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非凡人物
投资理财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会员文
彭健伟/草莓大福的赏味期
4小时前
VIP文
李系德/蛋壳制不倒翁 织毛线锁纽门
5小时前
新教育
【NATIVE纪录片放映讨论会】扭转旧叙事 说好原住民的故事
5小时前
新教育
设计,为全球问题寻方案 2024 AYDA设计奖成绩揭晓
5小时前
e潮
【多点AI】AI与机器人:为长者打造智慧生活与高效照护的革命性力量
6小时前
e潮
【潮风向】平板电脑并不只有苹果 还有更多实惠又强悍的选择
7小时前
ADVERTISEMENT
future slider
专题
更多
专题
焦点
【数据战争/01】被卖了还帮忙数钱?你的数据你自主
8小时前
焦点
【数据战争/02】是谁教坏了AI?发展在地化技术,保障AI主权
你有用过ChatGPT、MidJourney、Sora、Suno等各种生成式AI工具吗?有没有发现这些“舶来品”生成的内容,有时会带有偏见或刻板印象?
8小时前
周刊专题
【自杀新闻应对/02】看到自杀资讯,你会怎么处理?
打开社交平台、翻开报章,都是重复又重复的自杀相关新闻。社交媒体时代下人人都是传播者,现场照片、遗书、家属或校方的发言全在网上流窜;新闻媒体肆无忌惮取用,巨细靡遗地报导…… 在网络上看到自杀相关资讯,通常你会怎么做? 觉得有些痛苦熬不过?可拨打以下辅导热线: 马来西亚生命线协会:03-4265 7995 马来西亚博爱辅导中心:03-7781 0800, 03-7785 5955 心灵扶助协会(Befrienders):03-76272929 相关报道 【自杀事件应对/01】报道自杀新闻,新闻媒体应该怎么处理? 【自杀事件应对/03】华文媒体竞争激烈,一定要用血淋淋来赚取流量吗? 【自杀事件应对/04】自杀防治,媒体与个人如何担起守护生命的责任? 延伸阅读: 自杀事件发生前后 校方能做些什么?
3天前
专栏
更多
专栏
会员文
彭健伟/草莓大福的赏味期
4小时前
VIP文
李系德/蛋壳制不倒翁 织毛线锁纽门
如今最拿手织冷衫的大男人,相信是在奥运赢得多面金银铜牌的英国“跳水王子”Tom Daley,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为同性丈夫编织“温暖牌”毛衣,正是:“王子手中线,夫郎身上衣;临场密密织,暖意常常思……
5小时前
会员文
胡须佬/2024饮食回顾(下)
下班后不去福建面了,兰州拉面才是最潮。小贩中心除了烤串煎饺外,过往去西安才吃到的肉夹馍也可以独立成档,还道地的配凉皮呢。回到5年前,这现象完全无法想像……
1天前
ADVERTISEMENT
e潮
更多
e潮
e潮
【多点AI】AI与机器人:为长者打造智慧生活与高效照护的革命性力量
6小时前
e潮
【潮风向】平板电脑并不只有苹果 还有更多实惠又强悍的选择
苹果平板电脑自有它的口碑,但市场上还有很多品牌的选择,甚至还有供电竞玩家的平板电脑。
7小时前
e潮
【多点AI】未来十年:生成式人工智能AI如何改写制造业?从管理实践与技术结合谈起
如何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动生产自动化,成为管理的关键。如今,生成式人工智能(GAI)技术让管理难题变得更加可控。
1星期前
短片
更多
短片
副刊短片
【后生可为】姐弟俩“零元创业” B.Adore从代购到自创商品
4天前
副刊短片
【513墓园列保留地】跟副刊重访历史场景……
2017年,位于雪州双溪毛糯的513墓园差点被征用兴建停车场,文史工作者群起反对,把这片极富历史意义的墓地保留下来。多年过去了,513墓园现在怎样了? 经过4年的努力,雪隆历史与文化遗产之友协会(PESAWA,简称“历文之友”)于2024年11月22日收到雪兰莪州鹅唛县土地局的通知,根据雪州政府于2024年9月5日发布的宪报,依据《国家土地法典》第62条,鹅唛县Mukim Batu Lot 75114的土地被正式保留为非穆斯林墓地,并指定由历文之友负责管理。 2024年5月,活力副刊去采访拍摄双溪毛糯513墓园,制作了一段回顾历史的短片,以期唤起民众对此历史事件的关注。 【制作团队】 剪辑:本刊 陈愐壮 拍摄:本刊 陈愐壮 采访:本刊 白慧琪 温馨提示:点开 YouTube,享受更佳观影体验! 如果你喜欢这支影片,别忘了点赞、分享和订阅 活力副刊的 YouTube 频道,支持我们创作更多优质内容! 相关报道: 【焦点/勿忘国难 (1)】保存513墓园还欠的东风何时来? 【焦点/勿忘国难 (2)】如何回顾种族冲突与历史伤痕? 513墓园列保留地 历文之友:终放下心头大石
1月前
副刊短片
【视频】文丁百年客家村 强拆迫迁事件十年之后……
文丁(Mantin),一座群山环绕,位于雪兰莪和森美兰交界处的历史小镇。百年前,这里因发现大量锡米,吸引大批外人聚集,定居的人口渐渐增多。在1977年以前,南北大道尚未开通,旅人来往吉隆坡和芙蓉,文丁亦是必经之地。然,昔日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随着人口外移不复再。 “说起文丁的历史,离不开客家村”,客家村护村召集人张次耀多番强调。2013年,拥有超过160年历史的客家村历经迫迁事件,时任政府以“非法占有私人土地”为由,要求村民迁出家园……屹立百年的历史建筑还在;象征华人先辈拓荒历史,挺过迫迁风波的客家村也还在。但,在缺乏人力资金维护的旧时种种,还能“在”多久呢?(采访:本刊 陈星彤;拍摄 / 剪辑:本刊 林芷桑) 更多视频: 听不见错了吗?遇到比残疾更难的事?他们的故事比动漫还励志! 弃salon钟爱复古barber 八零后拜访老师傅学手艺 福品竞标讲求意头 喊标司仪吉祥话语推高价码 戴佩妮专访精彩片段
1月前
ADVERTISEMENT
星云
更多星云
末日的温馨时光/林薇恩(班台)
晚上8点49分,世界陷入黑暗,仿佛世界末日。 彼时,我独自一人坐在饭厅吃着晚餐,手机斜靠在碗上播放着大热的电视剧。黑暗顿时笼罩四周,唯有手机的光亮,屋外传来清晰的警报器声响,而客厅传来的是阵阵哭声。 我拿起手机打开手电筒,照出的光芒指引前路,我走到客厅,是刚满一岁的小外甥女在哇哇哭泣。二姐抱着哄她,哭声才渐渐消退。客厅中唯一的光亮是5岁的大外甥女坐在沙发坚定看着的手机,她并未被环境的改变而影响。 家中的手电筒能够照亮整个客厅,客厅不再黑暗,小外甥女这才消退。大外甥女依旧没有改变,还是坐在那看手机。而我坐到她身旁,拿起手机与她做起同样的事。一旁发出的笑声是大姐和二姐在逗着小外甥女。 没过一会儿,一阵闹铃声回荡在寂静的空间,是大外甥女手中手机的闹铃。她赶忙关掉,只不过闹铃声已传入我们的耳朵,二姐发话:“手机还来。”她装出委屈的样子,试图通过这副模样让她母亲给她更多的时间。坐在她旁边的我夺走她手中手机,说道:“手机玩多了对眼睛不好。”接着将手机还给二姐,自个儿回到位置,继续玩手机。 大外甥女见我如此,愤愤地问她母亲:“为什么小姨可以玩!”二姐回她:“小姨又不是我的女儿。”面对这个回答,她静默不语,瘪嘴看我,我对此视若无睹。 这时她才感觉到身边的不同说道:“我好热了啊!”之后她跑到爸妈的房间,从中拿出了一把小风扇。她打开电源,习习凉风减缓了燥热的情绪。她将风扇对准了她母亲的方向,我见这场景笑了一下,继而玩起了手机。 9点13分,依旧是闷热的空间,手电筒苦苦照亮整个客厅。按照这种情况,电源大约不会那么快来了。这时大姐提议到外兜风,二姐欣然答应,大外甥女欢呼,小外甥女大约听懂了,也跟着她姐姐一起笑,而我并没有什么意见,看着手机回了声好。 大姐拿着自己的水瓶还拿了车钥匙坐上驾驶座,二姐抱着小外甥女拿了她的“臭臭”和奶嘴坐上副驾驶,大外甥女拿着自己和她母亲的水瓶坐到了后座,而我依旧盯着手机,慢悠悠地上了后座。 车子启动,前灯照亮了大门,随后驶出家门。邻居们也都纷纷出门,三三两两的人群聚在家门口,小孩大约是在讨论要玩些什么,大人大约是在谈论谁的八卦。也有些人如我们一样开车出门,享受着车子内空调的凉风。 两个外甥女似乎很兴奋,脸上满是笑容,两位姐姐看着她们也觉得好笑,只有我是被手机的内容逗笑的。只不过过了没多久,小外甥女见我手中还拿着手机闹着要到我这边来,她母亲无奈只能将她托付给我,我也只好放下手机,将她抱来哄她。 路过一间房屋,竟然有灯光亮着,二姐猜说他家应该有发电机的,又再感叹什么年代了竟然还会临时停电,什么通知也没有。又看到了一家,屋外很亮,原来是被车灯照亮的,车子停在家中,人躲在车中,享受着无尽的凉爽。 二姐又再感叹小时候为什么没有空调什么的还能过活,而现在竟是连一点热也受不着了。我默默听着,看着路旁只有房屋,在心中回答了她的问题。由此又发展到的话题就是她们小时候停电是如何过的。是没有手电筒只能点蜡烛的日子,也没有小风扇只能拿着扇子以此带来微微凉风,而那时候开车也是一种奢望,绝不能像现在一般。 车内播放着S.H.E的歌,大姐就说:“这歌好些年了吧。”二姐接过话茬:“是啊,都是我们十多岁听的歌了。”她们接着聊到谁每次唱谁的部分,我默默地听着,找不到任何能够插嘴和她们聊天的机会。 我有点郁闷地靠在窗户上,两个小孩并没有我这样的情绪,两个人在那玩的不亦乐乎,小小的空间里都是笑声。我望向窗外,店屋和路灯没有往日的明亮,全世界似乎只有对面驶来的车子映射出的光。 有点像世界末日呢。 不是在睡觉就是在玩手机 我正欲打开手机,前座的大姐开口:“还玩手机呢?”我看了眼时间,又将手机关上:“没,看下时间。”我闷闷地靠回窗户,不知道后视镜能不能看到我,大姐问我:“上次我们遇到的老师是哪里人?”我有点受宠若惊,老实地回答她,她又再继续问其他问题,二姐时不时说上几句。 随着姐姐们的问题接连而来,我逐渐沉浸在她们的交谈之中。大姐笑说我小时候说听到〈我爱他〉这首歌就想哭,说我怎么那么小就会为情歌所伤,我感到羞愧,抿嘴不知道该说什么。我还记得我们说了好多好多,只不过想不起来了,即便回问姐姐们,她们也该是记不住的,但我能清楚地记得,在那天我是感到舒适放松的,说了好多,关系缓和了很多。 二姐说了几个月她家装修好了就该搬回她家了,我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以前也有过这种情况,二姐夫从新加坡回来,她就会搬回她家,当时我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现在我却有种强烈的想法,她还有另外一个家。 她接着说她搬回她家之后,对家里人有什么影响。说父亲和哥哥变化最大,因为他们最早回家能够和她们相处的时间更多;说母亲早上没有外甥女陪她一起做运动;说三姐四姐出去工作时没有人和她们用可爱的脸庞说再见。 而我明明是除了她们母亲之外,本该与她们相处时间最多的人,可他们却说我的影响不大,因为我成天不是在睡觉,就是在玩手机,根本就不会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她们。 我默不作声,脑内思绪万千。 她们说得没错。 10点27分,三架手机提示音同时响起,是大姐夫在群聊“一辈子的家人”发来的信息。 “来电了。” 我转头一看,小外甥女坐在宝宝汽车座椅,抱着她的“臭臭”,咬着奶嘴,睡着了。大外甥女也靠在我身上睡着了。 路灯亮起,黑暗褪去。我感觉世界又开始吵闹了起来,可我的心却从未有过的平静。 回到家,我负责抱起大外甥女,二姐抱起小外甥女。为两个在睡梦中的小瓜擦拭身体,手机放在一旁。 风扇、空调开着,灯光亮着,一切回归正常。 11点49分,我关灯,房间陷入黑暗,可窗外的路灯的光亮并不会让世界陷入黑暗。这是我许久没有过的时刻——没在睡前玩手机。 3个小时,挽救了我未来的每个小时。不再沉浸在手机的世界,而是享受、感受这个世界,珍惜这一切,爱每一个人。 明天,我依旧离不开手机,我会需要手机的闹铃叫我起床,会需要手机的聊天软件通知我各项事物,会需要手机的浏览器让我跟紧时事,会需要手机做很多很多事。 但我更离不开我的家人。 时间不会再浪费多一分一秒在手机身上,我会将它给更适合的人。 这天,本不该美好,却变得美好。 这天,不是世界末日,而是我的温馨时光。
20小时前
不如听歌/黄玟颖(美里)
有段时间,我经常把各种在偶然间听到的歌记录下来。 抱着“这歌写到心里了,有空一定重新翻出来听听”的想法,我把这些歌名一个个打进手机的备忘录里面。 事实上我没有听歌的爱好,所以很难理解那些花很多钱买贵价音箱,或是传说中音质很好的头戴式耳机的音乐发烧友。我很少为某件事发烧,尤其是那些会使我本不乐观的资产更加难堪的爱好,我一概尽量避免。 有次我和一个朋友走进商场的3C数码店,他指着一个外观看起来像是金属材质制成的长方形盒子,跟我说这是音箱界的爱马仕,叫马歇尔。 我原本已经伸出去想要触碰的手顿时不敢再往前。这个会发出声音的小东西竟然这么贵。 朋友说这是最小款的,一千多,现在在做促销。 “所以你要买吗?” 朋友说不买。我还想问为什么,却先一步听见他说家里已经有了。 “我有最大号的那个。”他说这句话时很得意,还恶心地朝我眨了一下眼。 我常会遇到别人问我关于听歌的问题。比如有没有听歌的习惯。喜欢听谁的歌。一般用什么软件听歌。最近谁或什么乐团出了一首好歌,你有没有听过……诸如此类的关心,而我总带着歉意摇摇头。 我一个人开车时不听歌也不打开电台。非常偶尔,当某种感觉突然涌上心头时,我才会自己意思意思地唱几句烂熟于心的歌曲副歌。 为什么唱副歌?因为我只记得副歌歌词。 有时也会碰见极力想要推荐我歌的一些人。他们眼神带着“21世纪烂透了,唯有歌能拯救啊”,这种莫名其妙的巨大热情,向我展示或是极致忧伤,或是可以冲破耳膜的硬式摇滚歌单。 后来我就直接以“不好意思啊,我不听歌的”,谢绝艺术硬销,同时杜绝了有些人想要拼Apple Music、Spotify或YouTube Music的隐晦邀请。 有天我和另一个朋友一起吃饭,她随口问起我有没有关注最近网络上重新爆火的一个音乐综艺节目。她说里面有个素人,原本学的是护理专业,毕业后在医院工作了一段时间,但是很喜欢弹吉他,所以就辞职来参赛了。 “他也不像其他人那样,跳舞或者耍帅什么的,就站在舞台上面边弹边唱。” “我听他唱歌会想流泪。” 你已经在流泪了。 我看着她不自觉的样子,不知道可以说些什么,和应该说些什么。我猜想最近她一定过得很不好,所以才会少见地在大庭广众的餐馆任由情绪外露。这时服务员端上餐食,礼貌地留下“请慢用”三个字,马上朋友就像一个正在泡澡的少女忽然听到门被打开般,惊慌失措。 她回过神来的第一反应是叹气。第二个反应是对着我挤出一个难看的笑容。 我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只是摇头,一句话也没有说。 她点了炸鱼排。像往常一样和我分享,只是这次她选择对半切开,接着放进了我黑椒鸡扒的碟中。她说自己不大有胃口,我的那份不要给她。 她不是一个十分关注综艺节目的人,绝大部分的生活围绕工作和家人,一小部分留给还没有结婚的伴侣,以及像我这样每逢节假日才会相约见面的几个老朋友。距离青春期那种每天待在一起上下课的日子已经太久太远,此时她就近在眼前,两颗曾是负间隔的心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停止了共振。 各人有各人的课题。各人有各人的生活。 等我们把最后才上的甜品也都干净地吃完,她还是不说。 没关系,我想到了其他的办法:“他唱的歌叫什么名字?我有空去听一下。” 朋友露出意料之中的惊讶表情,她知道我从来不听歌,去KTV也只会唱固定几首老掉牙的歌。但是她仿佛意识到了我的心情,了然地笑笑,打开手机里的Apple Music给我看。 “你也和别人一起拼Apple Music的家庭账号吗?” 她说是啊,好多人都是这样的,自己买多贵啊,也不划算。 那些难以启齿的话,就请歌代替我们说。 就是这天之后,我经常把各种在偶然间听到的歌记录下来。其实坚持记录大约有大半年了,可截至目前备忘录里就只有16首歌。很遗憾地,我依旧没有养成听歌的习惯,但是开始愿意听别人分享他们听歌的心情和心得了。遇到面部表情特别真诚的分享者,我还会特意搜他说过的歌来听。 不再排斥同事给我介绍歌单 被我写进备忘录里面的歌种类很杂,我没有特别偏好的,选择它们是因为它们所携带的某些东西,在某些时刻精准地击中了我。 高强度连续上了5天的班后,躺在床上一整天的周末,陈奕迅〈今天只做一件事〉的歌名击中了我。看完Melo韩剧男女主甜到发腻的恋爱历程后,高姗〈遇见你的时候所有星星都落到我头上〉的旋律击中了我。经前综合征准时到访时,吴汶芳〈孤独的总和〉的歌词击中了我,我在挤满了人的捷运里幻想偌大的城市就只剩下我。伍佰的〈Last Dance〉反复击中我,方大同的〈Love Song〉接着治愈我。歌制定了逃跑路线,只要思绪放空,我们就会去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读一个人的文章,就是在这个人的文章中短期居住,然后再走出来。听歌应该也是这样的。 带我认识马歇尔的朋友热衷使用Instagram的便签功能。这几天他都发一些伤心语录,可能是意有所指。当他连续3天都分享同一首歌时,我点开了和他的聊天框,“失恋啦?” 马上就收到他的回复:“你怎么会知道?!” 因为你发的歌啊。这首〈Secret Love Song〉的歌词不就在讲失恋吗?“咳咳,Every time I see you I die a little more?” 他已读,再也不回复。也许是害羞,也许是恼羞。我终于也恶心了他一次。 我再也不排斥同事给我介绍歌单,我隐约地感觉到这是建立人际关系的一种隐性新方式,让刚开始只晓得彼此名字的一群陌生人,迅速找到拥有相似人生经验的朋友。人与人之间有一座歌做的桥,走上去以后桥就会自动播放歌曲,如果你不是90年代至尊苦情歌的受众,那就走隔壁的桥,那边正在放〈伤心的人别听慢歌〉。 又是一年的圣诞,我又和朋友聚到一起。这次她看起来好多了,面色红润有光泽。我问她还在听〈像我这样的人〉吗,她说早就不听了。但她还是喜欢这个歌手,最近在循环播放他和别人一起合唱的〈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很有钱〉。 我们还是在上次的餐馆,点了一样的餐食。这次她连一小块也不给我切,她说她刚下班,快要饿死了,叫我把自己的那份给她分出来一点。 更年轻一点时,以为不媚俗是一件很酷的事,发誓绝不做为了钱庸庸碌碌的大人。几年过去了,在认清世界没有绝对的悲剧,但也没有英雄主义后,才发现拼Apple Music一点都不丢脸。 我们不再像个内心满是创伤的小孩,尖锐又骄傲地说“你懂什么,你什么都不懂”。我们在走到人生的某个节点时,突然听懂某句歌词,也听懂了彼此迂回却带着关心的话外音: 最近有听什么歌吗?(最近心情怎么样?) 想不想知道我最近在听什么歌?(想不想知道我最近过得怎么样?) 你猜我喜欢听什么类型的歌。(在你眼中我是谁。) 21世纪烂透了,唯有歌能拯救啊。(21世纪烂透了,互相推荐一首歌,暂且度过这段难挨的日子吧。)
2天前
