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5/08/2018
马新慈善家
作者: yflen2

新纪元大学学院是马来西亚的高等学府之一,其建筑经费多数来自马来西亚华人的捐赠。2018年3月乃本学校成立20周年校庆,为了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并让这批热心社会公益的慈善家永载史册,本校计划出版《马新慈善家》一书,作为20年校庆的献礼。

这是一本全彩色印刷的文集,计划先以中文出版,随后将考虑出版英文版。书成之后,也会在马来西亚之外发行,并分赠海内外各大图书馆珍藏,用以弘扬马新两地慈善家“取之社会,回馈社会”的高尚精神。所筹得的款项,也将用作教育慈善基金。

本书由马新两地资深学者组成编辑委员会,主编由本校校长莫顺宗博士亲自担任,新加坡方面则由新加坡著名历史学者柯木林负责。

慈善家(Philanthropist)是指热心公益,经常参与慈善活动,并且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他们愿意把自己所有的个人资源与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分享。这些资源包括金钱、财物、时间等,简单来说约等于献爱心。

慈善应是在慈悲的心理驱动下的善举。一是慈悲的心理,二是善举。真正意义的慈善行为是一种不附加要求的施舍,也就是做好事不求回报。如果自己没钱却想办法让别人捐钱帮助人也算善举。有的人为了名利做慈善,那不叫慈善家。

本书可作为马新两国对国家社会之建设与发展付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标准,同时让后人以书中人物为榜样,继续秉承“取之社会,回馈社会”的精神。马新两地数百年来先后出现的伟人义士不下千位,他们透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推动本地社会、文教与商业经济的发展,欲从这么多人当中选出代表,这是编委会最头疼的事。所以在经过编委会多番讨论后,本书拟定以下遴选依据:

1.对整体马来西亚或新加坡社会的发展有特殊贡献者;
2.对社会深具影响者;
3.具有代表性社团、组织或公司的发起人或首席主席;
4.位居慈善或教育单位创办人或董事部主席;
5.至今任然活跃于社会各大小慈善活动;
6.各个领域、行业中的领袖人物;
7.以个人或其名下单位成立慈善或教育基金者;
8.为有关社团所推崇的人物;
9.热心社会公益者;
10.其慈善事业遍及马来西亚与新加坡以外。

马来西亚财政部长林冠英

饮水思源:向慈善家致敬

俗语说:“有海水处就有华人,有华人处就有华教。”虽然马来西亚的环境创办华教不容易,而且十分艰辛,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坚持为华族教育,为下一代儿女创办学校。

如今,希盟已经成功执政马来西亚联邦政府,未来我国的各源流及母语教育肯定会比之前获得更好的发展。

过去10年,希盟在槟城和雪兰莪的母语乃至各源流教育,包括华教制度化拨款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槟城,在希盟执政下已经拨款给当地独中包括教职员回馈金超过2200万令吉,韩江传媒大学学院也获得拨款180万令吉。另外,槟城的华小这10年也获得超过4000万令吉的州政府拨款、国民型华文中学以及教会学校也各获得超过1000万令吉和1100万令吉的州政府拨款。

当然,多年来华教之所以能够继续保持一枝独秀,还得靠一批无私奉献的慈善家。他们出钱出力,对华文教育的贡献是彪炳史册的。

新纪元大学学院拥有马来西亚华人自立自强办学的优秀传统。秉持着“取之社会、回馈社会”的办学精神,新纪元在建校20周年之际,不忘这些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具贡献的慈善家。新纪元把马新两国历来对华教有贡献的慈善家事迹,选了20位记录在案,算是创校20年的总结。

这批慈善家的事迹,照耀后人!希望今后会出现更多的马新慈善家为马新华人教育做出贡献。欣闻《马新慈善家》一书出版在即,仅此寥寥数语,算是祝贺也是对这些慈善家致敬。【文:林冠英(马来西亚财政部长)】

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校长莫顺宗

海外华人典范:马新慈善家与中华文教的传播

华人在中国海外,中华语言和文化保留最为完备者,无疑是马来西亚与新加坡两国之华人。马来西亚华人七百余万,占马来西亚全国总人口将近四分一。新加坡华人则约有300万,占新加坡全国总人口四分三。但马新两国华人文化与语言之所以传承不断,并非全因华人人口比例之优势所致。

须知马新华人虽多,但毕竟都是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国家,国情比较复杂,即使在华人占大多数的新加坡,也因为顾及其他族群感受,而采用英语为民族之间通用语言。马来西亚华人比例远较新加坡低,民族之间的关系自然更加敏感。因此,马新华人欲在蕉风椰雨环境中栽种中华文化之花,并不如想像中容易,很多时候,需要依靠华人民间自动自发的努力。

