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协助企业做海岛造林计划的公益活动,深切感受到造林的不易,同时体悟到一个地方之所以能够保有活力,就跟森林里的生态系依遁大自然生存法则一样;要在地方生存就得向大自然偷师,这算得上是地方创生的基本功。
首先是多元共生与互助共好的特性。任何一个生态系都是包容多元物种的存在,雨林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区,数以万计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生共存,每个物种扮演不同角色,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就像大树从树冠层到根部是不同动物的栖息地,大树同时提供地表的灌木和植被遮阳的功能,灌木群又能提供给各种小动物作为藏匿处或栖息地,或给其他微生物提供养分。
ADVERTISEMENT
一个地方的活力也取决于多元角色与功能的共生关系,不同产业之间的平衡状态,不同世代、文化群体、社会组织之间的专业分工,上、中、下游的产业之间的环环相扣、共同协作等,当每个群体的角色都能发挥作用,价值就会被放大,也才能成就整个生态系的繁荣和持续成长;因此,跟有同样价值观和前进方向的人或团队结盟吧!
第二个法则是──从小生态到大生态。再艰难的环境,都有可能让一株生命力顽强的小草长成一大片荒野;墙上细缝中长出来的小树苗,经历数十年后长成一面树墙的景观……这些从一个小生态开始努力求存的物种,最后都有机会养出一个大生态。
地方创生不也是如此,一个社区农场的建立、一个被保留下来的老故事、一个食农教育的工作坊等,这些“小生态”能凝聚社区力量,也能作为地方创生的大生态基础。这种充满韧性的小生态串连起来,就有机会成就更大规模的发展;重点是,一开始就必须建立起一个可以健康发展的小生态,一旦成气候,就算你不靠近,其他小的生态或更大的生态圈也会靠过来。
第三个领悟是──倒下,也能成为未来者的滋养。在森林里,一棵大树倒下不代表生命的终结,腐木会成为其他植物的养分,地上留下的空间会引来阳光,促成新生命的成长。“倒下”的经验给未来者提供了“滋养”,“失败”也可能孕育出新的机会。
地方创生的过程中,挫折与挑战是家常便饭,无法达成预期目标或短期内看不到显著成果的计划,都应该转化成经验,为下一个计划或未来者提供指引。我们自己就不止一次遇到推动某项活动失败,例如当地居民参与度不够,那就改变策略吧!再不就重新聚焦社区吧!失败并不可怕,就让它变成滋养,经验的累积和梳理,可以变成一门“失败学”;成功没有方程式,失败有!感谢那些倒下的大树。
大自然的生存法则,是给地方的绝佳指南,从打造多元共生的地方生态系;由小处着手去累积、顺应时势的革新;将失败转化成滋养;从扎马步开始练习,总能开创一片新天地。
延伸阅读: 卓衍豪/在乡镇消失之前 卓衍豪/一起用行动改变地方 卓衍豪/The Habitat把教室带进雨林 卓衍豪/地方的命运共同体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