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文学奖的影响力江河日下,但月有阴晴圆缺本就是极其自然的事。趁它仍有余光,我们来天马行空一番,看看文学奖还有什么可能吧。本期【文艺春秋】请来五位文学创作者集思广益,谈谈文学奖的新模样。谁知道呢?没准这样你一言我一语,这玩意又可以继续热闹些日子……
【问:文艺春秋 / 答:牛油】
ADVERTISEMENT
01 巴黎奥运打破传统,将开幕典礼移出体育馆。你觉得,文学奖颁奖典礼不在剧院或礼堂办的话,还能在哪里进行?
可能可以在新山游神的时候一起办,得奖人上神轿,大家摇一摇,大吉大利。
02 文学奖不评文学作品(文章)的话,还能评比什么?
总不能比哪个作家颜值最高、服装最特别(你以为MET Gala咩),文学奖还是要以文字为基础,或许可以比谁的作品无沉闷、最不按牌理出牌、最毒舌、最温柔、最鸡汤、最文艺、最接地气、最趋炎附势、最政治正确、最挑战体制、最敢触碰3R敏感带……差不多就是文学之最大比拼吧。
03 早一步策划、最后一分钟行动、看准时机不早不晚地出手。以上这三种写作态度,哪一种对得文学奖最有帮助?
如果用篮球来比喻,我不喜欢零秒出手,因为零秒出手往往被绝杀的是自己。
04 不需考虑可能性的话,你的梦幻文学奖评审名单是怎样的?有哪些组别?谁当评审?
这个太难了啦……只好请芙莉莲抽离地评价,再请她把得奖作品带到千年后的世界,然后她会在某天发现,其实落选的某一篇比较好。
05 现今的文学奖还需增加什么元素,来让它不在影像洪流威胁中苟延残喘……哦不,是立地成佛……啊抱歉,是至少不再节节败退?
也许就给读者一点参与感吧,比如举办现场的马华文学大奖决审五本书内容相关之百万大赢家,或文学名句名段子的命运之轮,总而言之,是要让读者阅读的同时也有赢奖的机会。或奖掖推广文学的优质书评、booktok、podcast、YouTube频道等等。
又,与其增加类型文学竞赛项目,不如增设“文学marketing标案奖”,拿一笔钱出来,让有志者发挥创意,得奖者直接执行,为文学装上行销的翅膀。
06 如果你有一个神奇的大喇叭,可以对世界上著名的文学奖呛一句话,而这句话会被全世界的文学创作者放在心上,你会呛什么?
要选就选最大的:“诺贝尔文学奖呀,你要记住,全世界最好的作品,你还没读到。”
相关文章:
【特辑.非常文学奖】王修捷/创作者别互相瞧不起!
【特辑.非常文学奖】牛油/全世界最好的作品,你还没读到!
【特辑.非常文学奖】疯木圣上/我要喝很醉!
【特辑.非常文学奖】孙靖斐/先刷掉比AI创作更油腻的作品!
