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不只一次到訪APW(A Place Where),去年年底適逢韓國地方創生團隊Station R來訪,有機會近距離跟背後的操盤手、執行長余孫偉和他的建築師、設計師團隊交流,對APW這幾年成為吉隆坡文青聚點背後付出的努力和設計思維,深感佩服。
APW不僅是結合文化創意的時尚聚點,展現歷史空間活化的魅力,更是成功由工業遺址轉型成創意產業聚落,展示吉隆坡都市再生能力的典範所在。
ADVERTISEMENT

APW的前身是Art Printing Works,成立於1952年,並於1965年遷至現址。Art Printing Works在1960年代至1980年代間是一家蓬勃發展的印刷公司,優沃的歷史厚度讓它可以展現當代的工業美學,從裸露的紅磚牆、鋼結構到舊機械設備,但余孫偉不只是單純搭上時代的趨勢列車,他還重新定義了空間的價值;透過品牌組合策略,余孫偉選擇與空間理念契合的租戶,引入有能量的新創企業、設計師、藝術家、特色餐飲、獨立品牌,讓APW成為藝術、設計、餐飲與社區活動的中心,讓創意經濟有了活水泉源。
APW定期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包括藝術展覽、音樂會、創意市集與論壇等,各種活動彙集本地的創意工作者,還促進社區的互動與參與,進一步鞏固APW作為文化地標的地位。這種文化導向的空間活化策略,使APW成為能夠激發靈感、促進創意交流的社區平臺,甚至帶動周邊老建築的活化與翻新,形成“文化創意走廊”。


儘管數碼媒體崛起,余孫偉卻一再強調“印刷未死”。他認為,印刷品應轉向限量版、收藏與高品質方向,他說:“未來的印刷應該與數碼科技結合,成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而非過時產業。印刷品需具備故事與創意,不只是單純的資訊載體,才能在數碼時代保持競爭力。”
品牌再造背後的思維價值,在時間的沉澱和昇華中,影響力持續擴大。參訪當天恰逢Coach Play APW開幕前夕,有幸提前觀摩,融合歷史魅力空間魅力的APW和主張自我表達、極俱俏皮風格的Coach 一拍即合,打造出沉浸式的零售體驗空間。許多空間設計和體驗細節都在向APW的傳統印刷工藝致敬,包括行李吊牌的刻字服務以及全球首創的互動絲網印刷服務等,讓顧客從充滿復古Coach廣告風格設計中挑選喜愛的圖案,結合APW的工藝,打造個性化單品。參訪當天,已經提前開幕的Coach Coffee Shop、Coach在全球開設的第二家同類型咖啡館,早已迎來許多年輕顧客光臨。

余孫偉和APW團隊的努力為它贏得 《The Edge Malaysia》文化保護獎項,肯定其在歷史空間轉型上的貢獻。APW不僅展示了空間活化如何讓歷史建築獲得新生命,也證明了創意產業、社群文化與都市發展之間的緊密關係,讓歷史空間得以延續,同時滿足新時代的需求,創造更多元、富有靈魂的都市生活空間。
APW的轉型故事,讓我們看到長期經營的耐心和決心,讓APW得以建立起穩固的品牌認知,而非當下各種guru和big player橫行、快速獲利後立即轉手的戲碼。APW與時並進、隨時準備迎接挑戰和改變的精神,以及骨子裡的叛逆精神,讓APW成為不只是單純的商業地產。正因為如此,這個重視消費者體驗感,結合創意、文化與生活方式的多功能空間的精準定位,吸引一群對設計、藝術與文化充滿熱情的目標客群。誰創造了有黏著度的社群,誰就握有了市場的競爭力。
延伸閱讀: 卓衍豪/城市應該向鄉鎮學的幾堂課 卓衍豪/樹德半山夢工廠──讓人願意一訪再訪的觀光工廠 卓衍豪/向大自然拜師──地方創生基本功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怡保的故事太常从锡矿业的黄金时代说起,那是一段确实耀眼的历史,城市因矿而生,华人南来落地生根,辗转来到怡保种下一整座城市的命脉。但当这些荣光过于熟悉,甚至成为标准开场,我们或许该试着换一种方式,从没落的那一刻开始说故事。

