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臘源自廣東順德,隨著順德人漂洋過海,帶著燒臘手藝落地生根,從廣式燒臘延伸出港式燒臘,再傳揚到東南亞地區。
單單在馬來西亞,叉燒就有好幾種特色,從傳統的紅叉燒,到後來的蜜汁叉燒,再到玻璃叉燒,每個州的人都對他們記憶中的叉燒有不同詮釋。
ADVERTISEMENT
燒臘,是中國粵菜的代表名菜,在燒臘裡的四大天王──叉燒、燒肉、燒雞和燒鴨,又以叉燒最為變化多端,不光是醃製,就連燒烤都特別講究。古法叉燒燒烤,還有分明火與闇火,明火是類似北京烤鴨的“掛爐”,闇火則是在高溫密封的爐中燜燒;就連使用的柴火也有講究,以前廣東地區常用的木柴是荔枝木與蘋果木。
叉燒,古時被稱為“插燒”,是一種“叉著來燒”的烤肉方式形容。廣東人對叉燒有特別的情意結,不是有句廣東話說:“生嚿叉燒好過生你”,除了是母親用來發洩心中的情緒,側面也反映了叉燒與廣東人的親密關係,或者說廣東人是多麼的喜歡吃燒臘或叉燒。
源自廣東順德的燒臘,在廣東還有一個叫法,叫做“燒味”。之後隨著順德人漂洋過海,帶著燒臘手藝落地生根,從廣式燒臘延伸出港式燒臘,把叉燒“宜面宜飯”的燒味傳揚到東南亞地區。
單單在馬來西亞,叉燒就有好幾種特色,從傳統的紅叉燒,到後來的蜜汁叉燒,再到玻璃叉燒,每個州的人都對他們記憶中的叉燒有不同詮釋。今天就來看看,廣式叉燒如何在馬來西亞落地生根,生出自己的風味?


為什麼取名玻璃叉燒?
“玻璃叉燒?叉燒裡面有玻璃嘅?”
“老細,我要普通叉燒,唔要玻璃叉燒!”
這是本地玻璃叉燒鼻祖林友康推出玻璃叉燒時,食客對玻璃叉燒的質疑聲,覺得好好的一塊叉燒,為什麼要加上玻璃,甚至不敢嘗試,強調要普通的叉燒,不要有玻璃的叉燒。
網上搜索“玻璃叉燒”,陽光燒臘是其中一間最多人推薦的,不問不知道,原來陽光燒臘的老闆林友康竟然是玻璃叉燒的創始者。他1987年入行,從煮炒檔打雜開始,之後當了19年酒樓廚師,也自己開過大排檔,80年代在沙亞南太子園開了這家陽光燒臘飯店。
他憶述,燒臘手藝是他在酒樓工作時學會的,結束大排檔生意後,就決定開一家燒臘飯店。然而在芸芸燒臘檔中,要如何被人看到?於是他不斷改良燒臘技術與味道,最後研發出玻璃叉燒。
所謂的玻璃叉燒,是肥瘦兼容的叉燒,一口咬下去猶如漢堡包般,瘦肉被肥肉包裹其中,吃起來油脂豐滿,讓瘦肉部分不會覺得乾柴。
林友康表示,他在二十多年前研發出玻璃叉燒,那時市場上都是傳統叉燒,瘦肉為主,所以當他的玻璃叉燒上架時,食客都不能接受“玻璃叉燒”這種叫法,覺得含玻璃的叉燒可以吃嗎?
“我是用豬頸肉做玻璃叉燒,因為只有這部位才有均勻的油脂包裹著瘦肉,燒出來的叉燒外層透明,非常軟熟,入口即化。研發了這款叉燒後,我就想給它取個反傳統的名字。曾想過叫鑽石叉燒,但又想到鑽石太硬,最後才想到叫玻璃叉燒。”
他提到,當初玻璃叉燒推出市場時,顧客都不接受,到來店裡點餐時,還特地強調“我要普通叉燒,唔要玻璃叉燒”,他需要大費唇舌解釋何謂玻璃叉燒,用了十多年時間才讓顧客接受這個名字。


