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VIP文

发布: 2:00pm 15/04/2025

绘本的旅行

难过

许雪翠

混沌少年时

Adolescence

排解情绪

绘本的旅行

难过

许雪翠

混沌少年时

Adolescence

排解情绪

许雪翠|当悲伤变得很大时 可以说出来

文:许雪翠

趁着开斋节短假,将最近爆火的Netflix影集《》(《》)一口气看完。看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也许因为我是妈妈,家中育有青少年(小禹正好也是13岁,跟剧中男主角同龄),也许因为一镜到底张力太强,值得思考的点太多,让人看完后仍感心有戚戚,难以平息。

这部剧的编剧和演员功底都非常深厚,不只深入探讨了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更细腻地表现了霸凌事件带来的心灵戕害。有人说,这简直就是“家长教科书级别”的神级影集,每个家长都应观看,都会有所启发!

ADVERTISEMENT

如果单挑一个最让我深思的点,应该就是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和家庭压力下,孩子内心的、压抑和愤怒,该如何被及时发现?大人该怎么做,才能将内心逐渐扭曲,逐步走向黑暗的孩子拉回有光的地方。在一切都还来得及以前。

我们的学校,课太满,要赶的课纲太多,根本没有缝隙容下情绪教育。但是我们每个人不都有情绪吗?别说小孩,大人有时心情也会莫名沉到谷底,不想说话,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儿,只想一整天都卷缩在沙发里。


当我们生气、害怕、愤怒、觉得憋屈……当这些令人不舒服的消极情绪来袭,该如何排解?当学校没办法教情绪教育时,父母是不是就得补上?

问题在于,关于接纳与排解消极情绪的议题,父母也没有学过。上个年代,大家也都是在压抑、埋藏、无视、忽视与否定负面情绪下长成大人再成为父母的,突然要转换成“引领者”,还真不容易!好在,我们可以在陪伴引导孩子时,一步步重新学,也是好事!

给家长与孩子的情绪主题绘本

这一期,就给大家推荐美国资深心理学博士黛博拉·塞兰妮的绘本《妈妈,我好难过怎么办?》。这是一本给孩子(也给大人)提供面对和排遣难过的绘本。


英国著名育儿真人秀节目《超级保姆》制作人乔弗洛斯特就说了:“这本书简直让人眼前一亮!对自己的感受有所体察,是父母教导孩子走出积极人生的第一步。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不光需要父母的温柔以待,还需要能在精神和情感上实现自我重振的力量之源。”

是的,觉察情绪、接纳情绪并加以消化排遣,是人生重要的功课!

情绪主题绘本很多,像《我的情绪小怪兽》《菲力的17种情绪》、还有由另一位美国知名儿童心理咨商师康娜莉雅·史贝蔓编著的《我的感觉》8册情绪主题绘本,都是畅销全球的情绪教育绘本。

这本《妈妈,我好难过怎么办?》算起来,内容不会让人“太意外”,但是,能够让父母一步一步引导孩子,说出内心的感受,同时学到“方法”,这点很重要!(没人给家长采编情绪教育教科书,感谢有情绪教育绘本。)

做什么事都不开心

“我有时候好难过,难过得哭起来。”

开篇,左页短短一行字,右边手插裤袋垂首饮泣的伤心男孩。孩子应很快能共情。

作者表示,难过的时候,我们不只会哭,还会藏起来,会乱丢东西宣泄。

“我有时好难过,难过得做什么都不开心。收到礼物不开心。吃冰淇淋不开心。看着篮子里的小兔子,也不觉得开心。”

读完这些,“具象化”,是我首先想到的词。感受和情绪是如此细微而感性的,甚至往往无以名状。如果我们想要教孩子觉察情绪,就得先帮助孩子,学会形容那股胸口里的郁闷感觉。

把悲伤赶跑的方法

这天,作者写道——“这天,我见到了一位咨询师。她能帮助我了解自己的感受。”

很多时候,固有的社会标签,会让我们停留在“去见辅导员的都是精神有问题的,我没‘严重’到需要去见的程度”。我想因为作者本身是资深心理学家,所以能点出“咨询师能帮助我了解自己的感受”这个重点。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7:00am 28/04/2025
黄爱玲/《Adolescence》父权暴力下的受害者,也有男性

黄爱玲/《Adolescence》父权暴力下的受害者,也有男性

黄爱玲/《Adolescence》父权暴力下的受害者,也有男性

本剧剧名的直译是青春期,中文剧名《混沌少年时》(Adolescence)的“混沌”描述了青春期主角Jamie的状态。实际上,剧中大部分的角色都处于“混沌”的状态中。或者,更准确的说,它描述的是一个整体“混沌”的社会氛围,但又不仅于此,当中还充斥着大量的压抑、暴力、迷失……

谁杀了Katie?

