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疫情,帶來了不安和衝擊,卻給城市和我們創造出不同的機遇。就如Think City城市力學部經理顏禕紝所言:疫情,是一個機會,也猶如一場大型的社會性實驗。
“疫情時候,我們看到沒有旅客的話,對我們有什么影響。這給了吉隆坡的商家去重新探討:本身該如何加強韌性(resilience)?”
“如果我們完全依賴外來的旅客,而忽略的在地經濟發展,最終這個城市會失去韌性。城市需要有足夠的韌性,以應對未來的任何衝擊,邁向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他的看法,城市力學部總監林堅毅亦表示認同,因為這就是商家可以重新思考的時機。
他指出,要朝著創造文創區的方向發展,將需要多方的努力,例如著手翻新老店屋時也重新探究其中的價值,然後不妨與歷史、文化和創意融合,加入關聯性的元素。
一個城市的發展,需要融合不同的元素。從公共設施、交通、建築,到人流、商業、社區活動,環環相扣且缺一不可。
吉隆坡去中心化(decentralisation),發生於過去30至40年間,即吉隆坡市中心的主要經濟功能與人口逐漸遷移。
政府機構轉移到布城、交通樞紐和金融機構遷至吉隆坡中環車站、人民搬遷到市中心外的地區居住等,促使城市的甜甜圈效應(Donut Effect)在這都市中心不斷髮酵。
可是,吉隆坡依然是個富有傳統特色和文化遺產的都市。
“這也是為何我們的吉隆坡市中心(Downtown KL)很重要。”
身在吉隆坡High Street Studio的Think City辦公室內,林堅毅繼續細說著吉隆坡的獨特之處,還有那些被遺忘的文化遺產。
保留特色注入新元素 活化老建築關鍵所在
坐落在吉隆坡市中心的老店屋,是其中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元素。以它們的建築風格而言,其中蘊含的歷史價值甚至可追溯至1880年代。此外,截至2019年的統計,吉隆坡市中心的歷史性建築有48%屬於傳統店屋,且大部分的保存狀態仍處於合理水平。
林堅毅目前身處的High Street Studio,就是一個範例。
他透露,由傳統店屋打造成揹包客棧,但疫情發生的兩年間難以持續經營,而業主把5間店屋的上層改為了辦公室,並在樓下劃分出適合當作文創工作坊或辦活動的小型空間,還有部分店面則為咖啡廳。
他解釋,通過活化老建築(adaptive reuse)維護老建築的特色,以及注入適當的內容,在城市復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就如這排店屋。如果沒有保留店面,而你只是從裡面看,會覺得這裡充滿文青風格。可是,以前這裡不是這樣。當年的老店屋,是上層住人、下層做生意。”
“如果我們沒有去頌揚與賞析那些傳統的元素,數個年代後的人看到(High Street Studio)只會覺得:原來老屋是這樣的。”
他點出,這類型的項目可以作為一種催化劑,以協助催化內容的變化,如High Street Studio就帶動了敦李孝式路(Jalan Tun H.S.Lee)的改變。這裡有越來越多咖啡廳進駐,搭配上多條經過提升的後行(Laneway),包括Lorong Bandar 11,重新給這一部分的吉隆坡注入了一些活力。
另一個保留不少老店屋的地點是茨廠街。林堅毅表示,當地的居民、商家有些搬離,但近期大家可以看到許多店屋翻新。
“鳳凰餅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它一方面還保存著製作餅乾的傳統方法,另一方面它也在老建築進行翻修,通過結合新舊的元素吸引到大家重新回去購買。”
始於檳城 文創區帶動發展
自2009年起,Think City不斷推動國內主要城市的發展與更新,從檳城開始,再逐步延伸到吉隆坡、柔佛及東馬,為不同的地方重新注入了活力。
在2014推動Think City KL項目時,他們的團隊開始瞭解吉隆坡市中心面對的問題,再進一步探討出我國首都老城區的最佳發展方向——文創。
通過旅遊、藝術及文化部、吉隆坡市政廳、國家文物局與Think City攜手合作,發展吉隆坡文化與創意區(KLCCD),帶動吉隆坡市中心成為綜合創意、文化與數字領域的創意經濟體之際,也邁向吉隆坡市政廳的2040年“人們的吉隆坡”(City For All)願景。
然而,這項於2019年公佈了總體規劃的項目,並未倖免於疫情的影響力。林堅毅透露,除了流失了一些動力,還要面對不同狀況下出現的挑戰;同時也不否認日後或有需要調整企劃。
他坦承,疫情的確拖慢了一些項目的步調,卻也在不同領域創造了不少機會,如一些商業活動的進駐。
此外,Think City也有一些撥款,包括“吉隆坡市中心補助金計劃”(The Downtown Kuala Lumpur Grants Programme)供申請,無疑帶動了這座城市的內容創造。
“每個危機,都是一個機會。就看我們要如何善用了。”
多方面著手 隆市中心打造KLCCD
那……要進一步推動此時的吉隆坡,我們還能從何著手呢?
