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以“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作为道德与后世命运的普遍标准,借此传达对善恶与报应的理解。从宗教的视角来看,天堂与地狱不仅是灵魂归宿的象征,更是对不同价值观、文化冲突和人生选择的隐喻。
ADVERTISEMENT
有时候,这种观念甚至渗透到政治领域,比如某些伊党领袖宣扬:“投伊党,上天堂;投希盟/国阵,下地狱”,而伊党的拥趸和支持者,或许也深信不疑。
日前,哥打峇鲁市议会召开一个视讯会议,就吉兰丹强制清真认证风波委派市议员向民众解释,清真认证不会影响当地非穆斯林的经济活动。我从哥打峇鲁市议员诺阿扎里扎的口中了解,清真认证对穆斯林来说,是可以决定“上天堂或下地狱”的存在。
根据他的说法,食物可以决定一个人是走向天堂还是地狱,这也是为什么伊斯兰如此重视食品清真。非清真食物不仅包括猪肉和酒精等,还涉及不当屠宰、含有不洁成分或使用不合法收入购买的食材。
举个例子,即使一只鸡属于清真品种,但若未依照清真规范屠宰,或用不洁炊具烹饪,同样不符合清真标准。
由此可见,清真认证不仅是确保食品和产品符合伊斯兰教义的工具,也在于避免引发穆斯林社会的“清真疑虑”(syubhah),即那些无法明确界定为清真或非清真的模糊情况,维护穆斯林信仰的纯洁性。
在这一议题上,伊党让穆斯林商家努力追求符合教法的“天堂之路”,非穆斯林在这方面没有插手的余地,避免因不熟悉伊斯兰教义,造成不必要的纷争或误解。
然而,对部分非穆斯林商家来说,他们却因未能适应相关规则,而感到“如临地狱”。这种二元对立的背后,揭示多元社会中宗教规范与普世经济之间的冲突及平衡。
哥打峇鲁市议会找来另外一名华裔市议员林光生,他向华社大派定心丸说,售卖非清真料理和产品,如肉骨茶、烧肉饭或啤酒的商家,在申请营业执照时,没有清真认证也不会受到阻挠。
换句话说,只有那些属于7类与饮食业相关的商业种类,并且为穆斯林顾客提供服务的营业场所,才需要申请清真认证。
由伊党执政的丹州政府,列出必须申请清真认证的7组饮食业相关的商业名单,分别为在机场、商场和咖啡店里营业的餐馆、饮食档和美食中心;拥有超过一家分店的连锁店;快餐店;酒店厨房;蛋糕和面包店、出售制作蛋糕面包的原料店;生产食品、饮料、用品和化妆品的工厂;宰鸡场。
林光生说,丹州政府已对这些非清真餐馆设立明确的规范,相关政策运作多年,并未因清真认证问题受到任何干扰或影响。
这些非清真餐馆只允许非穆斯林光顾和工作,即便是洗碗的员工,也必须是非穆斯林。只要确保没有接待穆斯林顾客,就无需清真认证。
林光生也批评通讯部副部长张念群,在清真认证课题上混淆视听,尤其是关于肉骨茶、叉烧和烧肉等非清真食品需申请清真认证的说法,完全不属实且误导华社。
这番话似乎有避重就轻的意味,让人觉得有关政策对当地华裔没有实质影响。然而事实是,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丹州政府一宣布强制清真认证政策后,不少蛋糕和面包店的华裔业者就纷纷大叹为难与无奈。
实际上,这种做法类似“禁酒令”,本质上是温水煮青蛙的策略,逐渐侵蚀非穆斯林商家的自主权。
去年,行动党副主席兼士布爹区国会议员郭素沁因强烈反对宗教部长纳因莫达的提议,考虑强制那些没有售卖猪肉或酒精饮料的餐厅、食品公司申请清真认证,结果掀起千层浪。
团结政府内阁随后决定维持自1974年起实施的政策,即清真认证属于自愿性质,但会通过各种奖励和举措,鼓励更多产品和服务业申请清真认证。
丹州政府把清真认证与“更新营业执照”捆绑的做法,无疑是强迫餐饮业者,包括非穆斯林业者接受清真认证,违背联邦政府的政策。
无论是穆斯林还是非穆斯林商家,相信许多商家都明白,清真认证不仅有助于提升品牌信誉、满足多元化客户需求,还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关键在于,这应当是商家基于自身经营需求自愿作出的选择,而非强制性执行的义务,更不应沦为政治人物意识形态的工具。
在清真认证的议题上,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只要能够找到共存的方式——既尊重宗教的神圣性,又不剥夺他人的选择权与自由,这种看似对立的局面其实是可以调和的。
与其通过强制措施来限制各族社群,我们更应倡导一种更加包容的政策,推动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只有当每个人都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而非沦为宗教与政治博弈的牺牲品时,才能真正实现“天堂”的美好,避免堕入“地狱”的深渊。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