事实上,从英殖民统治时期开始,马新华人即已铺建完善的自顾自助民间福利系统,透过会馆乡团等各类民间组织兴学办教,传承中华文化。远的不说,就从20世纪上半叶陈嘉庚、陈六使、李光前等侨领活跃的年代说起吧。当时马新还是一体。在他们的领导下,马新华人成功建立从小学、中学至大学,完善了华文教育体系。

坚守民族的护根精神薪火相传

那段期间,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陈嘉庚回到中国福建开创厦门大学,随后陈六使也于1950年代在新加坡兴办南洋大学。这些华人领袖都是出钱出力、身体力行的著名慈善家,他们登高一呼领导群伦,在马新这片土地上建立中华民族的海外文化家园,使我华人得以在此安身立命。这些都是马新华人百多年以来奋斗所得。

1965年马新分家而成两国,但对于一衣带水的两地华人而言,先辈们流传下来的坚守民族薪火的护根精神和模式,一直保存至今,形成马新华人社会自动自发的民间活力。

可见的事实是,马新许多华裔商人受到这种精神感召,前仆后继,也走上为华校华人文化捐输的道路。这种兼善天下的商人,或可称之为儒商。他们虽是商人,却具有儒者情怀和风范,不仅善用其财富造福人群,更重要的是,他们关心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展现儒者的文化建设使命感。

这些儒商未必是社会当中最富有者,但肯定是富人里头最有慈善之心,最有文化理想的一群。诸如至今仍深受马新华人崇敬的陈嘉庚、李光前和陈六使,人们固然津津乐道他们如何成为富甲一方的殷商巨富,但最受后人歌颂的却是他们长久支撑的慈善事业,他们对弱势群体的赞助,对文化教育的付出,以及他们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到了最后的最后,慈善才是他们最重要的事业。他们就是我们所说的慈善家。

裸捐所有产业支持华文教育

这些慈善家有时并非捐款最多者,但他们献给社会往往却是他们财富中的极大部份,甚至是他们的所有。最好例子是死后被马来西亚华人尊称为族魂的林连玉。林连玉曾经将辛苦经营得来的储蓄,全部捐献给学校办学,老来落得两袖清风而不悔。相对于财力雄厚的大富豪,他的捐款微不足道,但他对教育的慈善之心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由林连玉我们联想到黄迓茱,黄迓茱女士几年前裸捐她所有产业予我校新纪元。她说,她的钱不多,她要全部用来支持华文教育。

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慈善家,不顾个人利益无私奉献,通常不愿其善举为人所知,譬如对新纪元办学多有照顾的新加坡柯长源(镇安)先生。这些非常低调谦卑的好人好事在马新华人文教圈子时有所闻。

为善不愿过多宣扬才是慈善家本色。但我们认为好人好事应当要有适当纪录,于是我们趁著新纪元大学学院2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策划出版《马新慈善家》一书,选择20位热心教育的慈善家为致敬对象。我们知道这些慈善家不会十分愿意入传,但当中有好几位了解我们的用意之后,跟我们一样期待透过此书的出版,鼓励和影响更多人加入他们的行列,共同推动慈善和文教建设工作。

此书20位慈善家各有不同的奋斗故事,各有不同的人生经历,但他们所做的却是相同的慈善之事。他们堪称海外华人的典范。他们当中有的正当壮年,有的已经年届90,但不管处于甚么年龄阶段,他们目前全都热心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中。慈善是他们一生的志业。新纪元作为一所长期受惠于热心人士支持的大专学府,没有甚么方式比出版此书,更加可以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文:莫顺宗(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校长)】

张晓卿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左三)抵香港作客,香港公开大学设宴接待,张晓卿(左二)向莫言介绍了《星洲日报》主办的花踪文学奖。右三为刘再复教授。(图:星洲日报)
张晓卿与荥经县六合乡星洲日报读者爱心小学活泼可爱的小朋友合影。(图:星洲日报)

张晓卿:从木材钜子到媒体大亨的大马常青树

如今已年届83岁的张晓卿,已经鲜少出席公共场合。去年年杪,张晓卿仍以常青集团兼世界华文媒体集团执行主席的身份荣获2017年第六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以表扬他为传播中华文化背后所付出的努力,不懈的坚持和背后厚重的民族情感,组委会为张晓卿特别撰写的颁奖词是:“木材钜子,白手起家,跻身世界企业500强;传媒大亨,合纵连横,组建华文报业航母群。倾心希望工程,美誉儿童慈善家;牵挂抗震救灾,捐赠善款8000万。依从华人的立场和价值,表达人的情感和声音。大马常青树,华商领军人。”这些文字显然涵括了张晓卿的出身、贡献和原则,并非美誉,确是事实。

