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读家

|
发布: 8:43pm 13/01/2025

流俗地

2024

马来西亚华语出版

流俗地

2024

马来西亚华语出版

叶福炎 / 2024年马华出版回顾,重生与新生

作者:叶福炎(东海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

年出版的中文读物太多了,上一期的【读家选书】仅仅是一小部分。本期就带你回顾,关于那些书和那些书事。

ADVERTISEMENT

若与去年相比,2024年市场确实较为平静,大部分集中在推广文学的艺文活动,例如花踪文学奖颁奖礼南下至新山苏丹后查丽苏菲雅歌剧院举办,也是历年来的第一次创举。另外,“我是《》讲书人”在全国以一本长篇小说为比赛主轴,也是少见的文学推广形式。这些推广活动并非行销新书出版为目的,而是拓展本地华语出版的受众。期许未来,马华出版能持续获得本地阅听人的关注。

回到正题。个人认为,2024年度的出版回顾必须关注以下3件事情:❶目前华语读者的受众情形;❷从今年开始发生的版图变动;❸出版内容的改变与类型位移。虽然前述说到较为平静,但这3件事情作为起始,将主导并持续影响未来本地华语的出版。或者说,去年是继2023年的百花齐放——也是疫情期间沉寂后的能量爆发之后,进入另一个阶段的酝酿期。我相信,接下来的马华出版会有很多的新变革。

◢本地的华语读者一直都在

在正式回顾2024年度的马华出版以前,笔者欲先带大家一起来窥探本地的受众情形。10月8日,网媒“大日子”联同网络书店“城邦阅读花园”发布了一项名为“书在起跑点”的阅读调查。该调查收到了569名读者的回复,年龄层约莫40岁左右,男性占两成、女性八成。虽以调查而言,仍缺少了许多重要的分析项,但至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概览,有助于我们理解目前的读书市场:

❶受访者的阅读类型以文学、生活、心理为其主要的偏好选择;❷在购书时,受访者优先考量的分别是书籍内容、作者,以及对该书的推荐及口碑;❸6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一个月内能够完成1至2本书的阅读;❹最受喜爱的前3名本地作家分别是许友彬、黎紫书以及冯以量,正好是青少年/儿童文学、马华文学以及生活及心理健康的代表作家。

上述的统计结果,也为我们传达了重要的讯息:本地的华语读者一直都在,不但有固定的买书习惯,也相当看重出版的内容。经由笔者和编辑的初步统计,今年度的马华出版品约莫共有130本左右,文学类占了55%、非文学类占了45%。不过,每年度的数字为粗略计算,统计上难免有疏漏。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儿童文学和青少年作品都不计在其中。

◢马华出版社及出版版图的改变

2024年,本地出版界最大的消息,不外乎是大将出版与马来西亚季风带合并为“大将文化”,并改由林春莲、林韦地出任社长与副社长。创社来到第二十五个年头,大将文化未来将会在纸本书的基础上,持续拓展及开发不一样的形式与内容,提供更多元的阅读体验。不过,2024年的最后一天又见大将文化发表文告表示,保持彼此间的独立发展。同时,大将出版社也宣告将于今年5月入驻GMBB,设立“大将 · 生活”的多元化书店空间。虽尚未能见大将文化未来的出版规划走向,但也必然改变本地出版社的版图。以个人有限的观察中,大将或以综合性、普及性的书籍为主要出版、有人早已是马华文学的重要品牌,而三三及文运则可能是以人文、史地及社科为其主要出版的类型。另外,大观在个人自资型出版以外,也承接来自大学学院、社团协会组织的出版。

此外,马华出版早已“溢出”本地的疆界。去年,贺淑芳的首部长篇小说《蜕》在台湾首发后,也接着在马来西亚出版,而今年也在中国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包括其短篇小说集《迷宫毯子》以“时间边境”为名出版。黎紫书的微型小说集《余生》继马来西亚、台湾和香港之后,也正在中国登陆。另外,今年由有人出版社推出的范俊奇新作《一字到天涯》,也同一时间在台湾由有鹿文化以“天涯太远,先到海角”为题出版。或许,这样的现象也在宣告,马华已慢慢不再只是作者的身分认同属性,而是一个文学的品牌。

