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剧《法证先锋6》以“幸存者的救赎”为副题,我却看不到全剧与“幸存者的救赎”的直接关系。就对题目的理解,本剧应该叙述的是某位或一群人在灾难或创伤中生存下来的疗愈或挣扎过程。
ADVERTISEMENT
以3位主角来说,余星柏(黄宗泽饰演)的新婚妻子失踪,全剧都看到他心不在焉或随性地查案,一心只想寻找爱妻,所以“寻找妻子”是他的救赎吗?井浩然(袁伟豪饰演)一开始就跟谭倩雯(蔡思贝饰演)分了手,难道失恋就是他的创伤,后面最忙碌的时间都在照顾殉职下属的妻儿就是其救赎?
范佩清(蔡洁饰演)在上一季的经历原本是最贴近“幸存者的救赎”的脉络的。她与连环杀人犯董应伟(关楚耀饰演)之间的微妙情感,再从对方手下死里逃生的经历,到这季“重遇”跟董一模一样的冼阳,是个很好的发挥方向。奈何结局很明确地告诉观众,范佩清不只没有得到救赎,反而加重了创伤。
《法证先锋》前5季留下的小丑伏笔无端被丢弃了。第五季剧末,黄宗泽以小丑扮相示人,看似要为其在第六季中以大Boss的姿态现身做个伏笔,但在第六季却完全没有提及,粗暴地“不了了之”。若认真把这个设定经营下去,叙述余星柏如何因为过去的创伤而走上隐藏大Boss的小丑之路,也不失为一个有吸引力的故事。(阅读全文……)
更多文章: 羊老贼/《外籍人士》成为母亲与否,女性应当可以选择 周志胜/《The 8 Show》揭示资本主义的真实面 王晋恒/《高潮医生》一个保守社会的性启蒙 黄爱玲/《无人之境》仍相爱,也相害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女人的嫉妒心烧起来时就像阿修罗,气量小又爱猜测。”
日剧《宛如阿修罗》里的男性角色一语破题,道出了3度改编自日本作家向田邦子同名小说的故事核心。阿修罗为印度古神,骁勇善战,却也潜藏着嫉妒和怨恨的情感,作家向田邦子借此隐喻女性,而导演是枝裕和则把围绕在4名女性身上展开的家庭伦理剧,用诙谐又血泪交织的写实风呈现在观众眼前。
是枝裕和曾说过他非常喜欢向田邦子的这部经典小说,70年代擅写家庭剧的小说家兼剧作家向田邦子,被华人圈誉为“大和张爱玲”,除了在文学作品中刻画细腻的人性光影,在影视界亦非常活跃,改编成舞台剧、电影和电视剧的作品不计其数。
是次是枝裕和亲自改编和执导《宛》,是自1979年NHK首播和2003年的剧场版后,三度重制的7集影集版,让一众日剧迷和是枝裕和的粉丝都相当期待,未上映就已经引起高度讨论。
剧情讲述昭和时代末尾(约70年代)的四姐妹某天意外发现年届古稀的父亲外遇的事,以此为契机揭开了故事帷幕。借由4个血浓于水的手足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件“家丑”,描摹出不同年龄层的女性持有的价值观,以及身为女性在那个年代所必须承揽的日本社会赋予的角色。
隐秘的纠葛
看过是枝裕和执导的家庭群像剧如《小偷家族》、《海街日记》的话,就不难发现他对处理这类题材很有自己的一套,用别于一般的眼光切入日常,把偌大家族成员之间的纠葛各自梳理,独立聚焦,却又同时彼此缠扰,像大多数亚洲社会里的家庭关系,难以一刀割舍,分道扬镳,于是只能在日复一日的羁绊中相爱相杀,嫉恨着、提防着,却又口是心非地关怀着、疼惜着。
开办插花学校的大姐守寡后与课堂学员的人夫暗通款曲多年,对于老父亲的出轨因而多了几分心虚的同理,少了其他姊妹无法原谅的贞烈;全职家庭主妇的二姐努力诠释日本女性的典范,相夫教子,温良恭俭让,因父亲对母亲的不忠而开始也对枕边人疑神疑鬼;个性老实木讷的三姐请来征信社搜集父亲爱人的证据,因缘际会之下对征信社员工动心,却因为恋爱学分零分而拙于言表,无法坦率表达自己的心意;和默默无闻的拳击手男友同居的小妹一直承受着周遭亲友的白眼,为了熬出头,小妹执拗地把自己的青春孤注一掷在渣男身上,即使发现对方偷吃,也含着泪把自尊跪在脚下……
每一个角色都鲜活立体得足以写成一部各自的篇章,向田邦子写女性的柔弱无奈,像大姐无法断开与小王的私情,像二姐不敢在丈夫面前显露太多猜忌;也写她们试图跳脱社会和时代框架的那些细微但明确的姿态,如笨拙追爱的三姐所展现的勇敢,如努力把男人推向事业巅峰的聪颖小妹。
无声的哀伤
是枝裕和曾表示向田作品里的幽微细节是他的美学启蒙,于是我们在影集里看到了各处闪闪发光的生活碎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老母亲到丈夫情人的寓所外偷偷张望时所摔破的鸡蛋——或许镜头里流淌在柏油路上的蛋液,正是替代了女人一辈子不敢在人前流下的泪水。
除了奥斯卡名导的光环,影集的演员阵容可谓钻石组合,老戏骨宫泽理惠和尾野千真子互飙演技教人看得十分爽快,新生代的苍井优和广濑铃亦非常抢眼,尤其三度和是枝裕和合作的广濑铃,这一回在《宛》中几乎脱胎换骨,把小妹从任性到豪气再到迷茫的心境转折诠释得丝丝入扣,是我看得最入神的一个角色。
其他还有久违的本木雅弘、演技派松田龙平及内野圣阳,都为这出剧画龙点睛,将4位女性的轮廓衬托得更加光影有致,爱恨分明。
値得一提的是,影集开场和结尾的设计相当巧妙,开场时可见四姊妹分别对着镜头怒摔身边的物品,在慢镜头和重节拍音乐下呈现出一种滑稽的画风,而直到片尾上字幕时,观众才看到被4名女性甩脸的对象,以及他们皱眉瞇眼的狼狈样子。这或许是是枝裕和的幽默,聚焦时代女性外显的愤怒,同时对应男性在这些强势下的畏避与退却。
有人说,四姊妹的爱恨情仇故事犹如路易莎‧奥尔科特(Louisa Alcott)的《小妇人》(Little Women)东瀛版,但我想起更多的是是枝裕和另一部同样讲述四姊妹的《海街日记》,惟《宛》更加辛辣呛口,直指贪嗔痴欲的戏肉,尽管在是枝裕和的镜头语言下已经柔和不少,但昭和时代剧能在当代男女心中引发共鸣,我想这或多或少也印证了我们都是情感路上的阿修罗。
在苦涩的关系里勉强挣扎,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家族牵绊中彼此叱骂,然后听到前来劝和的老父亲一句:“10年后你们会笑谈这一切”,便明白这辈子家人应该就是这样了。
更多文章: 黄爱玲/《太阳星辰》一流卡司,三流制作 羊老贼/《百年孤寂》无法摆脱孤寂,是人类的宿命 亚瑟王/《The Secret of River》理解与接纳中寻找自我 王晋恒/《影后》无处隐藏的身外身,转瞬即逝的梦中梦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