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鏡前佇立,我凝視那靜默的身影,
她的目光幽深,像歲月輕拂的荒原,
眉宇間藏著久遠的秘密與憂愁,
唇角微揚,彷彿安寧,
卻掩不住心底的荒涼。
鏡中的她,究竟是我,還是另一種存在?
她的眼中,似有未訴的風暴潛伏,
將我未竟的夢境悄然拾起,
在光影間輾轉,分不清現實與幻象。
她安靜地望著,像一段未解的詩篇,
眼神如流星劃過夜空,帶著微光卻無聲。
是我心靈的倒影,還是世界的嘲弄?
彼此相對,虛實之間,觸不到的真。
如果我伸手,能否穿透這薄薄的冰冷,
觸及她的溫度,聽見她的低語?
還是她終究只是霧氣中的幻影,
伴我在孤寂中醒來,又悄然隱去?
鏡中人啊,你的孤獨亦是我的悲歌,
在這永恆的對視中,誰也無法逃離,
我們彼此安慰,卻無法合而為一,
你在鏡中守候,
我在世間流浪,
擦肩而過。
也許,我們註定只是彼此的倒影,
但每當我凝視這冷冽的映像,
便如海上燈塔,給我心靈片刻的寧靜,
溫柔地提醒:
一切的真實,皆是虛幻的倒影。

【作家點評/蔡曉玲】
概念不錯,整首詩描寫的是一種鏡像體驗,讓人聯想到拉康的鏡像論,人通過鏡子來確立“自我”與“他者”,也是“真實”與“虛幻”的辯證。不過,全詩用了很多喻詞如“像、彷彿、如、似”或連接詞,降低跳躍感,削弱了一些詩意。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在记忆的幽微角落,有一方小小的天地,日光穿透斑驳的树叶,在地面上绘出一幅抽象画。每当我回溯往昔,总能看见那片光影,在岁月的长河里,静静闪烁,诉说着一段关于距离的故事。
初入那片天地时,我如同一只羽翼未丰的雏鸟,面对陌生的环境,满心都是惶惑与不安。那时,光与影的距离,就像我与外界的隔阂,看似近在咫尺,却又难以跨越。我望着那片被阳光照亮的区域,心中满是向往,却又因胆怯而不敢迈出脚步。
直到那道“光”出现,它并不耀眼夺目,却带着一种柔和而坚定的力量,悄无声息地驱散了我心中的阴霾。课堂上,它化作一本本翻开的华文书籍,牵引着我步入方块字构筑的奇妙天地。在诗词歌赋里漫步,体悟平仄间的万千气象,感受从古朴《诗经》到灵动唐诗、婉约宋词,再到近现代激昂文字的脉络变迁。她总是耐心地翻开书页,为我们讲述汉字背后的故事,每一笔一画间,仿佛都映照着千年的光辉,也照亮了我内心的世界。
有一次,在面对生活中一个看似难以妥协的状况时,我满心愤懑,冲动地想要不顾一切地发泄情绪。就在这时,那道“光”出现了,并轻声说道:“要想长远,别逞一时之气。”那一刻,我混沌的内心被瞬间点亮,仿佛蒙在眼前的迷雾被猛地拨开。此后的日子里,每当面临类似的情境,这句话就如同高悬的明镜,提醒着我保持冷静与理智。而它,就像那永不熄灭的光,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常常出现,照亮我前行的方向,让我在冲动的悬崖边及时勒马,做出更为明智的选择。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我终究还是离开了那片充满回忆的天地。在新的旅程中,生活的节奏愈发急促,学习的压力如影随形。光与影的距离悄然拉长,现实的浪潮裹挟着忙碌与喧嚣滚滚而来。即便身处其中,我在奔波间仍紧紧守望着内心深处的热爱,曾经那份对华文纯粹的热忱从未淡去,反而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深沉而炽热。
一个静谧的夜晚,城市的喧嚣被夜色过滤,只剩下寂静的空气在四周弥漫。我站在书架前,指尖随意地在书脊上滑动,打算寻一本旧书重温。在书架的底层,我的手触碰到了一本有些陌生的书,抽出来一看,竟是那本曾经被我视若珍宝的华文读物。它安静地躺在那里,像是在等待着这场跨越时光的重逢。轻轻翻开它,熟悉的纸张触感传来,一股淡淡的书墨香萦绕鼻尖。
刹那间,过往的时光如潮水般涌来,那些课堂上专注的聆听、课后的悉心指导、迷茫时的鼓励安慰,桩桩件件,清晰如昨。我这才惊觉,原来那道“光”从未真正离开,它以另一种方式,长久地陪伴在我身旁,默默见证着我的成长与蜕变 。
怀着满心的思念与期待,我再次踏上了那片熟悉的土地。当我踏入那间承载着无数回忆的教室,一切依旧,那片光影依旧在地面上跳跃闪烁。讲台上的人依旧站在那里,熟悉的背影,熟悉的声音,让我恍然间看到了那道“光”。原来,它一直都在,从未真正远去。
在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距离不过是一种表象,真正的力量,是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永恒地镌刻在心底。光与影之间的距离,就像我与华文知识、与成长之间的距离,看似变幻莫测,实则紧密相连。只要心中的那道“光”未曾熄灭,无论相隔多远,我都能找到回归的路。

【作家点评/蔡晓玲】
此文写的是自己与华文之间的距离,即使没上华文课了,只要拿起华文读物来读,瞬间距离又变近了,命题为“光与影之间的距离”是很切题又略带诗意的。文章每一个段落的开头几乎都是时间的流动,如“在记忆的幽微角落”、“初入那片天地时”、“有一次”、“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个静谧的夜晚”、“刹那间”、“在那一瞬间”,还是跟着时序走的,太工整了,以后尝试用别的方式串连段落,譬如进入上课的情境,用画面带动叙述,文章会更具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