茶汤蒋勋/沈明信(八打灵再也)
爱书人,各有各的恶梦。 你刚得了一本好书,书印得漂亮,拿在手中厚实,新的书页还透着一股绵香。 一时把玩爱不释手,边读边吃,点点斑斑的汤汁,都溅到书页上了。 又或是,带着进厕所啃了一个下午,起身抽水时,它就这样一个轻巧翻落,跌到马桶里。 又或是相伴于枕席,夜里一个翻身,及早起床,封面折出一条大痕,像是深不见底的马里亚纳海沟,笔直地戳进你的心里。 以上皆是俗人。高雅之士,那该是品茗之时,把一大杯的普洱,直接打翻在上面了。 恰好那一本是蒋勋的书,谈美,印得更精美,中间的书页被打湿了,曲折成波浪,怎么都无法恢复平直,连书面都合不上了。 你哀声叹气,埋怨不已,大叫着:没事没事,立马再去买一本,遗憾总可以弥补。 把书摊在风里,晾了一个下午。心里想着,原本是崭新的一本书,就一杯人畜无害的茶,怎么就给弄糊了?看看它似历经二战,辗转江湖,凋零半生,落魄至今。 你心有不甘,一再端详,那纸页的纤维,一根根像快化了,回变成一锅纸浆,再变成一棵树,斑驳的树皮,恰如眼下的前世今生。 一块鸡肋的前世今生 悻悻然回到室内,盘点书橱里的百雄万兵。你是横槊长江的曹操,奈何不了一块鸡肋。这书就是鸡肋,想着把它扔了,又心疼真金白银,且把它摆到看不到的地方。 夜里熄灯而眠,你想着:你是爱这书的内容,还是爱这书的外在?想来都有的。人生来五感俱备,又不是电脑里只有0和1的二次元。突然想把那些造纸的、印刷的、排版的全部谢了个遍。 一夜星空长河。那架上的书宛如个个有感,一本贴着一本,私传密语,都来安慰。宋词为它低吟花间,梵谷为它作画,侦探为它推理,赤色革命为它咆哮山河,东欧铁幕为它噙一汪倔强泪水。还有一本食谱绘本,拉着叮当大雄赶来,拿出美食台巾,先变一杯咖啡,再弄一份蛋卷沙拉,又问它还想吃点什么? 是什么让我们只偏重语言思维?那些隐藏的、有待绽放的灵性,有如宇宙深处绚烂的烟火,等着摄进你全部的感官,那俯射而至的脉冲波,打到脆弱的肉身,先是拂动,再是抖动,后是震动,最后节节寸寸,粉碎炸裂。 终于释然。 清晨,又是一个极好的天。拿出那本茶汤蒋勋,一页又一页读下去。
2天前
人物
更多人物
作家黄凯德 /看书写作是日常 不乐于贴上文青的身分标签
你会怎么定义“文艺青年”? 是不是听着小众音乐,读着经典名著,穿着格子衬衫,言谈书写间文绉绉,细腻又敏感的文静青年?还是出口成章,著书立说的文字工作者? 然而,新加坡作家黄凯德并不标榜自己是“文艺青年”,认为所谓的“文艺青年”其实是个圈套。 “作家”居然拒当“文艺青年”?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陈敬晖 黄凯德出生在一个很一般的新加坡家庭,父亲是客家人,母亲是马来西亚麻坡福建人,家里流淌着各种南腔北调的方言。时而与父亲讲客家话,时而与母亲讲福建话或中文,要不然就是和弟弟讲福建话,偶尔跟邻居讲潮州话或广东话,可以说是在一个语言极其混杂的环境底下生长的。 在他求学之时,“华校”已不复在,彼时新加坡正好进入全英语教学时代,也许在同样是英校生的情况下,只要中文理解能力或表述能力较他人强些许,华语较为标准,就会被其他人归类到“文青”行列里。 于是,在他看来,就新马的情况而言,“文艺青年”仿佛是一个圈套,或是一个会不知不觉落入的模型:只要你稍微爱看书;可能爱看书之余,稍微发表过一些作品,“啪”一声,“文艺青年”的标签就被贴上。 “因为新加坡是语言多元的性质,用中文写作或者用中文阅读本来就是一个偏非主流,或与英文相较,并非主流的事情,所以就很容易就掉进一个套里。” “(文艺青年)不是一个我很乐于见到的身分。” 误打误撞成为记者8年 黄凯德曾是一名记者,他坦言之所以会从事媒体行业,实际上是一个“单向波”的情况,因为从中文系毕业的他,眼前自然而然只有“中文媒体”和“华文老师”两条路可供选择。他尝试过另辟蹊径,本想留校继续深造,朝学术方向发展却遭遇磨难,学术之路宣告失败,于是在他大学毕业后便投入报社。 “如果未来有机会的话,还会再走这一条没走成的路吗?”我问。 “不会,大概有点庆幸没有走那一条路,哈哈。”他笑着回答,没有半分犹豫。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没走过的路未必一路繁花。 当记者的初期,朋友觉得长期被他们标签为“文艺青年”的他可能无法适应,然而,他却在这一行一干就是8年。 他笑说“记者”和“作家”本就是绝配的组合,放眼欧美,著名的作家都有“记者”的身分,而回首8年的记者生涯,亦为他供给许多养分以及创作的灵感。 当时菜鸟记者,进入报馆之初就会被分配到意外组,他自然不例外。 意外组记者是报馆诸多组别中,最直面人性阴暗、生离死别和血腥暴力的人群。在过去,新加坡意外组的记者均有一个传统:每日一早就得到殓尸房去报道。 因为对他们而言,殓尸房是挖掘新闻的去处。 “新加坡新闻的来源不是很多,但你可以凭公众的热线电话,或者有时候警方会透露一些消息,可是很多新闻还是要主动去挖掘。” 在新加坡,所有遗体都必须先进入殓尸房,然后再提领出来,尤其是非自然性死亡的死者更是如此。 蹲守在殓尸房,向一个个家属打听死者姓甚名谁,年龄、性别、种族和死因,然后察言观色,看看是否有进一步挖掘的价值。 像嗜血的秃鹰。 “所以是一个非常不人道的做法,如果用广东话来说,是很‘阴公’的做法,后来这(传统)就改掉了。” 他坦言其他新进记者和同事在工作时,现场的画面可能会遭受到巨大的冲击。但许是他年轻胆大,又或许个性内敛,喜怒不形于色,相较起他人,他却能够坦然见证血腥暴力的场面,以及人性阴暗面,进而沉着地报道。 “当然,事后回想是一个不错的体验。大概是一个意外记者才能够较为深入地去接触到新加坡繁荣安逸亮洁的表面底下,跟任何地方和社会都有的,较为龌龊、阴暗的一面。” “这几年以意外记者的身分,这么一个经验,现在想起来其实是难能可贵的。” 对于是否鼓励学生投入新闻媒体行业历练,借此积累人生阅历,他笑着摇了摇头,“有时候会分享一下自己过往当记者的一些经验,可是现在很难去鼓励学生做什么事情,而且现在新加坡媒体也是在萧条当中。” “限制”只是创作枯竭的借口 黄凯德认为即便要写新加坡的故事,创作亦未必要写苦难,因为小说的题材多样化,可能国泰民安、水清无鱼,也会有创作的基础。 “过去很多人喜欢挑剔新加坡的说法是太干净太安逸,它必然是对创作不利的,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创作的理念或者观念。” 然而,在他看来不过是个写不出东西的借口。 “其实我觉得是一个借口,就是自己写不出东西来,就要抛出一个理由合理化自己的无能、无知,后来这(理论)就已经不好意思讲出来了,因为全世界有太多例子,你已经不能够去推搪, 找很多似是而非的借口。” “不是说政府不让你写这个内容,所以你就创作不出高能量的作品,这讲不通啊,是没有逻辑的,是一个谬误,现在偶尔还会听到人家这样说,都是借口啦!” 他以伊朗电影为例,伊朗电影工作者冒着身陷囹圄的风险,在限制重重的环境仍能频出佳作,无疑打脸了用“体制”作为盾牌的人们。 “人家是冒着会关一辈子的危险,去做他要做的事情,去拍他要拍的电影,那其他地方有比伊朗政府可怕的吗?” 不排斥作品被影视化 除了记者、老师、作者,其实黄凯德也曾当过编剧。 在大学毕业时,出于好玩心态,他曾与对影视拍摄感兴趣的朋友合作创办一家制作公司,结果拍了三部电视电影,公司便宣告倒闭。 他透露,在这些年来,偶尔会跟一些影视业内工作者谈及将他的作品改编成电影,或担任编剧的可能,但很多时候往往无疾而终。 资金欠缺必然是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则让他感到有些无奈。 “我不知道其他地方的情况是不是这样?他们觉得编剧是可以用最少钱解决的一件事,他们还是有这个想法。” 他能理解这是由于预算本就不高,因此能拨给故事创作者的部分极为有限,认为可以便宜行事的缘故。 他笑道自己并非米兰·昆德拉,反对自己的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反而是抱持欢迎的态度来相谈,有需要的情况下也不介意担任编剧。 “但就这个行业而言,好像都有一个说法是原著跟编剧应该是划分成两个人来处理比较妥当。” “因为电影跟文字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媒介嘛,能写小说的未必可以编电影剧本,而且可能自己的作品在取舍上有某一些盲点吧,这可能对于整个电影的制作不是太有效率。” 品味他人跟鉴赏自己是相通的 尽管黄凯德希望写作成为“日常”,但他笑言由于个人怠惰,加上新加坡是个比较世俗化、务实化的社会,整体氛围不太理想;个人能力所限等因素,无法做到让写作成为一种日常。 “我觉得任何一个创作者,如果交不出什么成绩,最后只能怪个人,责无旁贷嘛!” 而他对“成绩”的定义,并非出版成书、得奖等外在肯定,是在于作品的好坏。 “一个写作人最重要且最根本的一个条件,就是要有自知之明。你写出什么东西,你自己可以去判断。” “品味他人跟鉴赏自己是相通的,所以应该都知道(如何判断)。” 他笑说自己没有伟大的志向,但应该还有“几本书”的能量,虽然网络成了时代的主流,出版业处于萧条的境况,他却依旧希望将文字打印成册,摆放在某处。 “我们可能还活在过去对于书本怀有比较浪漫想像的那个世代,觉得写了这么多东西需要白纸黑纸,需要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 “而且需要摆在书店、图书馆里头,摆在某一个读者的床边、书橱里头,过去还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我们是在图书馆、书店看书的年代过来的人。” 有趣的是,他一方面坚持以白纸黑字为作品的载体,另一方面至今保持每日阅读习惯的他,却转向电子书。 “因为Kindle太方便了。” 那么爱看书的你,喜欢方便携带的电子书还是充满质感的实体书呢? 更多【人物】: 退休后重新提笔,台湾作家陈雨航 用一指神功重出江湖 设计师包益民 /做设计最怕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 以细节调味 用素材塑形,葛亮酿造小说真实感与温度
1星期前
退休后重新提笔,台湾作家陈雨航 用一指神功重出江湖
“我第一次来马来西亚就是来新山,我带了小野和欧阳林来,那时候非常受欢迎,读者也非常热情,大概都是中学生。我想当时的中学生,现在都已经是四十几岁的中年了。” 2024年第17届花踪文学奖颁奖礼隔天,陈雨航迫不及待补充致辞时来不及说的话。花踪第一次南下新山,令这位台湾出版人兼作家想起与新山的缘分。1998年城邦来马开设书店,他代表麦田出版前来,就是先到新加坡,接着越堤到新山,才北上吉隆坡…… 报道:本刊 白慧琪 摄影:本报 林明辉 陈雨航对马来西亚不陌生,上回2013年来马也是为了花踪。得知曾合作的作家医生欧阳林回马就待在柔佛州,他搞得清地理位置,马上知道与新山同属一州。远的不说,3年前旅台马华作家邓观杰的《废墟的故事》,他有份推荐,还说近几年来的马华文学已经没有马共了。 马来西亚人对陈雨航不该陌生,他是麦田出版的共同创办人,麦田出版的书籍无疑是许多本地读者的中文读物来源。 陈雨航是出版人,此次来马担任花踪文学奖马华文学大奖的决审评委。出版之前,他先是写作人,1970年代就写了短篇小说集《策马入林》(后被王童改编成同名电影)和《天下第一捕快》。 他还有一个身分——媒体人。其实,他的事业先从报刊起步,退伍后做过报章娱乐影剧版主编,也编过电影杂志。出版生涯1985年才开始,先在时报出版,后被詹宏志挖角到远流出版。 1992年,他和苏拾平共创麦田文化。“做了出版以后会觉得,出版的力量比较有累积。”他觉得,一来书本从制作开始就比较细致,生命较长;二来书本较报纸更能延续,做得比较完整。就像当年,他在麦田开设的历史、军事丛书。 不是军武迷却出版军事书籍 陈雨航初入职场做影剧版,是因为研究所念戏剧。他从小爱看电影,对电影中英译名如数家珍。开始编历史、军事史丛书,自然和大学念历史有关。他在麦田最先出版的军事书是《身先士卒——史瓦兹柯夫将军自传》(分上下两册)。 “我是文学读者,特别是小说的读者,但我也什么书都看,就读了军事书。”陈雨航直言不是军武迷,不熟悉什么枪砲战舰等武器,更不会收藏军事模型。但他爱看战争史和不同将领的人物传记。 台湾的军事书籍一向不是出版主流,但一代接一代还未断过。最早60、70年代由战略学者钮先锺首开先河;爱读军事史的陈雨航于1990年代开始接棒。麦田就出过一套6本,非常厚实的《西洋世界军事史》。 “我特别推荐考李留斯雷恩(Cornelius Ryan),他原来是一个战地记者,他写的《最长的一日》(The Longest Day)、《夺桥遗恨》(A Bridge Too Far)拍成电影,还有一部《最后一役》(The Last Battle)就没有拍成电影。”雷恩三部曲一开始没有版权,陈雨航当年识得译者黄文范,对方已经翻译好《夺桥遗恨》,于是积极取得版权,再请他翻译剩下两本。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版权到期易手,由读书共和国集团旗下的燎原出版再版。陈雨航又急着介绍,燎原出版的总编辑查理,本名区肇威,也是一位大马华人。 不为放弃写作不甘 退居幕后当编辑 前面说到,陈雨航先是写作人、媒体人才是出版人。等他再次执笔写书,已经是退休后的事。2012年发表首部长篇小说《小镇生活指南》,随即囊括《亚洲周刊》十大小说奖、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问起编书与写书的时间比例,陈雨航斩钉截铁“没有比例啊,当我开始工作以后,我很快就放弃写作了。”嘴巴挂着“放弃”那么负面的词,但他并非不甘愿,不快乐。做报刊编稿,做出版编书,都是他喜欢的事,自然投入其中。更何况,出版自有成就感,编了一本成功的书,或发掘一个好作家,也都值得高兴。 “这就是一个编辑人。”陈雨航保持一贯的温和语调,丝毫不为停滞约30年的写作有过一丝不甘。他再以熟悉的剧场比喻,“我不是一个好的表演者,但我可以做后台,可以指挥。”他甘愿做场记,跟在导演身边,看的是舞台全景,对演员走位、道具摆设了若指掌。“场记对所有的演出最清楚……这有点像我后来做的编辑工作。” 常有人问他还写不写,“我刚开始还会说,还想再写,但后来就知道我做不到。”没想到眼前头发灰白的资深出版人,说出类似现代语境里“躺平”的话。“我想我有点纵容自己,觉得工作已经那么辛苦了,那就不写了吧,也提不起劲来写。” 第二个原因呢?“好啦,我自己说一下好了,我对小说的sense还算好,我是一个读了那么多小说的人……”陈雨航虽然出生花莲乡下,但从小就把图书馆翻遍,一周读好几本小说。乡下孩子要早起帮忙家事,他起不来,是母亲眼中贪睡爱困的小孩。父母不知道的是,晚上9时关灯入睡,他还在开夜车看书。他在灯泡拉了一条线,如果外面有任何动静,一扯就关灯。 所以,作为文学编辑,小说又是他的守备区,“我都看那么棒的小说,写的时候要超越它,很困难 ……” 签了约就是“头洗下去” “我后来重新写作是因为我的事业结束了,那我能做什么呢?”或许是话题谈到这里才热了,前面露出“躺平”之姿的陈雨航,这回像是骑虎难下的屁孩。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简称国艺会)的补助,只要写5000字就能申请,没想到还真申请上了。“闽南话说‘头洗下去’,你签约拿了50万(新台币,约6万9000令吉),那你拿了钱,写不完退回去吗?” 前一天的颁奖礼上,马华文学大奖得主龚万辉也谢谢了国艺会的补助计划。要不是合约有注明期限,拖延症如他可能到现在还写不出得奖小说《人工少女》。陈雨航对此心有戚戚,“本来两年的,我后来申请延后,我写了3年终于也写完了,我也有那种心情。” 尔后2015、2016、2021年分别出版散文集《日子的风景》、《小村日和》和《时光电厂》。《时光电厂》获得第35届梁实秋文学大师奖优选奖。陈雨航谦虚说,因为出了小说,大家发现这个“老家伙”还能写,就找他写写专栏,积累后才出了这几本散文集。 “你得面对一个事实,坐在你面前的,离开这个行业有20年了。”谈出版,陈雨航自认退休了,虽然保持关注,但有些作家、书籍可能会漏掉。他把时间摊开来算,离开出版业那阵身子还没脸书,还是部落客时代。他是“一指神功”使用者,用电脑写作就靠这一招,只是比较快一点了。 拜脸书所赐,透过许多老朋友、同行、后辈脸友的发文,他还能跟进到出版趋势。还有,每年有机会做几档文学奖的评审,能看到年轻人的东西,不会觉得自己是个“老先生。” “因为我有看新人的东西,我甚至可以用一些他们的语言。”陈雨航说,“因为有接触,所以不会lag(脱节)太多。” 更多【人物】: 设计师包益民 /做设计最怕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 以细节调味 用素材塑形,葛亮酿造小说真实感与温度 电视烹饪节目主持人甄文达 /推广中餐文化也探索美食 期待遇见心动的美味
2星期前
设计师包益民 /做设计最怕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
