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保健在社會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尤其在疫情爆發以後,生命爭分奪秒搶救之際,及時和完善的醫療設備顯得更為重要。科技的日新月異,有助於改善現有醫療系統的不足,加快就醫效率,於是有了數碼健康學(Digital Health)的誕生。
科技一步步改變人們的生活形態,各行各業也因為科技的介入,有了嶄新的面貌。國際醫藥大學(IMU)高級講師陳毅璇博士解釋,數碼健康學顧名思義指的是,把數碼科技應用在醫療保健領域。
“數碼科技涵蓋的不只有電腦科學及資訊通訊科技,也包含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我們的生活漸漸被人工智能圍繞,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監督疫情居家隔離者行蹤的追蹤器,還有檢視健康的智能手錶,而這些數碼健康工具都具備一定潛能,以提升醫護人員精準診斷和治療疾病的能力,以及加快病患獲得醫療資源的速度。”
有鑑於醫療保健領域對數碼健康專才的需求不斷提高,國際醫藥大學推出了課綱涵蓋電腦學、數據分析及健康科學,為期3年的數碼健康(榮譽)學士課程。
她說,此課程的目標在於栽培學生具備數碼健康、醫療保健科技及相關行業的知識和必要技能,好讓該科系畢業生對醫療保健組織、系統和條例、需求及問題有更多認識,甚至創造出能改善現有醫療系統的方案。
“學生會通過專案導向學習活動、研究及開發,還有約5個月的實習來學習,所以他們不只是上課和做作業,也會跟業界有連結,從中收穫實際操作經驗。畢業後,學生就可以幫助醫療保健領域實現數碼轉型,並提升現有的醫療流程。”
符合現今社會所需
數碼健康學對社會有貢獻
數碼健康學對社會有何貢獻?國際醫藥大學校友蔡偉民醫生說,醫療保健是相當複雜的行業,存在著不少痛點,而其中一個解決方式就是善用科技,這也是數碼健康學出現的原因。
他以本身創立的遠程醫療平臺DOC2US舉例,“我們嘗試利用線上平臺拉近病患跟診所或醫院之間的距離,就像患有慢性疾病的病患,可以通過遠程醫療平臺持續地跟醫護人員保持聯繫,醫生也可以透過視訊來看診,幫病患開藥方,尤其在疫情爆發期間,遠程醫療平臺更發揮了作用。”
另一例子是我國人民因疫情,正使用的MySejahtera應用程式,為追蹤冠病病患的接觸者,所有國人都被強制使用MySejahtera,同時衛生部也可利用從人民身上收集而來的數據,預測公共衛生狀況,擬定應對策略。
國際醫藥大學教授帕特里斯(Prof. Patrice Boursier)預料,未來5至10年內,數碼健康學或許將大幅度地影響分子發現、抗老藥物及基因治療的發展。
他說,新藥物商品化平均需花費約25億美元,其中一個原因是難以找到有潛能的分子。
目前研究員預估有機會研究成拯救生命藥物的分子數量超過1000種,而機器學習演算法有助於探索現有分子的龐大數據庫及特性,並運用相關資訊來找出新可能,促使新藥物候選分子的發現變得更快速和更便宜。
抗老藥物方面,不少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及痴呆症有機會通過延緩衰老來治療,首批新抗老藥物已經開始進行人體測試。抗老藥物的目標在於通過延緩或逆轉衰老的基本進程,來治療特定疾病。
在基因治療上,針對個人基因量身製造的新藥物,在醫治因脫氧核糖核酸(DNA)出錯而造成的罕見疾病中,有著重大作用。
新藥物的形式可能包括基因置換、基因編輯,抑或反義(antisense),亦即類似分子橡皮擦,可刪除或修正錯誤的基因訊息,而這些治療方式的共同點在於,都可利用人工智能來編程,以改正遺傳疾病。
