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可以带给人创作灵感,当代不少作家及画家都喜欢写猫、画猫,把猫当作创作主角。
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也是“猫派作家”,他曾养过15只猫,多只猫曾出现在他的故事中。还有丰子恺也是经常以猫入画。
ADVERTISEMENT
在马来西亚也有一位插画家喜欢以猫入画,她就是郑薇妮(Venie Tee),入画的猫就是她养的爱猫──小咪,一只高傲又漂亮的混色猫咪,还有一只黄金犬Leo。
郑薇妮是本地著名服装设计师,尔后从时尚界跨界成为插画师,细腻独特的画风,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小咪可不是一只漂亮的猫这么简单,它的画像红到国际,卖到欧美国家,是郑薇妮的招财猫。
她记得是在2014年一个下午把小咪捡回家。当时她做完工,正要离开工作坊的时候,忽然听见小猫的叫声,循声而去发现是一只流浪小猫,当时只有巴掌这么大。
初时她还怀疑是附近人家走失的,于是就捧着小咪沿家挨户问人,但没有人认领,又不忍心让它自生自灭,于是就把小咪带回家,打算之后找人领养。
小咪──捡回来的流浪猫
小咪不是名种猫,要找人领养不容易,最后郑薇妮决定自己收养,成为家里的第二只宠物,那时候家里已经有了一只黄金犬Leo。
第二年,她本来计划要去美国深造,也打算带着两只毛小孩一起到美国生活。就在她准备出发到美国找学校之际,妈妈突然病倒,她就把行程延迟半年,等妈妈病好了才出发。
“我要启程前,才知道妈妈患的是癌症,于是取消去美国念书的计划,把课程改为远距离课程,两只小瓜就跟着我留下来!”
Leo,是一只11岁的黄金犬,原本是郑薇妮代朋友照顾的狗,谁知照顾下来就一年多,之后就变成了她的狗。
“Leo原是赛犬,朋友带它参加过各种比赛,很抗拒陌生人,所以我花了几个月时间才让它消除对我的恐惧,慢慢的肯让我接近。“
Leo原本是家里的天之骄子,但郑薇妮把小咪带回来之后,它就变成老二了。小咪会欺负它,但它却超爱小咪,心甘情愿被小咪欺负。
郑薇妮记得第一天带小咪回家时,自己在忙着装置猫砂盆,小咪已经自己走进来,看到Leo就“巴”了Leo两巴掌,当下给Leo一个下马威。再过几个月,小咪就懂得骂Leo,所以虽然身形悬殊,但Leo永远是被欺负的那个。
小咪虽是流浪猫,但在她细心照顾下,长得俨然如名种猫一般高贵,很多人都问她小咪是什么品种,还竞相说要收养小咪。
“我才不肯呢,我花了好大心思把它养得这么漂亮,哪里舍得送人!”
画中小咪──精灵生动,讨人喜欢
谈到画小咪经过时,郑薇妮笑说:“我不是只有画小咪,我也有画Leo的,但就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小咪!”
“我从5年前开始画它们,那时候正好得空,看到它们这么可爱就随手一画。后来觉得小咪画得还不错,就把两幅画放到我的美国网店上卖。之后英国有一个圣诞慈善活动,画家可以把自己的画放到活动网站义卖,我把小咪的画放上去,没想到第一张画就卖了300美金。”
自此,小咪就成了郑薇妮的招财猫,隔年她再次把小咪的画放上英国艺术画展,外国人都非常喜欢小咪,陆续卖出很多张,让她非常意外。
“我问过那些买小咪画的人,为什么这么喜欢小咪?很多人都说因为我把小咪画得非常精灵、生动、讨喜。这几年来我画了30幅小咪,卖出了一半。”
在郑薇妮眼中,小咪是一个“监护人”,她在作画时小咪就待在一旁。当她忘情投入工作不知时间时,小咪就会来打断她,提醒她要休息了。
“曾经有位懂得动物沟通学的朋友告诉我,小咪觉得自己很美,所以经常会很自恋的看自己的画像。小咪还跟她说,我专注画画的时候会忘记呼吸,我自己都没有发现,但小咪却发现到。所以现在有时我画画一段时间后,它就会跳上来坐在画纸上阻止我再画下去,哈哈!”
