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卷福(Benedict Cumberbatch)的名堂而关注这部Netflix最新限定剧《布偶寻踪》(Eric)。他在剧中演绎一个酒精上瘾、神经质、受幻听与幻视所苦的精神分裂患者。瞬变的表情、蹒跚的步伐、大口大口牛饮酒精而后打嗝,说着自甘堕落的台词时,观众隔着屏幕都能嗅到他身上的酒气。
ADVERTISEMENT
巨星光环以外,剧组也为观众写出颇具深度,引人入胜的精彩剧情。故事由木偶艺人文森特(卷福饰)的儿子失踪开始说起,观众随镜头穿梭那个杂乱肮脏,治安不靖的80年代纽约街头。那时,世贸中心犹仍高高耸立,睥睨苍生;背景音乐是卜·迪伦的鸭子嗓,一贯冷峻且犬儒的吟唱,讽刺美国社会的各种乱象。
文森特来自富甲一方的白人家族,儿子失踪后,他的富豪父亲动用巨大的社会资源比如警方、议员与媒体一同寻找孙子。寻人启事铺天盖地,巨额悬赏金吸引了广大民众的关注。与此同时,另一个失踪已久,却乏人问津的黑人男孩则与文森特的儿子形成对照。当失踪人口调查组的黑人警官Ledroit锲而不舍,想要继续寻找这个近乎被世界遗忘的黑人男孩时,白人上司总是泼他一身冷水,要他专注寻找文森特的儿子就好。
最真实的社会写照
剧集呈现那个年代的执法不公,许多黑人因为种族偏见而坐了好多年冤狱。黑人淡然处之的态度,真真反映不平等现象已经积习生常,根深蒂固。所以才有剧中人权律师的名句:“你知道如何拼写‘种族主义’(racism)吗?答案是NYPD(纽约市警察局之缩写)。”
这类白人命贵,黑人命贱的设定,虽然稍显刻意,但也不该轻易为此剧贴上“政治正确”的标签,毕竟将时间调回上个世纪80年代,剧集所呈现的,就是当时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伟大的美国梦之下,有多少彷徨无依的贫民被排除在发展大流之外。繁华的纽约市一体两面,摩天大楼与拥挤的交通网之下,是更深的地下世界,发达国家的“月亮背面”,不计其数的流浪汉窝藏在这个三不管地带,酗酒、呼麻、犯罪,每天醉生梦死地活着。
《布偶寻踪》展演“他者化”(othering)此一概念如何深化社会中的歧视现象。比如,纽约市长强行推倒贫民窟时,所用的字眼是“clean up”与“restore”,权当下层阶级为垃圾或杂物,强拆行动被赋予了正当性,所以后续的贫民安顿问题不值一提。
寻找文森特儿子的路上,更多社会乱象涌现。人口走私仿若健全的产业链那般环环相扣,从贫民窟到市政府再到警察局,纽约处处都是蛰伏在阴暗转角,伺机伤害孩子的怪兽。《布偶寻踪》可以被定性为一部悬疑剧,我们一步一步趋近真相,却发现真相之后又掩藏着更大的谜团,反转再反转,每个角色都有嫌疑。这即是悬疑剧最恐怖的地方,人心是魔鬼,每个人都有欲望,所以难保“好人”不会失控做出本身也意想不到的坏事。
幻想与现实之间
就像剧集其中一句话所说:“怪兽一直与我们同在。”然而,怪兽总不一定是邪恶的。Eric是文森特儿子设计的蓝色绒毛怪兽,在儿子失踪以后,以幻象的形式出现在文森特的生活。它可以是假想朋友,一路陪伴他寻儿;也可以是心魔,怂恿文森特喝酒、吸毒、干坏事。
脱胎自儿子的灵感,至终成为暴力的化身,Eric这一只怪兽,定位多变,象征父子关系的复杂多变。恶毒的家庭环境代代相传,文森特因为从小不被父亲待见,所以不懂如何爱儿子,怪兽亦正亦邪形象,正好呈现文森特的内心纠葛,以及两代人之间那股强烈的撕裂感。直到文森特挥拳杀死那头怪兽,理清幻想与现实,父子关系终于好转。
剧集引用托尔斯泰的名言,说明这个社会何以冲突频繁:“大多数人想改变这个世界,却极少有人想改造自己。”Eric这一只怪兽其实都是我们的心象,也是整个社会的缩影,无论是家长、教师、执法人员、还是普罗大众,都是纯真幼童的Eric;只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我们能给孩子的,是恐怖阴影,抑或陪伴与保护?
