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编自同名小说的《谢师会》,去年初演时叫好叫座,本月载誉重演。新版的《谢师会》在剧本上做了许多删减与调整,舞台设计也重做。其思路是在写实的表演中糅入写意或象征式的场景设置;其动机是让演出时长缩短,及提高戏剧转场的流畅度;其效果让舞台视听更干净有力,并达成了初演时想做没做到的——为全剧营造一种人生如梦的梦幻感。
这是戏剧主人公李国基的梦——一个土生土长,在民族与文化混杂的国度里接受中华文化熏陶与聆听老师教诲的华校生,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圭臬身体力行,却在成长过程中遭受辜负。辜负有悖信义,辜负之人却是谆谆善诱的为师之人,以致落下心病。心病缠绕30年,终于在2018回国投票并参加谢师会的那一刻得解。
ADVERTISEMENT

戏剧的贯串线索,就是李国基解开心结的心灵之旅,所以写意或象征式的场景设置,有利于戏剧跟随李国基的回忆、意识流动,快速地回到往事或返回现在时。这个过程里出来的画面,轻简但不寒碜,这点舞美与投影要记一大功。尤其投影的精准节制——从图案颜色的选择、投放的版面篇幅、时间,都服务于戏剧主题与情调,效果极佳。
剧中的刘老师和老彭,分别代表温和与激进两派改革路线,他们以不同的方式燃烧自己,影响、鼓舞、塑造了李国基。剧终时刻的画外音——前首相马哈迪宣布2018政党轮替的讲话,提醒观众此刻的政局即是那一年的延续——当年执意推翻的阵营现在成了友党。这一戏剧的结束点仿如停在进行曲的弱拍——一切恍如一场大梦,世事循环往复。一切有更好吗?但戏剧并不悲观,而是坦然面对——剧中小慧回答彭太太的“我们都是棋子”时说的话,传达了一种朴素的乐观精神:
我们碰上的这一切荒谬,背后都是有意义的吧;很多时候我们都耐不住性子等到最后,因此我们只看到过程中的挫折,却看不到那个终将到来的成功。


新版的改动有利于戏剧主题传达与情调营造。梦幻氛围的营造,提升了戏剧的艺术层次,也让戏剧的行动线索——主人公的自我救赎放下心结翻篇前行的过程与结果清晰呈现。
但不幸《谢师会》两次改编都没有克服的问题是文学性的匮乏。具体说是剧本缺少有力精准的台词去塑造人物的个性与形象。这让主要人物的形象显得扁平一般。这对演员的创作也是一种限制。
演出缺乏足够张力
我看的是星期六中午场,观众不多。不知是否因此场子热不起来?反正我看到的是——上半场很冷,下半场不热。我的整体感觉是:新版表演相对于初演,有明显的往下掉。演员的整体表现,尤其是饰演学生的一组演员,通过表演传达出来的,上半场原来所有要酝酿的、铺垫的矛盾张力没形成一个足够的重量。这样一来就让下半场要碰撞爆发的冲突场面,也就像被抽掉了部分火药那样,没有足够猛烈震撼人心。


邱蕴能饰演的李国基失去了初版形象上的单纯、灵气与沉着。这是由于剧本的改动,让他从温良恭俭让的品性举止设计,在新版演出时做了调整:例如在面对同学陈安平的横刀夺“爱”(角色)不再平静忍受,反而在工作中给予还击;在面对老师的心口不一时原来的迷惑反应,改为主动反抗批评。这个改动让人物离原著更远,效果直接影响了冲突爆发时的反差力度,因为底牌太早揭开了。
侯桂芝的纪瑞云缺少了本剧+剧中剧女主(林黛玉)该有的(或者观众期盼的)气质与长相。这里的长相不是指她不够天生丽质,而是指没有在言谈举止、姿势,装扮与服装品味中去塑造她的美。同时剧本除了突出她的反抗精神外也没有提供更多资源——例如提供显示她的修养的台词语言风格。所以我们从视听元素来看纪瑞云的形象,也只能说演员没有足够的准备,包括台词发音上也不达标。