编按: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设计师,你觉得会是什么?时尚?自由?还是活泼?这期【非常人物】的主角,是位自认为好奇心重的设计师。好奇心如何与设计挂钩?他又因好奇心有过怎样的独特体验? 现在,一起来认识设计师包益民吧~ 报道:本刊特约 张佩莉 摄影:本报 黄安健 TEDx Petaling Street “跃”年会宣传照上的包益民西装笔挺,双手插裤袋,气场全开,尽显“国际知名设计师”、“亚洲华人创意教父”的精气神,不过,年会当天站在舞台上却是另一个判若两人的形象──两鬓斑白小平头,黑T恤黑长裤黑色帆布鞋,一派随兴。后来在场外专访时,他还随身拎着一个塞满杂物的环保袋,像邻家的大叔从隔壁家走过来。 在台上,他分享了自己过去30年的成功秘诀“BABABA:Believe in Action(相信行动)”,虽然已经是一个多月前的事,但部分内容至今言犹在耳:“减肥不成功,因为没有很想要减”,又以电影《Inception》盗梦者把想法植入人的潜意识作为比喻,阐述“当你目标明确,确信这是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时,才能全心全意投入其中”,这个比喻精准无比,力道十足。 包益民一直都是一个目标导向的人,他曾经说过“前方有个旗子,就会不择手段达到目的”,又说“我就是想从一个一般的人,变成最好的人”,读过世界最好的设计学院──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RISD)和加州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rtCenter),曾任职世界顶尖的广告公司,30年来跨界广告、媒体、艺术、品牌管理、时尚设计、房产规划、AI等产业,他向宇宙下的订单,都一一显化。 只在见客时才穿得像个人 这天特别留意包益民的衣着,是因为知道他除了是设计创意人,还有另一个身分──时尚爱好者。 谈到当天的全身行头,他耸耸肩说从头到脚都是平价服饰,因为自己大部分时间都喜欢穿着舒适,“因为今天要演讲,穿得还比较像个人,平时上班更随便,因为很少需要见客户。”顿了一顿,补充一句:“但我有好的衣服,真的要见客时才穿。” 因为穿了一身黑,左手手腕上那枚酒桶形表壳亮黄带的腕表也显得格外抢眼,一问之下,原来是时下明星、运动员和富豪争相收藏的瑞士品牌Richard Mille的自动腕表,以轻巧纤薄见称,“很轻,我蛮喜欢的。”他抬了一下手腕,淡淡说道。 他人生中的第一件奢侈品是意大利Armani的冬装外套,但却只穿了一天,忆及这桩往事,他莞尔笑了。 天生就对美好的事物特别喜欢 包益民的父亲是外交官,父母亲长驻国外,13岁时,他才跟着父亲到巴拿马生活。话说那一年他在巴拿马念完中学,准备到美国深造,临行时父亲塞了500美元给他,要他去买一件好的冬装外套。“一般人可能会花100块去买,因为30年前100块美元已经很多了,但我却笨笨的用500块买了一件Armani,结果穿了一天就拿去退,因为觉得太奢华,不实用,又觉得自己太年轻应该不适合穿Armani,所以就拿去退了,买了一件60块钱的冬装外套!” 至于为什么是Armani,“不是因为它是名牌,而是觉得它特别好。”他后来常常回想这件事,觉得自己似乎天生就对美好的事物特别喜欢,“看到好东西会很好奇,想要去摸,想要去看。” 毕业开始工作后,包益民才真正拥有人生中第一件名牌精品──川久保玲的冬装外套。“好像是3000块美金,几乎花掉所有的薪水,”但这件外套他一穿就是10年,那10年里,他就只有一件冬装外套,“每次穿,都觉得它是最好的,衣服上的每一个细节都是那么的好看!” 也许就是从那时候起,他渐渐明白到,设计人就应该对美乃至所有美好的事物有一份原始渴求和执著,借由切身体验,培养美感意识。 他说“设计是不需要读的”,“因为设计需要的是创作者本身对于生活的观察、对于生活每个环节的思考与沉淀。”他鼓励设计师多去体验不同的事物,因为“做设计,最怕的就是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 与其说包益民喜欢时尚,倒不如说他喜欢品味美好的事物。“我喜欢的东西还蛮广的,车子、房子不能说换就换,但一些小东西,像家具、肥皂、牙刷等就比较容易,我第一个会先看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他说,要做到“跟别人不一样”并不容易,所以别具巧思的产品总是可以一秒抓住他的眼球。第一步是搜寻,第二步则是体验,做一个产品体验者,“这是一个never ending的搜寻过程,重点不在于你是不是找到最好的,而在于你一直想要搜寻更好的答案,到最后,它变成一个习惯,你会持续追寻更好的,你的工作,你的工作伙伴,你一切的一切,会不断进步,不断超越。” 在生活中,包益民很重视家的感觉,喜欢有设计感的房子。他是法国设计鬼才Philippe Starck的超级粉丝,位于台北的家,设计灵感就来自于Philippe Starck所设计过的酒店。至于车子,他喜欢Audi彻头彻尾的德国风格,认为“开什么样的车子”很重要,“要不我就不开车。” 还有戴手表,他很坦然地说道:“我其实长期以来是不戴手表的,因为我喜欢的手表,我买不起我就不戴了。那也是一种习惯,就是说,我心中最想要的东西,如果不能拥有,我宁愿不要其他的!” 从不讳言想要赚大钱 包益民曾经坦荡荡地宣称“绝不做穷设计师”,询及话中的深意时,他笑笑道:“就像我喜欢找跟别人不一样的牙刷、肥皂,我也喜欢谈一些别人不谈的事情,很明显的,设计师都不喜欢谈钱,所以我就故意去谈钱。” 他从不讳言想要赚大钱,只是,努力攒钱不是为了打造金山银山,而是为了可以体验高品质的生活,品味生活,感受生活。 他提高声调,理直气壮地:“我的钱都是辛苦赚来的,我只是敢花,可是不代表不辛苦,所以花钱时,我会珍惜它换来的体验,因为我知道这些体验可以帮助我未来赚更多钱。当然不全是为了赚钱,钱只是让我有机会去体验更好的东西!” 他将话锋一转,侃侃而谈:“其实,体验不一定要花大钱,品味也不是靠金钱累积的,它需要花一点钱没错,可是不是绝对,你还是可以用一个比较省钱的方式去体验。譬如看歌剧,可以选下午没有人要看的场次;譬如一家很好的餐厅,吃一顿饭很贵,但喝一杯咖啡还是可以负担的;又譬如说我想去日本吃“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的店,但很贵,我不想要付那个钱,所以我找了10个富豪一起陪我去吃,他们付钱,我带路。” 事实上,年轻时的他对金钱无感,直到疫情后才开始学习理财。他感慨地说道:“我以前从来不理财,也非常不喜欢存钱,对钱没有感觉。没钱了?好啊,我们再去攒钱,我认为钱是可以再攒回来的。我必须承认这是很大的缺点,疫情暴发时,我碰到很多困难,觉得储蓄其实还蛮重要的,才开始对金钱比较敏感。” 不好玩就不做了 包益民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也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2004年以自传形式出版《天下没有怀才不遇这回事》,他背部全裸、斜倚着靠垫摆出安格尔名画《土耳其宫女》中裸女的优雅姿势登上封面,令人侧目。封面出位,书名一针见血,书中写的则是他成长过程中的感触和体悟,发人深省,在台湾卖了3万本,登上诚品书店2005年销售量的“Top 100”。 说到底,包益民就是一个玩心很重的人,活到这把年纪了,依然不失玩心。“我喜欢快乐,喜欢玩,我把工作跟体验放在一起是因为好玩,不好玩我就不做了!” 玩心最重要的元素是好奇心,“我一直都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有好奇心,生命才会好玩,没有好奇心,就会变得很无聊。” 在吉隆坡逗留的那几天,他不但去了TRX商场,还趁上台演讲前的空档,在会场楼下的便利商店逛了一圈。 不过是一家很小的便利店,一览而尽,有什么好看的?他笑道:“就是好奇啊,马来西亚人吃什么样的泡面?这款口香糖为什么会在这里卖?为什么你们吃这样的冰淇淋?哪一款头痛药卖得最好?这里卖什么样的玩具?小孩玩这个玩具时在想什么?他得到了什么? ” 逛菜市场,他也一样可以逛很久,逛得津津有味,“我会看每一个摊位,心里想为什么要把菜这样子放,然后消费者得到了什么。”大多数时候,他会站在消费者的视角,观察和思考整个产业,以及整体社会发展的趋势,“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有些人不以为然——一把年纪了,什么东西没看过?!他哈哈笑道:“ 我就是好奇,没办法,我觉得失去好奇心的那一天 ,就是老的开始。”说完,觉得好像有哪里不妥,又急急解释:“但没有关系,老没有什么不好;但我觉得我很幸运,不晓得为什么 ,我还蛮好奇的。” 更多【人物】: 以细节调味 用素材塑形,葛亮酿造小说真实感与温度 电视烹饪节目主持人甄文达 /推广中餐文化也探索美食 期待遇见心动的美味 影视界里的侠士毛尖 为人民看烂片
3星期前
新教育
更多新教育
【NATIVE纪录片放映讨论会】扭转旧叙事 说好原住民的故事
如何长远改善一个族群的生活现状?说好他们的故事,扭转社会大众的陈腐叙事,是张永亮现阶段的答案。 5年前,他与原住民合创社企Native,将旅客带入原住民村庄交流、探索。“旅游业也是关于说故事的产业,我们想,怎样可以说出更好的故事,一个可以empower原住民的故事?” 5年后的今天,Native自资拍摄纪录短片《Jiwe Kitak》(我们的精神),让原住民以第一人称出现在自己的故事里。这是一部原住民与非原住民携手完成的作品,片名中的“我们”包含了谁?想刻画什么“精神”? 报道:本刊 李淑仪 图:受访者提供 黑幕渐亮,镜头跟随Ayah Inde一家到咖啡店喝早茶,用蒸面包和生熟蛋,开启寻常一天。喝完早茶,载送孙子上学,Ayah Inde回到村庄,准备带领游客走入森林探险。 Ayah Inde是特姆安族(Temuan)原住民,定居雪兰莪双文丹村(Kampung Serendah),一个占地200公顷、住有180户约700人的原住民村庄。2018年,村子迎来张永亮与Native进驻,同是村委会成员的Ayah Inde加入Native团队,成为一名向导,自此学习向村外人诉说原住民的故事。 这一次,获得村民推举,身兼Native森林徒步团团长的Ayah Inde跃上荧幕,充当纪录短片《Jiwe Kitak》主角,用另一种方式娓娓说出他的故事。 纪录片由卫美娟导演、霹雳原住民文化和艺术协会主席罗尼(Ronnie Bahari)担任文化顾问,并在2024年11月30日(星期六)于吉隆坡植物园森林学习中心放映。 十余分钟的纪录短片,前后一共剪辑了11版,为何最终决定以咖啡店的画面拉开序幕? “它有多层涵义,”卫美娟解释,“首先我觉得很有趣,我们没有故意安排,有次Ayah Inde叫我们别太早来拍摄,因为他要喝早茶,我说那不如跟着他去。某种程度上,这一幕也向观众暗示着他们有多‘马来西亚人’。我是华人,咖啡店也是我常去的地方。两个族群之间虽有差异,但也有相似之处,这不该成为我们害怕的事。” 卫美娟想要挑战像她一样的非原住民观众,撬动他们的惯常认知——原住民的真实日常,或许跟你我没有那么不同。 短片是与原住民互动经验的反射 开拍前,摄制团队挪出大量时间对话、思考,渐渐锚定短片的叙事方向。 “我们不想用悲情叙事,聚焦在负面事情上,我相信这方面的讨论已经够多。我们想要突显原住民的能力,另一个面向的故事。” 事实上,在卫美娟看来,这部短片更像是她与原住民互动经验的反射。 “第一次进村,很多事情都不懂,而Ayah Inde和村民张开双手欢迎我。每次见面,会有很多食物,吃饱了,Ayah Inde还会拿出榴梿、蔬菜来招待。”拍摄的过程,与其说改变了她对原住民的看法,更精准的说法是,她对原住民的理解范围拓宽了。“有时看到一些东西,我会发现,诶,原住民是这么做的?华人也是!后来我们都成了好朋友。” 罗尼的身分较为特殊。他也是原住民,却是来自不同村庄的色迈族(Semai),多年来积极捍卫、宣扬原住民文化。这次担任拍摄团队文化顾问,他自谦这个头衔实在太重,反而是他学到更多。 “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有不同的思维,我们可以做的是互相学习。有时美娟会问我很难回答的问题,我就向Ayah Inde请教。生活每天都是学习的旅程。我们尽了最大努力,将全员集体学习的成果,以视觉方式呈现,浓缩成这部10分钟的纪录短片。” 纪录短片概述的,是Ayah Inde加入Native后,一路走来的蜕变。其中最有成就感的事,他说,是自己从原本“零”的状态,走到如今充盈的模样。 原住民所说的精神 “以前我是kosong,很害羞,不能跟外人讲话。”他会疑惑,来自远方的陌生人,真能明白自己的故事吗?后来见到旅客积极提问,他很高兴,因为这些人真的在乎他说的话。“现在我有勇气了,以前顶多跟一两人沟通,现在可以同时跟二三十人讲话。” 不单是勇气的积累,关于旅游业的经营窍门,Ayah Inde也是从零起步。 “一开始真的不容易,比如森林徒步需要开拓路径,后来发现,我们也必须准备适合小孩和行动不便者的路径。”有了路径,还得有故事,走到哪里要停下来介绍什么草药,都要精心雕琢。食物也不得马虎,“要考量旅客的宗教信仰。后来我们也盖了民宿。”难关处处,他一一克服,“以前团队很小,现在我有很大的团队,轻松多了。” 至今,Ayah Inde与村民已经接待超过3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可以跟他们说自己的故事、过往的坎坷、情况如何好转等等,我感到很自豪。” 他的故事,如今凝结成一部名为《我们的精神》纪录片。那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我们相信,周围存在着微妙的事物,”Ayah Inde所说的精神,是原住民与大自然相处的哲学。有时带队到森林徒步,“我呼唤风来,风就会来。这就是原住民的精神。我们跟自然环境关系密切。所以我不想要森林灭绝。我更喜欢住在森林,自己用木材盖房子。可能人们会觉得这样很穷,但我感觉自由、愉快。” 那些逐渐剥落的东西 纪录片放映会紧随一场讨论会,现场坐有来自双文丹村的原住民,以及其他关心原住民课题的人。 谈及原住民生活在大马的愿景,Ayah Inde不失认真地笑说,“我的愿景很大哦,我想要保留剩下的森林,我担心很多草药会灭绝。” 草药的灭绝,意味着很多原住民习俗恐怕无以为继。 关于森林的话题,罗尼自知有些敏感,但也不怕直言。“我们用来维护传统习俗的森林资源越来越少,比如手工品,比如节日仪式,需要使用特定的草药和植物。在双文丹村,我留意到那里的森林面积只剩一点点,不足以让村民贯彻传统习俗。” 遵循祖辈教诲,原住民一直扮演森林守护者,“我们只拿需要的,不会拿多余的。”可是城市化的发展列车碾来,原本充裕的资源很快消耗殆尽。现场观众提问,有可能重建森林吗?“我们喜欢这个想法,但现实是,有些权力我们无法对抗,今天这群人重建了,明天那群人就来拿走。”直至各方达成全面共识之前,这仍会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现代化发展有其代价,罗尼看见的是,他所珍视的团结精神,逐渐在原住民群体里剥落。 “我希望原住民与非原住民都能观赏《Jiwe Kitak》,”里头埋有他想传递的讯息。“我想对原住民朋友说,团结精神很重要。”他以自己的村庄为例,大约70年代以前,有人购买10公斤的米、1公斤的糖,都会平均分给所有村民。“有人举办宴会,整个村子都会帮忙。以前我们做任何事都很团结。” 团结精神根深蒂固,以致半岛18族原住民的语言里,无需存在“谢谢”这个词汇和概念。 “当现代化渗透进来,宗教也进来,这份团结逐渐稀释。”他也说不清为什么,或许是大家追寻的目标不再一致。“短片里,我们可以看到Ayah Inde与家人、邻居,大家同心协力策划所有活动项目,”罗尼希望这些画面可以唤回原住民的团结精神。 盼原住民与非原住民合作不会止步 对于非原住民观众,罗尼也有话想说。 “我们想给外面的朋友知道,原住民必须适应现代化潮流,随它进化,以致我们必须使用不同的方式传承习俗。以前我们办热闹仪式,现在我们必须把传统的智慧跟外人分享,让它流传下去。可是这很不容易,所以今天我们透过短片展示的,希望可以让大家多少更了解原住民文化。” 重要的是,罗尼希望原住民与非原住民的合作,不会止步于此。 卫美娟认同,各族之间的多元与包容,也是她以非原住民视角诠释的“我们的精神”。“虽然短片里发声的都是原住民,但不管是镜头前或镜头后,”她说,都有原住民与非原住民共事的身影。 创业5周年,张永亮一路不乏向别人说故事的机会,“关于Native创办的历史、未来的走向,这些故事常常是一样的,可是随着我的生活阅历增加,它的意义已经不同。” 这些年,他深切体会,一个组织的影响力相当有限,“因此现阶段,我们更专注于腾出空间,让原住民决定自己的走向,无需依赖任何外人。同时,我们也会努力创造更多让非原住民支持原住民的空间。” 拍摄纪录片是第一步,初衷是想构建一个更有力的叙事,提升原住民的地位。“纪录片也是为了引发对话和讨论。”接下来,张永亮想要将作品带入大学、校园,创造更多原住民与非原住民相互理解的契机。 “我希望每个人都有机会在自己的位置上,找到影响世界的方式。” 更多【新教育】: 自杀事件发生前后 校方能做些什么? 【华文文学与活动交流会】为推动华文工作 寻更多的可能 印尼新锐导演卡蜜拉·安迪妮/镜头底下的女性角色 是对社会的观察
5小时前
设计,为全球问题寻方案 2024 AYDA设计奖成绩揭晓
立邦涂料(Nippon Paint)最近公布2024年“AYDA设计奖”得奖名单,其中马来亚大学的刘怀烽及赤道学院(Equator College)的陈一维分别赢得了建筑及室内设计金牌奖。 除了表扬金牌奖得主,来自敦拉萨国际大学(UNITAR)的乐德豪更凭作品“Framexus文化中心”主打以文化汇聚连接传统与现代之框架(Framexus Bridging Heritage and Modernity through Cultural Convergence)创下了历史里程碑,成为“AYDA设计奖”有史以来首位入围决赛的不同能力人士,并荣获最佳色彩运用奖。 刘怀烽与陈一维将代表马来西亚出征区域赛 理念为“汇聚:全球在地化设计解决方案”(Converge: Glocal Design Solutions)的2024年“AYDA设计奖”,旨在结合本土与全球议题。它的核心目标是汇聚一群热爱改变世界的设计师,共同设计出创新的解决方案,为全球问题寻求突破。 刘怀烽和陈一维将代表马来西亚出征即将举行的区域赛,与其他19个地区的选手一较高下,争夺“年度亚洲青年设计师”(Asia Young Designer of the Year)桂冠。优胜者将有机会赢取高达6000令吉的奖金,他们还将获得全额资助,前往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参加为期3周的“设计探索学程”(Design Discovery Program),这个价值高达1万美元的学程预计将在2026年6月开办。 参赛作品充分展示本地特色 大马立邦涂料(Nippon Paint Malaysia)集团商用部业务总经理曾利祥对优胜者赞誉有加,他说:“今年的‘AYDA设计奖’发人深省。参赛者不仅充分展示了对本地丰富文化遗产的珍视,也展现了对解决与大马人民所面临的挑战息息相关议题的深厚热忱。” “现在的设计师不再只是解决问题,他们更像是创新大师和变革推动者。他们能将多元文化融合,创造出既有本地特色又具有国际视野的设计作品,这种能力将为下一代优秀设计师设下标准。‘AYDA设计奖’就是为了鼓励年轻设计师们不断突破自我,我们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具丶指导和经验,希望他们能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建筑金牌奖】丹绒比艾红树林生活博物馆彰显马来西亚的自然遗产 建筑金牌奖得主刘怀烽的作品“丹绒比艾红树林生活博物馆”(Tanjung Piai’s Mangrove Living Museum)以独特的设计,将环境保护与文化传承完美结合,彰显出马来西亚的自然遗产。这座博物馆不仅向游客展示红树林的生态价值,更唤起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护生态的重要性。 “丹绒比艾红树林生活博物馆”不仅是个寓教于乐的场所,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它展示了建筑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破坏环境。