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内

|

全国综合

发布: 7:22pm 28/02/2025

折扣

嘛嘛档

少糖

无糖

折扣

嘛嘛档

少糖

无糖

PRESMA:参与少糖运动 嘛嘛档少糖饮料扣30仙

(布城28日讯)大马穆斯林餐馆业者协会(PRESMA)旗下有参与“Singgah MADANI”运动的连锁,将为消费者的少糖或饮料提供30仙

PRESMA主席拿督贾瓦哈阿里表示,此举旨在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

ADVERTISEMENT

“少糖或无糖饮料的价格从1.80令吉降至1.50令吉,减少30仙,以鼓励当地社区养成更健康的饮食习惯。

“这也是餐饮业者对社会和国家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他在今日在首相拿督斯里安华主持的推介仪式后,向媒体如是表示。

贾瓦哈阿里表示,嘛嘛档被选为实施减糖计划的首个地点,因为它被视为一个具有团结元素的标志性场所,汇聚了马来西亚各族群和不同种族的社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3:36pm 09/04/2025
【读家说书】黄康伟 / 狂飙一梦后,我们还剩下什么?

编按:净选盟集会,曾是许多人政治觉醒的起点,也是一场打破族群隔阂的尝试。

本文回顾这场“民主练习”,邀你一同思考:失败之后,我们还能如何前行?

你还记得第一次上街的那份感动吗?

我还记得,第一次上街是2011年净选盟2.0集会。那时,我刚刚北上吉隆坡念书。初来乍到,一切都是新奇的,吉隆坡也充满南国没有的事物。学期末的某天,学长便招人集会,商议一同到市中心参与抗争。

红头兵、水炮车、催泪弹……转眼间,这已经是14年前的事情。而我也只能依稀记得众人被围堵在同善医院的无助,以及友族之间守望相助,剪断门锁逃到后巷的欣喜。

冯垂华的《街头的共同体》仿佛带我回到那段记忆。本书改写自作者于2019年出版的论文。诚如副标:“马来西亚净选盟大集会里的国家与族群”,本书从3条轴线出发,即:❶种族/族群、❷空间/治理及公共领域,❸以此讨论净选盟集会作为社会运动,形成的跨族公共领域。

◢我们只是受苦的共同体

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点出吉隆坡作为一个多元杂糅的城市,实际上是各族群的“共用空间”。不同族群在各自的“飞地”标示族裔符号,并且在土地上安身立命,保持适当且互不干扰的安全社交距离。而这既是人类在建设“巴别塔”之后,口操不同语言所带来的惩罚,也是英殖民政府分而治之的遗绪。

而净选盟组织在运动策略上精准地掌握了社会的最大公约数,诉求干净、公平的选举,策略上与在野联盟(前期是民联,后期是希盟)积极动员,力求上街人数多多益善。它企图打破自1969年513事件以来,人民对于集会抗争的恐惧,又不断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试探当权者的底线。

倘若将净选盟集会标示为政治运动,它的确承袭了烈火莫熄的运动能量,也是在野联盟“两只脚走路”(选举及街头路线)的一环。而它也是社运。各族群人民长期活在巫统-国阵的淫威之下,既受着经济过度发展之苦,又受着民主不发展之难。或多或少都对这个执政半世纪的政党有所不满,也期盼着有一个宣泄的出口。

无心插柳柳成荫。我还记得,参与净选盟2.0集会之前,我曾天真地以为马来人都是巫统的铁票。然而,当我看见身旁的马来抗争者比我更歇斯底里地吼着:“Hapuskan UMNO(粉碎巫统)!”这彻底颠覆了我的视界。尔后,我们也天真地相信,只要更努力地与友族接触,这个“受苦的共同体”终将形成一场跨族群运动,一个民主、自由且平等的马来西亚将在我们的手上接生。

◢生活的苦难是日常

然而,社运的爆发是瞬间的,生活的苦难却是日常的。冯垂华在书中点出嘛嘛档作为打破族群隔阂的场域。的确,我们不同族群之间可以在公共事务与私人八卦之间彻夜长谈。但是,回归政治,遇上尖锐的族群及宗教课题,不同族群(的代议士)对于一纸契约却是剑拔弩张。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读者只要随意翻开国内新闻,就可以读到此等画面。

作者显然也意识到净选盟集会的局限。封底写道:

“净选盟大集会是马来西亚公民运动史上一次最值得纪念的尝试,也是最应该警惕的经验。警惕在于由它衍生的种种限制,而值得纪念的是,它将街头点化成一张桌子,一张可供不同族群、性别、阶级进行互动、对话和行动的桌子。”

因此,作者除了以学术角度提出“跨族公共领域”,也对于口号中的Rakyat(人民),做了集会群众反对族群政治,走向公民政治的诠释。

倘若要说一句泄气的话,那就是:这是一场失败的社会运动。狂飙一梦以后,我们只留下塞满车辆的街头。然而,社会运动需要不断练习与累积。乐观地说,群众至少以肉身打破了枷锁。这是心理上对于“变”的恐惧;也是巫统—国阵这个选举型威权体制,其透过各种手段操控选举得来的合法性。因此,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却还只是一个邯郸学步的民主新生儿。

◢撑起共同讨论的桌子

然而,上个年代的社会运动可说是成也社交媒体,败也社交媒体。社交媒体重视展演的媒介特性,使得社运没有时间去沉淀和讨论。也使得我们像盖尔·贝克曼的《革命前的宁静》所说的那样,失去彼此连接的桌子。而此书正是透过11个历史现场,梳理社会变革的发生。

其中,第二章的争取普选权的情愿策略听起来老套,却是我们当代最缺乏的。本章的主角欧康纳是19世纪爱尔兰政治人物。他所面对的英国,还是一个只有资产阶级男性有选举权的社会。然而,工业革命后的,工人的生活环境恶劣。如何改善工人的生活,打破菁英垄断政治权利便是当务之急。欧康纳作为温和派的政治人物,便参与争取普选权的运动中。他走遍各地发表147次演讲,并且收集签名,清楚地表达诉求,将请愿书提交到国会。

诉求当然不会马上被接纳,间中除了必须面对社运中温和派及勇武派的矛盾,也必须面对政府的打压。经过超过一个世纪,普选权才逐步在不同的法案中得到落实,也成就我们今天民主国家的共识:无论男女,只要成年即可有选举权。

诚如台湾中正大学教授管中祥在此书推荐序中提到的:

“理想的民主生活是需要先将人视为主体,相互理解,透过共同讨论才有可能共同完成。”

虽然我们失败了,但没有关系。至少许多人在社交媒体及各类书籍中,以文字、影像等记录了我们曾经努力的身影。而摄影记者陈奕龙的《岁月吼声》便是这样的作品。

短暂的狂飙过后,民主之路依然在我们脚下。与其在幻灭中驻足,不如在喧闹的街头,撑起一张能够包容不同声音,让人们坐下来共同讨论的桌子。宁静地,酝酿这场变革……

相关文章:

马华读立国】叶福炎 / 街头的共同体,如我们
【读家说书】最后一场净选盟集会,已近10年前……我们突破族群藩篱了吗?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