走出傳統,鑽研出半肥瘦玻璃叉燒
來自森美蘭州馬口的林友康表示,小時候住在新村時,還是用大光燈的時代,叉燒都是用瘦肉做的,口感比較柴;長大後到酒樓工作,叉燒還是以瘦肉為主,半肥瘦的叉燒不多見,因此他就想到改變傳統做法,以半肥瘦豬肉來製作玻璃叉燒。
他表示,玻璃叉燒是他花了兩三年時間研發出來,因為醃料含糖,燒烤過程必須用文火慢慢烤,大火很容易燒焦,都是細工慢活的手藝,欲速則不達。
那玻璃叉燒與拖地叉燒又有什麼不同?林友康說:“玻璃叉燒是半肥瘦,拖地叉燒則以瘦肉為主。”
他表示,燒臘傳自中國廣東,之後在香港發揚光大,再流傳到亞洲,包括馬來西亞。不過,香港的叉燒偏瘦肉,大馬人則比較偏愛半肥瘦叉燒。
他解釋,叉燒脂肪經過燒烤後,油脂自帶一股香味,吃起來口感也比純瘦肉的叉燒來得好,所以有的顧客要求不要肥肉的叉燒,他真的做不到,因為他製作叉燒的部位,就是特地選脂肪比較均勻的豬頸肉,無法做到沒有肥肉的叉燒,只能儘量選擇瘦肉比例比較多的那一塊。
他也會經常去吃別家的叉燒,比較一下別人的叉燒與自家的分別,訪遍叉燒後自豪地說:“要做到自己做的叉燒口感,要很幼細的功夫!”
林友康的玻璃叉燒有多著名,或者說有多好賣?他表示,他每天需要100公斤的豬頸肉做叉燒,經過燒烤後分量就少了一半,成品只有50公斤左右。這50公斤僅供半天的營業時間,因為他的店營業時間從早上至下午3時,有時還沒到關店時間叉燒就已經售罄。


味美叉燒的旅程──從選豬頸肉開始
他強調,要做好一塊叉燒,每一個步驟都很重要,從選擇豬肉部位開始。以前剛開始開燒臘店,雖然也是選用五花肉,但還是覺得不夠完美。為了找到最適合做玻璃叉燒的豬肉部位,他幾乎嘗試完所有豬肉部位,最後發現豬頸肉最理想。但一隻豬隻有一條頸,哪來這麼多豬頸肉?
“所以我需要認識很多豬肉供應商,才能確保每天都有足夠的豬頸肉做叉燒。有的時候有錢也未必買到,而且價格比五花肉更貴。尤其是近年來豬肉價格翻倍漲價,以前少人用的部位,現在也成為搶手貨。”
有了貨源,幼細刀工也是必要條件,每天送來的豬肉他自己親自操刀,切割成適合做叉燒的大小,這道工序無法取代。之後就是醃製──用自己調配的醃料醃製兩個小時,就可以入爐燒烤。大概兩個小時,香噴噴、油光欲滴的玻璃叉燒就出爐了。


把關質量,堅持做好自己的叉燒
林友康自嘲是老一輩的廚子,十二三歲從家鄉來到吉隆坡打工,以現在的說法就是童工。一個人來到大城市,希望找一份包吃包住的工作,餐館就是最好的選擇,他還記得當時的薪水一個月只有80令吉。也因為跟過老師傅學廚,所以他懂得炭火燒烤,剛開始創業時,還是用炭火烤爐,直至2000年改用煤氣烤爐。
他認為,做燒臘就要堅持做好自己的成品,不要為了迎合別人或方便而改變自己的做法,否則到最後會失去傳統燒臘的風味。
“所以從切肉到燒好為止,我每天都要花上9至10個小時才完成!”
光顧過這家燒臘店的人都應該知道,午餐時間大排長龍,大部分都是衝著玻璃叉燒而來。很多老闆在做出口碑後,都會想擴充生意,開分行或以特許經營權方式經營,但林友康卻說:“沒有想過開分行,因為我對自己的東西有要求,開分行的話我可能兼顧不來而影響品質,我不做數量,只做質量。”

相關報道: 【食談叉燒/02】蜜汁叉燒焦香入味,老饕最愛叉燒頭,吃不吃到看緣分 【食談叉燒/03】笨珍人三代的味道記憶──紅叉燒,雲吞麵的神級配角 延伸閱讀: 【食談肉骨茶/01】巴生肉骨茶──起源之謎 【食談肉骨茶/02】創新肉骨茶,刷新味蕾的體驗 【食談肉骨茶/03】不管是不是國民美食,肉骨茶始終是我的菜!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除了玻璃叉烧,雪隆地区另一款常吃到的叉烧就是蜜汁叉烧或古法叉烧,同样是烧得褐黑色,出炉时叉烧头还挂着油光的糖浆拉丝,是叉烧老饕最喜欢的部位。

林记鸡饭是个不起眼的档口,位于吉隆坡怡保路一条河流旁边,若不是因为谷歌地图上刚好有人标志在这里吃过鸡饭,点进地图后看到没有商店的河边空地,还以为是图标错误。
林意洋是这档烧腊档的档主,在这里营业已经13年,熟客都是自动上门,没有招牌也无碍。
每天凌晨3点多,他就起床开档,5点多开始烧烤,所有的叉烧、烧肉、烧鸡都是他亲自操办,整个过程大概3个小时,早上9点就有得吃了,所以早上8点半去到他的档口,他一天最主要的工作已经差不多完成。