《红楼梦》是作为一个重要元素和精神指引被植入原著小说与戏剧里的。戏中戏演出《红楼梦》,观众自然会对当中选角有所想像与期待。实际上原著也是按《红楼梦》的人物特质来设置小说人物关系的,只是到了戏剧这里有点儿举棋不定,时有时无。
角色情感表达不足
与我看同一场的观众朋友J这样批评本剧的表演:我对演员的“演出”,感觉他们的枯燥和生涩,许多演员在演绎时很平,戏剧就是应该借助语言,以及良好及有机朔成的肢体成熟地表达人物,但我看见更多的是把剧本文字讲完,没有成为剧中人物本身。许多演员还没有在人物上、感情上诠释到位。


我了解他主要是指饰演学生的那组演员。剧中一众饰演大人角色的演员一般还是称职的,例如李奕翰的刘老师、谭小虹的校工、曾宏挥的校长、潘有才的陈董事。例外的是王衍任与爱美丽亚饰演的老彭夫妇。王衍任的“不幸”是,初版老彭的李伟仲,扮相与表演惟妙惟肖,令人印象深刻。这回王以剧场“老戏骨”的身价降临,相对于前版青年影视演员扮演老人,自然提高期待值。但不晓得啥情况,王的表现平平:走走台位念念台词,看不到什么人物创造。让人纳闷老戏骨不会演现实主义戏剧?至于彭太则不遑多让,完全搞不懂她是支持老公的抗争还是反对他?她完全靠台词交代,毫无内心戏。