张晓卿出生于砂拉越诗巫小镇。他在诗巫开创木材生意,并经营至今;其后再转战传媒业,整合旗下几家主要媒体如《星洲日报》《星洲互动网》《光明日报》《南洋商报》《中国报》《明报》《亚洲周刊》和三十多份杂志,组成世界华文媒体集团,引起全球中文和西方媒体的关注。

正如张晓卿最初的期盼──“建立一个以华人为主体的中文媒体世界,使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可以看到中文报纸,深刻体认中华文化的充实和灿烂”;也正如他从不妥协的坚定信念──“掌握和拥有媒体,不在于权势的挥霍,而在于为华社立言请命,让华社的声音和观点,能够传播开去,能够赢得别人的注意和尊重”,他总是一步一步靠近自己所立定的人生志向。

从小镇诗巫,走向大陆投资,参与中国经济建设,彰显了一般华人企业家敏锐的商业触角,并回馈文化、投身公益,毕生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振兴马来西亚华人事业为己任,这一点才是真正值得后人敬重与推崇。

陈凯希
陈凯希家庭照:陈凯希(左)和妹妹(右)。
1973年3月12日,陈凯希(左二)离开扣留营。陈秀英在吉隆坡火车站迎接。左一是拉惹古玛医生(Dr Rajakumar)。

陈凯希:奉献的艺术

比起其商业遗产,陈凯希对社会的无私奉献更有可能长久留存。他从事社会主义政治活动被扣留8年,获释之后第一次接受访问时表示:“我信守社会主义,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如此。”1973年,陈凯希退出政党政治之后,他把对社会主义的坚定承诺转移,先是转移到商业上,接着再转移到积极的慈善事业和社群领导上,并留下了可观的记录。

2017年,他登上了福布斯年度亚洲慈善英雄榜(Heroes of Philanthropy),是马来西亚仅有的两名上榜者之一。

陈凯希所创建的企业至今仍是一家中小型企业模式的家族企业,其规模与业务范围不大,赚取的财富也不算多。若以大型华人企业的标准来说,陈凯希捐作慈善的款项数额不足为奇,比不上商业帝国版图辽阔的其他马来西亚商界大亨,却是马来西亚第一位愿意将他的全部财富“裸捐”出去的企业家。

2016年中,陈凯希在采访中回顾他的人生、政治和事业时,把他的慈善活动形容为其社会主义政治的延续。他敬仰“毁家兴学”的陈嘉庚和对马中关系贡献良多的郭鹤年,视他们为商业上的楷模。在政治上,他佩服拉惹古玛医生的爱国心、反殖民主义和明辨是非,至今仍以他的教诲为指路明灯,并誉之为“真正的马来西亚之子”。同样的赞誉也可以用在陈凯希身上。他的人生与事业,他的企业与政治,他的友谊与慈善活动,在在证明他是心系中华文化的马来西亚之子。

郭鹤年
《郭鹤年自传》的出版给世界华人带来非常大的反响,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对他更是百般敬仰。

郭鹤年(左)心系马来西亚华社。2010年,郭鹤年于香港接待马来西亚华社领袖林源德(右)及颜清文(中)。
郭鹤年(右)与张晓卿合影。

郭鹤年:长袖善舞的慈善家

郭鹤年经商成功之道的报道已经很多,但鲜少有人报道他也是慷慨的慈善家。多年来,郭鹤年捐赠大笔资金予各种社会团体及教育机构,低调的他不但不会公开宣传他的商业生涯,更不会提及自己的慈善贡献,直到在最近出版的回忆录中,才透露他建立新的慈善基金会的计划。

在一次活动上,郭鹤年谈及自己的财富和帮助他人的理由。郭氏集团60周年庆之际,他向那些早年帮助郭氏集团创业的人致敬,同时也感到遗憾,因为这些开拓者来不及享受公司成功后的回报。因此,他设立基金来帮助他们的后代,以此表达感激之心。

在回馈公司所有新旧员工时,郭鹤年看到更广泛的社会义务。他意识到与社会共享财富的公共责任:“财富的主要用途有两个。一、用来创造更大的财富;换言之,你继续投资,为国家带来繁荣和创造就业机会。二、你的部份财富应该用来造福人群,不论是通过纯粹的慈善事业,或投资在科学、太空、保健等前沿的研究与开发。”