严控火候,让每块叉烧均匀受火
林意洋的叉烧是用五花肉做的,肥瘦适中,每块肉都是当天早上来到档口后才处理,用腌料腌制大概一个小时后才开始烧。“我对自己卖的东西有要求,烧得不好的话,不单会被顾客投诉,也过不了自己那关,所以烧烤的工作都是我一个人在做,确保每一块叉烧都是够火候的。”
为了让每块叉烧能够均匀受火,烤至半途时,林意洋把叉烧从炉里拿出来,把叉烧一分为二,分成四段后再把中间分切部位倒挂,变成4块叉烧头,除了确保每一块叉烧都均匀受火,也可以满足更多的叉烧头老饕需求。
林意洋表示,熟客一来到都会先找叉烧头,说叉烧头有股焦香味,吃起来口感更好。
他表示,叉烧头是顾客最喜欢的部位,但一块叉烧也只有两块叉烧头,所以吃不吃到要看缘分。
“瘦中带肥是马来西亚叉烧的特色,香港的叉烧则是瘦肉居多,可能香港人比较讲究健康,是完全没有黑边的,本地人吃叉烧却喜欢吃带点焦边。”
他笑说,他先以烧肉出名,叉烧是后来居上。做了18年烧腊师傅,林意洋觉得做烧腊最讲究的就是“心机”,每一块肉都用心去烤好,所以烧烤这部分他不假手于工人,不想坏了自己的招牌。
尽管猪肉价格一年内连涨12回,五花肉又是价格最高的猪肉部位(每公斤42令吉),但他的叉烧饭价格基本上没怎么调整。“利润真的不多,除了猪肉成本贵,在烤制过程中会流失水分和油,烧好之后每公斤会失去三分一的重量。”


不断研制改良,迎来食客好评
林意洋与林友康有着相同背景,讲起入行经验,都笑说小时不爱读书,早早就辍学学厨。吉隆坡土生土长的林意洋,中二就抛下书包,家人给他报名雪隆姑苏慎忠行学厨。
“那是很好的学习场所,学做中餐,当时心想书读不成,至少要学一门手艺傍身。”
18岁打工,刚开始是在酒楼中餐部,恰好当时烧腊部缺人,主厨把他调到烧腊部,自此他就与烤炉分不开。
谈起他的创业经过也是一个故事,“在酒楼工作时买了一辆车,跟自己说,汽车贷款付清后,没有负担了,我就自己开个烧腊档。”然后他真的这么做,辞职后就在家里附近找地方,最后找到这块河边的空地,当起了老板。
他坦言,刚开始是胆粗粗创业,他也觉得自己做的烧腊味道未到家,所以生意差,每天卖不到两只鸡。他苦撑了3年,利用这段时间不断改良,才慢慢做出口碑。
他做的叉烧,肉都是切成细长形,必须用文火慢慢烤,需要约两个小时才烧好,还视乎肉的情况斟酌烧烤时间。“有些猪肉脂肪比较实,就是猪龄比较老的猪,烧的时间要超过两个小时,所以不但要顾火,还要顾肉,一个不留神就会变柴或烤焦。”
林意洋做的叉烧,顾客的形容词是“有香味,肉质很松,不会干干的”、“叉烧头不会太焦或太柴,咬下去还是松软的”、“肥瘦比例刚刚好”、“那天我打包烧腊饭给孩子吃,他一吃就说怎么不一样的,孩子都喜欢也习惯吃你的烧腊饭”。


烧腊好不好吃看卖相
虽然说做那行厌那行,但他还是非常喜欢吃烧腊饭,连带太太与孩子都喜欢,外出用餐都喜欢点烧腊饭。“不过,我会先看卖相,自己做这一行,一看就知道好不好吃!”
从酒楼走入烧腊店,有何不同?林意洋说:“不同就是用平民价格可以吃到酒楼烧腊。”
他表示,其实不只是烧腊,以前一起工作认识的酒楼厨师,他们离开酒楼后自己开店或开档,做出来的东西都一样,只是价格大众化了。所以东西好不好吃,是看厨师对自己的要求,不是在什么地方。


相关报道: 【食谈叉烧/01】玻璃叉烧肥瘦兼容,软嫰不腻,入口即化 【食谈叉烧/03】笨珍人三代的味道记忆──红叉烧,云吞面的神级配角 延伸阅读: 【食谈火锅/01】火锅‧味旅:炊器演变──看火锅文化的千年流传 【食谈火锅/02】一锅热汤,沸腾怎样的大千世界? 【食谈火锅/03】麻辣火锅──吃的岂止是麻与辣,而是食材的真味!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