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看起來無恙的人,某天突然劇烈頭痛,且伴隨著嘔吐,甚至失去意識、陷入昏迷……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入院篩查和診斷後發現:原來這都是由腦動脈瘤(Cerebral/ Brain Aneurysm)破裂所引發的突發性狀況。
腦動脈瘤在馬來西亞並不常見,因腦動脈瘤起病比較隱匿,且不易被察覺,導致人們對這項疾病的意識覺醒度較低。
什麼是腦動脈瘤?城市花園醫療中心(ParkCity Medical Centre)腦神經外科顧問醫生謝佩佩解釋,腦動脈血管壁由外膜、中膜和內膜組成,誘發腦動脈瘤的主因在於腦部動脈血管壁脆弱,使得血管壁形成類似瘤狀的物體。
“腦動脈瘤的大小範圍從較小的1至2毫米,到較大的30毫米以上皆有。破裂的腦動脈瘤通常發生在大腦和覆蓋大腦的薄組織之間的空間,這種類型的出血性卒中被稱為蛛網膜下腔出血。”
腦動脈瘤破裂可致命
謝佩佩醫生指出,基本上腦動脈瘤體積小於2毫米,同時患者情緒和血壓穩定,長時間沒有發作和破裂,其實不會出現症狀。
“較大的腦動脈瘤一旦破裂就會造成腦出血,可導致患者昏迷,最嚴重的後果可致命。”
“在破裂之前患者可能會出現突然異常嚴重的頭痛、噁心嘔吐、視力模糊、後頸項緊繃疼痛以及意識喪失等症狀,或根本無任何症狀。此外,病發時基本上不會有先兆,多數屬於突發性。”
發病年齡年輕化
風險因素包括高血壓、抽菸、酗酒、肥胖及攝食可卡因,其他如頭部外傷和病菌感染也是誘因之一。體積越大的腦動脈瘤,加上血壓控制不佳,破裂機率越高。
“未破裂腦動脈瘤的確切患病率尚不清楚,這類患者一生中約有四分之一的破裂機率。”
謝佩佩醫生透露,大多數人都有患上腦動脈瘤的風險,而不良生活和飲食習慣的因素,造成腦動脈瘤的發病年齡越趨年輕化,好發年齡層通常介於30歲至60歲,40歲以上風險更高,女性患者多於男性患者。
長期頭痛 為關鍵症狀
腦動脈瘤若還沒破裂,是頗少有症狀,長期頭疼或偏頭痛是唯一較顯著的判斷來源。
謝佩佩醫生透露,幾乎所有前來求醫的患者,都有著長期頭痛和偏頭痛的共同點,其次特徵就是熬夜影響睡眠。她點出,只要腦動脈瘤不破裂,大多數患者終生都安然無恙;不過,一旦破裂則非同小可。
謝佩佩醫生強調,腦動脈瘤若沒有處理好,久而久之很容易引發一系列輕微或嚴重的併發症,包括癲癇發作、腦積水、低鈉血癥、心律失常、心肌梗塞或充血性心力衰竭、貧血、靜脈血栓栓塞。
國人少主動篩查腦血管
她補充,腦動脈瘤可能在腦中形成血栓,如果置之不理,久而久之影響血液的正常循環,可會導致中風現象,因此就算已經萎縮,也必須妥善處理。
“腦動脈瘤不是惡性腫瘤,它不會如同惡性腫瘤的細胞一樣繁殖和複製。可是,腦動脈瘤會變大,主要是腦血管的血液循環欠佳,久而久之,腦動脈變成囊狀,而且越變越大,達到7毫米或以上就必須接受治療。”
對於腦動脈瘤高風險群,如果出現頭痛等症狀,謝佩佩醫生建議可到醫院進行核磁共振腦血管造影(MRA),以便掌握腦動脈情況。她不諱言國人不僅很少主動篩查,很多時候反而是發生破裂緊急入院才意識到患上腦動脈瘤。
“一般情況下,醫生普遍使用基本的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來確定腦蛛網膜下腔是否出血,如果腦動脈瘤破裂,95%可以篩查出來。當患者被診斷出腦出血情況,接下來醫生將替患者進行CT血管造影(CTA)篩檢,進一步判斷動脈瘤的部位、形態、大小、數量、是否存在血管痙攣,以助醫生確定接下來的治療方案。”
腦動脈瘤現有治療方案
謝佩佩醫生表示,腦動脈瘤主要具備三種治療方案。第一種是開顱手術,通過專用夾子夾住動脈瘤的底部來夾閉治療。第二種是血管內栓塞術,從股動脈導管穿過血管進入腦動脈,將鉑線圈推入動脈瘤引發血栓反應,防止動脈瘤進一步出血。
最後一種方法是腦血管繞道手術,當患者的動脈瘤涉及血管或顱底腫瘤包裹血管時,腦神經專科外科醫生會通過用身體另一部分的動脈作替換,以消除引發問題的血管。她直言,腦動脈瘤患者手術後的復發機率取決於治療方法,基本上覆發機會非常低。
作為後天引起的腦動脈瘤,控制血壓是最佳的預防方法。謝佩佩醫生提醒,持續性的高血壓狀態,或忽高忽低的血壓,增大了波動性,非常容易形成腦動脈瘤。
她補充,除了高血壓,患者也須控制好血糖和血脂,避免加速血管的損傷。另外,腦動脈瘤也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家族三代以內如有腦動脈瘤病史,最好進行相應的篩查,及早檢查及早治療。
KKLIU 1476/2022
TARIKH TAMAT TEMPOH : 31 DISEMBER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