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VIP文

发布: 7:30am 19/03/2025

李昱龙

画龙点津

安华

哥宾星

国家数字身分

主要数据库(PADU)

星洲人时事观点

My Digital ID应用程式

李昱龙.国家数字身分过期了还领得到政府补贴吗

以我浅见,要加快扩大其实很简单,只要数字部长一声令下,以后全部互联网银行的网络交易,必须使用国家数字身分,作为用户身分核实加强安全步骤之一,以便减少诈骗、身分盗窃、非授权转账等。我看谁还敢不去注册?

你有注册过国家数字身分(Digital ID)吗?你可知道,国家数字身分的有效期只有一年?我很早注册了却一次都没有用过。政府后来也推出了。这个国家数字身份不止英雄无用武之地,手机安全系统还不时发出警示,显示这个App从未用过,被归类为“可以删除的冗余App”,并建议我删掉它,以便腾出更多空间,也可确保手机系统更安全、更乾净。

ADVERTISEMENT

首相于2023年12月1日成为注册及拥有国家数字身分的第一人之后还曾表示,政府不强迫国人注册,但鼓励大家特别是公务员注册,因为以后政府的针对式补贴将通过国家数字身分发放。首相这一呼吁,马上惊醒梦中人。也许很多符合资格领政府补贴者跟我一样,希望能快速又顺畅领取补贴,才在2024年3月开放注册时,赶快注册一个。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6:06am 14/11/2025
何俐萍.张晓卿,我心中永远的巨人

您是我们心中的巨人,这回巨人终将挥手远去。我始终不认为您是败给岁月,而是这一美好的仗您已打过,您已圆满完成世间的任务,安返天家。

致:永远敬爱的社长,

这些天,脑海中不断浮现曾经和你相处的画面。有感伤,但更多的是感恩,感谢您这么多年来,带给我,还有同事们的启发。

这几天,好多同事们都透过自己的文字和方式在缅怀你—我们永远的社长。比起您的荣衔丹斯里或爵士,我们更爱用社长来称呼您。对爱戴您的同事们,一声社长,平添了多一份的亲切和尊敬,因为您一直是大家心目中的大家长,这地位是无人能取代。

年初,在你的家整理海量般的旧照片和文件时,映入眼帘的好几张订阅报纸的收据,让我的内心激动和澎湃不已。订阅人正是您,签发收据的人,是我的已故父亲何逸仲。60年代,父亲和大舅赵松胜共同经营的环球书局也代理各种书报,《星洲日报》和《南洋商报》是其二。我是在初中时认识您,更准确来说,是经常听起家父提起您的名字。当年,这些在西马印刷的报纸得用空运的方式运到东马,每每运抵再送达书局已是午后甚至接近傍晚的事,父亲说只要你人在诗巫必定亲自到书局索取。那是我对您的第一印象,一位爱阅报的商人。

1996年,也是您耗巨资挽救星洲日报的9年后,《星洲日报》准备东渡砂拉越,这是您多年的愿望,把《星洲日报》发展成为全马的报纸,家父从报章刊登的招聘启事后主动帮我投递应聘。我就在父亲的一通电话:“张晓卿先生准备在诗巫设厂,你回来吧!”,从西马回到诗巫。自此,我对您的认识,从名字转变为老板和员工的关系,而您从未以老板自居,而是谦称彼此是同事。

从记者到编辑,我有幸陪同您出差采访无数回,也让我认识到你是享誉国际富商以外的多重身份,是社会人,更是让我敬仰的文化人,还有是处处照顾我们这些小辈的长辈。

有一次随您出差到中国,碰巧遇上“五一黄金周”,我们到准备用餐的餐厅竟是一位难求,好不容易等到位置,你要我们一行人赶快先坐下,自己却忙着继续张罗。你是老板,我怎么好意思自己先坐下,赶忙说:“社长您先坐”,结果您却稍稍提高声量回应:“我让你先坐你就先坐!”平日的您,用餐时总忙着给我们夹菜,而自己却吃不多。还有一次我偏头痛发作不得已留在房内休息,后来见面时您告诉我你记得有一种治疗偏头痛的民间偏方,嘱咐餐厅准备,那一刻我喝下的不止是偏方,还真切感受到您对后辈的关心。

在我产下第一胎的数月后,再次陪您出差,您见到我就很关心询问孩子由谁照顾,然后很严肃的提醒我,他看过一些新闻报道有些保姆为了让孩子不哭不闹竟给婴儿投喂安眠药,嘱我千万要多留个心眼。

随你出门,也要随时准备好接受您的“灵魂拷问”。比如有一回来到河南,你即兴“考”了我关于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历史;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你仰着头凝视墙上密密麻麻的名字若有所思,突然回过头问我:“有何感想?”,我直言内心很沉重,你却冷不妨再问:“那文化大革命呢?”,我瞬间秒懂您在思考些什么。

还有一次随您到雅加达采访,车子穿梭在繁忙的大街。您神色凝重的主动告诉我,您已多年未到印尼的原因是因为您痛心华人曾经在这里遭受不公平的对待,更痛心疾首的是,当地一些华人还在苦难同胞的伤口上撒盐。

白衣加球鞋,口袋里放着小本子是你的标配,还有随身携带《亚洲周刊》或是书本并不是您随便做个样子,而是您总会忙里偷闲阅读。

这几年您因为抱恙需要休养能见面的机会不多。睽违多年再见深怕您已忘了我是谁,你却透过强而有力的握手让我知晓,您还记得我这老员工。

后期的您话不多,有一次问您别来无恙,您还是握着我的手轻声用福州话回应我:“很好啊!”这就是一如既往的您,总给我们展示您韧性、坚强的一面。

还有在您的书房里看见满墙的书,意外发现我一直想读有关60年代大饥荒纪实的《墓碑》,见到您时打趣询问可否跟您借书,这回你清晰且大声用华语回应:“可以啊!”

您是我们心中的巨人,这回巨人终将挥手远去。我始终不认为您是败给岁月,而是这一美好的仗您已打过,您已圆满完成世间的任务,安返天家。

这些天好多同事都在分享和您的合照,我选择把和您昔日相处的点滴留在脑海中独自重温。因我深知您虽已远去,我和大家一样,会永远记挂您曾经的教导,您只是换个方式,继续活在大家的心间。

敬爱您的员工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