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焦点

|
发布: 7:00am 07/11/2024

马华文学

黎紫书

流俗地

庄家源

花踪文艺营

韩敬群

陈雨航

出版人

【花踪文艺营03】出版:中心与边陲

报道:本刊 张露华 摄影:本报 林明辉
中、台、马三位出版人讨论马华文学的出版趋势。左起为主持人林得楠、韩敬群、陈雨航及庄家源。

第17届花踪文学奖颁奖典礼于2024年10月11日完满结束。次日,在新山南方大学学院举行的花踪国际文艺营紧接着掀开序幕。的主题为“文学——相望的两端”,核心活动是一系列的文学讲座,内容涵盖小说、诗歌、散文、文学出版等多种形式,也首次邀约新加坡的写作人一起,与马华作家展开交流。本刊特摘录出各场演讲的精华,以飨文学同好。

报道:本刊 张露华
摄影:本报 林明辉

ADVERTISEMENT

【第三场花宴】出版:中心与边陲
主讲人:(中)、(台)、(马)
主持人:林得楠(新加坡作家)

过去,中、港、台作品是汉语文学的中心,而是属于边陲;而今,马华文学已经在汉语文学形成一条支流,流入汉语文学的中心地带,流向更广阔的文学世界。

韩敬群:好作品需要慧眼识珠的人,还需要机会

中国作家韩敬群,中国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也是把》带到中国发行的

他表示,其实边陲与中心,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或暂时的概念,时常会变化。如《诗经》时代有十五〈国风〉,有一些诸侯国地较大,一些省比较小,宋朝时候一位诗人黄庭坚,是苏东坡的弟子,他的诗歌也写得非常好,是一个很谦虚的人。他曾说:“我诗如曹郐,浅陋不成邦。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意思是我的诗很浅陋成不了气候。

中国作家韩敬群认为,从文学角度来说,如欧洲文学,爱尔兰、捷克,地理上好像都是小国,但是在文学上都是大国,所以边陲与中心是相对看的。

“但我觉得无论是曹郐也好,楚也好,都只是地理概念,从文学角度来说,如欧洲文学,爱尔兰、捷克,地理上好像都是小国,但是在文学上都是大国,所以边陲与中心是相对看的。”

韩敬群表示,如今已经成为大陆汉语文学经典《尘埃落定》,作者阿来是藏族人,二十多年前他带着这部长篇小说,从中国川藏边缘地区来到北京投稿,他走了十多家出版社都被拒绝,最终被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看中了,之后更获得茅盾文学奖,不但成为中国文学中心,而且从中国文学中心往外发散。这是一个转变的例子,好作品被发现是需要慧眼识珠的人,而且需要机会。

“黎紫书的《流俗地》也是如此,2020年在马来西亚和台湾出版。十多年前她开始在大陆出过几本书,但没有引起很大回响。可是去年黎紫书带着《流俗地》到中国见读者,情况完全不一样,所到之处读者都是爆棚,《流俗地》更迅速成为中国近几年汉语文学一个现象级作品,豆瓣上《流俗地》有二万多名读者打出9.2分,是相当了不起的成绩,中国这些年的长篇小说里恐怕没有一部这样的作品。”

“所以我觉得黎紫书真的是马来西亚华语文学的骄傲。当然我不仅把她看作马来西亚华语文学的骄傲,我也把她看成汉语文学的骄傲。她已经从边陲走到汉语文学的中心,她跟阿来及一些茅盾文学奖的作家一样重要,在汉语文学非常耀眼的中心,所以说中心与边陲经常可以转化的。”

陈雨航:马华文学的自主性越来越高

台湾资深作家兼出版人陈雨航表示,他还在出版社工作时,当时觉得主流马华文学要在马来西亚出版比较困难,参加文学奖是其中一个方法,容易被出版社编辑或总编辑看到,出版几率也比较大。

“但现在已经不太一样了,去年我在台北书展看到大马有人出版社的摊位,买了一本李有成教授的诗集著作,还认识到很多马华作家,都是新一代的作家。如这次做花踪马华文学大奖的评委,6本入围参赛作品中,2本已经在台湾出版。”

台湾作家陈雨航指出如今研究马华文学的人已经很多,马华文学将来要成为经典,必须经过学术的肯定。

陈雨航表示,马华文学的自主性越来越高。一个出版人、编辑人可以改变很多事情,如他在1998年来马来西亚时,是胡金伦访问他。之后胡金伦成为出版人,帮张贵兴出书,还做了一个叫做“浮罗人文系列”,推广南洋方面的书。

“如今全世界的华人世界里,研究马华文学的人已经很多,马华文学将来要成为经典,必须经过学术的肯定,这是必经的道路,而马华学者在台湾蛮多的,他们可以策划各种活动,共同推动马华文学。”

庄家源:出版人通过策展,让读者接触到文学

《城视报》出版总监兼大马槟城文化人庄家源表示,大马文学在世界长途跋涉走了一程,但是马华文学却只占少数。

他透露,根据语文出版局统计,2023年至2024年大马共有2万4826册新书登记出版,但中文书只占271本,包括各类期刊及文学作品,所占的数量真的不多。

他以自己出版的《城视报》为例,讲述大马出版业所面对的问题。《城视报》在10年内出版了45期期刊,去年开了一间实体书店,让他马上感受到出版环境的挑战。

大马出版人庄家源说他去年开了一间实体书店,让他马上感受到出版环境的挑战。

他感叹,他是累积了10年的经验才敢开书店,因为他觉得过去10年在推动文学上还做得不够,所以想用一间书店来推动马华文学,希望透过书店知道读者想要看什么书。

“文学让我们找到比较温暖的感觉。后来我们又发现,可能是人们接触文学的管道不多,所以对文学作品的关注不高,于是我想是时候给予文学及文学活动更多关注,创造一个环境,让更多人可以接触文学。”

庄家源表示,出版人作为文学的最后一棒,可以通过策展,让读者接触到文学,除了花踪这种大场合,可以创造更多文学场合,如以导读作为书店空间,向读者推荐更多文学作品。

“虽然这两年只有271本的中文书出版,前路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做,让文学可以接触到更多人。”

相关稿件:
【花踪文艺营01】小说:过去和未来
【花踪文艺营02】诗:个人与群体
【花踪文艺营04】散文:端庄和撒野
【花踪文艺营05】马新作家交流会:边境和越境
【花踪文艺营06】青春未及老:我的父亲黄春明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