛跟随“舞鱼”跳耀,同时带有节日氛围,“我在设计时选择了游行队伍的概念,因为这样更有节庆氛围,也能呈现更多动感。

但这不仅仅是一幅壁画那么简单,而是陈厚玏用作拉近社区与艺术距离的第一步。

艺术没有那么遥远

“很多人想起艺术认为很遥远、很高级,但其实生活里充满艺术。”她认为,像是在晚餐时布置餐桌,摆放菜肴也是艺术。
这幅开放式的壁画,就是要让路过的居民有机会接触艺术。
“艺术不只在画廊里,不需要拿着酒杯欣赏。”在完成壁画的过程,社区居民乘坐摩托车经过,会伸出拇指比赞,表示鼓励,“每个人都懂得欣赏美,只是美没有出现在他们的面前罢了。”

陈厚玏鼓励社区民众在闲暇时,来Lai Lai Art 欣赏不同主题的艺术展。即便穿拖鞋也没关系,因为艺术可以很亲民。她笑着强调。

更多【】:
学华文 让人生有多一种可能
小学时期就被大学录取,资优生兄弟魏恩义 x 魏恩勇:以人为本是追求目标
动画导演黄翊翔/想像力是人人具备的超能力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