新版暴露了人物塑造、文词设计的不足。这是现实主义风格戏剧,但一些演员似乎没准备好,在人物创造、台词功力上还有上升空间。本剧的音乐歌曲是非常出色的。但也不幸地,当音乐响起,歌词唱出时,却反衬了戏剧文词的羸弱。
借用并改动J的说法总结:《谢师会》是一部集文学、政治生态、家国历史、戏剧创作的作品,制作上有些方面仍显苍白,欲集于大成还需努力。
更多文章 唱出新世代音乐的浪漫故事──南京独立乐团Schoolgirl Byebye 吴伟才/穆夏──引领一代风流审美 音乐与感恩交汇 《佛度有缘人——周金亮佛曲分享演唱会》 西北孤鸟/颜永祺的列车与《三姊妹》的莫斯科──一次舞台实验与一个剧团的诞生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小剧蛋制作,李承运编、导、演兼作词作曲的儿童音乐剧《鞋匠精灵》……以上描述的关键词是李承运——如此才华洋溢的人物很吸引人,我决定一探究竟。
贫穷的老鞋匠夫妻卡苏(Kasut)公婆因无力支付房租,面临包租婆不甘女士的威胁。某夜,地球母亲召唤小精灵,用回收材料暗中帮鞋匠制作精美鞋子。鞋匠发现后,为感恩而缝制精灵衣服,最终通过环保手艺吸引顾客,化解经济危机,传递人与自然互助共生的理念。
《鞋匠精灵》改编自格林童话《两个神秘的小鞋匠》,本剧的改编,有许多亮点:
一,主题的现代化与深度拓展:在原作“善良与感恩”的基础上,本剧新增环保理念和社会议题,赋予经典童话当代意义,更具教育价值。另外,通过“小精灵帮助鞋匠”的设定,隐喻人与自然互助共生,将格林童话的奇幻内核升级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二,形式创新与沉浸体验 :本剧以音乐剧形式通过旋律与歌词传递核心思想,感染力强于原作的线性叙事。观众互动环节打破传统观演界限,增强儿童观众的参与感和代入感。
三,角色丰富与戏剧张力:一个从刁蛮买家到正义救星的千斤小姐和一个浮夸张扬的包租婆角色不甘女士的加入,扩展了原著的单一叙事线,既增强喜剧效果,又暗讽社会现实(如资本、阶级压迫)。原作的“两个小精灵”扩展为精灵群体与地球母亲盖亚妈妈,赋予自然拟人化形象,强化生态保护主题。
四,本土化与幽默风格:融入外语与方言、网络梗和卡通化表演,笑点密集且贴近儿童审美,娱乐性远超原作的古典节制。
但本剧的改编也是一把双刃剑,带来红利之余也带来艺术上的耗损。
首先是叙事焦点的分散。原作以“鞋匠遇精灵,感恩回馈”为主线,结构紧凑;改编加入多条支线(收租冲突、千斤小姐买鞋),导致主线模糊,削弱了核心情感(善良与感恩)的纯粹性。部分情节,如精灵出现的原因,缺乏必要铺垫,可能让观众感到混乱。
二是角色的逻辑与动机薄弱 。千斤小姐从傲慢买家突变为正义救星的转变缺乏铺垫。人物在剧中当然可以成长变化,只是这个变化少了过渡就构不成成长,只是编剧之手摆布人物的生死好坏而已。同理,不甘女士的极端行为(威胁烧房),也欠缺背景解释,反派形象流于表面, 角色行动逻辑显得突兀,有丑化之嫌。部分角色(如千金仆人随处)存在感薄弱,未能服务于主题或剧情推进。
从穷鞋匠到名匠
这里集中说一下鞋匠卡苏夫妇。在原著里格林兄弟并没有特别强调两个鞋匠做鞋子的技艺,或他们在业界里的名声如何?只是提到他们穷,在故事开始时穷到只剩一双鞋的皮料了;卡苏夫妇呢?本剧一开场就通过千金小姐的歌词夸赞卡苏夫妇“做的鞋耐穿又容易配搭穿着的神奇鞋匠”。然后她“走了三天三夜”来找他们做鞋。读到这里读者也应该发现改编出了个大漏洞——身为制鞋名匠,鞋子生意必然好得不得了,但卡苏夫妇怎么还这么穷呢?这里编剧好像没有意识到漏洞,哪怕就设计千金其实找错了地方,名匠另有其人,而卡苏一看难得生意上门就冒认名匠了。这其实情有可原,也能增添另一波笑料。
漏洞陆续有来——鞋匠面对房东收租时的反应叫人咋舌。编导似乎对弱势群体利用自身弱势为武器逃避责任(例如逃避付房租)视为理所当然。但这些处理方式有损人物形象。因为,鞋匠在剧中是作为正面人物——善良好人来弘扬的。鞋匠是儿童剧里的楷模担当,却在这些情节的设计下成了老赖。小观众可能要问:没钱就可以不交房租吗?为何不和房东好好商议延后缴付?反而是理直气壮地拒交又拒开门,然后躲在屋内一言一语地戏弄房东。我们当然知道戏剧这样处理,就是追求喜剧效果而刻意为之。但实际上这样弄喜剧是追求不到的,只能追求到“搞笑”,因为这些动机都是不明所以、脱离人物的。
三是文化融合的割裂感。本土化元素(如方言、现代梗)与格林童话的“经典气质”其实存在冲突,例如部分幽默桥段(如“摩擦房子”)过度依赖闹剧式表演,削弱了原作“神秘精灵助人”的奇幻氛围。
再如剧中房东与鞋匠的对话中植入了小剧蛋心灵绘画课程的广告,对一般观众易造成理解障碍。
四是主题落地不够具体或渗透性不足。戏剧强调环保,却缺乏具象化表达(如展示回收材料的具体应用),更多依赖台词说教。小精灵用旧皮料做鞋或卡苏夫妇用旧布料做衣服,可以是示范了旧物循环使用不碍美观与实用的道理;但本剧的舞美设计——全剧时间摆在观众眼前的鞋匠的家,显然是一个堆放旧物与纸箱的空间,这些物品的堆放只传达了一个旧物利用的信息,谈不上美观和舒适,反而有垃圾站的肮脏与凌乱之感。
最后略说一下表演。表演是挺好的,自导自演反串卡苏婆的李承运表演让人信服,多才多艺的他,声音化妆技巧高超,我到谢幕时候才发现他的反串。卡苏公闪闪、千金张文盈都演得恰如其分。盖亚妈妈黄小真的舞蹈跳出了神秘与博爱,不甘女士汪佳焌非战之罪,因为人物没写好。作为音乐剧,本剧的音乐词曲水平不低,可惜是现场唱的部分用的是录音,这使演出规格打了折扣。另外作为小剧蛋学院的汇报演出,学员呈现的部分所占比例不多,这或许幼儿学员年龄偏小,尚不适合承当过多戏份,若假以时日学成登台,必有一番景象。
结语:这是一出富有潜力的儿童剧,若在经典精神与现代表达间找到更精准的平衡,且能现场真唱,或将成就一部兼具艺术性、教育性与娱乐性的舞台佳作。
更多文章: 演员歌手传授平衡之道——《休。启2.0》音乐祭系列分享会 在光影交错处,聆听孤独低语——《猫の事务所》观后感 吴伟才/后文明的摸索与探讨 3名新晋导演的剧场《练习簿》:溪流与漩涡玩笑与思考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