【特辑.非常文学奖】吴健闻/想看文学演绎奖可以玩多尽!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从新住处三楼望向远处是灵市其他区域的高楼公寓。
已经许久没有住在高楼上,11年时光首都生活,已让我忘掉多年前在马六甲八村(Kampung Lapan)五楼组屋的青春记忆。
当年的小伙伴都不在八村了,回想起在八村的光阴,我很感谢明月、米粒、源斌和美仪的忠肝义胆,也无惧我一个臭男人跟这群女人共处一室。
再上高楼,别有感触。
当年二十几岁的勇气已在这几年磨光。一不察觉,人就像神案上的供花,美丽盛放的花期已过,如今坐三望四,赫然发现自己也陷入没有勇气和忧心于未来的困境中!当年那个信誓旦旦说,不要走他人的人生剧本的我,如今也一步步走向普罗大众遵循的“人生剧本”里。
健身时,无意间听到卢卡斯谈他去迪斯尼的经验。
他在这期节目里聊何为成功模式。他说,以前他不信有这套模式。可是打从迪斯尼回来后,他见证了这套成功的商业模式,如何将人带到童年时光,让人重新拾起和拥抱儿时的快乐与幸福想像。
他总结,所有的成功之路都是成千上百人走过的路,也一定会走向成功。我听了,一笑,再看看映在镜子里跑步机上跑步的自己,像仓鼠,像许多我曾不以为意的普通人,开始迈开步伐,踏上别人都走过的“成功之路”。
把SS1旧住处的垃圾和旧物丢弃后,我想哭,但我没有。
临别前,我依依不舍地跟房子说:“谢谢你陪伴了我9年,我在这里得到海鸥文学奖小说首奖,我在这里晋升为副刊高级助理编辑,我在这里评阅过许多文学奖,我在这里完成了我的散文集和短篇小说集,我在这里经历了荒唐的2022到2024年频繁换工的茫然。”
是的,茫然。
9年前刚进这间屋子时,我和许多人的起跑线都一样。
一样的平凡,一样的渴望能崭露头角。
那时还曾因为没有得到文学奖而“怒发冲冠”,或者看到文化界怪现象旧撰文痛批。但,批完、骂完、怒发冲冠结束的9年后,我也走进了那时候我骂的现象里、圈子里,并且愉快地跟这些我曾经不齿的现象共处,没有违和的成为马华文化圈子里有了一些身分和地位的中年人。
不过,So What?
我依然是我,依然热爱阅读,依然热爱写作,依然热爱靠北——友人笑我凡事都三分钟热度,我驳斥道:“我的写作和阅读,以及我的分享重来都不是三分钟热度!”
15岁创作至今,掉队的人多得是。那天重看中学时期的作品剪报,我佩服自己写了22年!天晓得我是怎样写过来的?
当年从《南洋商报》地方版【新生代】出发,走进《中国报》【绿频道】,再登上《星洲》【文艺春秋】、《南洋》【南洋文艺】、【东方文艺】、【后浪】,再到终于放下“在本地耕耘”的执著,尝试把作品投去《香港文学》,以及今年在台湾获得联副主编青睐。
一路走来,创作只是让我越来越兴奋,越来越喜欢,我绝对不会视阅读和创作是痛苦。只有不适合自己的鞋子才让你痛苦。
早上,忘了从哪里看到,有人形容我们这一代人是Bersih一代人。
我一次都没有参加过Bersih,并且十分不喜欢Bersih。我曾跟一位文化人说,Bersih会不会也是某一群人在累积政治资本?
当时我们在马六甲三角路KFC谈着一本新书的制作,那是Aunty Anna举着菊花的照片铺天盖地发布在自由自在的面子书,许多年后,Bersih被收编了,我想起那一顿KFC的味道真好,而且那时候的辣椒酱还是公开的放在桌子上。
写这篇文之前,我特地重看了“国师”唐绮阳针对双鱼座2024年的预测,下半年的一切都被她算得准准的!
我既惊喜于唐国师的神准,也恐惧于自己是否已经掉入了曾经嗤之以鼻,那些怪力乱神的故事圈套,或者卢卡斯所说的“成功之路”?
今年圣诞,在搬家的忙碌中获得妹妹、挚友等人的帮助才得以把东西从旧处迁移过来,但搬家公司的功劳最大,把我三千多本书搬到三楼,两个搬运的年轻印度小伙搬到吐了两次。
曾经,我在《南洋商报》,张永修主编的【南洋文艺】上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叫〈迁徙〉。那时候是2006年,我19岁,把“徙”写成“徒”,所幸张主编仁慈帮我订正过来。
我早已忘记掉那篇散文的一切内容,但“迁徙”这个词汇就像烧红的烙铁,由一个蒙面的时间之神,高高举起,然后轻轻地烙印在我折叠的、皱纹慢慢的生命中。说痛吗?非也。不痛吗?隐隐然吧。
相关文章:
吴鑫霖/马铃薯与鸡
吴鑫霖/生活并非繁花盛开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