同时,这座博物馆更是一个能激发灵感的作品,鼓励更多建筑师将本地文化和生态元素融入到设计中。 刘怀烽对于获奖表示感谢:“‘AYDA设计奖’是一次难忘的旅程,它不仅挑战了我的创意思维,也让我得以提升自我。我希望通过这个作品,展现马来西亚自然瑰宝的美丽,并激励他人将本地元素融入设计方案中。” 【室内设计金牌奖】HOMESEED为无家者打造心灵停靠空间 以“扎根播种,培养未来”(Planting Roots, Growing Future)为主题,室内设计金牌奖得主陈一维的作品“HOMESEED:无家可归者韧性培训中心”(HOMESEED: Homeless Resilience Training Centre)脱颖而出。这个计划旨在为槟城乔治市的无家可归者提供一个温暖的家和学习场所,通过精心设计的空间和全面的培训,帮助他们重拾信心,重新融入社会。 数据显示,从2022年到2024年9月,槟城共有67名无家可归者面临心理健康问题,另有32人毒品成瘾,凸显了急需一个安全且支持性强的空间。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HOMESEED”计划致力于提供一个转型环境,项目包括两座主要建筑,即前方的商业中心为居民提供销售商品并与公众互动的机会,后方则是住宅与培训设施,以促进技能发展与个人成长。 其中一大亮点是灵感来自蜗牛壳的设计,这是一种多功能结构,象征安全丶隐私和流动性。这个独特的庇护所可以在白天转换成手推车,方便运输,同时兼顾功能性与舒适性。 陈一维表示:“赢得‘AYDA设计奖’的室内设计类金牌奖是一次非常充实的旅程。这个平台不仅提升了我的设计技能,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以设计解决社会问题的热忱。” 新晋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的重要平台 “AYDA设计奖”评审团由建筑类评审主席Sarly Adre Sarkum副教授和室内设计类评审主席Ooi Boon Seong博士领衔。他们高度评价获奖者的周全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表示两位获奖者展现了卓越的创造力,成功平衡了美学与实用性,以应对现实世界的挑战。他们的作品充分体现了“AYDA设计奖”所推崇的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IJM Land首席营运长拿督蔡建顺说:“与‘AYDA设计奖’的合作,是我们持续承诺培育下一代设计人才的一部分。我们专注于推动创新,营造以创意丶可持续性和卓越为核心的文化。通过这项合作,我们为年轻设计师创造了更多机会,提供一个展示创意丶提升技能的平台,最终推动打造能够提升生活品质的空间。” 自2008年创立以来,“AYDA设计奖”已发展成为新晋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的重要平台。今年,“AYDA设计奖”共收到来自全马各大专院校的1536件参赛作品。 AYDA设计奖详情及入围作品设计概念:www.asiayoungdesignerawards.com.my
5小时前
学府职场有形无形障碍 让身心障碍者面临重重困境
我国政府曾在1988年设下目标,要将残障人士在公务员体系的占比提高至1%,可是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残障人士在公务员体系只占0.3%。
2天前
东西
更多东西
不仅爱喝,并且爱上收藏白酒
刘智豪是酱香型白酒的忠实拥护者,8年前喝过一次茅台,从此爱上,开始学习如何品鉴与保存白酒,以及研究其深厚的文化,还一直不间断地收藏白酒,其中又以茅台为主,成为国内少有的茅台收藏家……
3星期前
满满牛油果围绕的Avosome Day
一开始做牛油果奶昔的Avosome,后来发现大家对牛油果的喜好不一样。倘若是市集逛客,饰品或手工皂深受欢迎,公司的私人活动,大多会询问客制化牛油果礼品如钥匙圈。于是,Avosome从初时单纯的牛油果奶昔至今已累积了各式各样的周边产品……
3星期前
来场与中国数千年璀璨玉文明的约会
113件晶润温亮的中国古玉,此刻正静静躺在马来西亚国家美术馆,等你来细细品阅。刘云辉感叹,玉是大自然杰作,材质温润致密,如同中国人的性格,内敛仁厚。“中国人对玉有着特殊情感,中国玉文化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现象,饱含中国人的价值观、审美观……
1月前
ADVERTISEMENT
家庭
更多家庭
不同颜色的番薯 营养也大不同
“买番薯,一定要买日本紫薯,够甜又好吃!” 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看到紫薯就觉得它是从日本进口的,而且是贵货?若是如此,以下的文章,请你务必要看完,因为,你跟我一样,根本就不懂番薯! 日本番薯,其实是紫皮黄肉,它的肉不是紫色的!不同颜色的番薯,它的营养价值也都不一样,挑番薯时,不一定是挑大颗的才叫好,而且,番薯不是马铃薯,即使发芽了还是一样可以吃,可别傻傻把它给丢了! 这期【智慧王当家】就带大家了解更多番薯的秘密,不要吃番薯却不懂番薯,一不小心就变成了“番薯”啦! 报道:本刊特约 张欣薇 摄影:本报 苏思旗 番薯,学名为甘薯(Ipomoea batatas),又称地瓜,英文则称为“sweet potato”(甜薯),是一种根茎类植物,近年来成为减肥人士的心头好,也是许多名人推荐的健康食材,不仅营养价值高,加上低升糖指数,是米饭的绝佳替代品。 Rasa Pitaya创办人李发成告诉【智慧王当家】,要将番薯分门别类,最简单的方法是根据番薯肉颜色,如白色、黄色、橙色及紫色等,但番薯好不好吃,与其颜色无关,不同颜色的番薯反映了不同的植化素(phytochemicals),因此营养成分也不同。 以本地常见的白色番薯为例,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能量补充效果好,但抗氧化成分相对较少;黄皮橙肉的番薯,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和维他命C,对眼睛和免疫系统健康有益;而紫薯则富含花青素,花青素是一种强效抗氧化剂,有助于抗炎和保护心血管健康。 因此,不同颜色的番薯也代表着不同的营养功效,每一种都有其适合的烹调方式,而番薯的品质,如口感及甜度则得视乎种植环境而定,种在泥土的番薯一般较肥沃而且甜度较高;沙地种植的番薯外观较美,偏瘦长,若长期生长在旱地的番薯,果肉的纤维相对较多。 如何挑选最适合的番薯,可能让消费者有些困惑。本篇专题将详细介绍4种常见番薯的特性、适合的烹调方式,以及挑选与储存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挑选番薯的特性与用途 李发成指出,大马市场常见的番薯颜色,主要可以分成黄番薯、紫薯、黄色或橙色番薯及紫皮黄肉的番薯,除了营养成分各有不同,其口感以及适合料理的方式也有所差异,一起来看看不同颜色番薯要怎么烹饪才能带出最佳风味! 1. 本地番薯(黄番薯) 黄番薯是市场最常见、产量最高的本地品种,价格亲民,也是友族同胞最喜欢的食材。颜色主要来自淀粉的含量较高,缺乏显著的天然色素(如β胡萝卜素或花青素)。 外观:皮肉多呈黄白色。 特征:粗纤维、口感较干,味道甜味较淡,需要自己添加调味料。 用途:炸或烤,也适合煮汤、制作甜品如糖水番薯、用来制作糕饼点心、薯片等食品。 价格:1公斤 4-5令吉。 2. 澳洲番薯(橙色番薯) 橙色番薯的颜色源于其中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这是一种天然色素,会在体内转化为维他命A,有助于改善视力与肠道健康。因为颜色美丽,因此深受加工市场爱戴。有些辣椒加工业者甚至会把它加入辣椒酱配方里。 外观:表皮呈浅黄色,肉质为橙色。 特征:甜度较黄番薯高,质地湿润,口感细腻。 用途:蒸、煮、烤,也常用于制作甜点如丸子、番薯泥或烘焙食品。 价格:1公斤 7-8令吉。 3. 紫色番薯 (不是日本番薯,要再三强调,免得你买错!) 紫色番薯的颜色来自花青素(Anthocyanins),这是一种抗氧化物质,有助于抗炎、护心及增强免疫力。 外观:皮肉均为深紫色,颜色吸引人。 特征:香气浓郁,口感微甜,质地略为紧密。 用途:用于制作紫番薯球、紫薯馒头、饮品等,有时也用于天然染色剂。 价格:1公斤 6-7令吉。 4. 日本番薯(紫皮黄肉) 皮呈紫红色,内部为鲜黄色,纤维少,钙、维他命B1、维他命E含量较高。日本番薯因其独特的色泽、绝佳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常被视为高端健康食材,因为是进口产品,因此在检管方面相对严格,番薯的体积大小相对平均。 外观:外皮呈深紫色,内部为鲜黄色。 特征:皮薄易剥,纤维少,口感软绵,有独特香气。 用途:适合直接蒸煮或烤制,保留皮一起食用能获得更多的营养。 价格:1公斤 7-8令吉。 番薯的营养价值 番薯不仅美味,还是营养丰富的健康食品: 高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健康,预防便秘; 低热量:与同样淀粉类的马铃薯相比,番薯的卡路里较低,适合想控制体重的人群; 富含维他命A:橙色番薯中特有的β胡萝卜素能在体内转化为维他命A,对视力、免疫系统和皮肤健康有益; 抗氧化剂:紫色番薯中含有丰富的花青素,这是一种强效抗氧化剂,有助于抗炎和心血管健康。 番薯的多样用途 番薯用途广泛,可以烹饪成各式各样美食: 主食:蒸、煮或烤熟后即可直接食用,是天然的低脂健康主食; 零食:制作成番薯条、番薯饼或番薯球,是深受欢迎的小吃; 甜点:番薯泥、番薯奶酪或番薯蛋糕成为各式甜点的主角; 饮品:在台湾,番薯也可以制作成番薯奶茶,口感浓郁香甜; 饲料与工业用途:番薯藤和番薯本身在某些地区被用作牲畜饲料,甚至可以制作酒精和其他工业产品。 番薯冷知识:吃番薯放屁是好事! 番薯富含膳食纤维,在肠道中被分解时,会产生短链脂肪酸,同时伴随气体的生成,这就是为什么吃番薯后容易放屁。放屁代表肠道活跃,消化功能正常,是肠道健康的一种表现。所以,下次吃番薯放屁时,不用尴尬,这可是身体向你报喜呢! 挑选番薯的贴士 番薯营养价值高,还有许多不同的种类,比较多人认识的有红薯(橙肉)、紫薯、白薯,但未必每个人都懂得如何挑选,有些买回去可能过老导致口感不佳、不新鲜等。 李发成指出,番薯与大部分根茎类植物一样,比一般蔬果保存时间更长,采购时宜选番薯表皮平滑、没有裂痕或斑点,如番薯有小洞或黑点则代表被虫蛀。 注意这几点番薯不挑错(下图) 注意番薯表皮光滑与否,有无凹凸不平。 检查有没有虫蛀或出现裂痕,会影响番薯的品质。 检查尖端有无损伤、尾部发软的,腐烂通常都是从那里开始的。 勿选表面皱皱的番薯,表示采收时间较长、不新鲜。 选择须根少、无发芽的番薯。 形状均匀的番薯更容易烹调且口感一致。 闻一闻看看有无霉味,潮湿的环境可能会导致番薯发霉、腐烂,而发霉的番薯含有酮毒素,不可食用。 摸一摸,若是软的也不要了,那是放太久了,不新鲜。 番薯知多点 发芽的番薯可以吃吗? 若根部已发芽,代表已贮放较久,不新鲜也会影响口感,但还是可以吃,只是吃起来肉质松散、甜度也会下降,因此挑选时还是选越新鲜越好。 长及胖的番薯是否更好? 李发成解释,番薯的体型不影响营养,但过大的番薯可能在蒸煮时会出现中间蒸不熟的情况,因此可依料理的方式选择不同大小的番薯,如想直接蒸来吃,还是制成甜点或油炸,来选择番薯的形状为佳。 (上图左)细长型适合直接蒸煮 (上图中)大小适中的适合用来烘烤 (上图右)特别大颗的则适用来切块煎炸 被虫蛀过的番薯还可以吃? 1. 番薯有小洞或黑点代表被虫蛀 2. 切开时会发现果肉有奇怪的纹路。 番薯有小洞或黑点代表被虫蛀,切开时会发现果肉有奇怪的纹路,吃起来不会有影响健康的问题,但就是会有一种臭苦味。若不小心买到虫蛀过的番薯,建议食用者先切除黑点部分才能烹调。 食用注意事项 (一)过量食用可能引起胀气或消化不适,建议适量进食。 (二)部分糖尿病患者需控制食用量,因其含有天然糖分和碳水化合物。 (三)去皮后立即烹调,避免氧化造成的营养流失。 储存番薯的方式 (一)将番薯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二)切记不要碰到水,不然番薯容易腐烂。 (三)不建议存放在冰箱中,因为低温会影响其甜度和口感。 (四)新鲜采收的番薯,建议存放10天左右再食用,这时番薯的淀粉已经转换成糖分,风味最佳。 更多相关文章: 冰箱怎么选才能值回票价? 香蕉怎么挑才好吃? 善用小家电 打造无油烟厨房
3天前
许雪翠|和年末绘本一起开启 寻找美的心灵旅程
岁末乍暖还寒,突然想看无字书。也许近日看朋友前往北海道滑雪,孩子在白皑皑的雪地里追逐、滚雪球,所以想起了《雪人》这本经典的无字书。 我跟阿弟说:“除了《雪人》,我们好像还有一本无字书,买了一直没读。”找出《海底的秘密》,我们都看得入迷。2024年最后一期的专栏,我们就一起来读美国绘本界大师大卫·威斯纳的凯迪克金奖得奖作品吧! 大卫·威斯纳在绘本界非常有名!他最出名的作品,是在1992年获得凯迪克金奖的《疯狂星期二》,那是一本充满想像力的绘本,讲述一只会飞翔的青蛙,发生在星期二的疯狂旅行。 书评人给的评语是:“《疯狂星期二》是一本完美无缺的无字书!”大家有机会可以找来跟孩子亲子共读,一起发现无字书的魅力! 10年后,也就是2002年,大卫·威斯纳再度以《三只小猪》夺下凯迪克金奖。《三只小猪》不是无字书,但却给人一种“原来故事可以这样发生”的阅读惊喜! 三只小猪要出逃 《三只小猪》原本是经典童话,大卫·威斯纳就问自己:“如果我是三只被吃的小猪的其中一只,难道我没想过要逃出来吗?”于是,他就创作了三只小猪出逃的故事! 他的《三只小猪》版本,说的是三只小猪各自盖了一座房子,同样的,狼来了,先后把两只小猪的房子轻易的就吹倒,然后吃掉了小猪。但在吹的同时,狼也将两只小猪吹出了书外! 结果三只小猪,用撕下的书页折成纸飞机去探险! 他们经过很多童书,从《鹅妈妈童谣》里救出了一只拉小提琴的猫,再从《武士屠龙》书里,救下了在国王派出大儿子屠龙后,那只守护金玫瑰的巨龙。 最后,他们回到《三只小猪》书里,由巨龙赶走了大野狼,还不忘加了一句童话里的经典台词:“他们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 这样跳出框架的书写方式,真的是想像力大爆发! 作家彭懿曾写过:“大卫·威斯纳从小就爱幻想,常把家附近的地方想像成遥远的星球和史前丛林。他在罗德岛设计学校期间,专注地研究无字讲故事的技术。他说自己喜欢画图说故事,而不只是作画而已。” 凭着过人的想像力和创作硬功底,继《疯狂星期二》和《三只小猪》后,大卫·威斯纳在2007年,再次凭着《海底的秘密》夺下他个人绘本创作生涯里的第三个凯迪克金奖荣誉!这战绩,简直无人能敌! 《海底的秘密》简介 图/文:大卫·威斯纳(美) 大卫·威斯纳(David Wiesner),1956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毕业于纽约罗德岛设计学院,专攻插画。为美国顶尖插画家,国际大奖的常胜军。 除了《疯狂星期二》、《三只小猪》和《海底的秘密》曾获得凯迪克金奖,他创作的《梦幻大飞行》、《7号梦工厂》和《华夫先生》也获得了凯迪克银奖。这在绘本创作路上,几乎难以超越! 意外获得相机的少年 《海底的秘密》这本绘本,可是大卫·威斯纳花费了整整3年来完成的作品! 首先,封面以红色作底色,乍看有点困惑,海洋不是蓝色的吗?为什么这个海底是红色的?我语带疑惑,问小禹:“弟弟你看到什么?”——“鱼!” 书名下方是有几尾鱼,我顺势问,一共几尾?小禹:“12尾。”我算了一算,只有11尾呀!小禹说:“妈妈,还有这尾红色的大鱼呀!中间这个圆圆的,就是它的眼睛!”我恍然大悟,这个貌似相机镜头的圆圈,还真的是“一图双关”啊! 于是我们将书翻过去,封底封面连结起来恰恰就是一尾大红鱼!”(难怪书评人都说,幼儿有一颗细腻的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 故事开始在一个寂静的海边。一个少年拿着铲子,正弯腰在沙滩上寻宝。首先,他用放大镜观察一只寄居蟹。接着少年再去找了只螃蟹,正要抓起,一阵大浪将他打得跌坐在沙滩上! 随着浪花退去,沙滩上出现了一个盒状的古董相机。少年趋前一看,原来是个水下照相机。他拿给同伴看,同时问了沙滩管理员,但没人知道是谁的。于是,少年打开相机,取出菲林。(果然,诞生在手机淘汰相机年代的小禹,看着胶卷问:“马麻,这是什么?”) 少年拿着菲林到照相店去冲洗。(喜欢这一页的格子漫画,每一幅画都是一个动态连环镜头,让人感觉到男孩耐心又心急期盼的等待。) 照片冲洗好了,少年的瞳孔放大,端详着手中的照片。这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快转过来也让我们看看啊! [vip_content_start] 原来,是海底的鱼群!但是一群红鱼中,有一只设计复杂精细、带着发条的机械鱼!我惊呼:“这机械鱼哪里来的!”小禹耸耸肩:“拍照的人操控的?为了让它跟鱼群合照?”嗯,这答案,妈妈喜欢! 作者的得奖感言里说过:“无字书的文本对作者和读者来说都是一种奇特的经验,读者必须自己看,所以读者才是主要说故事的人。”无字书的魅力,真的就在这里! 借助心灵去发现世界新的可能 接着,是章鱼家庭照。我指着沙发上排排坐的鱼儿:“你说,他们在做什么?”小禹说:“不知道,大概是,在开会?”嗯,那为什么都在海底了,这个家庭还要养鱼?“不是他们养的,你看,鱼儿自己游进去的。”我仔细一看,果然如此! 原来,跟小孩一起看无字书,他们才是导读者! 接着的照片有:河豚变成热气球、海龟背上有华丽贝壳城堡、外星人潜入海底、海星背上的海岛以及一张暗藏玄机的“女孩拿着照片”的照片。 少年于是再度拿起放大镜端详,他放大了女孩手中拿着的照片里那个男孩拿着的照片里的小男孩拿着的照片!照片中有照片,是连环图啊! 一张接着一张的在显微镜下放大以后,少年似乎明白了什么。于是,他拿着照片,对着相机,拍下了照片,然后,他将相机抛向了大海。我和小禹都知道,相机要接着漂流到另一个有缘人的手上了!(果然,一个在热带的小女孩拾到了相机。) 问小禹,这本绘本要说什么呢?小禹清澈的眼睛闪烁着光芒,笃定地答:“传承。” 导读人朱自强老师说,人类只能借助心灵,借助比眼睛走得更远的心灵,去发现生活和世界的未知以及新的可能。大卫·威斯纳的《海底的秘密》就是这样的心灵之作。 所以当小禹以“传承”作为“读后感”,我心里一阵欢呼:“孩子,你很棒呢!你也有一颗寻找美、发现美的心灵,恭喜你,你也找到了,海底的秘密!”