林堅毅指出,提升公共空間是其中一個重點,同時也應該在城市再生的項目中拉進B40一群,尤其是這些公共空間對相關社群而言相當重要,是屬於康樂、活動的空間。
“最後一個是標誌性建築,包括蘇丹阿都沙末大廈(Bangunan Sultan Abdul Samad)、火車站。這些項目需要高層次的策略,以便在再發展的時候不會破壞或流失文化與歷史價值。這些極具意義的建築,需要維持原樣,並確保其中有部分內容依然與我們相關、讓公眾接觸到。”
“這些元素需要結合在一起,以在吉隆坡市中心打造出KLCCD。”
顏禕紝也進一步解釋,吉隆坡市中心裡富有歷史價值的建築都有聳立在此的意義,如國父喊出獨立之聲的默迪卡體育場(Stadium Merdeka)、國家清真寺靠近市區,就是旨在貼近人民、能夠與全民共享。
“包容性,對於一個城市很重要。”
對文化歷史的淡忘
聽聞顏禕紝提及默迪卡體育場,林堅毅亦不禁感嘆,不少年輕一代現已不瞭解獨立發生的那一刻,其實是在默迪卡體育場,而非經常有國慶日遊行的獨立廣場(Dataran Merdeka)。
“對歷史的認知很重要……如果國家開始的地方、國族建構的起點,都被我們自己馬來西亞人忽略,那怎樣說愛國呢?如果我們自己不積極去採取行動和自主,就不應該指稱他人佔據了這個地方。”
他表示,因為吉隆坡市中心呈現空心的狀態,所以讓其他人事物有機可乘,造成大家來到這個城市的時候,只能看到當下,而忘記了它以往所具有的重要性。
多種元素成就一國之都
除了去中心化的狀況,吉隆坡市中心還有面對各種相互關聯的問題,如年久失修、交通阻塞與汙染、房屋多元、公共空間未充分利用、街友、公共保健欠佳等,讓這個擁有超過800萬人口的都市之發展潛能深受限制。
不過,各機構包括吉隆坡市政廳,近年也在吉隆坡市區推動多項發展,其中有吉隆坡生命之河(River of Life)、“遺產步行道”(Jejak Warisan);公共交通如輕快鐵、捷運和電動火車;以及私人領域的投資,如默迪卡118摩天大樓(Merdeka 118)、富都區、茨廠街區等。
林堅毅強調,作為以文化為核心的城市再生(urban regeneration)計劃,吉隆坡市中心打造成KLCCD會是最佳選擇,因為我們需要是以文化遺產為基礎的經濟。
“創意,是來自哪裡?它是來自文化與傳統,因為你的想法與概念會需要有發展的基礎。那……什麼地方會比較適合(打造成KLCCD)呢?就是在這裡,從中找回這些傳統文化、歷史來發展創意與創新。因此,這個核心很重要。”
同時,內容維護(content curation)、培養和加強創意與文化生態、強化社區韌性等,都是需要關注的一環。
疫情,只是其中一個插曲,並無阻KLCCD的成形。以吉隆坡市中心現已具備的元素,他相信KLCCD會逐漸踏上正途,可望10年後,讓大家見證這個文創區的完整體。
原本只是一個小鎮的吉隆坡,是在所有重要元素的結合下,成為了一個國家的首都,象徵著我們的發展、進化與進步。無論是哪一個部分,我們都能從中發掘出一段與我們國家成形、邁向繁榮之路相關的小故事。
相關新聞:
●吉隆坡疫前vs疫後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