更多文章: 羊老贼/《劫机7小时》人命不只是统计表上的冰冷数字 黄爱玲/《Khunsa》偏激的不是宗教,是人 李欣霓/《何百芮的地狱毒白》爱恨交织下的人生反击 王晋恒/《末日愚者》比末日还乱的剧情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女人的嫉妒心烧起来时就像阿修罗,气量小又爱猜测。”
日剧《宛如阿修罗》里的男性角色一语破题,道出了3度改编自日本作家向田邦子同名小说的故事核心。阿修罗为印度古神,骁勇善战,却也潜藏着嫉妒和怨恨的情感,作家向田邦子借此隐喻女性,而导演是枝裕和则把围绕在4名女性身上展开的家庭伦理剧,用诙谐又血泪交织的写实风呈现在观众眼前。
是枝裕和曾说过他非常喜欢向田邦子的这部经典小说,70年代擅写家庭剧的小说家兼剧作家向田邦子,被华人圈誉为“大和张爱玲”,除了在文学作品中刻画细腻的人性光影,在影视界亦非常活跃,改编成舞台剧、电影和电视剧的作品不计其数。
是次是枝裕和亲自改编和执导《宛》,是自1979年NHK首播和2003年的剧场版后,三度重制的7集影集版,让一众日剧迷和是枝裕和的粉丝都相当期待,未上映就已经引起高度讨论。
剧情讲述昭和时代末尾(约70年代)的四姐妹某天意外发现年届古稀的父亲外遇的事,以此为契机揭开了故事帷幕。借由4个血浓于水的手足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件“家丑”,描摹出不同年龄层的女性持有的价值观,以及身为女性在那个年代所必须承揽的日本社会赋予的角色。
隐秘的纠葛
看过是枝裕和执导的家庭群像剧如《小偷家族》、《海街日记》的话,就不难发现他对处理这类题材很有自己的一套,用别于一般的眼光切入日常,把偌大家族成员之间的纠葛各自梳理,独立聚焦,却又同时彼此缠扰,像大多数亚洲社会里的家庭关系,难以一刀割舍,分道扬镳,于是只能在日复一日的羁绊中相爱相杀,嫉恨着、提防着,却又口是心非地关怀着、疼惜着。
开办插花学校的大姐守寡后与课堂学员的人夫暗通款曲多年,对于老父亲的出轨因而多了几分心虚的同理,少了其他姊妹无法原谅的贞烈;全职家庭主妇的二姐努力诠释日本女性的典范,相夫教子,温良恭俭让,因父亲对母亲的不忠而开始也对枕边人疑神疑鬼;个性老实木讷的三姐请来征信社搜集父亲爱人的证据,因缘际会之下对征信社员工动心,却因为恋爱学分零分而拙于言表,无法坦率表达自己的心意;和默默无闻的拳击手男友同居的小妹一直承受着周遭亲友的白眼,为了熬出头,小妹执拗地把自己的青春孤注一掷在渣男身上,即使发现对方偷吃,也含着泪把自尊跪在脚下……
每一个角色都鲜活立体得足以写成一部各自的篇章,向田邦子写女性的柔弱无奈,像大姐无法断开与小王的私情,像二姐不敢在丈夫面前显露太多猜忌;也写她们试图跳脱社会和时代框架的那些细微但明确的姿态,如笨拙追爱的三姐所展现的勇敢,如努力把男人推向事业巅峰的聪颖小妹。
无声的哀伤
是枝裕和曾表示向田作品里的幽微细节是他的美学启蒙,于是我们在影集里看到了各处闪闪发光的生活碎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老母亲到丈夫情人的寓所外偷偷张望时所摔破的鸡蛋——或许镜头里流淌在柏油路上的蛋液,正是替代了女人一辈子不敢在人前流下的泪水。
除了奥斯卡名导的光环,影集的演员阵容可谓钻石组合,老戏骨宫泽理惠和尾野千真子互飙演技教人看得十分爽快,新生代的苍井优和广濑铃亦非常抢眼,尤其三度和是枝裕和合作的广濑铃,这一回在《宛》中几乎脱胎换骨,把小妹从任性到豪气再到迷茫的心境转折诠释得丝丝入扣,是我看得最入神的一个角色。
其他还有久违的本木雅弘、演技派松田龙平及内野圣阳,都为这出剧画龙点睛,将4位女性的轮廓衬托得更加光影有致,爱恨分明。
値得一提的是,影集开场和结尾的设计相当巧妙,开场时可见四姊妹分别对着镜头怒摔身边的物品,在慢镜头和重节拍音乐下呈现出一种滑稽的画风,而直到片尾上字幕时,观众才看到被4名女性甩脸的对象,以及他们皱眉瞇眼的狼狈样子。这或许是是枝裕和的幽默,聚焦时代女性外显的愤怒,同时对应男性在这些强势下的畏避与退却。
有人说,四姊妹的爱恨情仇故事犹如路易莎‧奥尔科特(Louisa Alcott)的《小妇人》(Little Women)东瀛版,但我想起更多的是是枝裕和另一部同样讲述四姊妹的《海街日记》,惟《宛》更加辛辣呛口,直指贪嗔痴欲的戏肉,尽管在是枝裕和的镜头语言下已经柔和不少,但昭和时代剧能在当代男女心中引发共鸣,我想这或多或少也印证了我们都是情感路上的阿修罗。
在苦涩的关系里勉强挣扎,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家族牵绊中彼此叱骂,然后听到前来劝和的老父亲一句:“10年后你们会笑谈这一切”,便明白这辈子家人应该就是这样了。
更多文章: 黄爱玲/《太阳星辰》一流卡司,三流制作 羊老贼/《百年孤寂》无法摆脱孤寂,是人类的宿命 亚瑟王/《The Secret of River》理解与接纳中寻找自我 王晋恒/《影后》无处隐藏的身外身,转瞬即逝的梦中梦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