3天前
许雪翠|每个孩子都值得粉红色般的童年
12月了,一年即将结束,是时候将今年度压轴绘本《大女孩》(《BIG》)拆封。这本夺下2024年凯迪克金奖、《纽约时报》年度童书和亚马逊年度童书等等奖项的作品,一直让我好奇,也引颈期盼着它的中译本。 用绘本给予每个大女孩拥抱 《大女孩》是美国作家瓦什蒂·哈里森的创作。瓦什蒂·哈里森在创作童书之前,是一名电影制作人,拥有媒体研究和视觉艺术学位背景的她,有着非裔和印裔血统,对黑人女孩的成长议题很是关注。 她在一次受访中说,《大女孩》这本绘本,是关于一个黑人小女孩寻找自我认同和爱自己的成长旅程。她表示如果这个故事能让大家想要给身边的“大女孩”一个拥抱,给她们关心和爱,那创作就值得了。 瓦什蒂·哈里森说:“很多人也不约而同的问我,书中主角是不是我,我想说,虽然有类似经历,但那不是我;如果读者有留意,会发现我刻意不赋予主角名字,正是因为我希望这不是特定的‘某个人’,而可以是任何一个有相同遭遇的孩子。” 成长过程中,每个孩子都可能因为身高、体型、样貌、肤色,甚至是声线或其他特征而遭到周遭的人投以异样眼光、言语间的嘲笑或者集体排挤和霸凌,造成内心极大的伤害和一辈子带在身上洗也洗不脱的自卑感。 我们可以将这本书当成“心灵鸡汤”来跟孩子亲子共读,但若只是这样,或许就会错过这本绘本的艺术价值,那些用色调和线条来表达的优秀创作手法,那些藏在文字和图像背后的话语,值得反复细究,细细品味。 绘本封面,已见巧思——一个扎着两札短发的黑人女孩,穿着芭蕾舞服和粉红鞋子,抬起双臂,举起书名,书名是可以放大的“BIG”字,足以让人感受到这个字的重量。 翻开蝴蝶页,中译本还是保留了英文字母——Brave,Free,clever,smart,sweet,fun,good,kind,bright,graceful等等,小禹说:“我看到一堆积极的字。” 这是一本积极的绘本吗?我们来读读吧! 体型越来越大的女孩 “从前,有一个女孩,她有着大大的笑容,大大的爱心,和大大的梦想。就像所有婴儿一样,她一天天长大,大人们会对她说:“真是个大孩子了!”长大,真的很棒! “但是……当她长得越来越大,甚至比同龄的孩子们大,事情开始变不好了!” 就在这一天,小女孩坐在挂着篮子的儿童秋千里,就在身边的女孩儿们在讨论着想表演独唱、想演娇艳欲滴的玫瑰花或想演出一朵优雅的雏菊时,大女孩却发现,她,卡住了! 周围出现的声音是:“天哪!”、“快来看,她卡住啦!”、“噢——”、“哈哈哈!”、“大鲸鱼!”、“不,我觉得像恐龙!” 这时,老师来了,用力将她拉出,但铁链断了,女孩重重压在老师身上。老师当下就生气怒吼:“看看你做了什么!多大了,还不懂事!这是给小小孩玩的,你不觉得,你已经很大了,不适合坐秋千了吗?!”为什么我们知道是怒吼呢?因为那些放大斜置的文字,强烈地表达了语言!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女孩身上有颜色,周围的人物是朦胧的,作者表示,这是要表达女孩的视角和感受。 突出大女孩的感受,来表达社会既存的,对一些体积较大或矮小孩子的偏见和语言带来的伤害。例如,胖,是不受欢迎的。(有时我们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有这种偏见。) 周围的人的批评和言语,有时就像一把刀。“那些话就像刻在她身上一样,怎么抹也抹不掉。” 接下来,芭蕾舞老师甚至为大女孩漆上蓝灰色戏服,小禹摇头:“原来要她演布景!”是的,在其他女孩演小花和精灵的时候,大女孩扮演一座大山!老师说:“这才是最适合你的!” 大女孩哭着跑开了。背后传来老师的话:“这么大孩子了,不要哭了!你这么大个子,不适合演一朵花。你要去哪儿?我说什么了吗?”你看,我们有时并没有意识到,所作所为所言已经伤害了他人,还在无辜地想:“怎么会这样。” 接下来的几页,是整本绘本的精髓,作者让左边页面空白,右边是抱膝沉思的大女孩,然后她越来越大,越来越大,达到跨页都快装不下!(这几页真的很厉害,没有边条,却能感受到女孩被囚困在箱子里!) 闪闪发光的大女孩 终于有一天,大女孩哭了!“她把一切都释放了出来。” 她决定寻找出路了! [vip_content_start] 这时,是四页大开版!左边的蓝灰色,过渡到右边的粉红色,女孩脸上又再次映照着粉红色柔和的光,从“胖女孩、大鲸鱼和恐龙”过渡到“强大、善良、优雅”,在视觉上,绝对有种“很大”和“突破重围”的冲击感。 已经千言万语! 这一刻终于到来,女孩站了起来,跟之前说话伤了她的人说:“你们说的这些话伤害到我了。”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懂得倾听和理解。 周围的人开始辩解:“开个玩笑而已嘛!”有的说:“别那么认真嘛!”有的说:“你太敏感了!”还有的更过分:“哈哈!我不想伤害你的……” 作者在一次受访中表示,她曾经也是一个内向、安静而羞涩的小孩,常被说是“太敏感”,而不是被理解:“我总觉得,无论你内在经历了什么,大家还是会依据你的外表对你进行判断。我真的想为孩子们说些话。” 有时大人会以“你想太多”将孩子忽悠过去。然而,感受是真实的,也许当下孩子真的受伤了,需要有人聆听和关爱,而不是因为他们太情绪化、太敏感。 故事的结尾,大女孩走了出来,自信地跳舞。真好啊! 合上书,心中感慨。有些孩子能走出来,那些走不出来的,还在等待救援,等待被看见啊!轻声问小禹,你学到了什么?小禹说:“第一,不要随便批评或嘲笑别人,第二,被伤害了要勇敢说出来,最后是,不管我们长成怎样,不管别人说什么,我们都要相信自己。” 是的,每个孩子都值得粉红色般的童年,不管成长成什么样子,都值得粉红色温柔的爱和呵护。但愿不管是大女孩还是小男孩,都能不被标签,不被言语伤害,不被霸凌和排挤,快乐自在地追求自己的梦想,站上那可以发光发热的舞台! 《大女孩》简介 图与文:瓦什蒂·哈里森(美国) 翻译:余治莹 作者简介: 瓦什蒂·哈里森(Vashti Harrison),美国作家、插画家和电影制片人。1988年诞生于美国维吉尼亚。她在维吉尼亚大学获得媒体研究和视觉艺术双学士学位,并在加州艺术学院获得了电影和影视的硕士学位。 她也是《纽约时报》的畅销图画书《Little Leaders: Bold Women in Black History》作者,作品曾两次荣获美国有色人种协进会儿童杰出文学作品奖,连续68周蝉联《纽约时报》畅销书。根据她的作品改编的动画荣获奥斯卡动画短片奖。2024年,她凭借《大女孩》这本书,荣获凯迪克金奖。
1星期前
读家
更多读家
蔡家杰 / 抽屉的绿豆汤
抽屉的文字是对生活真诚的告白,读抽屉的散文就像坐在公园沐浴温暖的晨光。 在奔波于追求刺激与高潮的时代,对生活与自我的阅读反倒从日常成为了调剂品,之于家国、性别、时事、生死的大课题或直白、或隐晦地冲击我们的感知与视野,满足我们日益庞大的感官欲望。本想问阅读怎么就不像嗑药,沉迷上后就会欲求不满地持续加大剂量,但想到与嗑药又略有不同,阅读更像吃饭。 清爽解腻,却不寡淡 好吃的东西自然想多吃,重口油腻的食物自然也更诱人,但一场美食盛宴也需要清新爽口的甜品去中和与调剂。抽屉的散文集《这些人,那些远方》就像宴席上的绿豆汤,清爽解腻,却不寡淡。在满桌美食中能不卑不亢,立足于桌上;单拎出来也是一道清热消暑的养生甜品。 关于美食,我好像说多了,我们或许应该回到《这些人,那些远方》上…… 《这些人,那些远方》分为两辑,辑一在写作者生活中出现的人;辑二则是在写作者年轻时在部落格里写过的人。读这本散文集时总有种老父亲偷看女儿抽屉里日记的感觉,我想这就是网络上所说的“偷感”吧!(并不是) 很可惜,这本“日记”的人物被加密,因为我不愿意相信有人的名字叫作“狮子头”或“屁股人”,即便是这样我也觉得作者的文字“难得真诚”,鲜活的绰号和生活化的经历与思考全是我们随时体验却未尽然感受的“日常”。书中鲜有大喜大悲的人生经历与感悟,都是我们生活中会以只言片语带过的或只在回忆中细品的故事,抽屉将生活中的碎片和片段整合起来,作为一种纯粹的记录和叙述,而这种纯粹才让我觉得这是她的日记而非散文,有些文字让我觉得是我不该窥探的、属于她自己的小故事。例如〈万隆粉红〉中她那会修剪嘴巴的女友,在解读他的文字时,我常不免打断自己,就像在聆听朋友故事时需要抑制住某些冒昧的好奇心一样。 其中对我来说最喜欢的无非是〈写给你的,莫扎特〉,读时总能品出她是在跟莫扎特对话,这篇写给莫扎特的信,是在自述、也是在探索。不过我想我唯一能够与莫扎特共情之处应该是——我也不会电脑术语吧! 或许因为排版、行距、字体大小、插画的编排?(我也不清楚,对于编辑一事我一窍不通),《这些人,那些远方》读起来特别畅快且舒服,是物理上的舒服。作者的文字插画与编辑的排版给予了我无与伦比的阅读体验。读这本书时无须追着叙述文字而奔跑,而是一步一脚印地随作者在书中散步,听她跟我们聊生活与思考,切实感受她对生活的爱。总有人说会透过对方的眼睛看见他们心里的“光”,而我想,文字也可以。 相关文章: 蔡家杰 / 激荡却无声的秘密河流 蔡家杰 / 上一代的悲剧,要下一代的正视
7天前
杨焌恒 / 纷乱时代 不舍文学
《抖擞》是辛羽(即海凡)于2017年采访5位新华作家所编纂的文学编选,所涉及的作家包括周粲、驼铃、孙希、陈妙华、宋雅均出生在1930年代。他们活过日据时期,见证马新独立与分家、马共抗争等历史大事,人生经历是半部新马史。近年孙希和周粲两位前辈的离世,更显得这本书格外弥足珍贵。 先说这本书的内容架构。作家是每篇独立章节的主角,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梳理他们的生活经历以及文艺经验,最后附上作品选萃。正所谓我手写我口,金庸武侠小说再怎么离奇跳脱都有其时代背景作为创作灵感根据,《抖擞》结合作者回忆和作品的内容编排,让读者能够全面掌握作家的生平事迹,继而接连到他们的创作轨迹,或者说触发创作作品的心理因素。 阅读此书后有一点让我很感动,前辈创作的初心很简单,就是为了写而写。在那些随时送人头的纷乱时代,他们不惜花费庞大资源也要获取文学读物;即使面对生活艰苦或身体疾病,他们也坚持阅读写作。驼铃身陷囹圄,依旧乐此不疲学马来语做翻译,请家人帮忙在监狱外寄信投稿。宋雅患病10年后重新执笔:“我拼命写些我愿想要写的东西……我深知这些拙作,碍难有发表的机会,但我仍是埋头执笔,为的是那些不能忘却的记忆。” 文学是跨时代性的,创作者的作品刻画人们曾经生活的时代痕迹,也隐含那时候人们的普世价值观。周粲在采访中有说道:“受众有时是必须花上一点时间抽丝剖茧,以窥见作者含蓄曲折的心思的”。同时,文学是一种积累,各个世代的创作者耗尽心思创作出来的作品,在时间的挤压之下变成沉稳踏实的堆积层,为日后崛起的文学巨山提供基础。 辛羽作为编纂者的努力和用心,不仅为新华文学史留下重要的一章,也无意中为创作者揭露一种心法。这里说的心法并不指涉任何具体写作技巧或策略,而是我们通过前辈的人生故事,被他们为何不可不写的原因所触动到。就像在《写作课:陈雪给创作者的12道心法》里所说的:……而我们想要透过这一件困难的事,把自己的所有力量实现出来。 《抖擞》里的前辈用行动提醒创作者,不为他者写作带来的成就感远比身外物来得重要。我不禁反思当下文学奖现象,人们争夺奖金和头衔,这样的写作心态是否违背初衷?固然有文学奖加持,作家获得市场资源来维持写作,是资产主义之下无可厚非的事实。诚如韩丽珠在某集《文学放得开》节目上说的,作家的作品是馈赠这个社会的最大礼物,而人们总是在赠予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的快乐。若能秉持这种态度,创作者能够摆脱文学奖的束缚,在写作上走得更远。 相关文章: 杨焌恒 / 当逝去的人成为你的背影 【书市小耳朵】新加坡文学奖揭晓:海凡、谢裕民、陈志锐、王哲,获奖! 李开璇 / 从雨林到新时代 翠色随人欲上船——初涉富春江/海凡(寄自新加坡)
7天前
【读家说书】孔德维 / 南洋书写与多样共融
编按:本期说书人孔德维是香港90后宗教学者(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研究学士及哲学硕士,香港大学中国研究博士),如今长居日本。经本地学者白伟权推荐,编辑即向他邀稿一写《瑰丽的万神庙》。不知道在外国人眼中,这本书的出版意味着什么?他又是如何看待马来西亚的“文化共融”呢? 南洋书写与多样共融 《瑰丽的万神庙:马来西亚印度教与印度庙文集》作为陈亚才10年心血的结晶,已然超越了一本宗教与地域研究书籍的范畴。它不仅揭示了印度教的宗教深度与文化宽度,更为马来西亚这片多元文化的土地注入了一股关于包容、理解与认同的强劲思潮,不仅仅在学术上有重要贡献,亦对东南亚历史叙事中文化交融与认同动态的具体展现。 如果说本书尝试担当一座文化之桥的角色,将马来西亚多元族群中华人与印度社群的理解拉得更近,我们首先要理解文化差异常常成为分歧的温床,多样性虽然是事实,但共融却不是“预设”(default)的状态。陈亚才细腻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印度教的瑰丽画卷,呼唤着华语读者己身宗教的传统,让人看见华人与印度人宗教的深邃内涵何以分别在马来西亚可以呈现独特风貌。本书从多个角度切入,涵盖了印度教的起源、经典与哲学思想、神祇与节庆、庙宇建筑与象征,以及特定社群如泰卢固人与遮迪亚社群的历史发展。每篇文章如一块精雕细琢的拼图,组成一幅完整且充满生命力的印度教文化画像。特别是,书中对马来西亚各地著名印度庙的介绍,不仅生动描绘了庙宇的建筑风格与宗教仪式,还融入了作者对这些场所的亲身经历与情感联系。无论是吉隆坡黑风洞庙的壮丽景象,还是彭亨州小村庄里的宁静庙宇,这些描写都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印度教在马来西亚如何融入土地与人群的生活脉动。 种族共融,非得对他者全然知性了解? 陈亚才从小生活在马来西亚种植园长大,身处多元种族环境,与马来、印度朋友一同成长,并学习了淡米尔语,这段经历为他日后深入印度文化埋下了种子。成年后,他发现周围的华人对印度教充满好奇,却因语言和文化的隔阂无法深入了解。这促使他开始以中文撰写文章、组织庙宇参访活动,向华人群体介绍印度教的内涵与美学。《瑰丽的万神庙》成书与作者的成长过程,本身就是马来西亚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呈现。真实的共融不一定需要种族间对他者的全然知性了解,但需要在参与/互动(engage)的过程构筑相互的情感,而书写、译介、普及,正是参与/互动的重要环节。因此,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宗教与文化的百科全书,更是一种文化包容的实践。 《瑰丽的万神庙》的出版,为马来西亚的华文出版界带来了新的视野。傅承得在序言中提到,这本书不仅丰富了马来西亚华人对其他族群的认识,还为多元文化的大熔炉提供了重要的桥梁。从内容到形式,这本书都展现了文化交流的力量。透过详实的田野调查与生动的笔触,陈亚才让印度教的博大精深走出庙堂,走进读者的日常生活。 此外,这本书也提醒我们,宗教不仅是信仰体系,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实践。何建兴在导读中指出,印度教的魅力在于它超越教条的包容性,任何人皆能从中汲取智慧,而不必拘泥于特定的宗教身分。这种超越宗教边界的思想,在马来西亚这样一个多元族群的国家尤为重要。 南洋文化多样性的象征与新南洋的想像 《瑰丽的万神庙》书写的印度教故事,在近年可说是华语出版业界鲜有的作品,却与20世纪前南洋书写的精神相互呼应。许云樵在《南洋史》(1961)中早就明白“南洋”是一种具有特殊视野的“东南亚”(当时亦为冷战时期的新地理概念),而“南洋书写”或“南洋史”也不单单是华人所到处的“东南亚”,而是“东南亚”各族群的历史,需要在上古史考古发明、在中古史补充考证,在近现代整理综合,陈亚才的新著正是整理今天马来西亚印度宗教的重要工作。