有许多企业和郭氏集团同样重视教育和传统价值观,为学校和社会福利做出贡献,但只有少数和郭鹤年一样建立基金会,为教育和慈善进行投资及分配资金。郭鹤年认为,财富需要再投资来创造更多财富,其中一部份需要用来改善人们的生活。郭鹤年对于这部份非常慷慨,还区分纯粹作为慈善的捐款以及对人类发展有益的捐款,后者包括科学、医药以及技术的领域。

黄马家兰
黄马家兰:“我很少说不,人家来求我,我能帮就尽量帮,这是我的原则,除非你来骗我。”(图:星洲日报)
黄马家兰热心支持佛教活动,她在2017年出席新加坡大悲菩萨中心法会。(图:星洲日报)
黄马家兰也积极参与社团组织的活动,她在新加坡黄氏总会的周年庆典上与新加坡教育部长(学校)兼交通部第二部长黄志明(中)以及黄氏总会理事合影。(图:星洲日报)

黄马家兰:人间菩萨之女中大丈夫

在新加坡,黄马家兰是个独特的慈善家。首先,她对于来自各方面的捐款要求,一般都不会拒绝,是不少人口中亲切的AhMah Wong,即黄阿妈。其次,她喜欢亲自参与工作,从慈悲喜舍中获取精神上的快乐。黄马家兰说:“我很少说不,人家来求我,我能帮就尽量帮,这是我的原则,除非你来骗我。”

黄马家兰的父亲马宽与母亲段秀珍,做批发杂货生意,是个小康之家。她是家中的老大,父母对家中第一个孩子疼爱有加。之后段秀珍接连生了7个男孩和3个女孩。黄马家兰说,她一向很有男子气概,作风爽快,因为她从小就必须照顾7个弟弟。

不幸的是,她的五弟和六弟在年幼时便夭折了。

有一次,马宽夫妇带着黄马家兰去听一位高僧说法。高僧摸著黄马家兰的头,对夫妇两人说:“好好培养她,她日后必会给很多人带来帮助!”那时,这位高僧要到美国三藩市宏法利生,黄马家兰抓紧这个机会,要尽一次供养的机会,于是向父亲商借10元。她的父亲刻意试探她说:“我的工人一个月工资8元6元,你一开口就要10元,要怎么还给我?”黄马家兰说:“我每天放学后,扛米扛货,在店里帮头帮尾。”

她的这些话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真的靠体力去干活,挣来一生供佛事业的第一个10元。

黄马家兰与佛结缘始自一片孝心,但也可以说她原本便具有慈悲心,才会一生供养高僧,作为护法。佛门也开启了她通向慈善的道路,把布施的大德撒向社会大众,不论种族、宗教,只要是利益众生,她都非常舍得。

黄迓茱
1968年4月14日,独立大学发起人大会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召开。
1968年4月14日,独立大学发起人大会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召开。会后,全体合影留念。图中唯一的女性即是黄迓茱。

黄迓茱:大时代的巾帼儿女

走入新纪元的人,都应该看见某一栋楼的墙面上映着黄迓茱满头白发、沧桑难掩的脸庞,然而她为华文教育行善送暖的富足笑容,却实实在在地印刻在我们心中。

新一代年轻学人或有一天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过去多少将逐渐模糊,他们有着新世代的挑战和困境,然而华教史上有一些事、一些人,即使再普通不过,我们也应该记取,因为这些点点滴滴,才能真正成就马来西亚华教史的版图。

黄迓茱,祖籍福建南安,1929年出生于霹雳安顺,唯一的学历即是毕业于安顺三育小学。1947年,与李清来共谐连理,随后随夫长居柔佛新山至今。婚后她操持家务事,仅是一名家庭主妇、一个小人物、一个普通人的背景,何须着墨太多?

黄迓茱仅是一介凡夫,没有太多太震撼的故事足以点缀,然而这么一个小人物放在一个大时代里,足以凭自己单薄的力气力挽狂澜、扭转逆境,需要何等力气、何等勇气?

2015年10月由新纪元出版的《星光杂志》为黄迓茱的过去做了最中肯而彻底的重新审视:黄迓茱一生中完成了4件大事──(一)1967年,为宽柔中学礼堂筹款;(二)1968年,她秉持人道主义,积极主动参与13死囚赦免行动;(三)1969年参与独立大学的创办及筹款;(四)2013年,将其名下所有财产捐献予华文教育。

这么一个再普遍不过的女人,时时刻刻心怀善良和良知,尤其她在下半生对母语教育的实际付出,创造了一个华教魂的深刻形象。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