數碼健康領域不停拓展
未來需要更多的人才維持
陳毅璇說,由於數碼健康領域不停拓展,因此肯定需要相關人才來維持此行業,甚至創造新可能。
另外不少研究預測,未來數年市場對數碼健康人才的需求將提升超過10%,而醫療保健領域及醫院、政府機構、保險公司及初創數碼健康企業,如提供遠程醫療服務的企業,更是對相關專才有高需求。
“職業方面,因為這是新契機,所以還沒有特定的職稱。但潛在的職業包括數碼健康策略師或顧問,成為臨床實踐和資訊科技之間的溝通橋樑;抑或成為健康信息專家,偏向處理科技落實於醫療保健領域的事宜;也可成為健康數據分析師,評估從數字化醫療記錄得來的數據,來提升醫療設施的信息系統,或創造及維持醫療保健的數據庫系統。”
若想在數碼健康行業有更好的職涯發展,帕特里斯教授認為,學生除了需具備溝通技巧、職業操守、領導力等軟技能,同時要擁有基本的電腦科學及資訊通訊科技技能,包括清楚瞭解電腦的硬件和軟件,也要懂得運用PYTHON編程語言來編程。
此外,學生也需對數據管理有一定了解,原因是科技專家需要處理所有類型的數據,無論是有結構的或無結構的以及儲存在雲端的數據,當然學生亦需理解人工智能的發展潛能,並懂得善用人工智能來改善醫療保健領域。
他說,部分畢業生或許會成為軟件開發者或人工智能專家,但部分學生可能對數碼健康其他領域更感興趣,所以學生至少要具備科技相關的基本知識,並能夠跟不同的電腦科學或人工智能專家,以及跨學科團隊合作。
“學生不只要擁有軟技能、科技方面的知識,也要嘗試瞭解其他領域的知識,而且科技瞬息萬變,未來還會有新事物的出現,因此具備基本技能之餘,也要以開放態度關注科技的發展趨勢,而且革新思維也很重要。”
陳毅璇建議,欲研習數碼健康學的首要條件是,必須對相關領域有強烈興趣,這樣才會有動力學習更多,並且不應排斥編程和數據分析,“學習編程和使用數據分析工具並不需要具備高級數學背景,所以不會是問題。”
設立數碼健康平臺
為人民提供遠程醫療服務
蔡偉民醫生畢業於國際醫藥大學醫學系,曾在英國和新加坡執業,當初之所以創立遠程醫療平臺是因為,在他成為醫生後,發現很多時候家人和朋友都會傳簡訊或撥電給他,詢問醫療相關疑問,加上他爸爸於約8年前患上重病,基於背景的關係,他在找尋不同專科醫生時佔有優勢。
“這兩件事情促使我思考,不具備相關優勢或管道的人們,他們會從哪裡得到資訊?我從中發覺醫療系統其實存在差距,於是成立了DOC2US,為本地人民提供遠程醫療服務。”
創業過程中,他面對的挑戰是擁有醫學背景,但沒有任何科技方面的知識;因此需要找尋夥伴來補足他所不具備的科技技能。
另一挑戰是,由於我國不缺乏診所和醫院,人民對遠程醫療的意識不高,所以在平臺創立初期,平臺的使用率並不高。就算疫情爆發提高了數碼健康平臺的使用,但我國數碼健康領域的發展跟中國相比起來,仍處於剛開始階段。
再來就是大眾對遠程醫療的接受度,當中不只是病患,還包括醫療服務提供者,“過去我們都習慣面對面看診,當要通過熒幕來問診,其實大部分的醫療服務提供者都仍未做好準備,而且面對面問診跟線上看診所需具備的技能有差別,這是我們面對的挑戰之一。”
蔡偉民對我國數碼健康領域前景抱持著樂觀態度,“我國政府相當支持數碼健康行業的發展,不只有相關新措施和協作,市場上也出現越來越多的初創數碼健康企業,當然少不了教育機構推出相關課程,來推動整個行業往下一個階段前進,在未來的3至5年,相信我國的數碼健康領域將會達到現在中國的水平。”
IMU將在3月20日(星期日)早上10時至4時舉行FiS課程線上諮詢日,歡迎在此網址imu.edu.my/fisday預先登記
欲知更多詳情,可瀏覽 www.imu.edu.my 或電郵:[email protected] 或致電 IMU 03 – 2731 7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