事实上,近年马来西亚文化界正致力于抽离种族印象的籓篱,致力立足本土叙事,以臻多样共融的愿景。例如,白伟权与莫家浩本年出版“新南洋史”,就强调了脱离“中国”中心与汉族中心的论述,以东南亚的本地经验为核心,重新审视华人社会与当地其他族群的互动。陈亚才的著作则从印度教的角度切入,展示了一个不以华人为主体的南洋文化叙事。 若以《拜别唐山:在马来半岛异域重生》(2024)中的思路比较,印度庙在南洋文化中扮演的角色类似于南洋华人庙宇──它们都是某种“根”的象征,也是南洋文化独特性的具体体现。不同的是,《瑰丽的万神庙》并不仅仅聚焦于某个族群的历史,而是试图从印度教的视角出发,理解一个异于“华人经验”的族群如何在马来西亚的社会土壤中生根、成长并与其他文化相互塑造。马来西亚向来以多元文化著称,然而这种多元性常常仅停留在表面的和谐共处。《瑰丽的万神庙》却深入挖掘了文化之间的深层互动。书中提到的黑风洞庙以及其他印度庙的文化活动,不仅是印度社群的宗教仪式,也是其他族群接触印度文化的机会。例如,许多华人对印度教的节日与神祇感到好奇,甚至参与其盛大的节庆活动,这正是一种跨文化的对话。这一点与《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人兽》(2024)中的论述不谋而合。莫家浩在该书中探讨了华人如何在马来半岛的信仰空间中融入当地文化,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仪式与传说。陈亚才的研究表明,类似的文化交融也存在于印度教的空间里,无论是节庆还是庙宇建筑,它们都成为促进文化理解与共鸣的重要载体。在《拜别唐山》中,白伟权强调华人在南洋如何从单一的“华人”身分,过渡到适应当地社会与文化的新身分。类似地,《瑰丽的万神庙》揭示了印度教徒如何在南洋的历史背景下,形塑自己的文化空间,并与其他族群建立互惠的文化关系。这些故事都展现了一个多元文化社会中,如何通过理解与包容,实现文化的共生与再创造;而《臆造南洋》的讨论,莫家浩提到南洋的多元文化往往被殖民与后殖民的框架所割裂,而陈亚才的著作,正是试图打破这种割裂,让不同族群的文化可以在同一个舞台上被欣赏与尊重。他以印度教为起点,拓展出一个关于多元文化共存的想像空间,这正是新南洋史所追求的精神。 《瑰丽的万神庙》是一部值得珍藏的著作,它以印度教文化为切入点,重新审视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实验。它不仅与南洋书写的精神相呼应,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文化交融的全新视角。在“南洋”这片土地上,不同族群的故事并非平行线,而是交织成一幅丰富的文化拼图。陈亚才的著作,无疑是这幅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关文章: 【读家说书】吴小保 / 跨向少数:走近本土印度社群 陈亚才/沿着儿时记忆走来
7天前
亚航新鲜事
更多亚航新鲜事
亚航长程开通直飞肯尼亚内罗毕新航线: 探索非洲的野性与奇迹
在许多旅行者的梦想清单中,非洲总是一个让人心驰神往的地方。无论是辽阔无边的大草原、壮观的动物迁徙,还是丰富多彩的文化与传统,非洲都以其原始而迷人的魅力吸引着无数冒险者。而如今,这个梦想触手可及——亚航长程(AirAsia X)新开通的吉隆坡直飞内罗毕航线,打开了通往非洲的便捷大门,让旅程变得更轻松、更实惠。 内罗毕:拥抱“世界狩猎之都”的无限魅力 内罗毕,这座被誉为“世界狩猎之都”的城市,是非洲大陆的自然瑰宝。从这里出发,你可以一窥地球上最壮丽的生命景象。每年7月至10月,在距离内罗毕不远的马赛马拉国家保护区上演着震撼人心的动物大迁徙:百万头角马、斑马和羚羊浩浩荡荡穿越广袤草原,跨越湍急的马拉河,途中鳄鱼伏击、猛兽捕猎的场景,充满了惊险与力量之美。这是大自然最伟大的奇观之一,也是无数游客心驰神往的理由。 当然,内罗毕的吸引力不仅限于大草原。在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中,你可以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和感受独特的文化魅力。例如,内罗毕国家公园,世界唯一一座位于城市近郊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你可以在这里看到成群的狮子、犀牛、大象、长颈鹿等“非洲五霸”在夕阳余晖下悠然漫步。喜欢互动体验的游客一定不能错过长颈鹿中心(Nairobi Giraffe Centre),这里提供了亲手喂食长颈鹿的机会,与它们近距离接触的瞬间将让你感受到与自然连接的喜悦。 此外,大卫·谢尔德里克大象孤儿院(David Sheldrick Elephant Orphanage)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地方,致力于救助失去母亲的小象并帮助它们重返大自然。这里的每一个小象都有自己的故事,而观看它们与饲养员互动的可爱场景,往往能深深触动游客的内心。 如果你是文化爱好者,那么内罗毕同样不会让你失望。前往内罗毕国家博物馆,深入了解肯尼亚的历史与文化,或者漫步在色彩斑斓的马赛市场(Masai Market),挑选一件手工制作的珠饰或雕刻,作为非洲之旅的纪念品。想进一步体验当地传统?肯尼亚传统村庄(Bomas of Kenya)则是一个不可错过的目的地,这里呈现了肯尼亚不同部族的文化、舞蹈和音乐,让你充分感受非洲的多样与热情。 亚航长程新航线:便捷与实惠的完美结合 亚航长程新开通的吉隆坡直飞内罗毕航线,无疑是东南亚通往非洲的一次重大突破。这条航线不仅让旅客可以轻松前往“世界狩猎之都”,更以极具吸引力的价格降低了旅行门槛——单程票价低至699令吉起,无论是普通游客还是商旅人士,都能以更低的成本探索非洲。 首航航班的载客率高达90%,充分说明了市场对这条航线的热烈期待。未来,亚航长程将每周运营四趟内罗毕航班,每年提供超过156,000个座位。这不仅为旅行者创造了更多的便利,也将进一步巩固吉隆坡国际机场作为亚非航空枢纽的重要地位。 庆祝首航成功:限时特价,旅程即刻出发 为庆祝首航成功,亚航长程还推出了限时促销活动:单程票价仅需699令吉起!这对于计划非洲之旅的游客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赶快预订,抓住这一绝佳时机,开启属于你的非洲冒险吧! 此生必去:与自然之美亲密接触 每个人的旅行清单上,总有一些“此生必去”的地方,而非洲大草原往往名列前茅。无论是雄狮的咆哮、猎豹的速度,还是大象的威严,非洲的野生动物都以其原始的力量震撼人心。而从内罗毕开始,你可以轻松进入这片神秘的大陆,亲身体验“非洲五霸”的魅力。 在动物大迁徙的季节,你甚至可以见证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之一。这种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那种与生命共鸣的震撼。而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草原上,一切都仿佛重新开始,那一刻,你会真正明白旅行的意义所在。 旅行的意义:一次冒险,一场心灵洗礼 从吉隆坡出发,短短数小时的飞行,便可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从亚洲繁忙的都市生活,到非洲辽阔的大草原,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位置的转变,更是心灵上的一次重塑。在非洲,你将找到回归自然的机会,也将重新定义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所以,还在等什么呢?现在就计划你的非洲之旅吧。搭乘亚航长程的航班,从吉隆坡飞往内罗毕,开启一段充满野性与奇迹的旅程。这次旅行,不仅仅是一个目的地的抵达,更是一次心灵的冒险。
2星期前
市场情报
亚航启动 “APU Off” 计划以减少机场地面碳排放
雪邦,2024年10月22日 – 亚航于今天宣布一项新举措,旨在通过在吉隆坡国际机场的主要枢纽引入尖端的地面支持科技来减少机场的碳排放量。 在马来西亚交通部长 YB 陆兆福出席的活动中,亚航与 Smart Airport Systems (SAS)*为他展示了 Combo Units 的使用。Combo Units 是一种先进的机场地面设备,具备地面电源装置 (GPU)和空调调节设备(ACU)的双重功能,用于支持飞机在起飞前及转接过程中停留地面时的电力和空调冷却需求。飞机如果没有足够的地面电源和高效的空调调节设备,该飞机则须依靠辅助动力装置(APU)** 来执行相同的功能。然而,由于辅助动力装置是由航空涡轮燃料驱动的缘故,他将促使费用和低效率的碳排放。 Combo Units 是 SAS 为航空公司提供减少地面燃油使用和碳排量的解决方案,也是创新型高性能地面支持设备系列的一部分。亚航预计将通过这举措在最佳使用状态下显着降低 APU 成本和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的 90%,从而为降低航空公司地面运营的范围1排放(Scope 1 emissions)做出重大贡献。根据马来西亚机场控股(MAHB)2023年的年度报告,飞机的排放量占了机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53%,其中23%归因于 APU 的使用,其余的地面总排放量则来自机场建筑和机场出行。 马来西亚交通部长 陆兆福 说:“我为亚航成为马来西亚第一家采用 Combo Units 的航空公司表示赞扬。正如我们在国家航空减碳蓝图所强调的那样,这是航空公司已可以采取的业内解决方案之一,以减少碳排放量并提高机场的效率。 “基于 APU 排放量占报告中机场排放量的12%,今天的发布便代表了解决地面排放量的重要一步。我希望看到所有航空公司和地勤运营商采用这项技术的创新作为新基准,以加强马来西亚作为可持续性航空领域领导者的地位。” 亚航首席机场和客户体验官 Kesavan Sivanandam 则说道:”这些节能的 Combo Units 为包括亚航在内的航空公司提供了脱碳的机会,尤其是在我们运营的高湿度国家。此前,由于传统 GPU 缺乏机舱冷却功能,而乘客舒适度对此至关重要,因此我们一直无法进行转换。” Kesavan 表示,采用 SAS 的 Combo Units 技术突显了亚航对可持续性发展的承诺,并代表了交通部上个月发布的国家航空减碳蓝图中措施的采用。在其机场措施部分,该蓝图呼吁为在马来西亚机场运营的所有航空公司提供设施和选项,以便在运输过程中和执行飞机维修活动时使用 GPU 和预设空调装置。 SAS 区域总监 Amaury Papillault 说:“自20多年来,SAS 一直是实施有效 APU OFF 计划的先驱,我们很高兴能够与亚航合作,共同减少地面的碳足迹。航空一直以来都意识到关闭 APU 在有效减少飞机地面排放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有了这些易于部署的 Combo units,减少 APU 的排放就成为了一个有效的成果,所有航空公司都可以将其采用为脱碳计划的一部分。” Papillault 表示基于 Combo units 具有可以减少空气和噪音污染,特别是 APU 产生的喷气烟雾污染的性能,它还有助于改善地面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工作条件。 SAS 在与交通部长的一个现场演示中表达了飞机在运输途中到达登机口时,只需不到两分钟即可连接并激活该 Combo units。 亚航将从本月开始部署 SAS 的首批四架 Combo units。该航空公司预计截至2025年底在 klia2 和所有主要国内枢纽引入更多机组。待全面实施后,这些 Combo units 预计将为亚航每年减少25,000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Smart Airport Systems(SAS)是全球航空地面支持设备领导者 Alvest Group 的一部分。其地面零排放计划旨在减少机场噪音和污染排放。 **辅助动力装置 (APU)是一种小型喷气发动机,通常位于飞机的尾部。当主发动机不运行时,它将使用飞机的燃料产生电力、液压动力及机舱空调。
2月前
市场情报
亚航长程庆祝复航中国 “山城” —— 重庆
雪邦,2024年10月16日 – 亚航长程(AAX)今日庆祝其飞往中国著名山城重庆的复航。该航班将从今日以每周四趟的频率通航。重庆不仅以其诱人的当地美食包括其标志性的麻辣烫而闻名,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直辖市,拥有近3200万居民。 亚航长程主席 拿督范利宜与首席执行官 Benyamin Ismail 出席了首航 D7 808 的送行仪式。该航班共有近90%的载客率,承载了一行期待参观与探索重庆的旅客,于星期三(10月15日)傍晚七时三十五分从吉隆坡起飞并于星期三凌晨十二时四十五分落地重庆江北国际机场。 这座城市正迅速成为独游和情侣的首选旅游胜地,沉浸式体验当地的文化。重庆将现代都市生活与丰富历史遗产完美结合,是喜爱寻求刺激和松弛感的理想之地。 此外,AAX 也在今早迎来了其从重庆飞往吉隆坡的首航航班,与马来西亚旅游局合作庆祝这一个重要里程碑。乘搭 D7 809 航班的乘客还受到了马来西亚旅游局副总监 Nor Hayati Zainuddin 和亚航Allstars 的热情接待。 该航空公司再次重申其作为中国最大国外低成本航空公司的地位。目前,亚航集团共运营飞往中国19个目的地的航班,超过60条双向航线。
2月前
市场情报
艺文
更多艺文
吴伟才/人性版画──栋方志功
志功始终是一个“人”。他的版画是“人性”版画。而且毫无造作的痕迹,那份赤裸裸的情感纠缠就是人的特质。他的女菩萨就是女人,女人也就是菩萨。
3天前
跨越时空的疗愈之力──一场视觉与心灵的艺术盛宴《药师如来》音乐剧
何灵慧认为,人的心灵本来是纯净的,但由于贪、嗔、痴等负面情绪的困扰,人们未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所以,当前社会真正需要一种治愈身心的力量,而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正是帮助众生找回身心的平衡与安宁。
1星期前
在孤独与边缘中寻求光亮──《猫の事务所》舞台剧
叶伟章说,“感觉”其实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能力,就像打节奏一样,知道节奏并不意味着能够掌握它,只有反复地听音乐,去感受并敲击出节奏,才能真正理解。
2星期前
影音
更多影音
陈头头/2024院线电影节年度10大
在专注力碎片化的年代,感谢那些愿意引入远方的光、依然相信电影魔力的大小电影节,这些他方的思辨与表述,或有类光合作用的效能,在生活某些时刻,泌渗出新的能量。
3天前
周碧华/《妈妈朋友的儿子》温柔人生的感动时光
这部剧同时也告诉我们,别把“梦想”想得过于“严肃”。这并不是轻视梦想,它想表达的是:不要把梦想看成一个沉重的东西而裹足不前;梦想其实就是一个我们很喜欢、想做的事。
3天前
Tom Phan/首相的2024年度歌单?