◢文选、合集——文学类的重要看点

在文学类方面,文选与合集的出版形式成了今年度的一大亮点。刚跨入2024年,有人出版社就率先公布了马华资深作者梅淑贞一套7集的《梅淑贞文选》系列丛书,汇集了过去60年的写作成果,涵盖其诗文创作、专栏文字以及文学批评等文字。不得不说,这也垫厚了马华文学的底蕴。到了6月的时候,8位新马资深作家包括杰伦、寒川、金苗、李楠兴、林玉蓉、林迎风、曾美云及李宗舜,以“六一烟火”为名举办了一场联合新书发表会,无疑在宣示诗文青春不老。然而,这完全象征了新马在文学上为一家的重要意义,而由林得楠、刘育龙共同主编《新马文学高铁之新诗》一书,更加体现了这一点。

相对应的,还有张永修主编的《成长中的六字辈2.0》。自1986年出版《成长中的六字辈》至今已有38年之久,重新召集六字辈作家以写作为见证,回顾自己生命成长的经历。另外,由李宣春主编《我的数位孪生》一书,也同样采集体创作来探讨科幻元素在马华文学的课题。这是从季刊改以专书形式发行以来,作协推出马华文学专题系列的第二本出版品。

◢文学关键词:记忆、儿时与故乡

今年11月,刚荣获第18届马华文学奖的资深作家冰谷推出第二本自传作品《荒野惊奇:冰谷自传II》,追索了他在“风下之乡”沙巴州的荒野轶事,不仅是贴近马华现场的纪实书写,也另提供了一种新的阅读体验。同样足具马华意象的橡胶树,一直都是作家、学者王润华的书写对象,《橡胶树寓言》不仅收录了他过去的诗文创作与相关的马华论述,与《荒野惊奇》同一时间出现,形成了一种文学的对照。而在这一丛林之中,还有海凡《落香》对马共山林与南方生态的书写,记叙着土地、历史和童年亲情的时光。3本来自不同背景记忆之书分别讲述着不一样的马华故事。

在记忆之窗里,陈志鸿和马尼尼为也分别以散文和小说形式,写下他们的儿时与故乡。《昔日儿童皆长大:槟岛乔治市男孩的故事》是陈志鸿的自传故事,并镶嵌在乔治市地方史上的变迁,所辐射出来的重要社会记忆书写。这也是作者过往少有的写作。不同的是,马尼尼为的写作一直都围绕在故乡,更让人留下印象的是那满满的恨意。不过,《故乡无用》实则如同房慧真所述,“无用”并非(只)源自于一种“恨”,还有相对应的“爱”。他们都用了不同的路径回/去彼岸。

而诗人往往是以诗建属于自己的国。温任平《髣髴》收录了其创作于70至80岁间的诗作,穿梭于古今之间,回首自身写诗的历程。笔耕不辍,也影响了年轻世代。同属天狼星诗社的年轻诗人覃勓温和骆俊廷,也分别交出了他们的作品《夕惕斋诗稿》与《大寒以后:骆俊廷诗选》,既有承袭诗社的传统特色,也开展出属于自己的抒情叙事。不过,要数年轻世代诗人的特色,那么黄龙坤的《梦熊》显然已有自己的个人风格。

◢图文作为生命、历史的新创作形式

2019年,农夫推出首部以孤独为题的绘本作品《孤独症》,获得了许多读者的喜爱。后续,这部作品授权陆续在台湾、中国两地出版。红蜻蜓出版社的尝试带起了图文形式的创作,也为马华拓宽了这一类型的出版。今年,农夫再次推出他的第三部作品《等》,讲述的是众人在生命中必然会经历的等待与期盼。另外,我们也能见由李红莲和郭绍尉共同创作的绘本《卖冰淇淋的小男孩》,改编自《深水静流:IOI集团创办人丹斯里李深静博士传记》中的生命经历、拼搏奋斗的故事。生命叙事不失为图文创作最擅长的题材。