锡矿业的衰退并不只是数字的下滑、工厂的关闭,更是城市节奏的一次中断。许多人生计顿失,许多土地被遗弃,甚至连时间也仿佛在某些角落停滞了。但当我们重新审视那些遗留下来的空间与痕迹,你会发现,这座城市其实从未静止,它只是转换了呼吸的方式。
从谷歌地图上鸟瞰怡保和整个近打谷地区,你会惊讶于那些如蓝色星辰般点缀其间的矿湖——它们既像记忆的眼泪,又像大地静静愈合的伤痕。这些矿湖早已悄然成为怡保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无论是住宅边、学校旁、公园里,甚至在工业区的角落,矿湖默默见证着城市的转变,也孕育出一片片新的自然生态。
或许我们可以从这些矿湖开始,重新理解“失去”与“重生”的意义。锡矿没有了,但地貌留下了;产业结束了,但土地还在。这些矿湖不只是地质现象,它们是历史的镜面,映照出一座城市曾经如何跌倒,又准备如何站起来。

从锡矿延伸出来的陶土工艺,如今在江沙路、巴占、珠宝一带仍可见少数职人身影。那些双手沾泥、烈火淬炼的过程,不只是技术的延续,更是一种文化上的顽强存活。正在凋零的传统陶器工厂中,也会冒出转型成功的职人工坊,就像我的陶艺师朋友陈愇焱,以“陶捷坊”及生活陶品牌“1200℃”重新出发几年后,以矿土为基、以水为魂,创作出来的陶器,仿佛也继承了土地的语言与温度,如今早已稳健成长,成为极具代表怡保特色的工艺品。
另一边厢,六堡茶的故事正悄悄在怡保延续。源自广西梧州的六堡茶,经由早期华人矿工南来时带入,原是一种生活习惯,如今逐渐在当地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古意斋、山城六堡茶庄的东主、茶艺职人伍书龙,利用怡保物产柚子结合六堡茶叶,制作出全新的柚子六堡茶饮。六堡茶这个因锡矿而漂洋过海来到怡保的“关系物产”,近十年来不只随着收藏价值的提升而带动交堡茶产业,也因本土化的创新,给予六堡茶全新的生命。

随处可见的矿湖虽然给人绿意盎然的感觉,实际上采矿造成土壤养分的大量流失,排水不良等条件,让周边的许多土地都丧失了作为农耕地的机会。SEAD Bamboo团队的负责人吕则贤,这几年在退化严重的废矿湖区土地上,透过种植竹和香根草(Vetiver)等植物去修复土地,打造了国家级标竿的韧性生态系统中心(Centre of Resilient Ecosystem, 简称CoRE),让废矿湖也有机会成为转化成适合农耕的土地。
这样的产业转型、土地活化,不一定轰轰烈烈,也未必立刻带来经济奇迹,但历史的断层正重新连接起来,地方文化、土地生命力重新看见生机,这些土地里长出来的创新,应验了“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汲取养分。”城市的复兴,从来不是一次性的翻修工程,而是需要时间、记忆与视角的更新。我们要做的,不是把过去封存在展示厅、文件档案中,而是让它成为土壤,长出新的经济、新的文化、新的生活方式。
下一次,当我们再说怡保的故事,不妨从一座矿湖、一杯六堡茶、一个陶碗、一棵竹苗开始。这些微不足道的角落,正是生长着城市未来的根。
延伸阅读: 卓衍豪/到怡保当“一日小职人” 卓衍豪/锡矿的最后一哩路 卓衍豪/跟怡保命运相连的六堡茶 卓衍豪/产地旅游的潜力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