回顾今年,普遍民众对音乐场景的关注热度都一直持续,这可能也得归功于,传统媒体对音乐主题节目的接续投入,包括《音乐有你》、《最好的我们》、《歌手崛起吧!》等,甚至网络上,也出现了本地首部说唱节目《极限说唱》。
3天前
后生可为
更多后生可为
B.Adore/姐弟俩“零元创业”,从线上代购做到线下3家门店
“我和弟弟去台北批发商最集中的五分埔,挨家挨户去寻觅。皇天不负有心人,还真的给我们找到了这款包的批发商。第一次代购等了3个月,取到货之后转手卖掉,我们赚了1万6000令吉,每人分得8000令吉……
5天前
Michael YY创办人王耀毅 | 靠一包肥料,扭转命运与人生
41岁的王耀毅,当初放弃在新加坡经营得风生水起的手机维修与买卖事业,回国后投身农业领域,创办富农贸易有限公司(Michael YY),专营肥料买卖。从初期独自开车沿街拜访寻觅客户,到现在拥有10间工业厂房面积的仓库、10辆不同规格的送货交通工具…… 报道:本刊特约 黄佩玲摄影:本报 林添喜、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靠一包肥料,扭转命运与人生;再靠智慧与远见,奠定事业的原则与方向。 以上这句不是抄自小红书的爆款文案,而是切切实实取自王耀毅实实在在的创业故事。年仅41岁的他,健硕俊俏,早早成家、生子并立业;放弃了在新加坡经营得风生水起的手机维修与买卖事业,回国后投身在陌生但他认为潜力无限的农业领域,创办富农贸易有限公司(Michael YY),专营肥料买卖。 从初期独自开车沿街拜访寻觅客户,到现在拥有10间工业厂房面积的仓库、10辆不同规格的送货交通工具、超过20名忠心专业的送货工人;王耀毅靠一己之力用10年的时间,组建了自成一格的生意模式。 “这个市场的竞争很大,我们步步为营、坚守诚信、交货及时、性价比高。对这行来说,我的年纪尚算年轻,因此我很看重一步一脚印、待客至上的原则。” 王燿毅的办公室很干净整齐,桌上除了一台手提电脑,只有几张纸及几支笔。他穿着一件合身的T shirt及牛仔裤,整个人散发清爽、干劲的气息。他一边招呼我们,一边嚷着桌面有点凌乱、要赶紧收拾一下。环顾厂内四周,一包一包50公斤肥料、一桶一桶20公升草药剂,都是整齐排列、毫无杂乱。 “我是处女座,有点洁癖,无法忍受太混乱的环境。” 毫不畏惧投入新领域 毕业自电子工程专业,他随后到邻国工作。从小就独立、备好计划的他,一直都向往从商。在新加坡10年,他维修、买卖手机的业务稳健成长。在年纪轻轻的二十几岁,他就结了婚、开始养育小孩,心里同时酝酿着回国重新开始的契机。 “我有两个朋友在巴生设厂自产肥料,机缘巧合下,我向他们了解及学习。马来西亚是农业国,不管大环境与大趋势如何变化,农业依然是最重要也最具潜力的领域。尽管过去我不曾涉足农业,但凭着过去从商的经验,要在一个新领域从零开始开疆辟土,应该不是一件难事。” 尽管有信心,但王耀毅步步为营,踏实地从底开始经营。回到了柔佛,他四处去探寻及了解市场、观察顾客的需求,自个儿开着车寻访顾客。时机成熟之时,他开设店面,打开门户让顾客上门买货。 业绩逐年节节攀升、每日都有新顾客登门,他愈发肯定自己的选择与眼光。 [nonvip_content_start] 店面位置绝佳,还有专属送货车队 富农贸易有限公司位于柔佛州的新邦令金,虽然那是一座小镇,但店面的位置极具战略性,南北大道出口约一分钟即可抵达。 王耀毅坦言,选择把基地设在新邦令金,主要是这附近园区与农地居多,再来,北上南下也非常方便,一分钟即可进入南北大道。而他的事业得以稳步发展,取决于他当初一个很重要的方向:设立专属的送货车队。 “小园主打理园区或农地,如黄梨园、油棕园等,都是看天气进行。也因此,当他们购买肥料时,很常是当下就有需要,但他们未必有自己的运输工具或搬货工人。因此,我们必须要及时送货,让小园主得以顺利地立刻展开农耕工作。” 很少同行会经营自己的车队与人力,因为成本不低,但王耀毅决然打造极具优势的生意模式,掏钱组建自家的送货车队。目前备有4辆四驱小货车、3辆小罗里、2辆大罗里,可根据顾客的订货规模,风雨无阻的精准送货。 另一个该公司的极具优势的所在,则是价格非常有竞争力。尽管富农贸易有限公司很少做促销,多数顾客精心比对数家公司的价格之后,仍然选择在他的公司消费。 “我很在意诚信,也信仰生意长做长有,因此会跟顾客维持良好友善关系。我们这一行的竞争很激烈,生意模式也会被模仿或抄袭,但我坚守顾客至上的原则,除了服务,我们的货也主要是品质受到保障的大牌肥料,尽可能让顾客感觉物有所值。” 人性化管理公司,将心比心对待员工 人力是这一行最重要的资产,王耀毅考了考我们:“你们知道一包肥料有多重吗?” 答案是50公斤。 “要在艳阳高照下搬动一包又一包重达50公斤的肥料,其实是一件非常吃力地工作。有时候,两个工人需要一次性搬动200包,非常辛苦。我觉得,做人做事要将心比心,因为知道不容易,因此我愿意付给他们比较高的薪资。” 跟在王耀毅身边工作的工人都相对资深,他赋予了他们足够的弹性,要休假、要起薪,都可以谈,但对工作、对顾客,要有足够的专业与责任。 “我喜欢阅读,很常阅读报章或是在机场买书。从书中我学习很多,以前看过李嘉诚的传记,牢记双赢的重要性。我做生意赚了钱,也应该给工人比较好的待遇,这是我对员工的原则。” 语毕,他拿出了一张报纸。那是他早上还没读完的报纸,特地带到办公室,趁着空挡时间继续阅读。他指出,报纸是他的精神粮食,帮助他理解社会动态、市场脉动,让他可以更快应对、调整商业模式。 天灾是农业领域最大挑战 除了经营门市零售,富农贸易有限公司也批发肥料到霹雳、彭亨、登嘉楼等,但主要的销售市场集中在柔佛。 询及这10年遇过最大的挑战,王耀毅说,去年的南马大水灾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也直接导致他的生意额猛跌超过50%。而几乎每年都无可避免的印尼烟霾,也带来重挫。由此可见,农业最大的挑战仍然是天灾。 “几年前的冠病疫情对很多商业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但对我则是还好。当时我紧贴时事,当机立断先大量进货,封城锁国时期反而有货可卖,倒是也妥妥地撑过了疫情。” 尽管如此,王耀毅还是感叹,农业的挑战很多,比如赊账问题、工人管理等,成本也不低。他直言,这需要累积了一些人生与商场经验,才可以踏进来。他认为自己足够幸运,才能够在这10年持续扩充及发展。 未来几年的计划,希望购置地段建设独立厂房,并研发专属品牌的肥料产品。 给年轻创业者的建议 王耀毅: 没有原则的东西,不要做。信用与思维都很关键,而时机不常有;遇到了,一定要把握。 创业成本:两三千令吉
1月前
Skin Roots及SummerCole Origin创办人温惋诊 | 有幸经营热爱的有机护肤品事业,我很满足
8年来专注在有机护肤品调研的温惋诊,自创护肤品牌Skin Roots及SummerCole Origin。“用了这么多年才研发出了区区五六个产品,还提供为每一名客户客制化护肤品配方与使用的服务;这些年我听了不少那些说我傻、说我这样做生意赚不到钱的话……但我知道我是专业的,而且我投入、热爱、有成就感,这样就够了…… 报道:本刊特约 黄佩玲摄影:本报 林晓慧、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选购护肤品时,你会比较在意功效?成分?配方?包装?还是品牌? 你是否知道,一个再怎么优秀的护肤品,都无法百分百迎合你的肌肤在不同时间、气候或年龄中所面对的挑战?你可曾想过,你的肌肤对护肤品的需求、使用护肤品的模式,也是一直处在变化中? 13年前开始累积护肤顾问经验,这8年专注在有机护肤品调研的温惋诊(Nicole,38岁),多年来持续推广精简护肤、坚持客制化护肤品的初心。尽管这一路免不了被质疑、被打击、被否定,但她先是认真修读有机护肤品配方调研课程,接着自创护肤品牌Skin Roots及SummerCole Origin,费尽多年心思推出了自己调研的原创护肤产品。更在没有打广告的前提下,靠一己之力收获了一批又一批的忠实客户。 “用了这么多年才研发出了区区五六个产品,还提供为每一名客户客制化护肤品配方与使用的服务;这些年我听了不少那些说我傻、说我这样做生意赚不到钱的话……但我知道我是专业的,而且我投入、热爱、有成就感,这样就够了。” 温惋诊原来是一名曾在英国深造、在会计界BIG 4(马来西亚四大会计所)工作的年轻会计师,享有高薪的她前途无量。后来,从大都会回到槟城工作,她却发现薪水被扣了五分之一。心有不甘的她,在台湾旅行时认识到一个优秀的面膜品牌,毅然掏出5万令吉拿下了代理权。 “当年,我才25岁,没有做生意的经验,却是一个做决定很快的人。” 凡事亲力亲为、边做边学的温惋诊,凭借热忱自学摄影、行销,还身兼产品的模特儿,在十多年前刚刚热起来的脸书上销售面膜。 “那时候听到了很多闲言闲语,像是爸爸供我去英国念书,但后来怎么会在网络上卖东西呢?而且,因为欠缺资金、利润不高,我没有架设网站或设立店面,也没有打广告或组建团队的预算。在很多人的眼中,我是在做着一件很不靠谱、没有前景的生意。” 疫情期间,成功研发推出防晒霜 小时候的温惋诊,特别喜欢阅读沐浴露瓶后的成分表,也会偷偷用大人的护肤品。长大后,她一度想专研医学美容,但后来还是按照社会的期许,循规蹈矩地选修了会计系。 半途转行卖面膜卖得还不错时,一天,做生意的先生对她说:“你不可能一辈子卖面膜吧?” “离开会计界、卖面膜,其实都是先生的鼓励,而我觉得他总是在关键时刻给我很重要的建议与指引。其实,要找人代工创办自己的品牌,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我也确实去接洽了厂家,但我不满意产品与成分的水平。把心一横,我亲自去上课,花了几年时间完成了有机护肤品配方调研的专业文凭课程(Diploma),为自己的梦想铺了一条很长、走得很慢但很踏实的路。” 2019年,万事俱备,她终于推出自创品牌Skin Roots。自己研究与确认配方,然后找厂家原版制作与生产,拿到成品后,再在自己的肌肤上反复亲自测试。最终,推出的第一个产品是为四季如夏、空气湿度较高的马来西亚而设计的防晒霜。 市面上有很多号称是针对亚洲肌肤而打造的防晒霜,温惋诊说,事实上,日本、韩国、中国或台湾,都是空气湿度较低的四季国家,与马来西亚炎热及潮湿的气候并不一样。Skin Roots防晒霜的配方,是按照新马泰气候与肌肤需求而特别设计的,里头添加了植物性成分、没有香精,质感不油不腻。 “研发一个产品真的要花很多时间与心力,自己写配方、测试、研究质感、确认稳定性、再反复品测。或许是因为多年来用自己的脸做了很多测试与实验,我现在的肌肤变得很敏感。这也算是一种职业伤害吧,哈哈。” 只是创业才没几个月,就迎来了震惊世界的冠病世纪疫情。回忆这一段时光,温惋诊说,这对当时只推出一款产品的新创小企业来说,那真是挺艰难的,不只市场与销售全面停摆,连原料、运输、生产等都无法正常操作。 然,转个念,那也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原本就不太喜欢社交的温惋诊乐得在家,一边专注研发新品、一边陪伴孩子,同时持续加大在网络销售的力度。皇天不负有心人,她的努力与用心在刚起步时就积累了不错的口碑与业绩,靠着一罐刚刚研发面市的防晒霜就撑过了整个疫情。 [vip_content_start] 旗下产品不加人工香精 坐在我眼前的温惋诊打扮优雅大方,只是看起来有一点疲惫。然,以一名育有3个孩子的妈妈来说,肌肤状态可谓是相当杰出与稳定。她强调,要让肌肤维持良好的状态,贵精不贵多是关键。 “所谓的精,有两个层面,一是有效,肌肤要有明显改善。二是我多年来的原则,即是‘精简护肤’。Less is more,对我来说,瓶瓶罐罐根本不需要。只要日常把肌肤基地顾健康了,肌肤自然显得健康漂亮。” 顾好基地的本质,就是定期清理毛孔、掌控好肌肤日常的油水平衡。这也是Skin Roots这名字的出发点:“A good SKIN always comes from healthier ROOTS”。 除了首先面市的防晒霜,Skin Roots旗下的产品目前有洗卸脸霜、牛油果涂抹面膜、纸片修复面膜及唇膜,如此而已。另一个投注手作热情的品牌SummerCole Origin,则专注在手工客制化少量限量的护肤品,其明星产品就是回购率长期榜首、将精华液融入其中的玫瑰纯露爽肤水(Rose Toner infused Serum)。 温惋诊坦言,市面上很多爽肤水的主要成分就是水,但健康的肌肤需要建立强大的屏障,油脂是不可缺少的。耗费多年心思调研的玫瑰纯露爽肤水,加入的是护肤价值很高的有机纯露,吸收快、高效达到保湿紧致。客户随时可以用一张真实的肌肤照片,获得温惋诊为其量身调整爽肤水的配方。 “我调研的产品,全都没有添加人工香精,所采用的原料都是有机认证。每隔一段时间,我也会重新检讨产品的配方,精益求精。” 尽管产品的品项不多,但温惋诊认为只要使用得宜,这已足够应付不同状况的肤质。Skin Roots与SummerCole Origin不是悠久老牌、没有名人代言,客户仅仅在网站或社交媒体下单,却总是一买就买3瓶。这对自己调研、自己包货、自己寄货、自己也担任客服的温惋诊来说,是最好的反馈与鼓舞。 创业虽累,但幸福感满满 “想要创业的决心与目标对我来说很简单,就是把孩子们都照顾好,然后我又可以有一些收入。” 3名孩子目前尚算年幼,处于2岁、4岁及8岁,正是非常需要妈妈投入大量时间关爱与扶持的时刻。难能可贵的是,身为一名创业家,温惋诊依然坚持亲自带娃。日常照护、上下课载送、餐饮打点、功课指导等,她都不假手于人,孩子也没送安亲班。 每天安顿好3名孩子各自熟睡之后,深夜时分,就是她忙于产品调研、答复客户的“工作时间”。 “我对创业的向往,是自由与热忱。手作很累、客制化也很累,但这是我热爱的事,从来没想过要放弃,也不在乎奖项与头衔。经营这个业务,我赚到一些钱,可以承担生活费,也能有余裕带孩子去旅行。我有车有房,每天都做热爱的事、跟可爱的孩子在一起。这样的日子对我来说,就是幸福、已经足够满意。” 她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专属的人生剧本,根本不需要去攀比。凡事尽力而为、全力以赴,靠自己的能力与努力,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已足矣。 给年轻创业者的建议 温惋诊: 创业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很清楚自己的理念,同时长期坚持、真诚用心。我一步一脚印,慢是慢了点,但最终还是可以达到目标。 创业成本:15万令吉
2月前
时尚
更多时尚
最经典的高奢珠宝,源自大自然最寻常的事物
在你的想像中,高奢珠宝品牌推出的珠宝首饰到底是什么模样?全是镶钻款闪闪发亮?还是全都镶上了五彩斑斓的宝石?其实,在不少高奢珠宝品牌的首饰系列里,不乏自大自然取材的设计,蝴蝶、花朵、蜜蜂、月亮、星星……
2天前
Cassey Gan/最出色的混合搭配
Cassey Gan最擅长的,是设计布料的图案、花纹,还有色彩的搭配。在2025年农历新年系列里,格纹同样也亮丽的色调出场,甚至在同一款设计里用上数款不同颜色、设计的格纹布料……
2天前
你怎么鉴定腕表“好不好看”?
腕表的好看与否,有不同的标准,毕竟腕表本身就是汇聚了古人制表智慧、工艺的结晶。一枚腕表的好看与否,或许更可能取决于你到底是哪一个“等级”的腕表爱好者。一般人看表,确实只凭外表,腕表的外型设计、色彩搭配即可……
1星期前
护生
更多护生
宠物与你相遇,从来都不是巧合
宠物与你的相遇从来不是巧合,如果因缘具足碰上了,无论是在什么因缘下来到你的身边,一定要用心的去照顾它,保护它的生命。
2星期前
曾毓林/养狗如养人
母亲生前提醒过我们:对狗儿,可以疼但不可以过分的宠,逾矩了还是要罚;但罚要有办法,让他知道为何会受罚?
