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收到官方信函告知征地之前,麻油厂掌舵人胡泉忠已有远见,在峇都喼工业区买下新厂,着手筹备搬迁事宜,所以搬厂过程也无须拖沓。
跟随林金印走出庙外,步行到不远处的一片空地。空地如今属政府管辖,周围圈起篱笆,里头杂草丛生。那是老字号——胡泉益麻油厂的旧址。
ADVERTISEMENT
早在收到官方信函告知征地之前,麻油厂掌舵人胡泉忠已有远见,在峇都喼工业区买下新厂,着手筹备搬迁事宜。“毕竟增江旧厂用了几十年,很旧了,地也不太够。”
1928年,胡泉益麻油厂由胡泉忠祖父于泗岩末创立,在紧急状态颁布时期搬入增江新村。入住新村时,胡泉忠大约10岁,工厂已由父亲接手。
增江旧厂是住家式工厂,常年保留木板建筑的质朴外观。放学回家,胡泉忠与兄弟姐妹得帮忙父亲装瓶、贴标头。“都是手工的,一瓶一瓶装,有时赶不完,曾经试过开灯做到晚上11点。”起初没有工资,也没有怨言,“后来爸爸一个月给我们15块,都很开心了。”
早期,据胡泉忠所知,全马只有约莫5间麻油厂,其中3家位于雪隆一带。麻油厂当时规模不算太大,哥哥跑外务,走遍全马推销麻油,胡泉忠则负责内勤。
一瓶麻油的生产并不简单,从芝麻的翻炒、压榨、过滤、沉淀,到装瓶,需要至少3天时间。“以前我们生柴炒,火没那么烈,比较慢。”没有机器的年代,“很燥热,很多油烟,我们必须忍受,比较辛苦。”可他也说,麻油纯正的味道是否香浓,取决于炒磨的功夫与经验,炒得不够味道不香,翻炒过度便多了苦味。
起风时,途经麻油厂外的小径,麻油香会扑鼻而来。“大家来到都说很香,但我们从小到大都在麻油厂,闻不到了。”胡泉忠笑说。
1983年,父亲逝世后,迈入而立之年的胡泉忠继承祖传生意,沿用香炒麻油的传统做法,保存古早味,同时引入机械提高生产量。今年已经80岁的他,从不抗拒创新和改变,在家人仍在顾虑时,大胆买下新厂,提早装修,想着将来应付日趋稳定的销量。“所以后来听到政府来信说要搬走,也没那么怕。”搬厂过程也无须拖沓。
2016年10月,峇都喼新厂正式启动,面积比增江旧板屋多了一半,厂内使用的机器也更先进,“现在用机器装瓶,一次装6瓶,一天可以装几千瓶;不像我们小时候,一支一支人手装。”
旧板屋拆掉后,胡泉忠如今定居甲洞,“没住增江了,搬了就一人一路了。”在他的记忆里,增江新村以前全是这样的古式板屋,“现在很多砖屋、高楼。”
得天独厚三代同堂,文物馆记载开埠史
时代真的已经不同,但这番景象也得益于地理位置的得天独厚。
位于甲洞华小二校的甲洞文物馆,记载甲洞和增江的开埠历史。馆长黄孝居指出,与其他新村不同,青年人纷纷出走,独留老人小孩在老家;而增江位于城市中心,“所以很多家庭都是三代同堂住在一起,年轻一代也会把屋子翻新。”
作为全马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华人新村,黄孝居认为,增江有潜力发展成旅游地区,“值得更多人来参观”;这也是他目前卸任甲洞华小二校校长一职后,正在积极推动的事。
相关报道: 【增江新村志/01】列车驶过,戏台闭幕,增江新村消失的风景线 【增江新村志/02】戏台拆除,大戏落幕,曲终人也散 【增江新村志/04】捷运开通,把什么载来,又把什么载走? 【增江新村志/05】增江人的奋斗故事…… 延伸阅读: 【太平150周年/01】老建筑说故事,诉说太平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太平150周年/02】太平第一个火车站在哪里?寻找湮没的火车遗迹! 【太平150周年/03】熄灯的老店,消失的风景,我们还能留住多少回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