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最大的难民营孟加拉科克斯巴扎尔营地,当地罗兴亚人对镜头并不陌生。常有不同的媒体前往当地采访报道,他们也习惯一套被呈现出来的“难民”形象。
但如果倒过来会怎么样呢?若摄影师在现场什么都不做,任由拍摄对象决定如何呈现自己,效果又将会如何?
ADVERTISEMENT
报道:本刊 白慧琪(清迈采访)
图:受访者提供
“我全家人都来自孟都哈苏若塔村(Hasurota village of Maungdaw)。我父亲在那里出生,我在那里出生,我的曾祖父也在那里出生。在我肩上的全家福是8年还是10年前,当局拍摄的,你看我全家人都在照片里。他们在公民待查证(National Verification Card,NVC)上写我们是孟加拉人。我怎么会是孟加拉人呢?我在缅甸出生,在缅甸长大。” “那些会识字的人在NVC卡上读到,如果我们领了卡就会被称作孟加拉人。所以人们拒绝领卡,一拒绝就被打到很惨,所以要花很多钱去贿赂他们。我也被打了,那是在4年前,然后发生了8月的事(2017年),军队来我们村庄,烧掉了我们的家。我很感谢孟加拉给我们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感谢真主阿拉。” ——丁莫哈末,2017年8月屠杀后,与3个儿子来到孟加拉。 |
十几年来,孟加拉摄影师奥米(Saiful Huq Omi)游走在孟加拉、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拍摄罗兴亚人的纪录片。他也拍照,一般摄影,拍摄者占据主导地位,决定被摄者怎么站、怎么摆,被摄者成为被动物件,被决定怎么呈现。肩上的全家福那张照片,便是奥米让被摄者安排后拍摄的。
“我的想法是,倒过来会怎么样呢?如果我(摄影师)在现场什么都不做,任由拍摄对象决定如何呈现自己,效果会如何?”他把这系列企划当作实验,随即进入罗兴亚社区,结果出乎他的意料。
在世界最大的难民营孟加拉科克斯巴扎尔(Cox’s Bazar)营地,当地罗兴亚人对镜头并不陌生。常有不同的媒体前往当地采访报道,他们也习惯一套被呈现出来的“难民”形象。因此,当奥米提出“你想要我怎么拍摄你呢?”,对方顿时不知所措,反问道:“你疯了吗?你在说什么?”
“他们也教会我很多。”奥米说,从那些罗兴亚被摄者身上学到,“不是每个受害者是受害者。”这话说得有点拗口,他解释,从受害者角度看待一个人是有问题的;而当他了解到,表现他人故事时让他们看起来和常人一样有尊严,感觉非常美妙。
那些被摄者,没有一个对他说“请表现出我的苦难、痛苦”,他们想分享的是在一个国家与另个国家的生活经历,或一些让他们骄傲的事,如教育孩童。来到难民营,一般媒体直觉想呈现当地人的痛苦和困难。“但他们展现出来的是,即便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贡献社会。”奥米说,“的确,他们生活在苦难中,但他们也在尝试抵抗。”
镜头下,自己主导被看见的方式
奥米的作品中,有被疑似阿拉干罗兴亚救世军(ARSA)虐待截肢剩一边手脚的罗兴亚男子,也有被缅甸军方开枪射伤的罗兴亚青年。有女性请他拍下一件连衣长裙,那是她在缅甸孟都被缅甸军人强暴时穿的,她把它带来了孟加拉。还有人请他为一双补得不能再补的拖鞋、一条捆绑家当的绳子、一对不起眼的手环留下影像记录。那些都是他们在家园被烧毁时,能够带得走的物件,也是对缅甸家园的依恋。
这些照片后来收录在摄影集《136 I am Rohingya》。刚过去的11月1日至3日,德国之声学院(DW Akademie)在泰国清迈举办“跨境”研讨会(Beyond Borders Conference),也展出奥米的作品,名为《泪流成海》(My Tears Could Make a Sea)。照片也收录在人权组织“巩固人权”(Fortify Rights)所发布的2024年报告里(https://tinyurl.com/my-tears-could-make-a-sea)。
缅甸军政府武力迫害下,罗兴亚人大举流离(displaced)到与若开邦接壤的孟加拉。他们一无所有,失去人生一切的主导权。奥米的摄影实验让他们有机会主导自己被观看的方式,掌握回一些主导权。他们透过相机看到摄影成果后,都想请他继续照多几张。
其中一个被摄者是一名老师,她很注意奥米的镜头,一直反复确认是否把所有学生都装进画面了;还有一个男人急切地要带奥米到一个地方,可以俯瞰整个营地。“那真的很刺激,营地非常大,而且有宵禁,不能待超过下午4时。等我们拍完已经是4时30分、35分了,真的很怕被士兵刁难。”离开营地时,驻守士兵果然截停奥米,他只好谎称早就已经登出营地,只是在附近喝咖啡。
影像不会让人麻木,除非……
影像会使人麻木吗?奥米认为,这与照片无关。“人们感受麻木是因为在战争、国际政治里看不到希望。”他们并不觉得,阅览这些影像很多遍,受难者就会因得到支持,而获得更好的生活。他们担心战争继续,他们会一如既往的被世界遗忘。“阿富汗战争没停过,叙利亚也是,83年来罗兴亚人没有得到正义。”
奥米认为,不管照片怎么拍摄,战火中难民的故事如何被叙事,要引起阅听众感动或反应,需要比照片更多的东西。“那会是‘希望’,让人们相信整个制度里还有希望。”他认为,“一旦放弃了,就没有任何事情能吸引你了。”
他战胜恐惧,重拾拍摄计划
其实,奥米也是从罗兴亚拍摄企划得到治愈。2017年9月5日,他被孟加拉警方逮捕,关在审讯室里4天3夜,遭遇很多不好的事。他以“bad things”概述,不想再回忆起任何细节。一年半里,他被反复逮捕几次,被恐吓、被威胁交出所有密码、不能自由使用手机、被限制出境、被禁止进入科克斯巴扎尔营地……
他因此患上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有次搭电梯时,他突然动弹不得,是幽闭恐惧症。还有一次在飞机就要起飞前的2分钟,引擎已经发动,他呼吸困难得受不了,必须临时下机。他必须接受精神治疗。
“可是我知道如果我对恐惧投降,我就永远不会好起来。”于是,奥米重拾罗兴亚拍摄企划,他要完成花了16年,大半生精力制作的纪录长片。等他重新进入营地,当局知道“那个惹事的人”回来了。虽然当局让他通行,但派了两个人时刻贴身跟着他,记录他的一切。
“我必须接受有天可能需要亡命天涯,尤其处在这么集权、对独立记者那么暴力的政权之下。”
奥米部分摄影作品 (编按:作品图说翻译自奥米) |
|
相关稿件: 【另见罗兴亚01】流离失所的他们 给予机会就能发光发热 【原住民民生/01】人口太少,声音太小 原住民医疗权益可有保障? 【男性性侵幸存者/01】难以启齿的痛 性侵伤害不分性别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