一群警察在某个清晨全副武装的闯入了一个平凡的家庭,逮捕了最小的成员,年仅13岁的少年Jamie。一脸惊恐又无辜的青涩,不断强调自己“什么都没有做过”,寻求父亲陪伴的小绵羊,却是证据确凿的杀人凶手。第一集就给观众揭开了谜底,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这除了是警察的调查方向,更是Jamie父母和观众想知道的答案。

短短4集的篇幅中,每一个镜头和表情都藏着大量的讯息,令人目不暇给。随着第二集警员到校园的调查,第三集女心理师在训练中心(羁押所)中和Jamie的谈话,到第四集聚焦在Jamie家人一天的生活,导演没有粗暴地把答案说出来,却很成功地透过各种细节的拼凑告诉了观众。

黄爱玲/《Adolescence》父权暴力下的受害者,也有男性

剧中大部分人都是父权文化下的受害者,也很大程度是间接的加害者。

Jamie学习成绩不俗,热爱画画,但气质阴柔,不是父权文化下认可的具有“阳刚性” 的男孩。他很自卑,渴望被认同。他跟其他男同学一起看受害女同学Katie的裸照,以为趁Katie在被众人耻笑低落的时候释出善意就可以得到她的青睐。他不见得真的喜欢Katie,只是想得到 “女性的喜欢” ,因为这样才得以符合父权文化对“一个优秀男性”的期许。但Katie却出乎其想像的不只拒绝,还对他言语羞辱,更在其Instagram账号上不断留言攻击他是永远都不会有女生喜欢的“非自愿性单身男”。这完全引爆了Jamie的兽性,仿佛只有把Katie这样的“贱女人”杀死,是他唯一证明自己是一个“男人”的方法。

黄爱玲/《Adolescence》父权暴力下的受害者,也有男性

Katie对喜欢的男同学发出裸照,却被对方散播,成为父权文化下的“贱女人”。但她同时又接纳了父权对一个“男人”的标准而对“不及格”的Jamie转移伤害。

女心理师和Jamie的谈话中提了好多次的masculine,中文是阳刚性。Jamie的父亲Eddie身材壮硕,有男人味,有着社会认可的阳刚性,也是Jamie渴望成为的榜样。在被扣查和审讯的过程中,Jamie都不断在“寻找”父亲,实际上青春期的Jamie一直都在寻找父亲身上代表的阳刚性。Eddie从小被父亲家暴,所以告诉自己绝对不可把伤害延续。他做到了,他从不打Jamie。但原来,还远远不够。他尽责,努力工作养家,有时间就带Jamie去做他理解中“男孩”长大过程会做的事,比如踢足球、拳击。他没有想过,这些都是间接让Jamie无法从中得到社会要求的阳刚性认可,而造成长期不自信的其中一根稻草。

黄爱玲/《Adolescence》父权暴力下的受害者,也有男性

黄爱玲/《Adolescence》父权暴力下的受害者,也有男性

杀死Katie的是被父权压迫至扭曲的Jamie,但Jamie的人生也同时被父权杀死了。

高超的技术性叙事

本剧选择每集以一镜到底的方式去呈现,这不仅是为了噱头或炫技,而是达到了主题和氛围营造的契合性。镜头无间隙地紧追着每个角色,不仅呈现了连贯的真实感,大量的半身和脸部特写捕捉出所有角色的细腻情绪,也营造出强烈的窒息和压迫感。

第一集我们看到了被镜头强迫注视的杀人犯Jamie,第二集是那些被校园和大人们监控的青春期学生,第三集不断被男性凝视侵蚀的女心理师,还有第四集活在社会八卦和歧视目光下的Eddie一家人。

黄爱玲/《Adolescence》父权暴力下的受害者,也有男性

每一集的场景选择都是有戏剧意义的。从警局、学校、训练中心(羁押所)、家庭,建构了整个社会的缩影。从外在社会到家庭甚至个人,我们所有人都活在父权暴力的监控下。

本剧从主题、演员、叙事技巧、节奏和所有细节的配合和相互呼应之精彩,都足以列入教科书成为学习范本。

更多文章:

李欣霓/《死了一个娱乐女记者之后》聚焦镁光灯下的人性纠葛
蓝左西/《浮游先生》在爱与牵绊中,寻得救赎与和解 
王晋恒/《未来与我》你会为世界预言一个怎样的未来?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