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口26日訊)本著“一個也不能少”的教育精神,過去數年以來,弄邊中山華小校長李鎧向曾多次親自走進中山華小附近的多個原住民村落,勸告學生莫切輕易輟學,必須如常到學校上課,至少掌握多幾種語言,將來踏出社會有比較好的前景。

弄邊中山22小學生7是原住民
據知,弄邊中山華小是仁保縣學生人數最少的華文小學,2025年的全校學生僅是22人,其中接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即7人是原住民,是該校主要的生來源之一。
然而原住民學生卻時常不到學校上課,因此校長李鎧向幾乎愁白了頭髮,時常在課餘時間,獨自開車前往原住民村落進行家庭訪問。
李鎧向告訴記者,該校目前的22名學生當中,有7人是原住民,分別是一年級兩人、三年級一人、四年級有兩人,五年級兩人。
堅信每個孩子值得受教育
他堅信,每一個孩子都值得擁有受教育的機會,無論他們來自何處,無論家庭背景如何。也因為這個信念,他一次次踏上前往原住民村落的旅程,風雨無阻,跋山涉水,只為把那些即將輟學或從未踏入校園的孩子帶回課堂。
李鎧向是於2019年被調派到中山華小掌校,除了疫情時期,這數年以來,他曾經多次前往遮蘭巴當區的Panchor、Batu Peti、Sungai Raya和Lubuk Temengalan原住民村落拜訪家長及學生,每一次的出訪,都被他視為是一次希望的播種。

村落崎嶇難行險迷路
雖然如今很多原住民村落的水電設備都已齊全,然而從外界通往村落的道路卻依舊崎嶇難行,他曾經因為手機沒有網絡而被導航錯誤而被帶入茂密的油棕園,險些迷失方向,也曾因為道路泥濘,車輪深陷溝渠,寸步難行,險些受困在半途中。
據知,上述4個原住民村落中,有些距離弄邊中山華小都有一段不近的距離,一般上也很少人會前往拜訪。
原住民家徒四壁
深根“謀生比讀書重要”觀念
從現代化的城鎮,走進位於叢林深處、森林邊緣的原住民村落,李鎧向也親眼看到原住民的生活環境,有些原住民的家中依舊家徒四壁,就連桌子都沒有,而對很多原住民一直以來的觀念而言,其實謀生找錢填飽肚子,遠比讀書認字更重要。
因此有些原住民的求學觀念並不強,他們認為,其實孩子稍為認識一些字就足夠,到了一定年齡就可以出來謀生,包括幫助家裡割膠、或到深山裡面尋找一些大自然賦予他們的山藥,帶到外面出售賣錢更實際。
而且李鎧向也發現,其實也有一些原住民小孩是從來不曾上學,對於他們而言,住家四周的那一片叢林、膠園及油棕園就是世界的全部,從出生到離世,這就是一輩子生活的地方。

派發入學通告
每一次李鎧向的拜訪,除了勸告孩子不要輕易輟學,也肩負著另一個任務,就是派發一年級入學通告,勸說家長不要讓孩子錯過學習的機會。
他深知,若沒有人不斷牽引,許多原住民孩子或許會因環境所限,最終放棄學業,一再重複上一代的生活。
讓他感到無奈地是,有些原住民家長讓孩子停學的立場相當堅定,因此他無法做甚麼,只能深深婉惜。

教育家長講述知識力量
每次家訪,他不僅親自鼓勵孩子們回到課堂,更不忘教育家長,向他們講述知識如何改變命運,如何讓孩子的未來擁有更多的可能性。他也曾親自地帶領原住民家長前往縣教育局,為那些未曾登記入學的孩子申請學籍,有了和其他孩子一樣接受教育的機會。
邀原住民幼兒園參與兒童節
而且每當中山華小主辦兒童節活動時,他都會主動邀請鄰近的原住民幼兒園一同參與,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溫暖與樂趣,也希望能夠為學生人數日益減少的中山華小,招收更多學生,期望中山這間華小將來不會因為沒有學生來源而面對被逼關閉的結局。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八打灵再也21日讯)华小老师在雨中撑伞护送学生的暖心举动,让一名巫裔家长深受感动,直呼:“谢谢老师”!
这名家长通过TikTok账号“@syifacarryalls”分享亲身经历,表示孩子就读华小后,让她彻底改观,对华小的管理与师资赞不绝口,尤其是老师们无私关爱的精神,更让她十分感动。
她透露,起初曾听到身边不少人对华小存有偏见,甚至批评连连,但因丈夫坚持,她最终选择让孩子入读华小,而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她的看法。
“每天送孩子上学,都会看到老师站在校门前,亲自帮孩子开车门,并护送他们入校。”
“遇到下雨天,有更多老师们撑伞,确保每位学生安全入校,不论是小一还是小六生,也不分种族与宗教。”
视频显示,老师们冒雨撑伞站在走廊上,不断挥手引导家长前进,确保秩序井然,同时避免交通阻塞。
她表示,从未见过有家长需要下车为孩子撑伞,校门口也不会因接送而交通堵塞,这一幕让她深感敬佩。
“我真的很感动,也非常感谢这些老师的付出!向所有老师致敬,感谢你们!”
“希望大家珍惜并表扬所有无私奉献的老师,不论是华小或国小,他们都值得被尊敬!”
该视频引起热烈讨论,许多网民纷纷留言认同,并赞扬老师们的敬业精神。
不少巫裔家长也留言分享类似体验,“华小的纪律很好”、“我4个孩子都读华小,虽然费用较高,但很值得,教学系统化”、“华小老师真的不一样,每早都会护送学生入校”。
Watch on TikT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