当然这不仅限于人类,还包括了建筑物。Sankemakly(三可马凯丽)的作品《乔治市的老店铺》以手绘方式,把乔治市世遗古迹区的118栋建筑,一一封存在绘本中。在一个仍持续发展中的国家,城市变迁的速度已快至覆盖我们儿时回忆。不只建筑物的影子,我们也有必要对自身所处的地方风采记录下来。吴仲达《玩玩地名》即是这一类著作,以地名为题讲述为何华人赋予该名字之余,也一并记录了人文风情与其历史发展。当然,马来西亚怎么能少了对美食的讨论。继《啊,这味道》之后,陈静宜第二部以马来西亚饮食为题的作品《我说福建面,你说虾面》,不只讨论本地的饮食文化,还与亚洲其他地方的多重比较,更突显了大马在这方面的独特性。

◢从神明到死亡的人间记叙

在宣称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自然少不了对宗教信仰的讨论。在华语出版中,陈亚才《瑰丽的万神庙》一书是少见对印度社群与文化有全面性介绍的书籍。此书哪怕放在其他华语地区,也都是文化书写上的创举。另一方面,李永球长年深耕于华人民俗文化,也在今年推出了新作品《正月初九天公生:马来西亚华人拜天公礼俗》,内容不只涵盖了科仪的基础说明,还有大量对拜天公这礼俗的文献探讨,而丰富完整程度如其所宣称的乃本地第一本专书。拜天公是件大事,不过另一位更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神明拿督公,也有了专书的讨论。陈爱梅《拿督公研究:史料与田野调查》的学术专书,追溯拿督公的百年历史,也跨地域研究神明所显现在各国、各地的踪迹。

如果说祭祀神明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环,那死亡也关涉其中。赖昭宏《伤痛的祝福:大体捐赠者家属的自述》一书写下了在面对亲属逝世之余,自己还得遵循母亲的遗愿,完成其将大体遗爱人间的嘱咐。作者将这一段嘱咐的心路历程,化成了一段深深的祝福。相对的,医生李颉《孩在继续:儿童安宁疗护医生手记》则是为我们留下他与临终儿童的安宁养护纪事,也逐一叙述医护人员、家属及儿童如何面对这一段路程的点滴。另外,从事临近死亡工作的陈然致,今年推出第二本作品《逝者与法医的对话记录:解剖台前的工作日常》描述其围绕在尸检和解剖工作的故事,也在书中普及法医相关的知识、去除迷思。

◢华人历史与政治的再论述

有关于华人相关的历史追溯和研究,一直都是马华社科出版中常见且重要的出版内容。白伟权《拜别唐山:在马来半岛异域重生》一书以拿律战争为叙事核心,讲述早期华工移民如何下南洋并存活下来。有别于过去从殖民活动谈起的历史著作,此书以在地视角重叙马来西亚华人的历史,有助于我们对自身故事的思考。而莫家浩的《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人兽》也一样在转换史观——改以东南亚的史前史,从华人/唐人在身分转变上的讨论,重新理解华人文化历经在地化后的传承与变迁。

在文化讨论之外,对于华人政治的论述也一直都没有缺席。祝家丰《政治发展和民主化征程》一书以文字记录和论述华人涉政、参政及投票等政治参与,如何在马来西亚的政治发展与民主化的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与其相对应的另一本重要论述,则是冯垂华的著作《街头的共同体:马来西亚净选盟大集会里的国家与族群》。作为今年度的压轴作品,该书揭示了在净选盟的社会运动中,马来西亚的政治如何跨越族群、凝聚认同,在争取国家改革的过程中以公民意识为号召,团结一致。

小结:若要为今年度马华出版下个关键词的话,我想“重生”和“新生”二词或可概括之。在既有的文学基础建设与传统上重生,新生出属于这个世代的话语。眼前的这一切改变都是种酝酿和准备,相信接下来会有新的局面。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