3星期前
曾毓林/幸好家里还有狗
母亲还在时,不管多夜,客厅仍有一盏灯等我回家。母亲不在后,客厅多数是昏暗和冷清,只有母亲灵位前的小油灯在摇曳发出微弱的豆光。幸好家里还有狗──不分昼夜,等我回来。
4星期前
优活
更多优活
【生命留书2.0】魏国豪/旅途愉快
人,被生下来,开始了他的生命,也同时开始了死亡。万物都走不出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的定律。死亡也未必那么可怕。可能这一刻断了气,正是在另一个空间的梦醒之时……
2星期前
旅僧有晢法师/那些面对死神前常忽略的问题
有晢法师表示,生与死就只是一口气的事,与其为了不知何时会死而担忧,不如把专注都放在生命期,有生必有死,好好的过每一天,好好安顿生活,完成一个不留遗憾的生命期……
2星期前
美学无界,以艺术弘法30年/佛光缘美术馆百大艺术家典藏特展
心保和尚说:“或许有人会想,是不是大师特别喜欢收藏艺术品,实则非也。”大师曾指出“收藏”不是我们主要目的,而是透过展览达到以艺术弘扬佛法,以教育净化人心的目标……
3星期前
看车
更多看车
Ford SuperVan 4.2挑战速度极限
尽管《Top Gear》节目已进入无限期停播状态,但The Stig,这位沉默的“驯服赛车手”,仍未停止追逐极限速度的步伐。最近,他驾驶一辆看似普通的福特Transit客货车,在英国Dunsfold测试赛道上演绎了一场堪称传奇的高速表演。然而,这可不是你印象中的那种“搬家用车”,而是一辆伪装成客货车的超级跑车——福特 SuperVan 4.2。 SuperVan 4.2的外形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的运输工具,但它的性能完全颠覆了这一印象。作为福特SuperVan系列的最新成员,这辆车融合了赛车级别的空气动力学设计:从车侧延伸至车尾的支柱直接连接到巨大的尾翼,提供了惊人的4400磅下压力。车厢内部几乎没有任何储物空间——因为它的设计初衷不是运货,而是破纪录。 这辆电动怪兽拥有高达2000马力的动力,曾在2023年的派克峰国际爬山赛中创下纪录。显然,这是一辆为速度而生的“客货车”。 在Dunsfold赛道上,The Stig驾驶SuperVan 4.2完成了多圈测试。在专注速度的计时圈中,它以1分05秒3的成绩冲线,成功跻身排行榜第三,仅次于真正的赛车猛兽——雷诺R24 F1赛车和Lo […]
7天前
Suzuki首度参与美CES展会 展示Jimny电动车底盘等多项技术
日本知名汽车制造商铃木(Suzuki)宣布,将于2025年1月7日至1月10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全球电子消费品展览会(CES 2025)中首次亮相。本次展会中,铃木将展出多款创新产品与技术,展示其在电动车和自动驾驶领域的最新成果。 铃木此次参展的主题是“通过‘小·少·轻·短·美’理念推动社会课题解决”。这一理念强调产品的紧凑性、简洁性、轻量化、快速开发和美观性,并贯穿于铃木的产品设计和制造中。 展会上,铃木将通过视频展示这一理念的内涵,并展示多款代表性产品。其中,日本市场广受欢迎的轻型卡车“Super Carry”将作为参考车型亮相。此外,铃木还将推出基于电动轮椅技术开发的“电动移动基础单元”,这是一款用于各种机器人底盘的多功能电动平台。 Jimny电动车底盘引关注 本次展会的亮点之一是铃木与Applied Electric Vehicles公司联合开发的自动驾驶电动台车。这款台车基于Jimny的梯形车架,搭载Applied EV的自动驾驶平台“Blanc Robot”,并通过“Digital Backbone”系统实现全面控制。这一设计不仅保留了Jimny的经典底盘结构,还结合了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预计将在食品配送、工业用途等多领域发挥作用。 此外,铃木还将展示与Glydways公司合作开发的新型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利用电动移动基础单元开发的LOMBY自动配送机器人“LM-A”和Ever Blue Technologies的“除雪无人机V3”。 铃木首次亮相CES的消息一经发布,便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烈讨论。许多网友对自动驾驶台车表示期待,称其为“迷你Jimny”,认为梯形车架非常适合作为台车使用。然而,也有部分车迷对电动车版本感到遗憾,希望看到保留Jimny传统风格的内燃机车型。 轻型卡车“Super Carry”的亮相同样引发关注。部分评论认为,这款车型若能在美国市场销售,将有望在当地取得商业成功,因为日本二手轻型卡车在美国市场一直颇受欢迎。然而,也有声音担心美国市场政策变化可能对进口车辆施加新的关税。 铃木表示,本次参展不仅是展示技术实力,更是向全球市场传递其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理念的重要一步。通过坚持“小·少·轻·短·美”的制造理念,铃木希望与更多伙伴共同应对未来社会课题,并为汽车行业的技术革新注入新动力。 CES 2025的开幕无疑为铃木带来了在全球市场扩展品牌影响力的绝佳机会,其创新技术和产品将为行业树立新的标杆。
1星期前
美国拍卖网站惊现法国退役坦克车
如何让你的童心雀跃?买辆兰博基尼或法拉利是一种方式,建一座树屋与朋友度过难忘的一夜也是选择之一。然而,还有一个更令人兴奋的选项:买一辆坦克! “Bring a Trailer”是美国一个线上拍卖评惕啊,专门出售经典车、收藏车和其他独特车辆,也包括汽车、摩托车甚至坦克等稀有物品。最近,有人在这个平台上出售一辆名为AMX 13/75 轻型坦克,这是一款由法国伊西莱穆利诺机械厂在上世纪60年代制造,专为空降部队设计,能够通过飞机运输。这辆坦克从1952年到1987年期间,共生产了大约7700辆外销到一些国家。 被拍卖的这辆坦克最初被出口至多米尼加共和国,并在该国军队中服役多年。之后,它辗转来到英国,在2007年进行了翻新并被存放起来。2023年,现任卖家购入该坦克并将其进口至美国,随后对其进行了修复,包括停用主炮、调整离合器和更换机油。据推测,停用主炮可能是为了符合法律要求。 这辆坦克的动力系统堪称“肌肉车的进阶版”,配备了一台 SOFAM 8缸引擎、5速手动变速箱以及履带驱动系统。它的Jaeger速度表显示最高时速可达84公里(约52英里),红线转速为4200转/分。尽管如此,想用它和肌肉 […]
1星期前
美食
更多美食
胡须佬/2024饮食回顾(下)
下班后不去福建面了,兰州拉面才是最潮。小贩中心除了烤串煎饺外,过往去西安才吃到的肉夹馍也可以独立成档,还道地的配凉皮呢。回到5年前,这现象完全无法想像……
1天前
格兰菲迪Grand Château 31年威士忌 ,丰富层次与奢华口感的碰撞
作为世界主要葡萄酒产区,波尔多(Bordeaux)酒庄累积了众多运用橡木桶的技巧。在过去400年来,法国就严格管制橡木的栽种、管理和砍伐,法国国家森林局(Office National des Forêts)会定期清理不符规格的橡树,只保留最笔直的橡树,而橡树生长缓慢,年轮之间的纹理越紧密细腻,木桶的风味释放越柔和,也越有利于塑造葡萄酒的风味。 同样的,在彼岸的苏格兰威士忌,也以酒桶陈酿工艺,形成其独特的个性。尽管威士忌主要是以雪莉桶造就风味,但这些年来,不少威士忌酒厂也开始引入葡萄酒桶陈酿,以期让威士忌风味提升至另一层境界。 格兰菲迪(Glenfiddich)日前推出一款结合两种奢华风味的威士忌──限量版奢华系列(Grand Series Grand Château)。这是一款31年陈年威士忌,酒液在美国白橡木波本桶熟成22年后,再过桶至稀有的波尔多葡萄酒桶陈酿9年,不仅是格兰菲迪首次采用波尔多地区的葡萄酒桶塑造全新的威士忌风味,也是目前业界所知最长的过桶时间。 浓厚橡木味与温暖香草味的结合 格兰菲迪Grand Château是奢华系列限量版最高年份的酒款,历经了22年的美国白橡木桶和威士忌的融合,再经过9年的法国橡木葡萄酒桶熟成,使酒液成红宝石色泽,而这长时间的二次熟成也强化了威士忌深邃的风味特性,突显格兰菲迪经典果香特征,并巧妙的在浓厚橡木味和温暖香草味中达成完美平衡,散发多层次的香草气息,挟带着成熟水果与花香调性的香气层次,入口后有焦糖、樱桃、苹果甜蜜香气,柔和的辛香料与烤橡木味完美交织,让口感上丝滑细致,浓郁且层次丰富,余韵强烈且绵长,赋予这款威士忌无与伦比的丰富层次与奢华口感。 格兰菲迪首席调酒师布莱恩·金斯曼(Brian Kinsman) 表示,波尔多葡萄酒桶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多样风味来源,其卓越品质广受认可,提供了完美的实验机会来开发深邃的烈酒。在这些非凡的波尔多葡萄酒桶中浸泡9年之后,格兰菲迪的酒液变得格外充满活力,强化了格兰菲迪经典的果香特质,并与深沉的橡木和温暖的香草气息达到不寻常的平衡。 特邀法国街头艺术家设计包装外盒 为了这款融合了苏格兰和波尔多风味的限量版Grand Château 31年威士忌,格兰菲迪特别邀请法国街头艺术家André Saraiva以著名图像Mr.A共同创作包装外盒设计。Mr.A代表André叛逆不羁的创作理念。身为威士忌爱好者,André也实地走访苏格兰,体验当地历史传承、人文特色,并融入在设计作品之中,这次Mr.A戴着高礼帽从波尔多葡萄酒产区出发,背着橡木桶游历至苏格兰酒厂。 格兰菲迪Grand Château 31年威士忌的外盒设计以18世纪的法国朱伊纹(Toile de Jouy )为底,红色线条细腻勾勒出波尔多葡萄、熟成酒桶等标志图腾;盒内则有艺术家创作的手绘风格插画,鲜明、饱和的配色散发当代创新艺术氛围。
3天前
阿蓟/一起来认识蔬食版Rendang!
森州利民济(Gemencheh)的米南人还有一道独一无二的仁当叫Rendang maman(白花菜仁当),马来人喜欢,当地的华人和印度人也很喜欢,开斋节吃白花菜仁当,农历新年也吃白花菜仁当,是一道和谐共荣的跨族群美食……
1星期前
养生
更多养生
罗华伦 / 阴茎吸引器治阳痿与复健 无助增长或治疗早泄
3月前
唐云华 / 生蛇与免疫力有关 痊愈后仍会复发 打疫苗助防御
3月前
认知受损 忘了如厕 阿兹海默症并发失禁 这样做防褥疮感染
3月前
花踪
更多花踪
木薯战争:马来亚“紧急状态”与霹雳州木薯业者(上)
听着老一辈的新村村民反复地述说过去,他们的话语中有泥土的颗粒、烧芭的烟味、茅草的纠缠、山猪的侵扰,以及最多的──以前吃木薯的日子。为何是木薯?
1月前
木薯战争:马来亚“紧急状态”与霹雳州木薯业者(下)
1957年8月31日,吉隆坡独立广场响彻三声的口号,昭告着马来亚摆脱殖民地的身分。独立后首要任务,仍然是铲除藏在森林里抗争的马共势力。
1月前
【花踪17.马华小说奖决审会议记录】恰到好处的细节,让小说变成生命的寓言(下)
【花踪17.马华小说奖决审会议记录】恰到好处的细节,让小说变成生命的寓言(上) 前文提要:“我没选〈边界之外〉,主要是因为他的叙述方式冷静平实,比较接近散文。”——龚万辉 ●〈初生戒疤〉 葛:我在〈初生戒疤〉和〈边界之外〉间选择。〈初生戒疤〉起码在题材上撞击了我,我更欣赏它的文字,它的文字更冷静、平实。 〈边界之外〉是比较清晰主观的文字,而〈初生戒疤〉相对来说还是有些意义上的留白,及叙事的复杂性,〈初生戒疤〉做得更好。因为有时在叙事视角,或说你去表达时间的切入感、体验感上,往往我们会执于一端,就是你以一个医生的角度,看到病人只是你工作的对象,甚至可能是你长年在这个职业里深耕会不自觉地去摒除这种情感。它讲到蛮多作为手术医生副手如何冰冷看待病人,小说力量来自于同时换位;当时他也把自己当作病人,非常自然及完整地把作品视角与小说结构换位,我读下来觉得这篇在类似题材中高人一等,所以它在我的三甲之内。 龚:〈初生戒疤〉我也蛮喜欢的,它在我的第四名。我喜欢它是因为它的笔触蛮冷静,写的东西其实还蛮血淋淋的,非常真实,也非常残酷。它的文字没太多问题,不太煽情,笔触就是不断拷问别人,不同的社会经验、不同的社会层次。我觉得那是站在女性角度所呈现的反思,或是一种抵抗。但以剖腹生产的那个疤作为没法抹除的疤痕,我又觉得这个疤痕其实是一个小孩的诞生。这种种的对比在小说里非常强烈有趣。 徐:这两篇的写法有点接近,都是在探讨某个问题,在执著地探讨某个关键词,〈边界之外〉探讨的是边界,〈初生戒疤〉探讨的是“第一次”的问题。〈初生戒疤〉的语言叙述的确比〈边界之外〉好,更有文学韵味,但中间游离的东西太多了。我看了一下字数,它在9900字,也就是说有意识地控制在1万字内,但中间有部分,就是医生那一块完全游离出去了。不同的医生对第一次不停的责问,不管干了多长时间,有时都会出于职业需要,出于手术需要,他都会质问“你是不是第一次”,有些纯粹是推卸责任,也有的是发泄结果,这些都没问题,但中间游离的东西有点多,多了以后造成一个断裂感,相互之间的张力反而小了。作为编辑,我可能会要求它修改,比如中间医院那部分实在太长,删掉1000或2000字主题会更加集中,现在反而因为横插一大片东西,整个小说有点失衡。 ●〈一个饥饿的男人〉 龚:这是我选的,主要是觉得这篇最特别,叙述方法蛮有趣。它是好看的小说,里面有很多人物,它的故事是流动的,而我们刚才讨论的作品很多故事都不太流动,情节较少。 另一点我非常喜欢的是它的魔幻,像那个虫子的隐喻。虫子从他父亲死后跑出来,就是一个巨大的隐喻。还有胸口碎大石,有一只石头鸟从里面跑出来,有人死后忧伤的女人流泪,眼泪会变成植物等等,这些魔幻的情节都很吸引我。 但它也有一个缺点,就是整个结构是不同的家庭,不断背弃原有家庭来到另一个,然后喜欢上另一个女生、生小孩等等。它似乎充满隐喻,因为提到很多历史事件,包括日本侵略,可能还有1969年的513,它似乎想用小说跟整个时代历史连接,这样想的话,整个故事是否就是华人的离散史?从父亲南来,背弃自己家庭去更好的地方,去的那个城市应该就是新加坡,因为他里面写的红头巾妈姐之类,不断离开,不断逃离身为父亲的身分认同,那是不是在隐喻南洋华人的离散史。他写得蛮隐晦,我也不确定,只是觉得他用这样的方法也可能是希望不把东西说得那么明白。当然有时我也觉得这样的连结太刻意、太明白了些,这是它的缺点。 我喜欢它人物之间的互动、人物个性的塑造,它的文字非常有活力,跟其他作品相比是比较活泼的一篇。 葛:它是决选作品谱系里,意志感较强的一篇,这是它有趣的地方。读的过程我会有所期待,因为它开头蛮好的,包括铺陈到3页左右,会让我感觉它像在向传统魔幻主义倾向的文本致敬。就是男主人公背后有个不知来处的家族,这个家族人和人之间关联也都带着非常有趣的魔幻意味。但读下来我渐渐不满足,就是它不断重复这样的手法,当它涉及历史,它也没有把这部分展开。有时这在一些成熟的文本铺陈中是有效的,叫“点到即止”,但这个作品中所谓的历史阴谋,处理得较浮光掠影。 我也考量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阅读感受。其实还有一个它自己内在事件的架构,就是一个男人犹豫于各个女人组建的家庭中,围绕着他的人生流转,而几个女人之间实际上还有一种情感的博弈,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最后的那种效果其实有一点点苟且。他最后回到了一个女人身边,故事结尾也表现出一种由衷的自我满足,甚至有种胜利感;特别是中间这种隐喻也非常明显,几个女人都用花来命名,所谓的四君子梅、竹、菊,我的感觉就是,它以男性中心视角,把这几个女性全部物化了,还要求她们要做君子,没有自我主动争取和博弈的过程,几个人都在争取这个男性。通俗一点讲,这个男性很大爷,他整个生命的铺展是在几个女性,以及相关家庭的选择过程。实际上他处在不怎么讲基本伦理的社会,没有真正把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贯彻到底,就是在现实主义层面出现了刚才我讲到的这种意蕴的割裂,所以初读和读到最后,心理反差蛮大的,这也是我没法把它放前面的原因。 龚:对,我读完就发现他似乎真的只有饥饿。就是他对欲望、对整个爱恋不断的背离,又不断的组建不同的家庭。 徐:前面一半都挺好,非常独特。因为我对马华文学有个期待,也是这么多年读马华文学的自然反应吧,希望语言或是日常生活里有些魔幻的东西,正好这篇小说满足了我这个期待。但可能这个作者前面还比较清楚,写到一半以后自己就乱了,有点找不到方向而乱来的感觉。因为他缺少逻辑上的说服力。这种逻辑不是现实逻辑,而是一种魔幻自身的逻辑,他没有很好地呈现出来。尤其到了后半部,整个戏码是写到哪算哪,很多东西无论是在现实逻辑上的理解,还是小说本身经营出来的魔幻逻辑,都缺少说服力,有点随便。 细挑每一段,我觉得特别好,整个想像力特别棒,但从整体上看是“有细节,无完整”。我读了两遍,特别想把它的微言大义给搞清楚,包括政治上的隐喻,但两遍以后依然很费解,我就在想是我的问题吗?后来反过来一想,没准也是作者的问题。他在写的时候本身就挺费解,这样一想我就把它给放弃了。 【第二轮讨论结果】 龚:6篇得票作品都大致聊过,那现应该在这6篇内投选我们的两个名次,好吗?就是心目中的首奖和评审奖。 徐:只能投两篇吗?我的首选是〈土〉。 葛:对,我也一样,这个我们比较有共识吧! 徐:剩下两篇,我就在〈云之国〉和〈边界之外〉里选,最后看你们两位,我可以服从你们的,就是两者之间哪一篇都行。 龚:那葛亮老师呢? 葛:第二篇会选〈云之国〉吧。 龚:我的话〈土〉会入选。然后考虑的是〈云之国〉和〈初生戒疤〉。以现在票数来看,〈土〉是一定得奖的啦,〈云之国〉在徐则臣老师的考虑之内,也在我考虑之内,葛亮老师也选它,那如果就让它得奖,老师们有没意见? 徐:我没意见。 龚:好,这样两篇得奖作品就产生啦:〈土〉和〈云之国〉。最终的评选就是首奖,该给〈土〉还是〈云之国〉? 葛:好像也蛮明确的,〈土〉得前面3票。 龚:好,那这样看起来〈土〉就是我们这一届华踪小说首奖。〈云之国〉是评审奖。 徐:认同。 【整体印象与结论】 龚:我常觉得文学奖入围靠实力,所以对这10篇并没预设一定要有怎样的主题,也不会说必须要有本土题材,或是必须要反映社会等等,这都不是我会考虑的,有的话是附带的价值。1万字的短篇小说,作为一个故事容器,它像个箱子,你可以在里面装什么东西?因为超过1万字就满出来,所以你必须控制到底要装什么。 这些小说作者的写作和叙述方法大概有两种,一种是用比较多的细节描写,堆叠出故事,它可能不是故事性很强的小说,但它营造的氛围或细节的建构,会让我觉得短篇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写。另一种是里头有很多情节的流动,给我们目不暇给的故事,这样感觉也不错。所以我没预设必须要选出怎样的作品。但今天选出来的也是我所喜欢的两篇。 这届也有一些东马的小说创作者,可能可以提一下。他们基本上已脱离了张贵兴或李永平那种东马作家擅长的雨林书写,但他们也一样有那种对故乡的幽微心理纠葛。这些都是期待之内的小说,但我反而希望有一些期待之外的小说。他们的语言和文字调度、技巧是好的,但题材选择还是比较守成。 葛:这次的花踪决选作品还蛮符合我对马华文学的期待。首先,题材精彩纷呈,它有马华文学独有的特质,就是稳中有齐。它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特别是几部有共识的作品,我们能看到非常丰沛的细节,包括仅在1万字的体量里呈现出难得的格局感,这都非常值得称道。 但万辉讲的我也心有戚戚,就是我提到的稳中有齐,从这角度上来说,我更想把着眼点或焦点放在“齐”。因为马华文学作为华语文学中气象鲜明的一支,已非常有成就,包括它的叙事体系也相当成熟和完善。但像万辉讲到的守成,作者也更倾向于向经典叙事靠拢,所以我也希望看到更多的突破与新意。 徐:整体而言它们特别的丰富且多样,拓宽了我过去对马华文学生态的了解。这里面既有对宏大问题的关切和探讨,也有很多幽微的个人经验呈现,比如女性或是同性的爱情,以及性别经验的挖掘。阅读这些作品,我觉得马华文学对华语的使用做出了巨大贡献,像契合一种新的语法和表达的经验,给了我非常大的触动与启发。它们保留了南方的入声字的表达,以及中国古典文学一直传承下来的内容。跟马华文学相比,可能中国大陆的文学更口语化、更日常化,失掉了部分东西。 但评奖本身就是这么残酷,手背手心都是肉,也得做出选择。目前选的两篇我都非常满意,评奖结果很好地代表了马华文学当下的华语文学,乃至整个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文学生态,所以这两篇非常有代表性。当然也有一些小建议,或不是特别满足的地方。就是有一批作品在整体感、评分感上稍弱,打磨还不够。 总之,这次评选,包括上届我也做过一次评选,马华文学虽像刚才两位老师说的有些守成、比较传统,但整体呈现出来的还是一直在拓宽写作题材,一直在寻找新的表达方式,以及更深入地对很多生活现实问题的经验呈现。 相关文章: 【花踪17.马华小说奖决审会议记录】恰到好处的细节,让小说变成生命的寓言(上) 【花踪17.马华小说评审奖】赖威竣/云之国(上) 【花踪17.马华小说评审奖】赖威竣/云之国(下) 【花踪17.马华小说首奖】颜家升/土(上) 【花踪17.马华小说首奖】颜家升/土(下)
1月前
副刊热门
6小时
24小时
1星期
ADVERTISEMENT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