郑薇妮认同现在是宠物美好年代,她与小咪建立密切如伴侣的关系。
跟宠物一起生活超级幸福
郑薇妮养过各种各样的宠物,包括兔子、鱼、乌龟、鸟、狗、猫。她第一次养的宠物是兔子,那是朋友送她的生日礼物,但妈妈不允许在家养宠物,所以她就偷偷养在房间里。
几个月后被发现了,妈妈拗不过她,就让她养在院子里,并立下家规,谁带回来的动物都必须自己照顾,所以她跟弟弟从小就被训练成亲手照顾宠物。
“我觉得宠物就像我的家人,所以即使妈妈说要养宠物必须自己照顾,我也甘愿做,就好像照顾亲人一样。”
21世纪是不是宠物的美好年代?郑薇妮说:“绝对是,跟宠物一起生活超级幸福的,对我或对所有养宠物的人来说,宠物就是我们最好的疗愈方法。无论开心或伤心,它们都会陪伴在我们身边,相对的我们也有责任要照顾它们,让它们感到幸福。”
“宠物不但带给我快乐,也是我的睦邻之友,我的狗经常会随我到隔壁家串门子。我们社区经常会主办小聚会,邻居们看不到Leo反而会不习惯呢!”
“Leo比较懂得社交,以前我还带过它去夜店。但小咪就是宅女,不喜欢出门,两个截然不同的性格。”
延伸阅读:
【新同栖关系/01】我与宠物的美好同栖生活
【新同栖关系/02】爱动物救动物愿意用8年时间,只为当上兽医
【新同栖关系/03】宠物咖啡馆,与动物沟通聆听它们的心声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当我们跟随杨辛娣的脚步在街上游走,无论是坐在街头、巷尾、转角、五脚基,又或是桥底下的流浪者,都一一与她点头打招呼,她记得每个人的名字,熟悉他们的喜好、脾性和背景,更被流浪者昵称为“妈咪”。
“流浪汉妈咪”究竟是因何诞生?

若非杨辛娣亲口述说自己的故事,很难相信眼前装扮体面的她,曾一度携着女儿和流浪者一起排队领取救济的盒饭。
她是专门服务于外国游客高端定制团的导游,经常带着三五人小团在吉隆坡趴趴走深度游,深入体验吉隆坡,一日的收入比普通旅游团导游来得高。在Covid-19席卷全球之初,她以为旅游业只是如同过往的H1N1、MH370事件一般短暂遭受到冲击,2至3个月后便能恢复如常,她的存款尚能支撑过去,不料疫情越来越严重,完全超乎她的想像。
“其实全世界(实行)行动管制是在2020年1月,(虽然)我国是3月18日,可1月时我们旅游业基本就是关停了。”她细细回忆。
“一般来说,我们是来不及吃团年饭的,有很多工作要做,会开始马不停蹄地忙碌,不过那时我们居然还能吃团年饭,吃了团年饭就真的收工了,这是我从事旅游业20年以来从未试过的。”
婚姻失败加上工作停顿,堪称祸不单行。半年过去了,眼看着储蓄一点点消耗,入不敷出的她不得不限制自己每日只许花5令吉,若看到有善心人士或组织派发食物,就拉下脸皮排队领取盒饭,每日只吃一餐。
“人家说丢脸啊,怎么会丢脸呢?要吃饭的哦,你不吃你女儿也要吃啊。”
赋闲在家日久,她带着女儿在熟悉的吉隆坡走街串巷,不禁怀念起忙碌的工作时光而备感心酸,然而这种心酸却被陌生的街景冲击得一点不剩:在她们路过的店铺五脚基睡满了人,少则30至40人,多则50人。
“很严重啊!全部人睡在街上,一个走廊三四十个(人),有些比较长一点的走廊有四五十个(人)。”
原来,还有很多人比她们过得还惨。

被面档老板善意之举启发,决心帮助流浪者
当她走过某家经常带游客光顾的餐厅时,该店老板和她寒暄几句后,她向老板表示口渴,是否能请她喝一杯水时,他却一反热络的常态婉拒:“我们没有做这样的事情。”
她理解老板担忧开了请她喝茶的先例,自此就成了常态,理解但也感到受伤。
“我曾经带那么多游客去帮衬他,如今连一杯白开水也不愿意请我喝。”
怀揣着受伤失望的心情,她们来到不常去的牛肉面档,心想着就算她不吃,女儿也得吃,于是叮嘱面档老板做一碗5令吉的面先让女儿吃饱。
原以为5令吉顶多只能吃一碗汤面,不料老板却端上一碗用料十足,价值10令吉的牛肉面,接着当她向老板要一个空碗,打算跟女儿分着吃,老板的回答不仅疗愈了她受伤的心灵,也间接改变了许多流浪者的命运。
“他说先让我女儿吃,他再给我做一碗,我当时有点害怕,怕不够钱买单,还提醒他我只有5块钱。”
“老板说不用,他请我吃。我当时就想哭,认识的人连一杯水都不请我喝,素未谋面的人却请我吃两碗20令吉的牛肉面。”
牛肉面档老板不经意的善意,以及让她大受震撼的街景,让她下定决心帮助那些露宿街头的流浪者,“流浪汉妈咪”杨辛娣就此诞生。
“如果我可以帮助比我更惨的人,那我的生命就还有意义。”

从服务VIP到服务街友
尽管当时身在自顾不暇的困境中,可一旦下了决心就雷厉风行地实践,只是没钱怎么行善?
原来是在她领到一些食物后,将多余的部分再派送出去,自此每晚9时左右,她带着女儿开着小车到街上,为露宿街头的街友派发食物。
“晚上9时以后,才可以看到真正睡在街上的人。白天去的话,有很多人可能是经济不宽裕,但有住处的。”
她曾看过一名乘坐名车的7旬老人,白天时就跟流浪者坐在一起,看见有人派送盒饭,他亦跟着去领,因此只有在夜晚方能辨别出谁才是真正有需要的人。
“我们在街上的时间长了,你就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人。”
鼓励流浪者不要放弃,有一天会找到人生的目标
杨辛娣坦承部分流浪者确实符合一般人对此群体的刻板印象:吸毒者、更新人士、黑社会、好赌等“牛鬼蛇神”。
“不过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我相信我们在座每个人都犯过错,只是可能没有他们这么严重,以致于要坐牢、家人不愿理会。”
“于我而言,他们的错误可能比较严重,导致他们无家可归。”
当他们身处亲人如同陌路,四下无援的绝境,她的关怀让他们找到活下去的希望,成了他们的再生母亲,并且亲地称她为“妈咪”。
比如曾有一名流浪者,是知识分子且具备国外工作多年的经验,也挣了不少钱,然而由于吸毒感染HIV病毒,仿佛人生已来到尽头,他的世界日月无光,觉得活下去再也没有意义。他对她说:“妈咪,今天我的愿望是今晚睡着后,明天不再睁开眼睛。”
“我告诉他,如果发生这样的事,那天会有一个人很伤心,他说他知道是谁,一定是我,没有别人。”
于是,她一直鼓励他们不要放弃自己的人生,要寻找到自己的目标。
“全世界都说他们是烂泥,是懒惰的,全世界看不起他们,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能这样活下去吗?”
“如果我那时候看不起自己,觉得自己很失败,失业、失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而放弃,那还有许多人比我更惨的。我跟他们说,若我没有放弃,你们也不允许放弃,有一天你们会找到人生的目标。”

有时候他们只需要一个机会
有一次,她带着食物到街上,随机分发给经过的流浪者,其中包括4名印裔流浪者,在他们吃饭的当儿还跟他们聊起来,劝他们不要再流浪。
“有一人经常进出监狱,拉开衣服让我看他身上有18条鞭痕,可以说坏事做尽,也允许我拍视频让人们知道做坏事是会被鞭笞的。”
“(为何一次又一次明知故犯?)社会不要给他们机会。社会就是我们嘛,我们不要给他们机会。”
后来,她如常伸出援手协助和鼓励他们,半年后的某个白天,她路经电梯间,一名戴着口罩的印裔男子朝她招手,喊着:“阿妈!阿妈!”
当她寻思对方是否认错人时,他拉下口罩说:“我找你很久了。”
原来他就是半年前曾接受她援助,有过一饭之恩的4名印裔流浪者之一。这半年来每日晚上都来找她,却无功而返,于是改成白天来碰运气,还真让他碰上了。
“他提醒我半年前在这里请他吃炒饭,当时他才出狱2日,给我看过老婆孩子的照片,但妻儿已经不知所终,他和我一起为此掉泪哭泣。”
那时,她鼓励他站起来重新做人,他就开始找工作,重逢时已经打扮得整齐干净,判若两人。
“他说他已经改过,那时候我给了他一个希望,只要改过自新,总有一天会找回妻儿,让他们重新接纳他,他不要再重蹈覆辙。”
语毕,他立即蹲下扶住她的脚以示尊敬,并买了一份食物道:“阿妈,半年前你喂我吃饭,今天轮到我喂你吃饭。”
“他真的喂我吃饭。”

重获新生,感谢“妈咪”扶助
还有一些流浪者经她协助和劝解,自愿去戒毒所、找工作……在续写人生后,回头再寻她“汇报”成果,给她送花、送鞋道谢。
“他们就捡了一些商家不要的花,写一张卡告诉我‘妈咪,我爱你’,这些人都是黑社会、吸毒者。”
“有一人给我送了全新的拖鞋,解释说是有鞋店倒闭,清除掉存货时店家给他的,他看着是我的尺寸才拿来送我。他说他不敢偷,因为‘妈咪’讲过不能做坏事。”
她希望接下来能设立一个场所,可供流浪者住宿、技能培训,因为社会大众对吸毒者、更新人士往往抱有偏见,不愿雇用他们,她想为他们提供一个去处。
她说,他们已经坐过牢,接受了惩罚,欠下的债已经还清,但社会又再惩罚他们,抛弃他们。当他们接二连三遭受打击和排斥,没有丝毫翻身的机会,便会重蹈覆辙。
因为光明处无人接纳,深渊处处是朋友。
所以她希冀着能设立一个地方,能让他们在此接受技职培训,或做简单的包装工作,可饲养鸡鸭鱼或种植蔬菜等等,让他们从中寻找到人生目标,以及重新开始的力量和希望。
一个个在家人、社会眼里已无药可救的人,在杨辛娣处重获新生,也值得新生。
光顾牛肉面档,不忘滴水之恩
生活逐步回到正轨后,她偶尔会到牛肉面档消费,尽管档主早就不记得她了,亦不知他就是她故事里提及的主角。
我们永远不知道一次无意的滴水之恩,会不会变成惠及多人的一汪涌泉?会不会就此改变别人的一生?
而那家拒绝请她喝一杯水的餐馆,她再也没有回去过。
相关报道: 【流浪者之歌/01】我住在街头!──露宿者的流浪故事 【流浪者之歌/03】无家不是罪!定点送食,温饱落难的人 延伸阅读: 【疫情下的弱势群体/01】手停口停,收入归零,三餐是奢侈他们的无助,你看见吗? 【疫情下的弱势群体/02】怕逮捕,怕遣返,怕感染,也怕未知的明天难民的辛酸,谁人知? 【疫情下的弱势群体/03】不管有证或无证,请别标签他们是“瘟神”他们的权益,不该被无视








ADVERTISEMENT